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价发展历史
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状况以及问题摘要:我们可以发现教育评价的概念可总结为:对一定的教育目标以及其价值,优缺点和基本信息进行系统的,详细的,严格的收集,然后把这些信息反馈出来!为教育决策者和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如此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那么根据教育评价的定义来看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状况以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评价在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对教育评价的概念、作用、类型、标准、模式、基本程序、基本原则、搜集与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和评价再评价的方法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曾经一段时间我国建立起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我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关键字:教育评价 ; 教育质量 ; 我国教育评价Abstract: We can fi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system, detailed, rigorous collect certain educational goals, as well as its valu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basic information, then feedback! Provide effective information for educational decision-makers and society, and s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n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our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ole, type, standard mode, basic procedures, basic principles,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n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re-evaluation and so a more in-depth study, had a period of time our established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Keywords:Educational Evaluation;Assessment in our country“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兴衰,教育的好坏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评判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评价就成了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历程
教育评价发展历程:自19世纪中叶起到本世纪30年代八十多年,为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心理测验时期,到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二个时期:目标中心时期,60年代是教育测量的第三个时期: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发展到第四个时期:结果认同时期。
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纵观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一般认为大致经历了古代的传统考试、近现代的科学测试和当代的科学评价三个不同时期。
因此,教育评价来源于古代学校对学生的学力检验,但是,教育评价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则直接来源于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以追求考查教育效果的客观性为目的的教育测验运动。
我国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进程与未来发展趋势(1)

学生素质报告单
4、未来发展趋势
一、 简 介
近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本世纪。从1900以来,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 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 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从逻辑上讲,教育 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就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评价确实是从 教育测验开始研究的。 关于发展阶段的回顾,将从我国的教育测验运动说起。第二,关 于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发展的客观过 程和标志为依据。
二、发展历程
(1)间续发展阶段
1905年我国废止承袭已1300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之时,正值西方教育测验运动方兴 未艾,在内与外、主动与被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西方教育测量的理论很快 就传入了中国,并进而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教育测量运动。
A、1918年,美国人瓦尔科特在北京清华学校任教时,用推孟修订的比纳量表测量了该校高等 科四年级学生;同年,俞子夷仿造了一种小学生国文毛笔书法量表,但也并未引起广泛注意。 B、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聘来华,担任该社心理研究主任之职, 将 TBCF( T:total ability;B: brightness; C: classification, F:effort)测量编制法介绍 到中国,并在一、两年内迅速传播开来。陈鹤琴、廖世承等都按照这种方法编制过多种测验。 这一时期,智力测验的研制与实施盛行一时:有陆志伟订正的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廖世承的 团体智力测验;刘廷芳的中学智力测验;刘湛恩的非文学智力测验;陈鹤琴的图形智力测验等 等。而后艾伟和其他人士编制了小学各科测验及诊断测验等。 C、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程,并以心理测验量表测量了学生,这算 是在我国正式开始应用科学心理测验。1921年他们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当时影响 较大。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
较高,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
03
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
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重点学校
和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往往有所不同。
高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
高考压力过大
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过度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
科技素养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加强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 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06
CATALOGUE
中国教育对全球的影响
对全球教育的影响
促进全球教育多元化
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全球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丰富了全球教育的多样性。
增强全球教育的包容性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增加了全球受教育机会,促进了全球教育的公平和包容性。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
流
中国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 与交流,为全球人才的培养和发 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公平和普及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教育公平和普及是全球教 育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的发展,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技术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
义务教育的普及
实施背景
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 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旨在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实施策略
逐步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 育。
成果
与改革
实施背景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综述

的文章达 6 2篇 , 8 翻译著作 达 l 0余部 。同时, 全国最高教育 行政领导机 构组织 了各类学术 研讨 会 ,而评 价工作也有 组 织 地 展 开 , 价 实践 的种 类 也 逐渐 增 多 。 评
23 规 范 化 阶 段 ( 9 0年 一 9 6年 ) . 19 19
18 9 5年 5月 , 中共 中央颁布了《 于教 育体制改革 的决 关 定 》提 出了建立我国教育评价制度 。18 年 6 , , 95 月 教育部 召 开了《 高等工程教育评价 问题专题讨论会 》这是第一次全 国 。
性 的教育评价研讨会 , 它标志着我国教 育评 价研 究和实践 真 正开始起 步了1 18 2 9 5年 1 月, 1 。 原国家教委发布《 1 关于开展高
京 和天津等省市参加 I A组织 实施 的第二次 自然科 学 ( E 包 括 物理 、 学 、 化 生物 、 地球科学等 ) 教育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评价研究 活动1 2 ] 。 美 国教育评价专家布 鲁姆 在这段时 间来华讲学 ,为普及教 育评价 的知识 奠定了基础。同时 , 一些 翻译 和介绍 国外和我 国 台 湾 地 区 教 育 评 价 的 文 章 专 著 开 始 出 现 ,这 为 当 时 的 学 者研究 教育评 价提供 了丰富的资料 。 22 活跃 阶段 ( 9 5年 ~ 9 9年 ) _ 18 18
