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_孙胜忠

合集下载

中德经典成长小说中的自由观之比较

中德经典成长小说中的自由观之比较

中德经典成长小说中的自由观之比较
侯素琴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文章在对中德成长小说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中国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例,重点探讨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不同的自由观.两本小说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但都展示了以威廉·迈斯特和孙悟空为代表的“新人”对自由的追寻过程.威廉致力于在戏剧舞台上实现个性解放,获得理性自由;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旨在恢复其本真自由.这两本经典的成长小说中所包含的自由观则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文化对自由的不同解读.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侯素琴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陕西西安7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伯林自由观和康德自由观之比较
2.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之比较
3.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比较
4.庄子自由观与康德自由观之比较
5.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自由观之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最著名书籍排名

德国最著名书籍排名

德国最著名书籍排名
以下是德国最著名书籍的排名:
1.《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倪维尔·霍夫斯塔德
2.《经济与社会的资本》(The Capitalist System: Economic Theor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3.《论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康德
4.《叔本华的遗书》(The Will to Power)- 尼采
5.《射雕英雄传》(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 金庸
6.《封神演义》(Investiture of the Gods)- 罗贯中
7.《命运舞台》(Destiny's Stage)- 赫尔曼·赫塞
8.《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莎士比亚
9.《曲线的诱惑》(Curveball: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oni Stone, First Woman to Play Professional Baseball in the Negro League)- 霍普·辛普森
10.《飞翔的女孩》(The Reader)- 本哈德·斯赫林
以上是根据德国文化以及全球影响力的角度对德国最著名书籍进行的排名,出现在排名中的作品大都因其思想深邃、故事感人以及艺术风格独特而受到广泛赞誉。

重审“成长小说”

重审“成长小说”

汉译《巴赫金全集》第3卷,收录有巴赫金20世纪30年代一部佚著《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的残稿。

据书后题注,此书因战争爆发而未出版,手稿也因此遗失,保存下来的仅是“一部分大纲,以及为本书准备的篇幅较长的草稿”。

这部著作的研究任务在于考察“欧洲长篇小说的史前期(自古希腊罗马后期开始长达数世纪),评述长篇小说体裁在历史上的重要变体和类型……全面揭示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形式所依赖的艺术和历史环境”[1]。

在这批残稿中,巴赫金依据小说人物形象的建构原则[2],将19世纪以前的长篇小说分为四大类:一、漫游小说;二、考验小说;三、传记小说;四、教育小说。

巴赫金认为,漫游小说[3]以主人公在空间里的运动从而展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但这个世界本身是静止不动的;从漫游小说经常使用的时态用语(“那一瞬间”“下一瞬间”“提前一小时”“到了第二天”“早一秒钟”“晚一秒钟”)来看,为“那一瞬间”此类措辞所切分的,尽管也许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但这更像是万花筒中的图案——当“那一瞬间”出现于小说行文,就像是儿童旋转了一下万花筒——而“静止不动”的意思是:历史时间尚未进入这一文学类型,在漫游小说里我们只能看到图案的变幻却看不到时间自身的绵延;一个图案与另一个图案之间的衔接是生硬且不自然的,它们隶属于一种传奇时间。

正因为此,漫游小说的世界是“差异和对立在空间上的毗邻;而生活则是各种差异对立状态的交替,如成功与挫折、幸福与不幸、胜利与失败等等”[4]。

“异国情调”——巴赫金以这个词点明了漫游小说里差异与对立的本质,在此意义上,考验小说[5]的动机无疑要显豁一些,亦即对情节的安排不再是要勾勒某种“异国情调”的气氛,而是“建立在对主要人物的一系列考验上,考验他们的忠诚、英勇、果敢、品德、情操、虔诚等等”[6]。

漫游小说呈现的生活在这里生发了向内转的运动,考验小说的作者也第一次发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它的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不再是一种粗线条式的“从乞丐变成富翁,从四处漂泊的流浪汉变成名门望族”[7]。

