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价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 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 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测验,是我国高 校设置测验课程的开始。
3.1924年之后,一批有关测量的著作相继问世。20世纪40年代前,我 国相关专著达二十多部。
(二)教育评价的曲折阶段
• 模仿苏联 • 五分制 • 文化大革命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们为什么这么 的新风气出现; 重视高考呢?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 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 八股,故称八股文。
(二)八股文的名称
•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 “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 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
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一)、“八股”的规格
•1.从内容上讲,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2.从评判标准上讲,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评定,“代圣人立说”,不 许作者自由发挥。 注: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 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和《春秋》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 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 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临黄 山,为闻讯赶来的杭州大学学生签名留念
77级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行测评判断,从而为选拔人才进入仕途或升学深造提供依据的活动。
一、何谓八股文
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 • • 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 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了解我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自主学习】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有哪些?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3、建国17年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4、文革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5、中国什么时候恢复高考?
6、改革开放后,为促进教育发展,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
3.泰勒的方法要求鉴定由行为定义的目标,故注意力主 要集中在学习的结果上。 4.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设计和测 验编制的原则,并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
映在课程与评价之中。泰勒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CIPP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提出。 强调把背景评价(C)、输入评价(I)、过程评价( P)、结果评价(P)结合起来,认为教育评价应是一 种有序性的活动。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 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 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二)八股文的出现、发展、消亡
•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文体并无规格)。
• 明代洪武元年,制度和文体有了明确的规定。
• 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
• 戊戌变法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袁世凯、张之
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
三、八股文的评价
• (一)功 • 1.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 • 2.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 3.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思考:开基创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业经历了怎样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学思之窗: 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 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 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第二节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
一、经验考核时期(公元前606年以前)
萌芽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测评活动 1.《学记》的两段五级考查:“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 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 之小成。九年视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西周的选士制度:世界上最早的评价选拔人才的制度,包括乡里 选士、诸侯贡士和学校选士
• (二)过
• 1.诱使了不良文风的形成。
• 2.它缺乏实用的价值。 • 3.形式主义严重。 • 4.命题了无新意。
• 泰勒研究的特点主要在于:
1.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概念 2.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将 评价概括为将现实水平与理想目标相比较的历程,一 改先前只能在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比较的原则与方法 ,减少了开支与破坏性。
• 3、从文章字数来看,八股文的字数有明确的规定。一篇
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
后又改为700字。
• 4、从文章的结构上讲,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且顺序不得发 生变化。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
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 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1.考核标准包括身(仪表)——体貌丰伟、言(言论)——言词辨正、 书(书法)——楷法遒美、判(文字逻辑)——文理优长
2.宋、元、明、清各朝基本沿袭了科举制。而到明中,程序严格的八股
文成了经义考试的主要形式,使考试成了僵死的东西,科举制由此走
向衰败。
3.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封建礼教为基本标准,对个人学识德能进
田头识字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 在学习(1952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小学 11626.9 万人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1946年的 3.9倍 1965年 学校数 434所 80993所 168100所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1.1倍 1949年的 14.1倍 1949年的 4.9倍
3.两汉的察举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按科目规定举荐人才;皇 帝亲自策试,据对策和射策水平授官。世界上最早的笔试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各地方政府设立中正官,向中央政府 举荐人才。分别分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Fra Baidu bibliotek科举时期(606年—1905年)
包括隋唐以来至清末我国古代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目标游离模式
斯克里文首先提出的一种更具有客观性的模式。强 调应重视预期不到的“副效应”或“相反效应”的影 响,主张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方案制定者的主 观意图,而是活动参与者所获得的全部结果。
应答模式
由斯塔克首先提出后由他人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主要用于评价教育计划,它的主要特征是回答关心教 育计划的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
“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 “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 叫“四书文”。
二、八股文的发展历程
• (一)八股文诞生的原因
• 1、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 形成的。 • 2、八股文是学习内容的产物。当时主要的学习内容, 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 • 3、八股文是因了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
对手模式
又称反对者模式。由欧文斯和沃尔夫70年代中期提 出的。它是一种为了揭示方案正反两方面长短得失, 而采取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评价模式
三、系统发展时期
(一)西方教育测量的引入阶段(1905年——1949年)
1.1918年,俞子夷根据桑代克《书法量表》的编制程序,编制了《小
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开创我国教育测量编制的先河。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
1962年
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