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教案《五柳先生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中学语文:《五柳先生传》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回顾已学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二、教学课题

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4、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三、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以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掌握关键字词,进而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引导学生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体会本文有鲜明特色的的写人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力求使其优势互补。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五柳先生传》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下面老师诵读一段话:“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谁知道出自谁写的哪篇文章?(生答)那还记得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归园田居》其三)吗?一起背一下这首诗,好吗?

/question/45455033.html那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请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图

/view/94220.html

五柳先生传图

/albums/529739/529739.html#0$f15e24290373b4be98 250a63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示范配乐朗读课文。

/programs/view/pNq64NS5LaQ/

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辄尽()吝情()短褐()俦()

箪食()汲汲()欤()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

文章呈现/view/529739.htm#3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其他组的同学请教。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

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强调,让学生明白: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多媒体显示)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4)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是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答案,老师适时点拨。

要点提示:/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