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 顺学而教

合集下载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简介
基于“以学定教,动态生成”策略,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操作方法。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基本理念。

课堂应该由“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践行“以学论教,学教合一”的“生本课堂”理念。

二、严格遵循基本原则。

深刻把握“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的原则。

一)以“学情”定教,重视课堂的生成性。

根据课前“预学”
及课内自学,了解学生的学情,随时关注学生的研究动态,并以此为教学设计、施教和改进教学的最基本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为“想学”而教,重视研究惯的培养。

创设情景、问题驱动、评价激励、注重学生研究意识和品质培养,形成良好的研究惯和能力。

三)为“会学”而教,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生“会学”,积极推动教学由“教知识”向“教方法”转变。

四)以“互学”促教,重视课堂互动。

让学生多说、多做、多议、多思,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三、认真落实课堂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打造本真的、富有底蕴的课堂。

二)具体目标:一个根本、两个关注、三个转变、四个注重、五个能让。

四、灵活处理教学结构及环节。

一)基本要求:在“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创新”、“解构”的阶梯目标,打造“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新模式。

关注学情的教学

关注学情的教学

关注学情,因材施教听黄美丽老师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有感听完了黄美丽老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感受颇多。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兴,学得也很主动。

老师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

黄老师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预设好教学的多种准备。

同时,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映能够很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正是由于学生多姿多彩的表现,使教学活动呈动态向前推移。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地抠住自己的教学思路,而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感,关注学生的学习疑问,关注学生的意外之言,使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智慧和创新。

但是,现在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很多时候喜欢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

一篇课文的重难点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一读就懂的地方偏要喋喋不休,学生真正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反倒一带而过。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天经地义,真正去进行学情调查研究的却少而又少,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只能“见物不见人”,我们的旧教案也便成了“以静制动”的传教之宝,“任凭学子轮换,我自岿然不动。

”这样,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只能是跟着教师走,不允许出现一点偏差,课堂当中哪来活力?哪里还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情,研究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为精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也即不仅重视教,更应关注学;不仅重视学,更应关注人,更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主张,这与我们今天的“学情理论”一脉相承。

我们施教的对象——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情趣爱好。

关注生成 顺学而导

关注生成 顺学而导
己呢 ? ( 生质 疑 ) 学
师 ( 考 片 刻 ) 对 呀 , 然 出使 到 楚 国 , 肯 定 是 有 头 思 : 既 那 有 面 的人 , 子 为什 么要 贬低 自己呢 ? 晏 ( 关注 学 生 )
生 2 晏 子 是 为 了顾 全 大局 , 大 家舍 小 家吗 ! : 为
性 化 的 学 习 活 动 。 生 成 令 教 学 面 对 交 叉
路 口 , 困境 , 顺 境 , 教 学 因 它 而 更 或 或 但
具 动 态性 、 放 性 、 开 自主 性 。理 想 的 生 成
能 让 教 学 更精 彩 。 如 何 关注 生成 。 学 而 导 , 课 堂 更 顺 让 加 精 彩 呢 ? 以 下 就 结 合 教 学 实践 谈 几 点
呢 ? 请 看 以 下教 学 片段 :
师 : 来 你 太喜 欢 雾凇 了 , 吗 ? 看 对
提 问 的 学 生点 点 头 。
个不 断 生 成 的教 学 活 动 场 所 , 它 更 多地
关 注课 堂 生 成 的 新 问题 、新 内容 、 新 方
法 、 过 程 , 多地 关 注 学 生在 课 堂 中个 新 更
教 苑 撷 英
、E I A A G NL D 0H N
课标 强调 语文教 学要让 学生主动 学 习, 学会 学 习 。 学 生是 学 习的 主 人 , 课 是 堂的主体 , 一切教 学活动 , 皆应 围绕学 生 展 开 。在 语 文课 堂 中如 何 让 学 生 成 为 学
习 的 主人 ,张 扬 自己的 个性 呢 ? 关 注 生
秀 及 时采 取 恰 当的措 施 调 控 教 学 .时 刻 保
持 教 学 的 动 态 平衡 。 它表 现 在 以 灵 活 的 教 学 方 式 处 置 教 学 中发 生 的 种 种 问 题 , 以 学 生 的 学 习 心理 、 习 态 度 、 习效 果 学 学 为依 据 , 时控 制 教 学秩 序 和 流 程 , 不 随 而

