“V不C”构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论新兴网络构式“V不了一点”

论新兴网络构式“V不了一点”

论新兴网络构式“V不了一点”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和问题界定 (3)1.3 文献综述 (4)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5)2. 语言学理论基础 (6)2.1 构式语法理论 (8)2.2 新兴网络语言的概念 (9)2.3 “V不了一点”的构式性质 (11)3. 构式语用与网络语境分析 (12)3.1 语言变异与网络语言的形成 (13)3.2 “V不了一点”的构式发展和应用 (14)4. “V不了一点”的语义特性 (15)4.1 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之间的关系 (16)4.2 意义的动态变化与文化反映 (18)5. 社会语言学透视 (19)5.1 身份认同与网络社群里的话语实践 (20)5.2 传播机制与话语影响力 (21)6. 实例分析 (22)6.1 语言学实例解析 (24)6.2 社会文化案例研究 (25)6.3 语用功能与互动效果 (26)7. 语用价值与交流功能探讨 (27)7.1 舆情引导与情感表达 (28)7.2 社会反应与管理 (30)8.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31)8.1 主要研究发现 (32)8.2 语构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 (33)8.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34)1. 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新兴网络构式“V不了一点”的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受传统网络架构局限的启发,V不了一点构式以分散、可扩展、容错的特性重新构建网络连接方式,并引入了全新概念与机制。

本文将首先阐述V不了一点构式的核心原理和特征,分析其在数据传输、网络安全、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优势。

将深入剖析V不了一点构式面临的挑战,例如复杂性、技术标准化、生态建设等问题。

展望V不了一点构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可能的应用场景、技术突破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兴的网络语言和构式不断涌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会文化。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V得C”与“V不C”类惯用结构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V得C”与“V不C”类惯用结构

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 所以与空间有联系的 “” v 组合时, 保持本义不变。例如 :
开 得过去 跳得 过去 走得 过去 迈 得过 去
开 不过去 跳 不过去 走不过 去 迈不过 去
特征有 关 , 例如 “ 要跟 “ ” 喝” 水 搭配 , 而不 能跟
意义常常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得来, 因此意义上具有准凝固性。 这些惯用结构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 式在语 法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可适 当运用隐喻理论和语境方面的知识对此类惯用 结 构的特 点进行 阐释 。

关键词 : 对外汉语教学;V得 C ; “ ”“ V不 C ; ”惯用结构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 V得 C 与 “ ” V不 C 类惯用结构 ”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 V得 C 与“ " V不 C 类惯用结构 "
李 侠
( 山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 鞍 辽宁 鞍 山 14 0 ) 107

要 :V得 C 、V 不 C 惯 用结构 不 同于“ “ ”“ ” V得 C 、V不 C 结 构 中的其他 临 时短语 , ”“ ” 这些 惯用结 构
研究趋向动词的文章对此结构也有所涉及。 而这些 探讨大多将其看成带可能补语的普通动补结构, 往 往忽视了在 “ V得 C 与 “ ” V不 C 结构中有一些 比 ”
较特殊 的例 子 , “ 如 吃得 来 ”、 吃不来 ”、 看得 ) 一 V得来 V不来
暂且称之为 “ 类惯用结构。 来” 来” “ 主要是表 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 从距离上讲是
吃得来 住 得来 玩 得来
吃不来 住不来 玩不来
“ 吃不来 ” 是指 “ 不喜 欢 吃”、 吃不惯 ”; 住 不 “ “ 来 ”指 “ 不 习惯 ”;“ 不 来 ” 为 “ 不 好 ”、 住 玩 意 玩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构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构式研究(configurational research)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以探究因果关系复杂、多维度的现象为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视角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层的结构特征和机制。

构式研究难以用传统的线性分析和统计方法来处理,并重视非线性和非对称分析,因此适用于探究少量样本,或者事件发生率较低,或者关注单一或楼群体级别的研究主题。

构式研究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系统论,并受到依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演化生物学、组织学乃至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影响。

构式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多因子的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对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进行构建和比较,形成对系统中可能的结构类型和动态演化过程的认识。