哈克贝利作为经典成长小说的启示意义

哈克贝利作为经典成长小说的启示意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经典成长小说的启示意义The Meaningful Enlightenment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s a Classic Initiation Story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西岸诞生的第一位文学巨匠,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它深深感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读者,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不受其影响,其所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及其深远的。

此小说,正如厄内斯特·海明威所说“是所有现代美国文学之源”。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哈克通过密西西比河上的一系列冒险遭遇,目睹见证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被畸形的道德束缚的心灵经历了纠结与挣扎,最终实现心灵的顿悟与成长,由迷茫的青少年成长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心智成熟的人。

无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

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常常会通过游历的方式在其作品中使其作品的人物得到历练并进一步地成长、成熟,通过这一方式使人物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身。

而马克吐温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哈克一系列的冒险故事,揭示了其道德和心理的成长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哈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并变得获得成长,变得成熟起来。

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创作传统。

笔者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对其主人公的成长成熟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是很有必要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研究和介绍当代美国成长小说, 可以拓展美国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对我国的青少年文学创作也可以提供参考和启发, 让更多的人关心青少年成长, 了解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

成长小说体裁考辨

成长小说体裁考辨

成长小说体裁考辨
孙胜忠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成长小说与多种小说类型密切关联,这是它难以界定的原因之一.通过考辨成长小说与历险小说和传记体小说等前身以及发展小说、教育小说和艺术家小说等“近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本文总结出成长小说如下几个明显的特征:“自我教育”和“认识自我”是小说的核心概念和主旨;在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成长着的”主
人公的性格、心理及世界观有明显的变化;小说强调直接经验,主人公在同社会交往
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和自身,追求独特的自我和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经典成长小说强
调社会化,主人公多半融入社会;现代成长小说突出主体性,主人公多选择同社会决裂或退隐.
【总页数】18页(P370-387)
【作者】孙胜忠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船讯》的体裁研究 [J], 吴学峰
2.跨越成长的腰门——从彭学军成长小说看新世纪成长小说的叙事生态 [J], 任雪

3.小说体裁的历史诗学——从小说体裁发生的历史原因看小说的本体性质 [J], 陈

4.成长小说的典范:《远大前程》体裁元素分析 [J], 陈雅欣;周晓亮;贾红霞;;;;;;;;
5.成长小说的典范:《远大前程》体裁元素分析 [J], 贾红霞;陈雅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德成长小说异同比较论文

英德成长小说异同比较论文

英德成长小说的异同比较摘要:成长小说是一种描述主人公成长历程的小说类型,起源于德国并逐渐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英国文学界涌现了不少成长小说的优秀作品,与德国成长小说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格局。

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主题思想、形式与叙事以及发展等各个方面分析英国、德国两国成长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德国成长小说英国成长小说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十分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小说类型。

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种类型小说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描述的主角几乎全是男性,他们从幼年到成年,从天真幼稚到成熟老练的过程基本上是:要么踏入社会上当受骗、受尽折磨而逐步认识到人心不古、仕途险恶,要么经过某些重要变故而醒悟、改变,正是由于这种醒悟、改变使得故事的结局趋近完美。

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主题思想、形式与叙事以及发展等各个方面分析英国、德国两国的成长小说的异同。

一成长小说的历史起源德国18世纪下半叶的狂飙突进运动文学受到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的很大影响,已经开始崛起的民族意识,广大民众热切期盼民族文学,渴望通过文学表达那种对于德国统一迈向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在这个阶段,德国的思想家歌德、哲学家席勒等大力倡导成长教育的观念。

他们觉得要想拯救并改造社会,只有通过对民众的修养以及个性进行改造才能实现。

德国向来都非常注重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对人进行改造的目的,成长小说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歌德是德国成长小说的开山鼻祖,他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其中上部讲述的是关于威廉的学习阶段,下部讲述则是关于威廉的漫游阶段,这也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的两个关键时期。