“靶向”学情 顺学而教 “深融”延学

 “靶向”学情 顺学而教 “深融”延学

“靶向”学情顺学而教“深融”延学作者:***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23年第11期[摘要]数学教学应遵循规律,充分研究学情和教材,摸清学生的真实起点。

文章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为例,从多个维度关注学生的需求,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顺学而教,助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自然生长,赋能学生多元生长。

[关键词]顺学而教;课堂活动;课后练习[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2-0063-03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知识之间有着前承后延的关系,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

儿童的认知能力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

“世间万物皆有法”,教育亦如此。

从宏观上来看,教育之“法”是教育的规律;从微观上来看,教育之“法”是学生的成长规律。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分数,而这次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在于学生需要将分数的意义从“一个个体”扩展到“多个对象的整体”,这是对分数意义内涵的一次拓展,也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

为此,笔者在备课时思考:如何基于学情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思考、实践、交流中将图形、语言、文字三种表征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最终,笔者针对这一难点知识在课前、课中、课后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和练习,以深度融合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课前精准前测,摸清学生学习水平“在哪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尽相同。

前测是了解学情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前测单的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教师能否精准把握学情的关键。

合理的前测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之前的学习水平“在哪里”,学生了解过哪些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了解的情况如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的“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的学情。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就是课前观照这两层面,预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等,教学时,一方面顺着预设目标引导生成,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发展变化,调整策略方式方法,引导生成。

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几点想法。

一、把握特点,精心预设《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所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

课前,首先我们要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

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预设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根据文本设计清晰的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的教学环节。

(2)有效的提问。

围绕重点简略的提问,起到引领提纲的作用。

最好做到“一课一问”。

设置重点问题时思考:你从语言的文字到思想的内容,解决了什么?切合文本吗?(3)有效的读书。

教师应思考:每一次让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读。

(4)有效的预习。

要变换预习的形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力求体现简单、有效。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发挥好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把握好“教”与“学”。

“放”与“收”的关系。

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己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

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有所得。

关注学,重在导,改变教与学方式

关注学,重在导,改变教与学方式

关注学,重在导,改变教与学方式作者:原南南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09期名师简介:原南南,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市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数学学科带头人。

执教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获黑龙江省第八届教学反思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植树问题”获第七届哈尔滨市“而立杯”一等奖。

并作为主讲教师多次参加省、市送教活动。

尊重个性,提倡全方面发展是他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他的教学特色。

时下在教师备课时,最流行的关键词就是“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

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认为这里的学主要有两层含义:学情,学法。

这里的教更多的应该是导,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某一知识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而导,这样才能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真实学情,以学定导1.别把孩子们当“白纸”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都会定格在如何设计学生才能学会,怎样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才能学会这个知识……而忽略了现在的孩子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教师要讲的内容。

甚至你不讲,要比你讲完还清晰,你把孩子们讲糊涂了!孩子们不是一张“白纸”。

我校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外面参加了课外补习班,相关知识点已经学过,经常听孩子们这么说:“真没有意思,这我早都学过了,我们课外班老师比这讲的难多了……”面对着孩子们上课的无精打采,面对着孩子们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设计,面对着低效的课堂,我深思:这样的课堂我们到底应该带给孩子什么?孩子们对于单纯的知识点是已经掌握了,题也会做了,这样的课堂就不需要我们了吗?“双基”与“四基”的紧密结合更应该成为我的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积极面对真实学情进行了这样的导入。

“顺学而导”,打造小学高效语文课堂

“顺学而导”,打造小学高效语文课堂

“顺学而导”,打造小学高效语文课堂【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顺学而导”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解和应用“顺学而导”,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了打造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通过“顺学而导”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通过“顺学而导”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打造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顺学而导”、理解、应用、效率、学习兴趣、语文能力、高效、教学方法、结论。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语文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的载体。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的意义和语法结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扎实的语言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望。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语言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重视小学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1.2 “顺学而导”方法的介绍“顺学而导”是一种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思考,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9篇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9篇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9篇1、关注学情,教而有效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展相应的教学。