构式研究的核心是因果关系。

对于传统因果推断来说,因果关系是一种线性、单向的关系,其由因引起果,且因造成果的发生概率非常高。

但是,对于一些现象而言,可能存在多个因素引起一个结果,或者一个因素影响多个结果,这时候就需要使用构式研究来揭示深层的因果关系。

构式研究的方法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式研究注重“构造性”分析,即从复杂现象中提取出相对简单的元素,并基于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构建出这个现象的整体结构。

构式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因素分析或相关分析,而是要全面理解系统中的结构和过程,并将其转化成可视化的形式,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其次,构式研究强调多层次、多方法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尤其是数据来源和样本质量的重要性。

采用构式研究方法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来源,例如问卷调查、访谈、文本分析等,同时需要通过不同方式采集、分析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在选择样本时,需要考虑到数据质量、数据完整性、数据代表性等因素,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果和可靠性。

最后,构式研究强调对比分析,即将多个结构类型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此外,构式研究也需要将已有理论纳入到分析过程中,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总的来说,构式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对于探究因果关系复杂、多维度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V不住”构式研究及其教学策略

“V不住”构式研究及其教学策略

“V不住”构式研究及其教学策略
“V不住”构式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学术界还没有对该构式进行专题研究,因此笔者运用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对搜集到的“V不住”语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V不住”是图式构式,分析得出“V不住”的构式义是“由于客观或者主观原因,不可能/没能够通过动作实现某种结果”。

对“V不住”的构成成分进行了分析,对能进入“V不住”的动词进行细致地归类,发现“V”可以是动作动词、自主动词、感受动词和持续性动词,充当“V”的形容词只有3个,并对10个熟语形式的“V不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住”的语义指向动词。

其次,本文通过研究“V不住”构式的句法功能,发现“V不住”构式可以在句中作状语、补语、定语、宾语和谓语,但是不能作主语,其中作谓语是其最主要的句法功能。

此外。

我们对“V不住”所在句式进行考察,“V不住”构式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连”字句、“是……的”句中。

此构式的否定焦点可以是“V”,也可以是宾语。

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帮助留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该构式。

现代汉语构式“V也V不C”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构式“V也V不C”的句法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构式“V也V不C”的句法语义研究
刘敏洁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2(10)7
【摘要】“V也V不C”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构式,其构式义为“主观强调动作行为V的结果、趋向不可能实现”。

现有文献大多从三个平面的
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在语义上,其构式义的确定还存在争议;在语用上,对其构件“V”和“C”的进入成分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如V还可包括形容词,当C为结果补语时,C可由助词“得”充当。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分析该构式的语义,并对该构式中“V”和“C”的进入成分进行补充。

【总页数】6页(P1583-1588)
【作者】刘敏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英汉结果构式Rpastp制约的语义阐释——一项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2."不X不Y"语义-句法互动与构式等级的认知研究
3.“什么X不X”构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现代汉语“该X就X”构式的句法功能及其言语行为意图研究
5.现代汉语“X不X”构式的语义概念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汉语“V不C”结构的句法特征

现代汉语“V不C”结构的句法特征

040文化纵横现代汉语“V不C”结构的句法特征曹琪雯(西安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本文对在“V不C”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在对“V不C”结构层次划分问题上既要考虑其句法形式,又要兼顾其表达的意义。

从认知的角度,句法和意义没有本质的区分,只是程度的不同,一个句法形式本身就可以表达某种意义,“V 不C”就是这样一种句法形式,语义上表达否定可能性。

此外本文在梳理“V不C”结构的用法实例时发现,在“V不C”结构做谓语时,主语既可以是施事,亦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中性主语,这一特殊的结构形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V不C;结构层次;语义特征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Z264。

作者简介:曹琪雯(1980-) 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V不C”结构是指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不”再加上补语的形式,其内部结构较为固定,可以用来表示否定可能性。

汉语界对这一结构有不同的称谓,如,动补结构否定可能式(石毓智,2011),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朱德熙,1982),现代汉语情态式(石毓智,2002),否定能性述补结构(吴福祥,2002),情态述补结构等。

汉语届的传统是将“V得C”与“V不C”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吕叔湘(1944)最早对这两种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得”表示可能,“不”表示不可能,并论述了二者的语序排列问题。

此后的研究多是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认为“V不C”是“V得C”的否定式。

从共时的角度,前者表示肯定意义,后者表示否定意义,似乎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故二者经常被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但这种做法给易给人一种错觉,即“V得C”是早于“V不C”出现,后者是前者的否定。

