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
少免耕作技术的作用特点??
• 常规耕作优点?
土壤耕层深度和紧实度可塑 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能力强 翻埋残茬、肥料,深层土壤有机质增加
潮湿时增加土壤通风状况增加土壤水分蒸发 – 增加地温 – 除草 – 控苗 – 培土
镇压
– 作用深度3-4厘米,重压可达9-10厘米 – 压实土层,降低土壤通风,保墒、提墒 – 防止土壤风蚀、水土流失 – 破碎表层土块 – 提高麦苗抗冻性
• 注意:
– 土壤水分过多时不能使用 – 最好土壤中层压实,表层疏松(网型镇压器) – 盐碱地不宜使用
定方法措施 看作物 根系深浅、对土壤紧实要求、单作间套作
看效益
投入、产出、增产效果,决定合适方法及搭配方式
综合运用
各具特色,各有优缺点,轮换、搭配、混合使用
5 少耕和免耕
少免耕含义与发展
• 免耕(no-tillage)零耕作(zero tillage)
–直接在前茬地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 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 种耕种方式。
–平,细,表层混合 –灭茬、除草、破除板结 –播前、苗期使用 –深度5厘米左右,可达10厘米,缺口耙甚至可达12-
14厘米 –北方旱地,顶凌耙地播种 –钉齿耙、圆盘耙、震动耙
耱地
– 耙后平土、碎土、轻压、防风、保墒 – 3厘米左右深度 – 雨后、土壤潮湿时勿用
中耕
– 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深度5-10厘米 – 表土疏松 – 调节土壤水分,干旱时切断土壤毛管减少水分蒸发,
第六章 土壤培肥及土壤污染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侵蚀:土壤在水和风等外力的作用下,发 生冲刷或吹失的现象称为土壤侵蚀。 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壤) 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土壤污染与治理
1、土壤环境背景值 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 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 组成及其含量。它是诸成土因素综合作用 下成土的过程的产物,所以实质上是各自 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
几个问题
1、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保持方面有哪 些作用? 2、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特征及农田土壤 养分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3、土壤团粒结构对于土壤肥力保持的意 义? 4、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 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时,称取 湿土15g,得干土重12g,求其容重。
土壤污染物的主要种类
(1)无机物:如重金属、酸、碱、盐等。 (2)有机农药: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3)有机废弃物:如油、酚等有机物。 (4)化学肥料,如氮、磷肥等;污泥、矿渣、 粉煤灰等。 (5)放射性物质及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
土壤污染的防治
(1)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调查和监测 (2)彻底消除污染源 (3)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 (4)铲除表土或换土 (5)生物措施 (6)采用人工防治措施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我国传统经验。 轮作倒茬一方面要考虑茬口特性,另一方面要 考虑作物特性,合理搭配耗地作物、自养作物、 养地作物等。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合理的耕作可以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增强 土壤通透性。 深耕结合施有机肥料,是增肥改土的一项重要措施。 深耕的作用是加厚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和耕性,降 低土壤容重,使土肥水相融,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改 善作用的环境条件,加速土壤熟化。
耕作学第六章养地概述与方法
耕作学 第六章 养 地
(四)耕地土壤贫瘠化
耕地土壤贫瘠化是指耕地在利用过程中,投入到耕地中的养 分物质数量不足以弥补同期由于作物收获、水土流失等原因 造成的从耕地中移走的养分物质数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和 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现象。
1.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肥力的基础物质,在协调水、肥、气、 热各肥力因子之间关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含量 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土壤肥力的高低,决定着土地的生 产力水平。然而,燃料短缺,人们将秸杆等物质大量地用做 燃料而导致向农田有机物质投入减少,土壤培肥变得很困难。
近年来又实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面积减少的势头得 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每年减少量仍在30万hm2以上,土 地的连年大量减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 限制因子之一。
耕作学 第六章 养 地
2. 耕地减少的原因 ①农业用地内部调整,如把大块农田改为果园或改挖为鱼塘
等,大多数年份由于农业内部用地调整减少的农田面积约 占总农田面积减少量一半; ②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及开发区建设占地严重; ③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受开发热的影响,许多地方乱开采乱 占地,使耕地遭到破坏; ④交通用地增加,如高速公路建设及其他道路修建占地等。 应当指出,非农业用地一般具有不可恢复性,耕地一旦改 为它用,很难再复原为农田。
耕作学 第六章 养 地
(二)土地沙化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33.4万km2,占全国土地