”确实,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基于学生的已有阅历。

唤醒学生原有学问,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背景,是学生学习的根底。

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赵晨的位置,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阅历,然后通过沟通评价,自己熟悉到这些方法的缺乏,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体会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2、巧设平台,彰显共性学习是一种共性化行动。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共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得到尽情释放。

在让学生以赵晨的位置“第3列第2行”为例,依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己制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中,为学生供应了自主思索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发挥自己聪慧才智的乐园。

然后再针对学生自己制造的方法,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产生冲突冲突,抽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的方式——数对。

可以说数学的特点促进了数对的产生,数对的产生也符合数学的特点。

再通过对“数对”名字的分析,使学生对于“一对数”确定位置的理解也更加清楚了。

3、知趣交融,欢乐求学心理试验说明,学生经过20至30分钟紧急的新课学习后,会感到疲惫,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表现尤为明显。

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连续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特殊留意练习的设计。

“找好朋友”的练习严密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形式活泼好玩,极大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找,调动了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通过这个形式新奇好玩的练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加,既增大了练习面,又使全体学生主动参加。

关注学情 顺学而“导”

关注学情 顺学而“导”

步 完 善 教 学 设 计 。 第 三 轮 研 讨 : 长 期 的 目标 ,促 进 关 注 学 生 学 习 课 习 ,帮 助 教 师 获 取 学 生 的学 习信 息
的 同 时 ,也 促 使 学 生 关 注 自 己 的 学 习 状 态 ,反 思 自己 的 学 习 , 间接 地 .
邀 请 专 业 研 究 人 员参 加 ,授 课 教 师 例 研 究 的 顺 利 推 进 , 从 而 促 进 学
次 。三 轮 研 讨 结 束 后 ,授 课 教 师 进 点 的 学 生 课 堂 学 习评 价表 和 学 生 学
行 全 面总 结 ,形 成 书 面材 料 , 与 其 习 自我 反 馈 表 学 生 课 堂 学 习评 价 ~ 能 力 ,从 而 使 课 堂 学 习面 貌 焕 然 流 他 教 师 分 享 研 讨 过 程 。 三 轮 研 讨 , 表 从 课 前 准 备 ( 括 预 习活 动 、学 包
会 ,将 省 下 的 时 间 用 于 关 注 学 生 学 学 生 学 习 的 课 例 研 究 提 供 专 业 支
习的 课 例 研 究 活 动 ,切 实保 证 研 究 持 。 其 一 ’ 加 强 教 师 的 理 论 学 习 , 内容 来 关 注 学 生 的课 堂 学 习表 现 。
活动的顺利推进。
gnul uz{ ahl 》 l i i l
2为 关 注 学 生 学 习 的 课 例 研 究 使 教 师 走 出传 统 教 研 关 注 个 人 已 有 .
习 用 具 准 备 、 情 绪 等 ) 学 习情 绪 、
提 供 相 应 的 组 织 制 度 保 障 。 为 了打 经 验 的教 学 行 等 ) 主 动 参 使 包 、
堂试 讲 课 。 第 二 轮 研 讨 :试 讲 课 后 员 可 以 对 课 例 研 究 小 组 的 研 讨 提 出 同 组 教 师 进 行 集 体 研 讨 ,从 学 生 学 不同的见解 ;另一 方面 ,他们 也可