从历时的角度,事实恰好相反,“V不C”的用法早于“V得C”的用法,即“V不C的来源与V得C无关”(吴福祥2000)。

“V不C”构式研究综述

“V不C”构式研究综述

“V不C”构式研究综述“V不C”构式是汉语中表示“否定可能性”的一类独特而地道的表达方式。

自吕叔湘对其进行研究以来,汉语学界对这一构式从句法特征、语法意义、历时演变方面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语法化等理论探索这一现象的心智过程。

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缺口,希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V不C”构式结构和语义描写认知解释一、引言世界语言中对否定可能性的表达有各种型式,体现了相似的概念结构编码为语言形式时的类型学共性和差异。

我们初步考察以下几种常见的语言。

若表达“门无法被关上”这一意义,英语使用的表述是“The door can not be closed(up),”即情态动词+否定副词+be+动词变体(过去分词表被动)(+副词),同属日耳曼语族的德语使用与英语基本平行对应的句型“Tür l?sst sich nicht schlie?en.”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它的表述是“La porte ne se ferme pas.”“ne...pas”分列动词两侧,表示否定,“se”为被动标记。

日语将此义表述为“ドアが閉じない”。

动词未然形+否定助词。

而汉语对此意义的自然表述是“门关不上”。

“关不上”是汉语“V 不C”构式的一个实例,我们再看一些例句:(1)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

(王小波《三十而立》)(2)牛大胆:“家家都有余粮吃不了,可卖也卖不出去。

”(电视剧《老农民》第49集)(3)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

(移动手机短信·生活百科语录)(4)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玩,虽然免不了吵架,但很快就忘光了。

(林志颖《我对时间有耐心》)(5)多数人要等到奥运会揭幕前才仓促出战,默契自然谈不上。

构式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构式语法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构式语法自20世纪90年代被国内学者们关注以来,现已有若干文献对其进行了评价或用以探讨汉语问题及多种语言现象。

不能否认的是构式语法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学者们对这一语法理论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本文以构式语法的概念和特点为切入点,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综述了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的争议、评价和反思,总结了学者们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双及物构式、特殊构式和汉语词类构式的研究成果以及最终获得的构式语法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标签:构式语法论元结构构式义词汇义不可预测性一、引言构式语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这一理论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背景,符合认知语言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完形原则;同时又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①(Frame Semantics)具有内在联系。

研究构式语法的学者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构式是形式、语义及话语功能匹配的符号单位。

近十年来,构式语法受到国内学者的极大关注。

“Construction”的翻译也从“句式”“框架”“构块”到“构式”②。

从对文献的介绍、评价,到尝试着用构式语法理论分析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再到这一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都有不少论述,如:张伯江(1999,2000)、沈家煊(1999,2000)、董燕萍&梁君英(2002)、纪云霞&林书武(2002)、陆俭明(2004,2008)、袁毓林(2004)、王黎(2005)、刘丹青(2005)、严辰松(2006)等。

构式语法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引进介绍到质疑反思并应用到汉语研究中。

本文首先阐述了构式的概念和特点,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反思和讨论,然后综述了构式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的相关成果,最后概述了学者们通过构式语法对语言习得的启示。

二、构式的定义及其特点的探讨(一)构式的定义Goldberg(1995)在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发现,同一动词在不同的句式中,其意义无法在原有的词语意义中找到相对应的解释,这时,她把含有这个动词的句式归结为一个新的构式。