21 觉 醒 阶 段 ( 9 7年 一 9 4年 ) . 17 18
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后 , 国恢复 了高 考制度 , 我 得到 了社 会 各 界 的普 遍 欢 迎 , 同时 又 碰 到 一 个 非 常 棘 手 的 问题 , 即如 何客观 、 正 、 公 可靠及有效地评价 和选拔学生 。此后掀起 了 对学生学业成绩 和素质的研究热 潮 ,也形成 了教育评价恢 复和兴起 阶段 的客观 需求基础 。同时 ,教育改 革的势在必 评价存在于人 的一 切有 目的的活动之 中。教育 是一种 有 目的的活动 , 教育评价 随着 教育活动而产 生。 目前 , 对教 育评价历史发 展阶段的划分 , 有很多 的看法 。但是 , 从整体 来看 , 教育评价 的发展过程可 以大致概括 为 : 主观评价到 从 测定 , 从测定到科学评价 。 行 ,一线教育工作 者渴望教育评价 的理论 和方 法及 国外一 些教育评价理论 基础的传人 ,分 别形成 了教育评价恢 复和 兴起阶段的社会基础 、 群众基础 和理论技 术基础 。 在这个 阶段 ,我 国的教育 评价取得 了一些成绩 。1 8 92
新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评价

新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及其评价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朱永辉周雅婷周婷婷内容提要:建国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的义务教育在坎坷与争论中步入了21世纪。
新世纪义务教育发展是关键,但发展的前提是如何更清楚地认识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如何评价它。
关键词:义务教育;发展;问题;评价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它的质量等因素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人才的质量与素质状况。
回顾与反思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推动义务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国初十七年的义务教育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把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大政来抓。
1954年9月20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第9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的公民的创造性活动,给予鼓励和帮助。
”在这一教育宗旨和相应原则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我国的基础教育有明显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注重普及。
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明确指出,从1952年开始,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了省、市文教听证会议,会议指出,采取办全日制、二部制、建议小学等各种学校的办法,力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普及小学教育。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办全日制、二部制、农业中学、业余中学、广播学校等各种各样的途径,力争普及中学教育……,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要抓两头,一头是办重点学校,另一头是抓好普及教育,并要制定教育发展的长远计划。
2.发展速度快。
据1958年10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教育事业以空前速度获得巨大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面貌正飞跃变化。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和成果进行评估、测量和判断的过程,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数据和信息来评估教育质量、改进教育实践、指导决策和制定政策。
它是教育管理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标准化评估、多元评估和综合评估。
教育评价最早起源于对学生和教师能力的评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推行普遍义务教育,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评估,以划分学生能力和推进教育。
这种评估方法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测量和判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指标。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教育品质的要求提高,教育评价开始向多元评估发展。
多元评估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估方法和工具,如观察、问卷调查、作品评价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
除了学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也涉及其中,以促进教师和学校的专业发展和持续改进。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和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增加,教育评价又向综合评估发展。
综合评估强调教育的整体效果和长期影响,注重囊括个体、班级、学校、地区等多个层面,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评估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轨迹和长期效果,少了对短期绩效的注重,更加注重发展和进步。
教育评价的定义和发展是与时代背景和教育需求紧密相连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评价的范围逐渐扩大,评价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教育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同时,教育评价也越来越重视教师和学校的自主评价和自我发展,鼓励教师和学校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然而,教育评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评价结果可能被滥用,过度注重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和评价的原则。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教育,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革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之一。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孝道、仁爱和礼仪等传统价值观。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3 科学技术教育的萌芽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如数学、医学等领域逐渐形成。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如学堂、学校等,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2 教育改革的探索近代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教育改革的探索,如新学、新式学堂等,试图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2.3 教育思想的碰撞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也经历了多次碰撞,如民族主义教育、现代教育等,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教育3.1 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现代中国建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
3.2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现代中国也在不断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教育公平性。
3.3 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教育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四、教育改革4.1 课程改革中国教育系统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2 教育评价改革中国也在进行教育评价改革,从传统的考试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教育体制改革中国也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如推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
五、未来发展5.1 人才培养的重点未来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5.2 教育公平的提升未来中国也将继续加大教育公平的力度,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_刘尧

2005年9月第21卷 第5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Sept.2005Vol.21 No.5文章编号:1672-8742(2005)05-0037-07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与现状述评科研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基金项目与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 尧(1960-),男,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教育评价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评论学研究。
刘 尧(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开始于1985年。