关注学情 顺学而导

关注学情 顺学而导

文 内容有关联的细枝 末节的事情 , 提出一些看似 与本课 教学 重点
无关紧要的不着边际的问题 , 碰到这样 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 科利亚 的木匣》 这一课时 , 就碰到了这样
的问 题 。一 生 突 然 提 问— —
会 使课 堂教 学陷入尴尬窘迫 的境地 。 有时不但错过 了一个 良好 的
教育契机 , 还掐灭 了学生 闪烁着 的智慧的火花 。
那 么 ,教 师 如何 能让 自己 面对 复杂 的学 情 而 做 到 随 机 应 变 、
生: 科利 亚的爸爸 到哪里去 了?他有爸爸 吗? 师: 课 文 主要 写 科 利亚 会 动脑 筋 , 跟 他爸 爸 无关 , 所 以不
用写。
怎么跟爸 爸说这件事? 这样 既对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有 了一个交 待, 使课文 内容有了延伸 , 还把课文内容又简练地 回复了一遍 , 岂
总结 , 才能 提 升 随机 应 变的 能 力 , 才能 让课 堂走 出窘 迫 , 留住 精 彩 ! 关键词 : 学情 ; 引导; 应 对 策略
生, 因为他们 的年 龄特点 , 有 些学生在读课 文时脑 中会 出现与课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9 9 2 — 7 7 1 1 ( 2 0 1 3 ) 1 7 - 0 1 0 3 在语 文课 堂教学过程 中 , 我们面对的是四十多个充满活力 的 生命 。面对纷 繁复杂 的学情 , 我们经常会 碰到一些始料不及 的问 题。 如果处理妥 当, 就能成就一堂精彩靓丽 的课 , 如果处理不 当就
外好 的 , 结 果 一 个 学 生 说 的 是 还 是 井 里好 。教 师 随 口说 道 : “ 我 看
你是一只青蛙 , 坐井观天 。” 后来 , 教师在批阅学生们交上来 的作 业时, 看到 了那个学生续写 的故事 : 青蛙跳 出井 I : 3, 它来到一条小 河边 , 它 累了想去 喝口水 。突然 , 它听到一声大 吼 : “ 不要 喝 , 水里 有毒 ! ” 果然 , 水上漂着 不少死鱼 。 它抬头一看 , 原来 不远 处有一 只 老青蛙在对它说话 。 它刚要说声谢谢 , 就 听到一声惨 叫, 一柄 钢叉 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 , 那 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 。青蛙 吓呆 了 , 这外 面的世界太可 怕了 , 它 急忙赶 回去 , 又跳到 了井里 。

“顺学而导”的课堂策略

“顺学而导”的课堂策略

“顺学而导”的课堂策略作者:肖国玲来源:《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是学生先学,教师后导。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问题,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教”,而是“导”。

但一些老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俨然成了一个旁观者,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

一节课究竟“导”在何处?如何导得实,导得巧,导得活?这需要教师的智慧与艺术,也成了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认为教师的“导”须关注学情,顺学而导,因势利导。

关键词:问题导学;顺学而导;高效课堂近两年,某校一直在进行“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则是学生先学,教师后导。

但在观课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些老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俨然成了一个旁观者,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

请看下面的案例: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初读了课文《金色的脚印》,每个小组都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探究了这些问题,现在请小组汇报。

生:我们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小狐狸不吃东西却长大了”,因为老狐狸在地板底下做了个窝,每天都来给小狐狸喂奶,从中我体会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

师:很好,有没有同学补充?(生均摇头)师:好,请下一组汇报。

(所有的问题汇报完后,老师又开始重新讲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师显然没有把握住“导”的时机,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在第一小组汇报到“我体会到了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深的爱”时,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个“好”,当其他学生没有补充的时候,他就让下一组汇报其他问题。

其实,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顺势而导:还有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老狐狸对小狐狸的爱呢?学生必然会找到很多语句,品读后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样就不需要教师在学生汇报完所有问题后重新讲解课文了。

一节课究竟“导”在何处?如何导得实,导得巧,导得活?这需要教师的智慧与艺术,也成了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通过不断探索、研究,笔者认为教师的“导”须关注学情,顺学而导,因势利导。