面积的3.5%O还有具有沙漠化潜在危险的土地160.7 万km2。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因素外,人为造成的 草原植被破坏是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因此,沙漠 化以农牧交错带最为严重。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 沙漠化面积最大,约占其总土地面积的1/4;而内蒙 古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地区沙漠化面积增加迅速,目 前整个西北地区沙漠化面积以约每年10万km2的速 度扩展,其扩展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蔓延。
土壤地力的培肥措施
土壤地力的培肥措施土壤地力的培肥措施是指通过合理的施肥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地力是指土壤具有保持生产水平的能力,包括土壤肥力和耕作性能等方面。
因此,培肥措施主要是从土壤肥力方面入手,通过补充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结构,来提高土壤地力。
一、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改善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持水性。
有机肥料可以来自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
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
二、合理施用化肥化肥是迅速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化肥根据其提供的养分的不同可以分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以及土壤当前的养分含量,可以选择合适的化肥类型和施肥量进行施肥。
化肥的施用可以根据氮、磷、钾的比例来进行配比,以满足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
同时,也要注意化肥的使用期限,及时更换新鲜的化肥。
三、中耕松土中耕松土是通过翻耕、松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提高土壤透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水、肥的利用效率。
常见的中耕松土措施包括翻松耙、农机深翻等。
中耕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四、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水分是保持良好地力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常见的保持水分的方式包括覆膜栽培、施用保湿剂、适时的灌溉等。
合理的水分管理有助于提高作物对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五、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管理措施,通过不同植物的交替种植,可以减少病虫害和土壤的连作障碍,同时也促进土壤中肥料的合理利用。
轮作休闲可以改善土壤中的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保持土壤的肥力,例如种植豆类、油菜等绿肥作物。
六、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较低,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最新土壤培肥ppt课件
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壤) 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土壤污染与治理
1、土壤环境背景值
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 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 组成及其含量。它是诸成土因素综合作用 下成土的过程的产物,所以实质上是各自 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
几个问题
1、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保持方面有哪 些作用?
2、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特征及农田土壤 养分循环的特点是什么?
3、土壤团粒结构对于土壤肥力保持的意 义?
3、已知一公顷(10000m2)耕层土壤20cm深 度的湿土重为3×109g,测定水分时,称取 湿土15g,得干土重12g,求其容重。
土壤其影响因素 2、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
和(不饱和)土壤 3、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4、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附中的晶格固定 5、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
酸的分类 6、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土壤肥料学通论》 土壤部分应掌握的内容
土壤肥力、土壤质量概念、研究内容,土壤矿 物组成,土壤质地分类
土壤生物,土壤有机质组成、转化特点及在土 壤肥力中的作用
土壤水分类型、性质特点,土壤空气和土壤热 特性、土壤孔隙的类型
土壤耕性、土壤胶体的特性与植物的吸收性能
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及培育高产土壤的 措施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合理的耕作可以调节土壤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增强 土壤通透性。
深耕结合施有机肥料,是增肥改土的一项重要措施。 深耕的作用是加厚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和耕性,降 低土壤容重,使土肥水相融,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改 善作用的环境条件,加速土壤熟化。
土壤肥料学课件-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土肥
1. 土壤氮素
2. 植物氮素营养
3. 氮肥种类、性质与施用