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歌德本人的生活阅历以及见解,他要向读者传达的是:年轻人要想成长务必多经历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多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1 传统成长小说概述简单意义上的成长泛指动物或者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成长是指青少年经过生活的历练,拥有了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从文学本身而言,成长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从社会角度而言,青少年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都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屡见不鲜。

因此,优秀的成长小说不仅可以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安慰和指导,也成为人们透视青少年心理的一扇窗。

1.1 起源成长主题贯穿人类的文明史,而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将这一主题反复演绎发展。

现代小说的发源地是欧洲,在那里成长小说精品迭出。

18世纪的欧洲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认为维持和平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而孩童的教育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成长教育小说运用而生。

芮渝萍认为,成长小说旨趣在于青少年主人公在社会生活磨练中的成长,严格意义上说,早起的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只是狭义上的成长小说,或者是其雏形,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成长小说。

1.2 定义成长小说研究专家记杰罗米·汉密尔顿·巴克利从教育的角度将成长小说定义成这样一种文学类型:“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或多或少地做出有意识的努力,试图整合他的力量,实现全面发展,通过自我经验磨练自己或者进行自我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成长小说研究方面也颇有进展,芮渝萍提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体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

它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孙胜忠在《无尽的求索与虚伪的梦》一文中认为,“成长小说讲述的或是青少年摆脱蒙昧的童稚世界,向成人世界转化的过程,或是年轻人挣扎奋斗,获取自我身份和社会上的一席之地的故事,即涉及的是成长主题。

”本文认为这一定义能较好地概括成长小说的特点。

1.3 特征虽然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青少年的成长主题,但并不能一概而论为成长小说。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摘要:2006年,张国龙在其博士论文《成长之性——中国当代成长主题小说的文化阐释》一文中,基于“成长之性”这一叙事视阈,全面考察了中国当代成长主题小说对“成长之性”的景观呈现,并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阐释了这些文本中所呈现的“成长之性”景观的文化负载,以期为成长主题小说面临的“性”的书写困境,找寻到突围之路,从而实现以下几种目标:1.廓清作为成长核心、公共话题的“性”,如何被“纯私人化”、“隐秘化”和“羞耻化”,甚至被摈弃于成长主题之外,进而制造出“无性成长”假相?2.全景呈现中国当代小说各时段成长主题书写中的“性”,即无性化、性的非常态化和性的放纵与狂欢,此外,钱春芸的博士论文《行进中的“小说”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徐秀明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上海大学,2007年),以及施战军的《中国式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报》学界公认,成长小说发轫于18世纪中后期的德国。

作为文学术语的“成长小说”,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引入中国。

但20世纪90年代以降,成长小说可谓中国文学重要的增长点。

与成长小说书写的长足进步互动的是,成长小说理论阐释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些学者开始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成长小说。

概略说来,呈现出以下几种研究趋向。

一、成长小说概念、美学特征和源流探究什么是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具有哪些独特的美学特征?成长小说何以生成?这些无疑是成长小说研究的根本问题,亦为学界难成定论的棘手难题。

不少学者尝试着为成长小说以科学命名。

刘半九可谓中国最早研究成长小说的论者。

他于1979年12月在其译作《绿衣亨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序言中,对成长小说给予了具有美学意义的深度探究。

“在近代西欧文学、特别是德语文学的画廊中,就有一种像是传记而不能称为传记的品种,名曰‘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