有效教学的根本——关注学情

有效教学的根本——关注学情
学生 沉浸 在 生疑 、 质疑 、 解疑 、 存疑 的氛 围中 。
1 . 先学 后教 。 教学时, 我们 常 常为如 何确 定 教学 起点 而 犯愁 , 因为 不同 的学 生有 着 不同 的学 习起 点 。据此 , 教 师 不 妨 尝 试先 学后 教 的方 法 , 即鼓 励学 生课 前 预 习 , 然 后 把学 习 中的疑 惑 拿到 课上 与 大家 分享 。 2 . 先补 后 教 。有 些知 识 , 并 非每 位 学生 都 有 感受 , 为 了
三、 依 据 学情 。 及 时进 行调 控 、 反馈
美 国心 理学 家加 涅认 为 : “ 学 习的每 一个 动作 ,如 果 要 完成, 就需 要反 馈 。” 反 馈是 学生 学 习的 重要 条件 。
1 . 反馈 的及 时 『 生。研究表 明 , 学 生学 习的有效 性 与反馈 的及 时 『 生呈 正相 关 。因此 , 对 学生 的 问答 , 教 师首先 要 及 时 反馈 。 在课 堂上 , 我们发 现老 师 对学 生的 回答 常常 缺乏 必要 的 评价 和 反 馈 , 答对 了, 没有鼓励 , 答错了 , 也没 有 继 续 追 究 ,错失 了反 馈 的时机 。其 实每 个学 生 的回答 都有 其合 理
思 维 状况 。 课堂 上 出现 了 4种 画 法 , 我们 可 以推断 学 生对 厘 米 的理 解 是模 糊 的 , 必须 帮助 学生 确立 1 厘 米 的概 念 。 教 师
在的 问题 , 教 师如 能趁 热打 铁 , 及 时纠正 就 能起 到很 好的 效
果。 再次 , 教 师应 重 视作 业的 面批 。 因为 在学 生 的潜意 识里 ,
到3 , 有 的从 0画 到 4 , 有 的从 1画到 4 , 还 有 的 从 1画到 5 。

顺学而导,导出实效

顺学而导,导出实效

顺学而导,导出实效作者:从蓓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5年第10期江苏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225600)从蓓[摘要]“顺学而导”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把教学的重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也只有关注学生的学,顺学而导,才能导出实效。

从“因学设导,学导结合,导在关键”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对顺学而导的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顺学而导导出实效[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9-082“顺学而导”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情,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倡导“顺学而导”需要教师在科学、适度的前提下,把整个数学活动的重心转到学生的“学”上,教师只需“因学设教,顺学而导”。

这样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束缚较强的弊端,从而使课堂教学多几分洒脱与从容。

一、因学设导,内化提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让学生先行自学,然后再针对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因学设导,并且以此为基点,在学生学习困难处加以引导,以指明探究或者思考方向,进而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起到内化提升的作用。

如教学“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时,以“4.75+3.4”为例,我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先行自学,自己试着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报交流。

学生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小数点与小数点对齐,结果是8.15。

2.把数字从右到左对齐,各个数位上数字相加。

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从小数点对齐这个角度来考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把算式从右到左对齐,这样相加,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为什么?”学生以问题为基点,积极展开思考探究,进而得出: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因此,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相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然后再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深入思考中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论文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论文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因而本文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主体,就“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做出思考。

仅供同行参考与交流之用,难免存在不正之处还望多多指导,以大家共勉一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84-01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以学生的学唤起教师的教,以教师的教催生学生的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质疑伴随着探究,探究伴随着质疑在求索中遐想,在遐想中奋进。

基于此,以下笔者就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模式下“以学定教”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的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概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情作为依托,关注学生生生成,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下顺运而成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将课堂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加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找出问题的所在,寻根问源,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形成轨迹,并灵活应用于实践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2 应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的应用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互动,且只有确保互动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化和可持续性,因而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坚持以下几点根本原则:一是生本原则,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合当代00后小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针对确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二是重点原则,短短的40分钟教学内容较多,就必须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讲解重点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能力培养原则,即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教育技术与方法没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习得,还应包括方法、能力、思想方法的感悟,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论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第二,学生活动的组织,即怎么教。

由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即“以学定教”;有根据学情量身定做的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即“顺学而导”。

本文试图通过《矩形的判定》的课例研究来诠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关键词:数学教学;《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一、教学研究 1.课前的分析(1)教材分析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另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本节课为以后研究菱形、正方形、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本节课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过程,而且通过本节课的课堂研讨、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初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感受解证计划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经历探索矩形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3.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也趋于成熟,而且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矩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课前,我们如何关注学情

课前,我们如何关注学情

课前,我们如何关注学情一、关注学生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刚起步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学习某一知识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参加某一活动的时候,这些都是起点。