4. 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5.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第一节土壤氮素
(一)土壤氮素含量
(二)土壤氮素形态
(三)土壤氮素转化
第一节土壤氮素
※耕地土壤全N:0.4-3.8g/kg,平均1.3g/kg ※自然土壤全N:0.4-7.5g/kg,平均为2.9g/kg
(一)土壤氮素含量
一、植物氮素含量与分布
二、氮素营养功能
三、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四、植物氮素营养失调
NH3 + 酮戊二酸 Glu NH3 + 草酰乙酸 Asp NH3 + 丙酮酸 Ala
ASP + α-酮戊二酸
Glu + 草酰乙酸 Gln + ATP + Pi + H 2O
Glu + NH 3 +ATP Gln合成酶
Mg 2+ Asn + ADP + Pi + H 2O ASP + NH 3 + ATP Asn合成酶
Mg 2+
)
(423硝酸还原作用亚硝酸还原酶硝酸还原酶+
--−−−−→−−−−→−NH NO NO
水培水稻
绿色V字症
苗期缺氮老叶缺氮
不同时期和部位的缺氮症状
水培油菜。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耕作学-6
旋耕机按其机械耕作性能可耕深16— 18cm,应列为基本耕作范畴,但实际运用 中常只耕深10—12cm,与翻耕轮换应用作 为翻耕的补充作业。 从国内实践看,无论水田旱田,多年
连续单纯旋耕,易导致耕层变浅与理化性
状变劣,故旋耕应与翻耕轮换应用。
(二)次级耕作措施
(secondary tillage)
水田连年翻耕仍属必要。
2、深松耕(subsoiling)
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 或间隔的深位深土,不翻转土层。 无壁犁或靴式犁为全田深松,凿形铲或铧形铲 为间隔深松。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1)优点:
(1)分层松耕,不乱土层。打破犁底层。 (2)可以分散在各个适当时期进行,间隔 松耕,节省动力; (3)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防旱 防涝。 (4)特别是盐碱地松耕,可以保持脱盐土 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
钉齿耙作用小于圆盘耙,但它常用于播后出 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常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的苗期耙地, 杀死行间杂草。也用于冬小麦越冬前后的 耙地。冬前耙地增强麦苗抗性,冬后耙地 清除田间枯枝落叶。
2、耱地(dragging)
又称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 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耱子除联 结耙后外,也有联结播种机之后,起碎土、轻 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在土壤过松的情况下,就要采取镇压 的措施。
(六)开沟培垄、挖坑推土、打埂作畦
也是土壤耕作措施的重要作用。 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可提高地温。 在多雨高温地区开沟培垄做高畦,其目的主要是为 了排水。
在种植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地上开沟培垄,可以使 耕层土壤相对加厚。
水浇地上打埂做畦,便于平整地面,有利于浇水。 风沙严重地区挖沟做垄,可以减轻风蚀。 岗坡地上,时常是耕后不耙,保持垡块和高低不平 整的垄形,可以阻止雨后径流,防止表土流失。
作物学通论:第六章 作物生产技术
土壤基本耕作的方式有翻耕、旋耕和深松耕
(1)翻耕
翻 耕 ( plowing ) 就 是 利 用 各 种 有 壁 犁 ( 机 械 动 力 或 畜 力 牵 引 ) 或 锄 (人力)将土壤切开,翻转的过程。翻耕的作用在于切土、翻土、碎土, 并同时翻埋有机肥、绿肥和作物残茬,并使土壤疏松。翻耕对土壤影响 最大,作用面最广,消耗动力也最多。它不但影响当季作物,有时也涉 及几季以至几年的作物生产。
第六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一节 土壤耕作和培肥技术 第二节 作物播种技术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 第四节 地膜覆盖技术 第五节 作物施肥技术 第六节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第七节 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第八节 化学调控技术 第九节 收获与贮藏 第十节 作物清洁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第十一节 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十二节 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7、控制和减轻病虫草害,最终实现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 土壤耕翻, 可将病菌、害虫和杂草或其种子等翻埋如土壤深处,使之缺氧窒息死亡, 也可将藏于土壤中的底下害虫、病菌等翻到地面,经暴晒或冷冻而死亡。
(二)土壤耕作类型
土壤耕作可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基本耕作入土较深,一般 达整个耕作层,能显著改变整个耕作层的理化性质,其耕作后效较长。 表土耕作入土较浅,是在基本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后,后作播种前,于土壤宜耕期内进行 。根据不同土壤质地,掌握土壤适宜水分范围是提高耕地作业质量、减 少能源消耗的关键。
土壤过湿耕翻,易成泥条,大泥块,压板和破坏土壤结构;过干则土壤 僵硬,也不利于表土耕作整碎、整细,动力消耗大。一般砂土、壤土宜 耕水分范围大于粘土。在实践中,因粘土具有“干三天湿三天,不干不 湿也三天”即宜耕水分范围窄的特点,准确掌握粘土宜耕水分尤为重要。 不同土质的宜耕水分大致为:砂土含水量5~8%,砂壤土10~15%,中 壤土13~19%,重壤土14~20%,粘土20~24%。不论何种土质,以田 间持水量的60~80%为适耕水分。
精编土壤肥料学ppt课件第六章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非晶质(无定 形)的铁铝氧化物。非晶质的铁铝氧 化物可以吸附阴离子,如土壤中磷酸 根离子的吸附,使磷被固定,失去其 有效性。
三、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胶核 胶体微粒
双电层
胶粒
决定电位离子层(内)
矿质胶体
(一)层状硅酸盐
(二)铁、铝、硅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一)层状硅酸盐
硅氧四面体
铝氧八面体
(1)硅氧四面体(或简称四面体)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
