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刘乐善 主编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4. 戴梅萼 史嘉权 编著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周明德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沈美明 温冬婵编著 《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配套 习题集)
7. 艾德才 主编 《Pentium系列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代微处理器:
1993年3月Intel公司制造出Pentium(奔腾)微处理器; 1995年11月,推出了Pentium Pro,接着又推出了含有 MMX(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功能的Pentium处理器P55C; 1999年11月推出PⅢ微处理器; 2000年11月,Intel推出更新的微处理器芯片P4。(目前 市场上P4的集成度为:4200万管/片,时钟频率为:3GHz)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 七大接口芯片:并行接口8255A、串行接口8251A、计数器/定时 器8253、中断控制器8259A、A/D(ADC0809)、D/A (DAC0832)、DMA(8237)、人机接口(键盘与显示器接口) 的结构原理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 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计算机网络为人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 而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实现了遍及全球的信息资源共 享。
微处理器的发展概况:
将传统计算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大规模集成电 路芯片上作为中央处理部件,简称为微处理器 (Microprocessor)。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是以微处理 器为核心,再配上存储器、接口电路、外围设备等构成的。
教学要求:
1.上课注意听讲,必要时应记笔记,课前需要预习,课下及时复习,充分利用 课外参考资料和答疑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 按时交作业 3. 实验必须按时上课,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教学参考书:
1. 教材 周荷琴 吴秀清 编著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出版社
2. 郑学坚 周 斌 编著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掌握微机扩展的原理,注意学会主要信号的扩展方法,能够举 一反三。(如:片选、数据总线、地址总线、片内寻址、读/写 控制线、地址锁存、时钟、复位、中断请求与响应等)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
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重量30吨,占地150平方米,每小时耗电150千瓦,价值约40 万美元。 采用18800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支电容, 研制时间近三年,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减法运算。 ENIAC的不足:运算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全部指令没有存 放在存储器中、机器操作复杂、稳定性差 。
第三代微处理器:1978年制造了8086和1979年研制了8088, 1983年又制造了全16位的80286。(集成度为:2----6万管 /片,时钟频率为: 4----8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 0.5μs ,数据总线宽度:16位。 ) 第四代微处理器:1985年Intel公司制造出32位字长的微处 理器80386。 (集成度为:27.5万管/片,时钟频率为: 12.5----33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1μs ,数据总线宽 度:32位)。1989年4月又研制成功80486。
学习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的方法:
1. 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与组成原理
2. 掌握微机的指令系统与编程方法
3. 掌握微机的时序,不懂时序,就无法真正掌握微机原理,难以 充分利用微机。
4. 掌握微机硬件电路中的通用符号的意义。
5. 掌握微机外围接口芯片的原理与典型应用。 (锁存器、缓冲器、 驱动器、定时/计数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DMA、A/D、D/A、 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
第一代微处理器:1971年Intel公司设计了4位微处理器4004、 4040和早期的8位微处理器8008。(集成度为:2000管/片, 时钟频率为:1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20μs,数据总线 宽度:4位。 ) 第二代微处理器:1973年12月Intel公司研制成功了8080。 (集成度为:5000管/片,时钟频率为:2----4MHz,平均指 令执行时间为1----2μs ,数据总线宽度:8位。 )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
授课班级:通信04级
信电学院 2006.8
主要内容:
本课程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 和应用主题,以Intel80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 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工作模式,介绍了8086CPU的 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存储器的组成和I/O 接口扩展方法,微机的中断结构、工作过程,从而使学生能较清 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超、大、中、小型计算机阶段(1946年-1980年) 采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
够解决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2)微型计算机阶段(1981年-1990年)
微型计算机大量普及,几乎应用于所有领域,对世界科 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网络阶段(1991年至今)
见教材P4 表1-1
此外,Motorola、Zilog等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
1946年6月,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Johe Von Neumman)提出了“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方案。 其特点是: ➢ 采用二进制数形式表示数据和计算机指令。 ➢ 指令和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器中,能自动依次执行指 令。 ➢ 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5大部分 组成计算机硬件。 ➢ 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按照这一原理设计的计算机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冯·诺依曼提出的体系结构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结构理论的基 础,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4. 戴梅萼 史嘉权 编著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周明德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沈美明 温冬婵编著 《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配套 习题集)