这种文学品种不同于一般的长篇小说,不是以一个或几个成熟的、定型的性格为中心,通过一些特殊的、复杂的以至离奇的生活现象或传奇情节,呈现某个社会的某个时期的横断面。

评述兼容,文史并重:评《西方成长小说史》

评述兼容,文史并重:评《西方成长小说史》
成 长 小 说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究 竟 是 什 么 ? 这 一 小 说 样 式 是 如 何 诞 生 、演 变 和 发 展 的 ,它 的 未 来 走 向 如 何 ?《西 方 成 长 小 说 史 》基 于 史 实 ,以文本为 依 据 ,对 上 述 问 题 做 了 哲 学 思 辨 性 的 分 析 和 解 答 。作 者 论 从 史 出 、史论结 合 ,详 细 考 察 了 成 长 小 说 在 德 、英 、美 三 国 横 跨 两 个 多 世 纪 的 演 变 过 程 ,勾 勒 出 成 长 小 说 的 发 展 脉 络 ,为 学 界 奉 上 了 一 部 西 方 成 长 小 说 的 “成 长 史 ”。
著 作 阐 述 了 成 长 小 说 在 德 、英 、美 等 国 的 缘 起 和 发 展 。德国是 成长小 说 的 发 源 地 ,德 国 作 家 以 创 作 实 践 生 动 回 应 了 现 实 关 切 。在 2 0 0 多年的
嬗 变 中 ,德 国 成 长 小 说 始 终 坚 守 经 典 范 式 — 描 写 主 人 公 以 自 我 教 育 为
詹 明 信 (F r e d r i c J a m e s o n , 1934— )反 对 放 弃 文 本 之 外 的 历 史 而 只 关 注 文 本 的 内 部 研 究 。对 于 以 年 轻 人 为 主 体 的 成 长 小 说 来 说 ,历 史 语 境 尤 为 重 要 。这 是 因 为 “年 轻 人 就 是 现 代 性 本 身 的 形 象 ”(4),其 变 化 就 是 社 会 历
( W i l h e l m v o n H u m b o l d t , 1767— 1835)的 阐 释 中 都 突 出 的 是 自 由 和 “精
神 境 界 的 提 高 ”,强调“形 塑 ”过 程 中 个 人 与 其 所 处 环 境 之 间 的 “交 互 作 用 ” (8 6 )。这 些 古 典 人 文 学 者 的 自 我 教 育 观 为 经 典 成 长 小 说 的 诞 生 奠 定 了 基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_传承与变革_李琳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_传承与变革_李琳

MOUNTAIN FLOWERS化”:个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与社会“妥协”,融入社会,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历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主题特点则不尽然,“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至上,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行事,竭力表现出个人与众不同,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体无法将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孙胜忠,2005:322),也不崇尚“妥协”和“社会化”。

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是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的主题之一,而这种困惑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出从世纪初的“迷惘”到战后的“垮掉”到八十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1919),通过乔治的成长反映出美国旧式文化的逐步瓦解,包括清教思想在现代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破裂。

费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中年青主人公阿莫瑞(Amory)的成长困惑代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个一代人的“迷惘”。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守望者》则反映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成长困惑。

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在主题上侧重于主人公身份的寻求与确定,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例如:非裔文学中的《看不见的人》、华裔文学中的《女勇士》等。

二十世纪的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力图呈现女性在现代社会遭受的多型态的压迫,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追寻解放与自我定位的主题,例如:《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秀拉》等。

在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传统的欧洲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认识,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成长为主流社会的模范或代表,小说一般以主人公与家人团聚、与恋人喜结连理等幸福圆满的结局收尾。

但是从对大量的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文本的分析来看,美国成长小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这种认识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所约定俗成的那种所谓正确的理念,或者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获得所谓的成长,他或她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彷徨、犹豫,或是拒绝成长,走向“反成长”,甚至死亡的道路。

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

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

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孙胜忠【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年(卷),期】2002(000)001【摘要】"童年和天真的丧失使许多西方文学为之着迷,至少从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起就是这样,当时人被宣称为性本善,只是后来受到社会的腐蚀.假如我们能够回归童年,或崇高的原始状态,假如我们能保持童年的自发性,那么我们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将不复存在".1这些美好的假设是人们对天真的丧失和人性的堕落的悲叹,表达了有良知的人们对个体生命乃至全人类命运的关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同步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梦魇般的灾难,甚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长期以来,尤其是19世纪以后,文学家们普遍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其中有不少文学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对人的成长问题的探讨,因为关心人的成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关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些文学家没有共同的纲领,也没有标举为一个什么流派,但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以相同的艺术形式——小说表达了对同一个问题——成长的关注.这就是后来评论家们所归纳的一种文学样式(kind)——成长小说(the initiation story)【总页数】15页(P263-277)【作者】孙胜忠【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苏比与阿Q [J], 陈赛花2.成长中的困惑流浪后的蜕变--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中的成长主题解读 [J], 苗莉珺3.文化困惑与交融--美国华裔小说成长主题探析 [J], 李坤4.从成长小说角度看《女勇士》中主人公的成长困惑和觉醒 [J], 雷唯蔚5.美国犹太成长小说中主体成长的拉康式解读 [J], 罗凌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情爱中成长——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