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面引进吸收了西方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评估活动,初步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体系和制度,以政府评估为主体,以本科教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评估工作已经规范化。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历史回顾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Abstr 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began in 1985.During 20years'development it introduces and absorbs all the experiences of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launches a campaign of assessment .As a result ,a system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have been preliminar y established.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has been standardized,with the gover nment remaining dominant a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 the major contents.Key wor ds :China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 ;history review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才逐步开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评价历史发展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评价历史发展的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评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教育活动,它在教学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史,以突出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评价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0年,中国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学校应实施的教育评价模式。
规定中指出,“教育评价应包
括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研究成绩,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等。
”这一规定奠定了新中国课程评价工作的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79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此后,课程评价的重点逐渐从单纯的研究成绩转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并且教育评价模式也由传统的“分数评价”转变为以“综合评价”为主的
新模式。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学校正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取更加科学、全面、准确的课程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上述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为学校提供了一个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
由此可见,课程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

一
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促进 了人们对学业评 价工作的关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 学校领导和教师在
实践中深切认识到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渴望掌握评价的 理论和方法 , 以致成为评价恢复和兴起的群众基础。国
而行 的过程 。 ”
以上说明, 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不一致 , 教育评
价 的概念还处在 发展 阶段 。
一
高等教育评价概念应该怎样表述? 目前还没有统 的说法 , 面是 中国学者关 于高 等教 育评价 的几 个典 下
型概念: 高等教育评价是“ 通过系统收集信息 , 对高等教 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 高等教育评价 ”1
必行 , 为教育评价的恢复和兴起建立 了良好的基础。全
验报告指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 际活动达到教育 目 “ 标的程度” 。这是对教育评价的早期解释。有的学者认 为 :评价是将实现的表现与理想的 目标加 以两相 比较 “ 的历程 。有 的则认 为 : 教育 评价 是 一 种有 系 统地 去 寻 ” “
摘 要: 中国高等教 育评价的发展 对提 高高校质量很有必要。 了解高等教 育评 价的 内涵、 史, 历 主要 成绩和发展趋势能更
好地对它进行研究 , 使我们认 识到所取得 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 更快地促进 高等教育评 价的发展 。
关键词 : 概念 ; 高等教 育评价 ; 发展 阶段; 成果 ;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6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7 -4 X( 1 )-170 1 43 4 2 0 600 - 6 0 3
E ・ eb) “ 年研 究 ” T eEgt erSuy 的实 Bey 在 八 ( h ih —Y a td )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评估,其目的是为了衡量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以及优化教育政策和资源配置。
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定性描述,到逐渐引入定量指标,再到目前的多元化评价,取得了许多进展和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教育评价体系特点和演变进行详细探讨。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育评价主要依赖于学校和教师的定性描述,对学生的语言、品德、知识,以及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情况进行勘察和总结。
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评估教学行为、教师态度和学生学习情况来判断教育质量。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主观性较大、难以量化、缺乏客观依据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逐渐引入了定量指标。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教育评价体系开始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定量指标。
中考、高考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和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
这种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也容易产生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
2000年,中国教育部推出了“一票否决”政策,即高考成绩不再是决定学生升学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其他指标如学业成绩、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这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中国还引入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全国中小学生素质评价等,通过国际比较和内部评估来综合评价教育质量。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但也面临着评价指标过多、实施难度大等挑战。
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方式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再到多元化,呈现出越来越科学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

中国教育十大事记1.引言1.1 概述中国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建设。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普及教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项政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开始注重质量和创新,推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这一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育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教育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数字化教育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教育借助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数字化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工具。
同时,数字化教育还促进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每个事件都对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的历史,了解这些事件对教育的贡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中国教育的十大重要事件。
下面将对每个事件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个事件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以及当代教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形式,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授道德、礼仪、文化知识等。
而私塾教育则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有一定学问的人开设,教授经典文化和文学、历史、诗词等知识。
这种教育形式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浮现了最早的国家教育制度,即古代的官学。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培养官员和士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的国子监,培养了大批人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特殊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近代化进程中,教育改革成为了重要议题。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化,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和改革。