“V不定”构式探析

“V不定”构式探析

“ 不定 ” 当V 充 的结 果补语 , 例句如 下:
( 她 关上 门, 5 ) 自己回书房去, 心上却打不定主意。
() 不 , 实成 熟便 昂然竖起 头来 , 6可 果 红艳艳 的, 像一簇 飘 动 的火 , 闪不定—— 此 时它 的绿袍 褪尽 , 忽
便显 出了本 色。 因此 , 我们 主 要 研 究 的是后 一 种形 式“ 不 定 ” V , 前 一种形 式不在 我们 的讨论 范 围之 内, 此外 , 些 已 那 经 凝 固成 词 的“ 不定 ” 说 一类 我们 也 不再 进行 讨 论 ,
然反败为胜, 5 1拿下第一局。 以1: 1 (8 起 先我 什 么也 看 不 见 , 1) 由室 内外逸 的 热 气
吹得烛焰 摇晃不 定.
() 也拿不定 主意。 7我 () 如 还 是咬 不 定 , 8假 还是 信 不真 , 那就要 从 头
修起 。
(9 不过 千万 不要 以为 藏族人 总是 这样 奔 波不 1) 定, 衣食 不精 。
(0 我们找几个合伙人用这笔钱搞养殖业, 1) 让 这一 万多元钱 滚雪球 , 可就 是打 不定主意 。
例 () (0 中的“ 不定 、 不 定 、 不 定 、 7一 1 ) 拿 咬 搞 打 不 定 ”它们 有对 应形 式“ 定 、 , 拿 咬定 、 定 、 搞 打定 ” 这 , 些 形 式所表 达 的 意义 分别 是“ 有拿 定 、 没 没有 咬 定 、
动 态性 ” 。
片、 导演颠来倒去, 拿捏不定, 唯有姜文稳如座钟 , 好 像全 戏的行进 都得按 着他 的点 儿走 。 (3新婚 紫燕 , 1) 屡次双双来拜访我的矮椽, 软语 呢喃, 商量不定, 我知道他们 准是看 中了我的屋 梁, 果然数 日 便衔泥运草开始筑巢了。 后, 例 ( 1 一 ( 3 中“ 选不 定 、 捏不 定 、 量不 1) 1) 挑 拿 商 定” 虽然 一般 没有与 之对应 的“ 挑选 定 、 捏定 、 拿 商量 定 ”但 是它们 可 以与 其他 同义 的单 音节 动词共 享对 , 应 形式 , 如“ 选不 定 ” 譬 挑 一般 无 对应 的“ 选定 ” 但 挑 , 有“ 定 ” 选 或者“ 定 ” 这 些结 构 也均 表 示不 能 实现 挑 。

“怎么V也V不C”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探索

“怎么V也V不C”的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探索
第二章研究“怎么V也V不C”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从句法功能上来看,“怎么V也V不C”能够在复句中充当分句成分,也能独立成句,可以做谓语和宾语;在语用功能上,“怎么V也V不C”整体表强调功能,前半部分“怎么V”强调过程穷尽,后半部分“也”既照应前面表任指的“怎么”,同时具有强调“V不C”结果否定,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转折,即无论“怎么V”然而也达不到某种预期结果,总想有所改变,结果却没有改变,表达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前半部分表达了说话人主观的愿望,后半部分表达与主观愿望相反的某种结果,整个构式强调对某种行为过程的结果的否定。
因此,笔者选择这一语法点进行研究,为更好的实践教学做准备。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构式语法的背景、现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且对“怎么V也V不C”的框架构式展开分析,包括结构分析和意义分析。结构上由常项“怎么”“也”“不”和变项“V”“C”构成,意义上“怎么”和“也”照应构成基本构式义,“不”强调结果否定。
此外,该构式还有附加语用功能,可以表达着急/焦虑、无奈、痛苦、开心、惊讶和自豪的情感。第三章是对“怎么V也V不C”使用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中级一班、中级二班、高级班和中级巴基斯坦团的留学生进行的两次调查问卷,分析题目正确率,查找留学生在学习“怎么V也V不C”过程中的问题。调查问卷涉及“怎么V也V不C”结构、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从调查数据中得出留学生在语用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应多关注语用方面。
第四章是关于“怎么V也V不C”结构的教学法研究,主要是运用典型情景教学法、复现教学法和视听-功能视域下的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且进行了教案设计,为这一语法点教学提供教学范本,也为以后类似语法点教学做奠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学生拍摄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这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能帮助留学生学习掌握语法点的语用部分,最终提高留学生的口语表达怎么V也V不C”是一个有着较强口语色彩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固定格式,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法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法点。它在《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Ⅱ)》中首次出现,在《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中复现,在《高级汉语口语》中再一次出现,贯穿初、中、高级教学过程,并由综合课最终走向口语课,由结构教学深入至语言运用教学,可见这一语法点的重要性。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

“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研究摘要:本文对较为口语化的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进行研究,分析其组配的构件及产生的构式义。

在语篇中进一步分析这一构式,了解语篇对构式的补充作用。

最后通过与其他类似构式比较得出的异同,从而使“V也不是,不V也不是”这一构式的语义更加明晰。

关键词:构式;构件;主观选择引言试分析下例:(1)武六一讪讪地愣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2)他们不断地大诉苦水,使交谈的人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3)小林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最后看了老乔一眼,还是跟女小彭走了。