在情爱中成长——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

Growth in Love:On Winesburg,Ohio as a
Bildungsroman
作者: 孙胜忠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外文学
页码: 124-13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成长小说;情爱中成长
摘要:�小城畸人》以一个男孩乔治·威拉德的成长为主要线索将二十个故事串联起来,安德森不仅通过其他人的故事来讲述这个男孩的成长,更在五个以这个男孩为中心人物的故事中勾勒他的成长轨迹。

作者通过讲述乔治同四位女性的情爱关系揭示了他在情爱中跨越青春走向成熟的历程。

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借用杰罗姆·巴克利对成长小说的著名界定将乔治同女性的情爱关系分为"粗俗沉沦"型和"激越飞扬"型,从而指出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讲述的是主人公乔治在情爱中的成长故事。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孙胜忠(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自主;社会化;差异摘 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

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

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319-06A co mparative study of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S UN Sheng -zho ng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 ,ANU ,Wuhu 241000,China )Key words :G 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merican Bildungsroman ;autonomy ;socializatio n ;differences A bstract :T he paper ex plo 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 -terpar t and closely differentiates one from the o ther from the themes of the genre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 tag -onists ,their lot in life ,their behaviors ,and the textual structure ,and analy ses the reaso ns fo r the ev olutio n of the genre fro m social ,cultural ,existential and psy cho -analy tical perspectives .I t is argued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utonomy and socialization predestinates the results o f human freedom ,and that the disco nnectedn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the alternation of insight w ith a sens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equentiality in modern Bil -dungsroman appeal to the co ntemporary readers .I t is predicted that Bildung sroman as a genre is still evolving ,and will never come to its end .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 )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外小说的不同中外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历史等主题展开。

而西方文学中的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现实的揭示等方面。

这种差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文学中,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因此,中外小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二、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小说。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人生的起伏。

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缀满荒诞的超脱人世的书局,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

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西方小说经典——《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它是一部以真挚人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也以达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求索。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西方文学史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表现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地区的特定社会风貌,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和对女性地位的争取。

因此,它已经渐渐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成为了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杰出文学作品。

经典成长小说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对比论文 毕业论文

经典成长小说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对比论文 毕业论文

论文编码: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恪守与发展:从《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经典成长小说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异同Abide by and development: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ical and modern Bildungsroman from "William Meister learning era" and "the catcher in theRye"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论文作者完成日期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承诺书容第2条即以备注为准。

中文提要本文选取经典成长小说经典作品,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现代成长小说代表作品,美国作家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范例文本,分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现代成长小说的相同点与差异。

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主人公性格特征、小说主题、主人公人生遭遇、行为方式和文本结构等方面解读现代成长小说对经典成长小说的继承和改变发展。