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 的硅酸盐矿物。
硅氧四面体构造示意图
硅氧片示意图
在硅四面体中,硅原子以共
价键方式将四个氧原子联结
层间作用力 氢键
同晶置换 少
CEC
小பைடு நூலகம்
物理性质
胀缩性、吸湿 能力、可塑性 等小
分子键
普遍
大
胀缩性、吸湿 能力、可塑性 等大
其晶层结构与蒙脱石相 近,但水云母晶层中硅 氧片中的硅约有15%为 铝所取代,产生正电荷 不足,由层间的钾离子 补偿。该类矿物的胀缩 性、粘结性、可塑性以 及阳离子吸附能力均不 如蒙脱石类矿物。
定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其中,离子交换作 用是影响土壤保肥性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土壤的供肥性是指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 的能力。
它与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和数量因素 (Q)关系密切。
强度因素是指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 数量因素是指土壤液相中能被植物利用吸收 的有效养分的总量。
△Q/△I可用来表征土壤养分的缓冲 容量(B),B值大,表明保持土壤溶液 中养分浓度稳定的能力强,即该土壤能 平稳而持久地向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土壤学第六章
二郎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泥巴山
天全
泸淀 荥经
汉源
年均温(℃) 15.1
15.4
15.2
17.9
年降雨量(mm) 1735.5 639.8 1237.8 730.8
阴坡:冷、湿;
阳坡:干、热
二郎山东坡
二郎山西坡
泥巴山北坡
泥巴山南坡
(1)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① 较高的地形部位,土壤中的物质易遭淋失; ② 地形低洼处,土壤中的物质不易淋溶,腐殖质
(二)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系统发育指土壤发生类型在漫长地质时期 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也是整
个地表的一个自然要素。它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它历史自然体一样,具有自已特殊的发生规 律,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周围的
外在环境条件相互发生作用,辩证地发展着。
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半水成土(低级阶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五)时间 1.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 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
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 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2)相对年龄
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 叶林(棕色针叶林土)→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 (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常绿阔叶林(红壤、黄 壤、赤红壤)→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2.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2)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 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第六章 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
轮作倒茬类型
(二)土壤的改良利用
改造中低产土壤,提高地力等级;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持续稳产高产;
开发立体农业,发挥耕地生产潜力。
南方立体种养开发模式
基塘立体开发、蔗田立体开发、垄稻沟渔立体开发
北方立体多熟制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山丘,用养结合挖潜模式
少耕多熟间套利用改良
风沙土的改良利用措施
坚持以防为主、治理为辅、因地制宜的原则 采取植树造林、发展果树 适时播种、合理耕作 客土掺粘、增施有机肥料
轮作牧草绿肥、播种多年生绿肥植物
选择适宜的品种,如抗风沙、耐旱、耐贫瘠的作物
山区低产田的改良利用
山区低产田的低产原因
旱—质地粗、有机质缺乏、保水性差、不耐旱; 薄—土层浅薄; 砂—土壤砂、石多,质地粗; 蚀—坡地土壤易遭受水流侵蚀,引起水土流失。
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吸收;对 作物有毒害、腐蚀作用;降低光合作用和影响淀粉的 形成;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影响通透性,耕性变差, 作物不能正常生长。
盐碱土的形成原因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 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 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 层逐渐积聚起来。
耕地养分亏缺、生产力下降
6.3 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
对策:
依法治土,强化管理;
用地养地,科学培肥;
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加强教育,全员动员。
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造中低产耕地,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提高复种指数,充分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土壤培肥与管理》课件
3
立体种植技术
利用空中、地下和垂直空间,提高土壤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农药使用技术
农药筛选及施用方法
农药使用安全技术