在上述三例中,都出现了码化后形成的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

可见这一构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对其具体的意义并未明确。

本文对其语义展开研究,将其置于语篇之中了解语篇对这一构式的影响,并通过对比使之更加明确。

一、“V也不是,不V也不是”的构件分析“V也不是,不V也不是”构式包含三部分的构件:变项“V”、常项“不”、常项“也不是”。

(一)常项分析构式“V也不是,不V也不是”主要包含两个常项,下面将通过例子对构式中的这两个常项的语义功能进行分析。

(4)武六一讪讪地愣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只听见他一个劲咽口水。

1.构件“不”的分析在整个构式中,共出现了三个“不”,其中两个出现在构件“也不是”中,另外一个单独出现在第二个分句的开头,即“不…也不是”中的第一个“不”,这是我们要分析的常项“不”。

它出现在第二分句中,引领该分句的语义。

“不”作为否定副词,其语义功能是对所修饰的动词表示否定。

如例(1)中,“不”对“说”进行了否定,并与前句的“说”呼应,形成对比。

2.构件“也不是”的分析构件“也不是”在构式的两个分句中重复出现,但其所表示的语义相同,因此可以分析为同一常项。

“也不是”是由三个词组成的短语,这个短语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为难、纠结的感情,从而表示说话人复杂的心理。

例(1)中前后两句的“也不是”表达出“武六一”的纠结、为难。

“V不起”构式的认知语法研究

“V不起”构式的认知语法研究

“V不起”构式的认知语法研究摘要:网络流行语“伤不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V不起”构式的固化程度加强,并表现出一定的能产性,之后的“吻不起”、“病不起”、“活不起”等也是基于“V不起”这个构式产生。

这类动结式与已有的“站不起”、“瞧不起”、“了不起”等相同,但其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却不同。

关键词:“V不起”构式语法化过程语法化机制一、引言从认知语法角度看,“V不起”可称为构式。

已有研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对“V不起”进行了探讨,这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基础,但“V不起”构式的认知机制在已有研究中并未做出解释。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语法角度,探讨“V不起”构式的语法化过程和语法化机制。

二、“V不起”构式的语法化过程“V不起”构式的语法化属于实词虚化,即有实义的词单位逐渐演变为虚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本文将从概念出发来探索“V不起”构式语法化过程。

1.“V不起”构式的概念生成及扩展。

概念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产物,是对一类事物、一类事物行为和一类事物状态的抽象概括,反映它们的本质特征。

概念投射到语言中间就形成了相应的语言形式单位,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句式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

在成为构式前,“V不起”概念是基于“V起”概念生成的。

“V起”中的“起”表行为概念“起来”,其否定概念是“不起”即“不起来”,但此时“不起”并没有标记“能力”这一概念,因此还不是一个构式,“起”仍是一个标记行为概念的实词。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使用,“V不起”概念也进行了扩展。

起初表示行为概念的“起”逐渐虚化为表示物体自下向上移动的空间概念,空间概念的生成是基于人们的经验,由于动作“起”方向是向上的,所以就有表示自下向上移动的空间概念,而其否定形式“不起”则标记“不向上移动”的空间概念。

然而时空是密不可分的,物体自下向上的移动需要时间,进而从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概念,表“开始”,此时的“V不起”概念对应的形式结构仍不是一个构式,因为其整体意义是从部分意义叠加得来。

情境植入视角下现代汉语“有V”结构研究

情境植入视角下现代汉语“有V”结构研究

情境植入视角下现代汉语“有V”结构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3 1.3 相关研究综述...........................................5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6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62.1 “有V”结构的定义与分类................................8 2.2 情境植入理论概述.......................................9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9三、现代汉语“有V”结构分析...............................113.1 “有V”结构的句法位置与功能...........................12 3.2 “有V”结构与动词的关系...............................133.3 “有V”结构的语义关系与语用功能.......................14四、情境植入视角下的“有V”结构...........................154.1 情境植入的定义与分类..................................16 4.2 “有V”结构中的情境植入现象...........................174.3 情境植入对“有V”结构的影响...........................19五、案例分析..............................................205.1 正面情境植入案例......................................215.2 负面情境植入案例......................................225.3 案例对比分析与启示....................................23六、结论与展望............................................256.1 研究结论总结..........................................266.2 研究不足与展望........................................26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28一、内容描述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有V”结构在情境植入视角下的表现、功能和演变规律。