通过对典型文本的逐字逐句的分析,用语言的碎片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对比图,通过个别到群体,以小见大的方式结合文本辨析经典成长小说与现代成长小说相似点和形成差异的原因,了解一种小说类型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并从成长小说的变化和发展中看到成长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现代成长小说相同点差异继承与发展趋势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modern American bildungsroman in the framework of seek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ldungsroman as a genre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the case.Writer choose "William Meister learning era",the work of Goethe and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work of Salinger, with the case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bildungsroman, to outline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ildungsroman,focusing on the contrast to the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modern bildungsroman.Unscrambling the inherit and development of bildungsroman from era background,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rotagonist's psychological changes, the pursuit of life, life experience, the theme and outcome of the novel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text ,writer discriminate the reason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bildungsroman and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is genre, proving that as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types,it not only have distinct theme, content and structure, and also change with the society and literature in the environment, has great scal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future of Bildungsroman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change of it.Key words: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merican bildungsroman;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第1章时代的洪流: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现代成长小说1.1 歌德和他的时代 (2)1.2 塞林格与美国历史文化氛围 (2)第2章对经典的恪守——经典与现代成长小说的相同点2.1对内心的侧重:展现精神的矛盾与痛苦 (3)2.2 行与思的结合——在旅途中成长 (4)2.3 终极归宿——追求心灵修养与人生意义 (5)2.4 集腋成裘——其它共通之处 (6)第 3 章在恪守的前提下有所突破——经典成长小说和现在成长小说的差异3.1 不同的结局:理想化的调和与真实的不确定性 (6)3.2 个人与社会的碰撞:“妥协”社会与成就自我 (7)3.3 不同的偏重:客观现实与内心世界的比重 (9)3.4 以小见大:其他的发展与改变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前言十八世纪中后期,随着英法启蒙思想的传入,狂飙突进运动开始在德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当启蒙思想如野火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燃烧时,成长小说十九世纪初,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也在德意志的国土上诞生。

欧美成长小说之比较——以《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

欧美成长小说之比较——以《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

作者: 刘昕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1-5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欧洲经典成长小说 美国成长小说 《被抛弃的韦瑟罗尔奶奶》
摘要: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

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
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论《明智的事》的成长叙事结构

论《明智的事》的成长叙事结构

论《明智的事》的成长叙事结构摘要:《明智的事》是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主要叙述了主人公乔治否定之否定的成长经历。

本文重点探讨小说的成长叙事结构,试图通过分析“诱惑—出走—迷惘—顿悟—失落”的情节结构,展现年轻人重新认识人生、社会以及自我的成长历程。

同时,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与“美国梦”破灭的困惑和失落联系起来,展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明智的事》成长小说叙事结构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让他享誉文坛的《此岸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长篇小说奠定了其文学地位,而创作的大量短篇小说也为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涯增色不少。

《明智的事》就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北方青年乔治试图用自己的实力追求理想的爱情,却最终发现他所做的“明智的事”在开辟成功的同时,让他失去最宝贵的青春和爱情,甚至对爱情的信仰。

这是一篇成长题材小说,叙述了年轻人在路上的成长过程。

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一文中,把成长小说归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由无知变成有知;另外一种是自我的重新发现,以及重新调适对生活和社会的关系。

[1]这两种模式异曲同工的展现了主人公开始时的天真或蒙昧的处境,但“随着冲突的加剧和高潮的到来,情节向瞬间的幻灭推进,其结局是主人公无限地痛苦和失望。

”[2],遵循着“诱惑—出走—迷惘—顿悟—失落”这样的情节结构。

一、出走的诱惑——两种对立的生活环境人物的认知发展需要一种推动力,这是主人公成长的诱因。

在小说《明智的事》中,纽约到田纳西州的距离把主人公生活的世界分成了两部分,前者代表主人公接触的外部世界及由此产生的迷茫情绪,后者则代表主人公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内在特征。

由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小说主人公乔治在两种对立环境的矛盾中成长。

成长小说的缘起及其概念之争

成长小说的缘起及其概念之争

成长小说的缘起及其概念之争
孙胜忠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4(35)1
【摘要】本文在爬梳史料和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概述目前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对成长小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存在的分歧;其次,追溯“成长小说”概念的形成和这一术语的来源;最后,重点梳理历史上关于成长小说概念及内涵的论争,剖析争论的焦点及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从纷繁的论争中剥离出成长小说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孙胜忠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基于德国传统和中国现实的"成长小说"概念厘定 [J], 陈文斌
2.成长小说的缘起和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的繁荣 [J], 许太梅
3.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 [J], 买琳燕
4.中国古代的小说概念以及历代古文家的“小说气”之争 [J], 张兴璠
5.中国古代的小说概念以及历代古文家的“小说气”之争 [J], 张兴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长篇小说两个阶段之比较