此时期,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传入中国,学校教育得到了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渐兴起。
同时,女子教育得到了重视,为妇女争取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其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优秀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同时,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材。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10小学教育2班学号:2010151211姓名:何佳宁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摘要:教育评价理论从产生并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不管事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或者是方法上,都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教育评价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不管事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育评价理论都是从简单到完善,评价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考察各个时期教育评价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特征,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的眼光来全面的加以考察、探究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教育评价的演变和发展中显示出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基础学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评价教育评价测量描述测验价值判断意义建构科举制度教育测验教育评价的定义“评价”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评论货物的价格,现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也就是要判断曲直优劣,价值高低。
在英语中,“评价”主要牵涉到三个单词即evaluation、assessment、appraisal。
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考察,“evaluation”由三部分构成:“e”、“valu”、“ation”,其基本意思是“valu'”,表示“价值”,“e-”表示“向外”,有“导出”之意。
“ation”则是一个名词性后缀,表示“过程或结果”,在我国教育界通常译作“评价”,主要用于对人的判断,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评级与考核、考试,可用于评定学生在某一个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也可评定某一职业申请者的态度,甚至于教师的能力。
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的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历史中,由于人们对教育评价本身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育评价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诠释。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发展历程

我国学前教育评价发展历程学前教育,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名词,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幼儿园教育”。
说到它的发展历程,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1. 初创阶段1.1 早期探索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的学前教育就已经悄然萌芽。
那个时候,幼儿园还真不是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甚至连个固定的名字都没有。
很多地方都是借用民间的小学或者家庭作坊来进行教育。
小朋友们每天一起玩耍、读书,真是天真无邪。
不过,这个阶段的教育理念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甚至有人把它当成看孩子的地方。
就像“甩手掌柜”,只要有地方就好,谁会管那么多呢?1.2 推进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学前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1955年,教育部就开始研究幼儿园的问题。
那时候的就像春风化雨,慢慢渗透到每个角落,鼓励大家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可当时的条件有限,许多地方还在打“攻坚战”,要不是那些热心的教师和家长,恐怕学前教育还得继续打瞌睡。
2. 发展阶段2.1 制度完善进入80年代,学前教育可算是迎来了春天。
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旨在建立健全的学前教育制度。
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家长们也开始重视起孩子的早期教育。
那时候大家都明白,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谁不想让自家孩子赢在起跑线呢?2.2 评价体系的建立随着幼儿园数量的增多,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幼儿园好,哪个幼儿园值得家长信赖呢?于是,各种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这就好比给幼儿园打分,像是学校的“高考”,谁能脱颖而出,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孩子。
这些评价标准逐渐变得科学化、规范化,家长们的选择也越来越有依据。
3. 现代阶段3.1 质量提升现在的学前教育,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了。
相关部门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大家意识到,光有数量可不行,质量才是王道。
各地开始举办各种培训班,教师们也变得越来越专业,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材料报送各级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同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是为了贯彻落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等相关要求。
我国政府在这个阶段所作的探索,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下的决策,不仅在政策文本的数量上较多,而且规定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评价内容有了细致的规定。
这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发展史上,是重要的发展阶段。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法制化1993年,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的宏观指导下,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又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教师评价进行了规定。
在《教师法》第五章的三条专门针对教师评价作了规定。
第二十二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第二十三条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第二十四条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充分说明了国家和政府对教师管理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部法律中,不仅对教师评价的内容和主体都进行了规定,而且也提出教师评价工作要有必要的指导和监督配套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评价在教师管理中的意义,即教师评价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同1953的《指示》和1986年的《意见》相比,1993年《教师法》的颁布,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法制化形式的标志。
首先,该法不仅对教师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要求相应建立教师评价的监督制度,这样就建立并完善了教师评价制度;其次,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其法律效力也明显提升,这为中小学教师考核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极大地促进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外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历程

中外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历程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工具,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和测量。
以下是中外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历程的相关介绍。
一、中国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历程1. 新中国成立前: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的教育评价传统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选拔制度存在很多局限和弊端。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基于实践的教育评价,如明朝的“四书五经”教育体系,以及清朝的科举制度等。
2.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评价与测量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2年,成立了全国教育测试研究所,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评价办法》,明确了教育评价的目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普及教育。