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日语翻译的探讨

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日语翻译的探讨

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日语翻译的探讨
邱晓玫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1(000)026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汉语补语可能式"v不c"结构句式的主语特征,将主语分为动作主、事物、动词"V"的受动对象三类,这三类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特征与日语有对自动词否定表现、有对他动词可能态否定表现句子的意义特征有共通之处,成为中日互译之间的基础条件。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邱晓玫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基于语料库汉语动结构式有界/无界动词与结果补语无间隔体限制研究 [J], 杨玲;王寅
2.再论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 [J], 付欣晴;胡绵绵
3.现代汉语可能述补结构"V不了"与量的否定研究 [J], 潘佳琦
4.论汉语"不A不B"式的结构和语义特点 [J], 肖敏
5.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 [J], 宋绍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不定”构式探析

“V不定”构式探析

“V不定”构式探析陈勇【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汉文版)》【年(卷),期】2012(000)003【摘要】"V b fi d t ng"is a Veb-complement construction. However, language, it has rich construction-meanings.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its form is still very complicated in spe- the"V bu d 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Grammar deeply.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have got its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meanings, and determined the centr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have sought for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sub-constructions and how to link and success between them.%“v不定”是一种动结构式,但在汉语中其具体表现形式还很复杂,构式义也颇为丰富,它是一种多义构式。

运用构式语法相关理论可对“v不定”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获得它各种独立的构式义,还可进一步探寻这些构式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们彼此如何继承联接。

【总页数】5页(P17-21)【作者】陈勇【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广州5104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相关文献】1.“形容词+不定式”构式初探 [J], 李岩;黄月华2.从短语到构式:构式知识库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探析 [J], 詹卫东3.流行语\"教科书式X\"构式探析 [J], 伍侎;孙叶林4.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X凉了"构式的认知语义探析 [J], 贺康宁5.“想得美”的构式特征及构式浮现探析 [J], 王明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V-C”与“V+不+C”的语义背景分析——兼论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不+V-C”与“V+不+C”的语义背景分析——兼论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Bu+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and "V+Bu+complement" in Chinese: Its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Chinese
toForeigners
作者: 谭飞
作者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出版物刊名: 临沂大学学报
页码: 62-6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动补结构;不;语义背景;不对称;偏误
摘要:"不"与动补结构的组合,一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教师如果单从语法上讲解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从语义背景上分析,可以很清楚地作出区分。

"不"在动补结构前时,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色彩,"不"在动补结构中间时,常是客观判断或在心理上把它处理成从客观的规律或真理出发来给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不C”构式研究综述摘要:“V不C”构式是汉语中表示“否定可能性”的一类独特而地道的表达方式。

自吕叔湘对其进行研究以来,汉语学界对这一构式从句法特征、语法意义、历时演变方面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语法化等理论探索这一现象的心智过程。

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缺口,希望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V不C”构式结构和语义描写认知解释一、引言世界语言中对否定可能性的表达有各种型式,体现了相似的概念结构编码为语言形式时的类型学共性和差异。

我们初步考察以下几种常见的语言。

若表达“门无法被关上”这一意义,英语使用的表述是“The door can not be closed(up),”即情态动词+否定副词+be+动词变体(过去分词表被动)(+副词),同属日耳曼语族的德语使用与英语基本平行对应的句型“Tür l?sst sich nicht schlie?en.”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它的表述是“La porte ne se ferme pas.”“ne...pas”分列动词两侧,表示否定,“se”为被动标记。

日语将此义表述为“ドアが?]じない”。

动词未然形+否定助词。

而汉语对此意义的自然表述是“门关不上”。

“关不上”是汉语“V不C”构式的一个实例,我们再看一些例句:(1)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

(王小波《三十而立》)(2)牛大胆:“家家都有余粮吃不了,可卖也卖不出去。

”(电视剧《老农民》第49集)(3)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

(移动手机短信?生活百科语录)(4)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玩,虽然免不了吵架,但很快就忘光了。

