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悲鸿画马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他富有创造力的画作和伟大的精神,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影响极大,为中国乃至国际画坛树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艺术家。
徐悲鸿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其以画马驰誉中外。画融合中西技法,笔墨酣畅淋漓、形神俱备,他那刚建敏捷、强壮彪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进而鼓舞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而自成面貌。
从古至今的历史中人们对马的认识远远不只是会奔跑,替人们分担劳务,吃苦耐劳,而更多的是马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使人振奋,奔放豪迈,桀骜不驯的精神,特别是一种时代的民族精神,它成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擅长绘画各种题材,以动物,尤其是骏马画得最为出色,堪称是中西融合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的典范。前人画马颇为生动,但只见其大势,不见细节和笔墨;徐悲鸿以大笔挥洒的写意法画马,其画则极为生动。而且,古人画马多取静态,马静笔墨也静;徐
悲鸿画马则多以动态,马动则笔墨也动,尤其是他常画的奔马,昂首天外,奔蹄如飞,皆有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气概。
如其1931年《九方皋》中的马,便纯粹是国画的气魄。他以带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勾写马的躯干,同时也现出神韵,再借大笔挥洒,写出马尾及鬃,再用水墨渲染,有笔有墨,而并非西洋的色彩法和水彩笔意。而后他画马,则全是奔驰或站立的野马,用线更加率意和流畅,有的也更加粗健;用墨更加潇洒,更加展现出国画“写”的精神。从马的动态到画马的笔墨,全都十分生动自然。
徐悲鸿画马既借鉴了传统笔墨的表现,又大胆的突破了传统笔线的束缚。他采用西方绘画中体面、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与传统的笔墨技法相结合,以写意的写法纵情挥洒,却又能不逾越严格写实的规矩。他用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兼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肉骨骼。有些笔触,具有明显的油画笔触的效果;有些笔触,则干脆是用油画扁笔刷出来的。因此,对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收到了良好地效果。再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鬃尾。在他的这种描绘中,不仅充分注意到传统笔墨轻重、疾缓、枯润、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写性,而且充分注意到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并使二者达到高度的完美融合,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
如其1940年,欣闻鄂北大胜,豪兴勃发而作的《群马》图,标志着“徐悲鸿的马:这一典型形象的形成。徐悲鸿在与群马的朝夕相处中,细审其性格、神情,同时笔下的形象也在集中、概括、提炼、
升华。他准确致极地勾勒出骨骼、肌肉的关键部位,用重墨突出勾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卓,用笔洗练,体积感、空间感都都意到笔随地显现在富有韵律的墨块之间。焦墨写就的马鬃衬托着略施白粉的额头和鼻骨,散开的马尾使画面产生优美潇洒的运动感,越往下毛色越深重的四肢和方向、形状各不相同的马蹄组织着丰富而和谐的节奏。那瘦身、长腿、尖耳、阔鼻、鬃毛飞舞、骨带铜声的英俊形象把杜甫“竹批双耳俊,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生死”的不朽诗句具体形象化了。
达仰先生曾说过:美术的目的是把宇宙间的美捉住,使之永久保留,因为宇宙间的美时时活动变易不停留,我们美术家要敏锐地感觉、深刻的表现出来,使至真美永远留在世上,必须要超出一般方可安慰。在我看来,徐悲鸿早已做到了这一点。他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碎,盘骨强壮,气势磅礴,神形俱足,让我们过目难忘,为之所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