7. 艾德才 主编 《Pentium系列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代微处理器:
1993年3月Intel公司制造出Pentium(奔腾)微处理器; 1995年11月,推出了Pentium Pro,接着又推出了含有 MMX(多媒体扩展指令集)功能的Pentium处理器P55C; 1999年11月推出PⅢ微处理器; 2000年11月,Intel推出更新的微处理器芯片P4。(目前 市场上P4的集成度为:4200万管/片,时钟频率为:3GHz)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 七大接口芯片:并行接口8255A、串行接口8251A、计数器/定时 器8253、中断控制器8259A、A/D(ADC0809)、D/A (DAC0832)、DMA(8237)、人机接口(键盘与显示器接口) 的结构原理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 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计算机网络为人类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 而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实现了遍及全球的信息资源共 享。
微处理器的发展概况:
将传统计算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大规模集成电 路芯片上作为中央处理部件,简称为微处理器 (Microprocessor)。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是以微处理 器为核心,再配上存储器、接口电路、外围设备等构成的。
教学要求:
1.上课注意听讲,必要时应记笔记,课前需要预习,课下及时复习,充分利用 课外参考资料和答疑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 按时交作业 3. 实验必须按时上课,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教学参考书:
1. 教材 周荷琴 吴秀清 编著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出版社
2. 郑学坚 周 斌 编著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掌握微机扩展的原理,注意学会主要信号的扩展方法,能够举 一反三。(如:片选、数据总线、地址总线、片内寻址、读/写 控制线、地址锁存、时钟、复位、中断请求与响应等)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
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重量30吨,占地150平方米,每小时耗电150千瓦,价值约40 万美元。 采用18800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支电容, 研制时间近三年,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减法运算。 ENIAC的不足:运算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全部指令没有存 放在存储器中、机器操作复杂、稳定性差 。
第三代微处理器:1978年制造了8086和1979年研制了8088, 1983年又制造了全16位的80286。(集成度为:2----6万管 /片,时钟频率为: 4----8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 0.5μs ,数据总线宽度:16位。 ) 第四代微处理器:1985年Intel公司制造出32位字长的微处 理器80386。 (集成度为:27.5万管/片,时钟频率为: 12.5----33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1μs ,数据总线宽 度:32位)。1989年4月又研制成功80486。
学习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的方法:
1. 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与组成原理
2. 掌握微机的指令系统与编程方法
3. 掌握微机的时序,不懂时序,就无法真正掌握微机原理,难以 充分利用微机。
4. 掌握微机硬件电路中的通用符号的意义。
5. 掌握微机外围接口芯片的原理与典型应用。 (锁存器、缓冲器、 驱动器、定时/计数器、并行接口、串行接口、DMA、A/D、D/A、 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
第一代微处理器:1971年Intel公司设计了4位微处理器4004、 4040和早期的8位微处理器8008。(集成度为:2000管/片, 时钟频率为:1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20μs,数据总线 宽度:4位。 ) 第二代微处理器:1973年12月Intel公司研制成功了8080。 (集成度为:5000管/片,时钟频率为:2----4MHz,平均指 令执行时间为1----2μs ,数据总线宽度:8位。 )
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
授课班级:通信04级
信电学院 2006.8
主要内容:
本课程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 和应用主题,以Intel80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的 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工作模式,介绍了8086CPU的 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存储器的组成和I/O 接口扩展方法,微机的中断结构、工作过程,从而使学生能较清 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超、大、中、小型计算机阶段(1946年-1980年) 采用计算机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
够解决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2)微型计算机阶段(1981年-1990年)
微型计算机大量普及,几乎应用于所有领域,对世界科 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计算机网络阶段(1991年至今)
见教材P4 表1-1
此外,Motorola、Zilog等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
1946年6月,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Johe Von Neumman)提出了“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方案。 其特点是: ➢ 采用二进制数形式表示数据和计算机指令。 ➢ 指令和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器中,能自动依次执行指 令。 ➢ 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5大部分 组成计算机硬件。 ➢ 工作原理的核心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按照这一原理设计的计算机称为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冯·诺依曼提出的体系结构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结构理论的基 础,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