(林志颖《我对时间有耐心》)(5)多数人要等到奥运会揭幕前才仓促出战,默契自然谈不上。

(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6)公园里一排排的大橡树令我惊喜不已,我禁不住跑到一棵大树边,用两臂丈量树围,足有6米多粗。

(薛玉凤《剑桥日记》)现代汉语中,“V不C”作为一类内部构成较为固定的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否定可能性,称作“动补结构的否定可能式”(丁声树等,1961;赵元任,1968、1979;刘月华,1998;沈清淮,1998;石毓智,2011:80)、“带可能补语的述补结构”(朱德熙,1982:132)、“现代汉语情态式”(石毓智,2002)、“否定能性述补结构”(吴福祥,2002ab;沈家煊,2005/2009;杨万兵,2012)或“情态述补结构”。

在成分构成上,“V”包括动词和少量形容词,“C”包括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由为数不多的动词充当(如:走、跑、动、倒、到、见、成、完、通、住、着、了、得、翻、死、穿、透、掉等),也包括少量形容词(如:看不清、说不好、洗不干净)。

趋向补语主要有:来、去、进、出、上、下、回、过、起、开,复合趋向补语:进来/去、出来/去、上来/去、下来/去、回来/去、过来/去、起来、开来。

二、“V不C”构式研究回顾20世纪中叶以来,“V不C”构式受到语法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以研究的不同取向为纬,以时间为经,对“V不C”结构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V不C”的传统语法研究(1944年~20世纪90年代)(结构主义取向)现代汉语学界的传统是将“V得C”与“V不C”放在一起研究,对这两个结构的关注始于吕叔湘。

在《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1944)一文中,吕叔湘首谈“V得/不C”结构,提出“得”表可能性,“不”表不可能性,并论述“V得C”“V不C”相关词序排列的理据为“‘V得’接合之密胜于‘得C’而‘V不’接合之密远逊‘不C’”(吕叔湘,1944:144)。

自此至20世纪90年代(对“V得/不C”的结构和语义描写至今仍在继续,但代表性观点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汉语语法学家们专门撰文或在汉语语法论著中对“V得/不C”结构做了大量细致的描写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结构特征及语法意义(丁声树,等1961;胡裕树,1962、2011;赵元任,1968、1979;刘月华,1980;朱德熙,1982;杉村博文,1982;张旺熹,1999等)和历时演变规律研究(岳俊发,1984;杨平,1990;李思明,1992;蒋绍愚,1995等)两大方面。

在结构特征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分类和结构成分分析。

在分类上,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力(1985)和黄伯荣、廖序东(1997:73)的“两类”说(“V得/不C”和“V得/不得”),刘月华的“三类”说(“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A类)、“得/不+了(liǎo)”(B类)、“得/不得”(C类),即:将“V得/不C”细分为A、B两类)(刘月华,1980、2001:582)和赵元任(1979:210)、丁声树等(1961:60~62)的“四类”说(将“词汇性的可能式”单列为一类;同时将B类补充为“得/不+了(liǎo)/来”“了(liǎo)”和“来”都没有特殊意义,是一种傀儡补语”)。

我们认为“四类”说兼顾形式和意义,分法更为合理。

结构成分分析的关注点主要是:对进入“V得/不C”结构的“V”(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C”的选择性限制(朱德熙,1982:132;刘月华,1980、2001)、宾语位置(丁声树等,1961:62;朱德熙,1982:132;刘月华,2001:588)、否定词“不”和补语的语音(主要是重、清音)问题(林焘,1957、1962;沈炯,1999)、与其他句法成分(如状语、“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的组配相容问题(杉村博文,1982;刘月华,2001)、“V 得/不C”与“能/不能VC”的用法比较(杉村博文,1982;刘月华,1980、2001)等。

在语法意义方面,丁声树等(1961:60~62)认为补语的否定可能式(除了习用语性质的一类)表示的意义均是:“不能+动词+补语”,如:“拿不出去”表示“不能拿出去”,“要不得”表示“不能要”,似乎过于笼统且与语言事实有出入。

赵元任(1979:216)简述了词汇性可能趋向补语的意义和用法,认为其多数为熟语性,有些只有否定式,肯定式不存在(如“怪不得”“怨不得”)或是逆派生(如:“对不起/对得起”“说不上/说得上”)。