中西长篇小说两个阶段之比较

中西长篇小说两个阶段之比较
傅金祥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中西长篇小说可以十八世纪中叶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长篇小说艺术成就远远高于西方 ;第二阶段中国则远远落后于西方。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傅金祥
【作者单位】滨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滨州市 2566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中西长篇小说的相契现象及发展阶段之比较 [J], 傅金祥
2.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比较研究 [J], 文彬彬;杨雪
3.《史记》与荷马史诗——中西长篇小说源头比较 [J], 李万钧
4.风湿免疫病专业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学探讨——亦谈通过专业对中西医两个体系的比较评价 [J], 纪伟
5.长篇小说源流变化及反思——中西方长篇小说创作比较 [J], 高守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孙胜忠(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自主;社会化;差异摘 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

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

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319-06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SU N Sheng-zho ng(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A N U,W uhu241000,China)Key words:G 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American Bildungsroman;autonomy;socializatio n;differ encesAbstract:T he paper ex plor 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 ican coun terpart and closely differentiates one fr om the other fr om the themes of the genre,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 tag onists,their lot in life,their behav iors,and the tex tual structur e,and analyses the reaso ns for the ev olution of the genre fro m social,cultural,ex istential and psy cho-analyt ical perspectives.I t is argued that the contradict ion between autonomy and socialization predestinates the results o f human freedom,and that the disconnectedn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the alternat ion of insight w ith a sens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equent iality in moder n Bil dungsroman appeal to the co ntemporary readers.It is predicted t hat Bildungsroman as a genre is still evolving, and w ill never come to its end.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

[1](P92)它的故乡无疑在德国,而歌德的杰作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Wilhelm Meisters L ehrj ahr e,)被公认为是这一文学样式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它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的一块试金石。

后来,这种小说风靡欧洲,经英国传入美国,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成长小说的产生可追溯到德国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

该运动的形成受英法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主张依靠反抗来改变社会,其方式是通过抒发个人在社会中的主观感受来揭露社会,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体验、经历和感受。

特定的社会环境部分地说明了成长小说的诞生和发展。

在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于1795 1796年间首次出版之际,德国被分成了数以百计由统治王朝成员所控制的独立国家。

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的崛起,感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威胁,认为维护和平和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德语国家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改革家。

在他们看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必须接受有明确教育目的的培训: 他们必须要成为自律的公民和在开明统治第33卷第3期Vol.33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Hum.&Soc.Sci.)2005年5月M ay2005收稿日期:2005-03-18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4xzx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2002EWY004)作者简介:孙胜忠(1964-),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者管理下的开明社会中的有用成员。

诚如乔斯特所言, 如果我们寻找例证,说明文学必然植根于社会这样的公理,那么我们也许会想起德国对教育的执著,特别是自18世纪后期以来,并[藉此]分析成长小说繁荣的原因。

[2(P101)这是成长小说在德国得以生长的土壤,也决定了它的主要特征。

成长小说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有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其一,美国人自认为是年轻的民族,因此,描述青年、处理青年主题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二,美国人渴望 成熟 而不是 拯救 ,因此他们一心想着成长,痴迷于哈克 费恩、霍尔顿 考菲尔德这样的人物。

他们把 他尚未失去新鲜感的洞见 、 他尚未耗尽的活力 、 他尚未腐化的天真 理想化了,无意识中他们拒绝原罪的教义。

此外,他们把年青人视为美国自己的形象, 粗犷而不受管教 ,但蕴藏着成熟和负责的可能性;[3](Pvii-viii)其三,成长小说重视经验的教育效果迎合了美国人思想中经验式的 在做中学习 的倾向。