选择适合的农药,掌握正确的施 用方法,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保护 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了解农药的使用限制和注意事项, 遵循相关法规。
总结
土壤培肥与管理对农作物生产至关重要,应用它提高产量和质量,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
清理杂草,平整土地,为后续种植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土地改良
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保持能力。
土地保持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侵蚀,保护土壤质量。
土壤管理技术
1
随机轮作技术
不同作物轮流种植,减少病虫害发生,保护土壤质量。
2
绿肥种植技术
种植能固氮、改良土壤的绿肥植物,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培肥与管理》PPT 课件
概述
土壤培肥与管理旨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了解它的重要 性和基本步骤。
土壤性质分析
物理性质分析
测定土壤质地、结构、通透性 等,为土壤改良提供基础。
化学性质分析
检测土壤的酸碱性、养分含量, 指导肥料的合理施用。
生物学性质分析
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 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运作 机制。
肥料应用原理
1 肥料种类及其应用
有机肥、无机肥、微量元 素肥料等不同种类肥料的 特点及合理使用方法。
2 肥料施用时间和方法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 长阶段,选择合适的施肥 时间和施肥方式。
3 肥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量的计算和
土壤培肥
1 土壤培肥■土壤培肥理论常规农业以大量的化肥来维持高产量,但有机农业理论认为,土壤是个有生命的系统,施肥首先是培育土壤,土壤肥沃了,会增殖大量的微生物,再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供给作物养分。
有机农业土壤培肥是以根一微生物一土壤的关系为基础,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协调根系一微生物一土壤的关系。
●土壤肥料培植了大量微生物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微生物以土壤的肥料作为食物,使其数量得到大量增殖,所以土壤的肥力不同,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呼吸商、土壤酶活性、原生动物和线虫的数量和多样性均不相同。
●根系自身可培养微生物,并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目前,根际微生物备受关注。
所谓根际微生物,就是生活在根际表面及其周围的微生物。
作物根一方面从土壤吸收养分供给植物,另一方面又将叶片制造的养分及根的一部分分泌物排放到土壤中,根的分泌物包括糖类和富含营养的物质,其数量占光合产物的10%-20%。
土壤微生物以此为营养大量聚集到根的周围,并在那里生存、繁殖。
此外,根系的分泌物中还包含果胶类黏性比较强的物质,它们可将土壤粒子黏在一起,促进土壤的团粉化。
●微生物可以制造和提供根系生长的养分微生物不仅接受根系的分泌物,并以它为食进行繁殖。
而见制造氨基酸、核酸、维生素、生物激素等物质,供根系吸收。
根际微生物也可将肥料中的养分变成根系可吸收的形态,供给作物根系吸收,使根系与根际微生物形成共生。
●微生物将土壤养分送至根系微生物可将土壤中难以被作物吸收的养分(不可利用态)变成容易被作物吸收的养分,或把根系不能到达位置的养分送到根部,所以根际微生物具有帮助作物稳定吸收土壤养分的作用,如A V菌根菌可以帮助植物吸收磷、镁、钙及铜、锌等微量元素。
●生物可以调节肥效,当肥料不足时,微生物能促进肥效当根养分过多时,微生物吸收丰富的有机养分贮藏到菌丝体内,使根周围的养分浓度逐渐降低;当肥料不足时,随着微生物的死亡、被菌丝吸收的养分又逐渐释放出来,被作物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1、调整耕层三相比 • 耕层构造
– 耕作层内各个层次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和总 孔隙度,即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之间 的比例关系。
–耕层构造与耕层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类物质的 比例密切相关,对协调土壤的水分、养分、空 气、温度等肥力因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混拌土壤 – 肥料 – 不同土壤
• 平整地面 – 防积水、防干旱、防基本条件不均匀
• 压紧土壤 – 破垡 – 干旱提墒
• 沟垄埂畦成形 – 增温、防风、保土、堵水、排水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2、基本耕作措施
• 翻耕作业
–基本作业,影响大,费用大
• 耕深确定?? 风、热、旱,不宜过分深耕,失水严重 薄、砂、砾、瘦,不宜深耕 水田需要犁底层,不宜深耕 对床土要求高的作物,不宜一次性深耕 动力小,不宜深耕 增产幅度小的作物,不需深耕
• 环境条件
–旱地旱季 –浅薄土层
• 效益
深耕保墒 深耕生土翻上
–14-16厘米加深到20-25厘米增产显著 –超过25厘米增产不显著
• 目标 20-25厘米耕层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播床
• 地面平,播种深浅一致 • 土块松、碎,播种质量高 • 上虚下实
– 种子上面有松土护水保温 – 种子下面土壤稳实,导水、种子不下沉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3、表土耕作措施
• 基本耕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土壤状况 • 浅,强度低,功能单一 • 耙地
–平,细,表层混合 –灭茬、除草、破除板结 –播前、苗期使用 –深度5厘米左右,可达10厘米,缺口耙甚至可达12-
14厘米 –北方旱地,顶凌耙地播种 –钉齿耙、圆盘耙、震动耙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1.36g/cm3,三次,1.7g/cm3 –自 然 沉 实 , 小 麦 播 后 1 个 月 , 0-10cm 深 , 1.06-
1.36g/cm3增加到1.36-1.62g/cm3
• 翻转土层
–通透性、消毒 –杀菌、杀虫 –有机质积累,释放 –耕层土性一致,第养六章分土壤利耕作用与和培肥积分析累平衡
做畦,灌水(北方),排水(南方) • 开沟,排水 做垄,防涝、增温(122)
3、翻埋残茬、肥、破碎草根与土联系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小结土壤耕作的作用??