3. 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5年,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考制度,成为了中国教育评价和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评价和测量方法,如教育质量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职称等。
二、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历程1. 欧洲:在欧洲,教育评价和测量的发展历程比较早。
19世纪初,英国和法国开始进行普及教育,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也随之产生。
20世纪初,瑞典和丹麦等国家也开始发展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
1948年,欧洲理事会成立,开始进行跨国教育评价和测量研究。
2. 美国:在美国,教育评价和测量的发展历程也比较早。
19世纪末,美国开始进行普及教育,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也随之产生。
20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全国教育测试局,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
1944年,美国通过了《教育改革法》,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明确规定教育评价和测量的法律。
综上所述,中外教育评价与测量发展历程是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的。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评价和测量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头识字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 在学习(1952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小学 11626.9 万人 1947年的 3.3倍 1946年的 6.9倍 1946年的 3.9倍 1965年 学校数 434所 80993所 168100所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1.1倍 1949年的 14.1倍 1949年的 4.9倍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 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 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2、读书能改变命运 ——自己的、国家的。
步入考场
望子成龙的父母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 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 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 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对手模式
又称反对者模式。由欧文斯和沃尔夫70年代中期提 出的。它是一种为了揭示方案正反两方面长短得失, 而采取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评价模式
三、系统发展时期
(一)西方教育测量的引入阶段(1905年——1949年)
1.1918年,俞子夷根据桑代克《书法量表》的编制程序,编制了《小
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开创我国教育测量编制的先河。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思考:开基创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业经历了怎样 的发展过程?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目标游离模式
斯克里文首先提出的一种更具有客观性的模式。强 调应重视预期不到的“副效应”或“相反效应”的影 响,主张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方案制定者的主 观意图,而是活动参与者所获得的全部结果。
应答模式
由斯塔克首先提出后由他人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 主要用于评价教育计划,它的主要特征是回答关心教 育计划的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二)八股文的出现、发展、消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文体并无规格)。
• 明代洪武元年,制度和文体有了明确的规定。
• 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
• 戊戌变法后,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袁世凯、张之
洞上《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并妥筹办法》)。
三、八股文的评价
• (一)功 • 1.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 • 2.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 • 3.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 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 八股,故称八股文。
(二)八股文的名称
•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 “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 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
3.泰勒的方法要求鉴定由行为定义的目标,故注意力主 要集中在学习的结果上。 4.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设计和测 验编制的原则,并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
映在课程与评价之中。泰勒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CIPP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提出。 强调把背景评价(C)、输入评价(I)、过程评价( P)、结果评价(P)结合起来,认为教育评价应是一 种有序性的活动。
3.两汉的察举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按科目规定举荐人才;皇 帝亲自策试,据对策和射策水平授官。世界上最早的笔试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各地方政府设立中正官,向中央政府 举荐人才。分别分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科举时期(606年—1905年)
包括隋唐以来至清末我国古代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学思之窗: 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 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 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了解我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 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自主学习】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有哪些?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3、建国17年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4、文革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5、中国什么时候恢复高考?
6、改革开放后,为促进教育发展,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 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 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 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一)、“八股”的规格
•1.从内容上讲,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2.从评判标准上讲,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评定,“代圣人立说”,不 许作者自由发挥。 注: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 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和《春秋》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临黄 山,为闻讯赶来的杭州大学学生签名留念
77级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肯定 整顿 恢复 编写 倡导
2.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育应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 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
• 3、从文章字数来看,八股文的字数有明确的规定。一篇
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
后又改为700字。
• 4、从文章的结构上讲,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且顺序不得发 生变化。
•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
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 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
“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 “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 叫“四书文”。
二、八股文的发展历程
• (一)八股文诞生的原因
• 1、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 形成的。 • 2、八股文是学习内容的产物。当时主要的学习内容, 就是四书、五经,学习这些,考试这些。 • 3、八股文是因了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 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 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 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