[3](P2)这样,青少年的成长在美国文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为成长小说,经典成长小说和它在美国的孪生兄弟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诸多共同点。

从总体上来说,二者都倾向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生活,再现个人的成长,把人生看作是一个演变的过程,突出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小说呈现斑杂的人生和世界,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都对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主人公都努力了解这个世界,贪婪地追寻人生的意义,并受益于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小说力图通过再现个别人的成长过程来表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大人生,等等。

[4](P17-18)小说中固有的冲突就在于两个完全相反的理想:年青和成熟;自主和社会化。

但经典成长小说同美国成长小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如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和它的英国现代版 人性的枷锁 (Of H uman Bondage)之间的区别。

歌德在前者中感叹: 幸福的青年时节!初次对爱充满希望的时节! 而一个多世纪之后,毛姆(Somerset Maugham)在后者中却带着他惯常的愤世嫉俗的口吻忧郁地反驳道: 青年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幻觉,是那些失去青春的人的幻觉;可青年人知道他们是悲惨的,他们充满着灌输给他们的不可信的理想,每当他们接触现实时,他们都碰得鼻青眼肿、伤痕累累。

[5](Pv i i)这是成长小说的范本和它的早期现代版在语气上的巨大差异,而塞林格(J. D. Saling er)的美国现代经典 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给人们的只是对战后青年精神苦闷和心理困境的深刻体味,毫无幸福感可言。

这也许正应验了弗莱(Northrop Frye)的断言: 对神话和文体的嘲弄和讽刺性运用将会主宰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的文学。

[6](P3)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戏仿,甚至颠覆,现当代成长小说 获得了力量和时代意义。

二研究成长小说面临的一个棘手但又必要的工作就是既要厘清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复杂的联系,又要指出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美国成长小说和经典成长小说之间具体有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超越并更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从主题上来看,自主和社会化这对张力在经典和美国成长小说中都存在,但其结果却不同:在前者中它得到了化解,而在后者中却依然存在。

例如,德国和英国的成长小说都设法使个人和他周围的世界达成某种调和,而信奉个人的能力和完整的美国人当然不会相信被社会同化的观念。

这种不同的结果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或者说这种小说的变化和发展。

正如哈丁(James Hardin)所指出的: 大多数成长小说的定义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调和看作是这类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些定义全然排除了现代小说,因为现代小说很少表现这种人为的结局,其 结局是开放的 、不明朗的、相对的。

[6](P6)这种变化代表和体现着历史和文化的两极 传统和现代性。

如果说经典成长小说表现了前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那么现当代成长小说则反映了资本主义及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工作 在 维廉 麦斯特 中的意象中看出: 所有的农民和手艺人都可望被提升为艺术家, 他们320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3卷本文所使用的 现代成长小说 概念是与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相对而言的,指的是1955以前的美国成长小说,而 当代成长小说 是指此后出版的美国成长小说。

生产 和谐的产品 :回归其创造者的产品,因而容许人们对自己活动的全面再占有。

而商人生产商品: 只有在市场交换中才有价值的产品,它们永远脱离了其生产者。

非资本主义的工作,作为一个 封闭的循环 , 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社会黏合工具,不生产商品,只生产 和谐产品 、 联系 。

它给个人以家园,强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联系。

这种工作总是具体的,它不要求一个 普遍的 、 抽象的 、失去天然情趣的生产者,而针对具体的个人,达到强调个人特性的目的 。

[7](P29)这种以 和谐 为特征的工作似乎必然会导致 个人的成长 。

相比之下, 严格遵守经济规律,必然漠视个体工人的主观愿望的 资本主义工作将会产生抽象、失去天然情趣和异化的个体。

经典 成长小说中的工作使外部和内部、心灵中 最佳和最隐秘 的部分和生活中 共有的 的一面之间具有连续性 。

[7](P30)因此, 工作可能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形式。

第一种 资本主义的工作 使人性退化。

它不是服务于人,而是服务于 利润 之神;如此,它背叛的正是工作的本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