1. 调整耕层三相比 2. 调节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3. 翻埋植物残茬、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4. 创造深厚的耕层,有利于蓄水保墒,防
0.035-0.075mm 0.01-
侧根不易通过 支根不易通过 根毛无法通过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2、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0-3cm,水废气热与大气交换,保护种子
3-10cm,种子发芽层,下层供水,上层供 气保水,变温不剧烈
10-20-25cm,根系生长,吸收水肥主要层 次,水肥供应充足,有一定通气,温度、 环境稳定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 土壤中
• 孔隙的数量和质量是最重要的物理性状之一
• 孔多——通气、水少、变温快、生物活性差、
物理活性强
• 孔少——闭气、水多、恒温、生物活性差、物
理活性差
• 孔多质优——通气、保水、温度调节力强、生
物活性、物理活性、化学活性均强
• 三项
固体
水
气
• 热容量
1500
3000 1
耱地
– 耙后平土、碎土、轻压、防风、保墒 – 3厘米左右深度 – 雨后、土壤潮湿时勿用
中耕
– 作物生长过程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深度5-10厘米 – 表土疏松 – 调节土壤水分,干旱时切断土壤毛管减少水分蒸发,
• 热导率
93
29 1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 孔隙度
• 土壤孔隙
– >0.3mm 0.03-0.06mm <0.01mm
– 根可通过 根毛能深入 高毛管传导度,易于从中吸水
• 根系大小
– 侧根 >0.1mm
– 禾谷类根 >0.2mm(0.4-0.45mm)
– 根毛 0.008-0.012mm
孔 隙 <0.25mm 0.013mm
• 优点
– 不乱土层,干扰较小,松土效果好 – 一次到位 – 随时进行 – 对土表破坏小,残茬、覆盖,减少蒸发 – 防旱防涝 – 节省动力和费用 – 适应范围广 – 北方多用
• 但是功能比较单第一六章,土壤机耕作具与培不肥分配析
旋耕 • 专用机具(旋耕器、机) • 工序功能综合 • 翻、碎、松、平、耙、播种 • 适应性广,水旱田均可 • 耕作浅,10-12厘米(可达16-18厘米) • 节省能源、费用、时间 • 土块内部结构不松,应与翻耕轮换使用
止土壤侵蚀、冲刷(两重性) 5. 控制和减轻作物病虫草害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第二节 土壤耕作的措施与作用
1、土壤耕作机械作用
• 松碎土壤
–降水、沉实、人机踏压,容重增加 –降雨,增加0.1g/cm3 –灌水,增加0.12-0.16g/cm3 –铁 牛 ——55 中 拖 碾 压 一 次 , 1.00g/cm3 增 加 到
5-10cm,犁底层,密,1.5g/cm3,积累盐分,阻碍 根系生长,
生土第,六章保土蓄壤耕雨作与水培肥分析
耕层加深考虑因素 • 可能
–畜力 14-16厘米 –中拖(50-75马力) 22-25厘米 –深松机 27-50厘米
• 费用
–耕深增加3厘米,油耗增加,成本增加20%, –深耕需要加施肥料,否则可减产
第六章
土壤耕作与培肥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 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 的机械加工。 土壤耕作的概念(soil tillage):通过农机具 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水分、 空气、温度和养分状况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的基本目的?? 1.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把作物残茬和有机肥料掩埋并掺和到土壤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耕深 12-14 15-18 19-21 22-25
大豆 100 117 149.2 177.1
高粱 100 118.1 128.4 144.6
谷子 100 114.5 124 130.9
第六章土壤耕作与培肥分析
深松耕
• 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
– 全田深松(无壁犁) – 部分深松 – 25-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