杉村博文(1982:29)认为“V得/不C”接近于形容词,表非完结性状态,这种看法很深刻,但当时未引起足够重视。

刘月华(1980、2001)在对三类“V得/不C”结构的语法意义和用法进行总述(表示“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某种结果、趋向,某种情况发生”)和分述的基础上,提出“V不C”的语法意义为“非不愿也,实不能也”,张旺熹(1999:136)将之简化为“愿而不能”,认为典型的“V不C”结构表示:“人们主观上企望执行某种动作行为以实现某种结果的企望义和由于客观原因而使结果不能实现的可能义。

”因为并非所有的“V不C”实例都蕴涵“主观企望”义,所以“企望义”不具有普适性;相比而言,“可能义”更为根本。

吴福祥(2002:30)的概括是“是否具有‘实现某种结果/位移的可能性’这一语义是语法化为‘V得/不C’述补结构的内在要求。

”具体到“V不C”构式,其语法意义为:不具有实现某种结果/位移的可能性。

这一论述与刘月华(1980、2001)、石毓智(2003:112)的论述十分接近。

从语法意义的层面看,我们基本认同这一概括。

历时演变研究主要包括“V得C”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岳俊发,1984;杨平,1990)、“V得/不C”结构中宾语位置的发展变化(李思明,1992)等,影响较大的是蒋绍愚(1995)的历史语言学研究。

其实早在1944年,吕叔湘就提出“V得C”与“V不C”虽然形式上对立,来源却各异,并对“V不C”“VO不C”“V不CO”的来源解释道:“未必为得字之省略,盖旧来自有此种句法,如‘呼之不来,挥之不去’,惟本用以表实际之结果者,今用以表悬想之可能而已。

”(1944:143)至于舍“不得”而用“不”与“得”字相对,是奇偶匹配、句法整齐的动因所致。

蒋绍愚(1995:193)继承吕叔湘(1944)的观点,提出:“V不C”是“VC”的否定形式,“V(O)不C”由主谓结构“V(O)不V”经重新分析发展而来;“V不C”比“V得C”产生得早。

这是汉语语法学界较为认可的一种看法。

石毓智(2003:112~117)将“V不C”的产生过程解析为:12世纪左右,“不”与补语先融合为一个语法单位;大约在13世纪,“不C”(石毓智用“R”指称补语“C”)与动词进一步融合,情态式的否定式开始出现;15世纪左右最终建立,形成一种稳定的语法手段。

吴福祥(2002:35~36)通过进一步考证认为:唐五代时期“V不C”表实现还是表可能,需要借助语境来判断。

而到了宋代,“V不C”已摆脱对语境的依赖,广泛用于表示否定可能性。

(二)生成语法视角(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生成语法角度进行的“V得/不C”结构研究不多,目前尚未发现专门研究“V不C”的文献,部分学者对“V得C”的研究或许有借鉴作用。

黄正德(1982、1994、1995、2007)立足于生成语法,对“得”字结构的各种构式进行研究,认为汉语动词和其他语言的动词一样,分属非宾格(描写状态为主,以受事为中心)和非作格(表达动作为主,以施事为中心)两个系列。

他据此将汉语动结式结构分为4种:二元、三元非作格和二元、三元非宾格。

“张三醉得站不起来。

”属于二元非宾格,“这酒把张三醉得站不起来。

”属于三元非宾格,其中结果补语被视为“V得”的内在论元(指涉一种状态)。

另外一种可能是把结果补语视为述语的一部分(等同于次要谓语)。

(黄正德,2007:18)黄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可能补语否定式的一种生成语法解释。

杨寿勋(1998)依据Chomsky提出的“最简程序”,把“得”当作泛动词,通过泛动词短语结构来推导各种形式的“得”字句。

陈虎(2001:59)认为可能式“得”字句中的“得”是一个兼有情态动词性质的结构助词,因与其后的补语“C”关系密切,被重新分析为一个新的动词中心语“Vo”。

在对泛动词“v”中的强“V”特征进行核查时,包含“V+de+C”的“Vo”就会一起上移至泛动词“v”中,从而生成“V+de+C+N”的结构,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可能式“得”字句不能有“V+de+N+C”或者“V+N+V+de+C”的结构。

(三)“V不C”结构的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学派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界掀起一场研究思路的革命。

受其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英语和汉语语言学界也开始了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