《枫桥夜泊》为例:1 生字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习的难点。

在生字教学的读准字音环节,我们不必一下子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而是在学生读不准“城”和“寺”的情况下出示读音,并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两个字的音。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1)学生在有预习习惯的情况下,已经不是零起点了,不需要将本课生字词全部带拼音出示,而是当学到有难度的地方再出示拼音指导读准。

在生字教学上不平均用力,学生会的不教,只教学生易读错的,这就是教师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的体现。

(2)生字教学不平均用力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凸显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反之,平均用力,什么都想抓,那就会论为什么都没抓住,因为,你的教学没有主次之分,学生也很难区分主次,就更谈不上什么课堂的高效了。

2.初读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难点。

在学生初读全诗环节,可作如下设计: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不懂的词语后面画一个小问号。

然后同桌交流。

课堂上在巡视的过程中询问孩子,你有什么地方是不懂的。

学生在交流环节得出了全诗中“啼”“对愁眠”和“姑苏”这样三处难点,后面的教学则有的放矢地紧紧围绕着这三处难点进行。

这就是关注了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样后面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落实就好比军事上的射箭,射得准不准,就取决于你对学生起点的了解。

二、关注学生读书一巧妙引导关注朗读,这也是学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很注重和强调朗读的训练。

读书形式也做到了多样化,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课堂上有了琅琅的书声。

但是读的效果怎么样呢?许多优美生动的文章,学生读起来却是味同嚼蜡,甚至连起码的正确流利都无法达到。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所蕴藏的内涵体会得不深。

透析学情

透析学情

透析学情,为着学生的“学”而“教”摘要:“学情”,一般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

学情透析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的关键要素,是教者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把握学生的“已知”;把握学生的“未知”;把握学生的“需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85-002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般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教材编写通常考虑的是学生的逻辑起点,即更多地关注知识体系,以求呈现学生的整体水平。

但有时的逻辑起点与学习者的现实起点并不一致,具体到学习者个体之间,两者差异更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而要做到这一点,要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必须充分透析学习者的学情。

所谓“学情”,一般是指学习者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

学情透析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的关键要素,是教者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就此,笔者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思考。

一、学情透析的主要内容从广义上来说,学情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等诸多要素。

学情透析就要研究包括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内容。

从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范畴来看,学情透析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学生的“已知”“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情感体验等,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问题。

恰当的起点定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

立足学情教学,落实政治认同

立足学情教学,落实政治认同

立足学情教学,落实政治认同在当前教育领域,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政治认同,以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立足学情教学,落实政治认同,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了解学生的学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才能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在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动力。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学习动力则是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落实政治认同除了关注学生的学情,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落实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或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教育领域,政治认同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情况,包括对国家、社会、政府的认同以及对国家发展和未来的期许。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认同感。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重要保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

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同国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教师要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还要落实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认同感。

因学而为 顺学而进(二小刘冬梅)

因学而为 顺学而进(二小刘冬梅)

“因学而为、顺学而进”,让数学教学展现差异之美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刘冬梅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让我们的数学学科更具魅力。

彭慧老师在《基于课程理解的差异教学行动指要》中强调:“因学而为、顺学而进”,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情,根据学习的个体差异设计教学过程,在大问题的要求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现思维的机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从细节关照学生的个体展现,以个体生成为契机,实现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和交融,推动课堂进程,从而展现数学课堂的差异之美。

一、在课堂“整体架构”上,紧扣目标,因学而为。

课堂的“整体架构”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层次感:有的数学老师以“一问一答”式的问题串架构课堂,谨防学生偏离教师的标准答案,“一刀切”的架构方式让学生思维受限,难以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展现,久而久之,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有的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更关注因学定教,注重精讲但不多讲,设置有思维层次和张力的数学问题,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情思”得以流淌,让整个数学课堂得以“沸腾”。

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首先引领学生复习了长正方形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这个概念,接着老师就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一个长方形相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给长方形的相框的四周镶上花边,并出示花边的单价——每厘米2角,让学生算算相框镶完花边需要多少钱?很显然,这是一个有思维层次和张力的数学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学生有了不同的反应: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提出“计算开始”时,就一下愣住了,有的学生小声嘀咕这个相框用多长的花边没告诉呀。

教师问:“没有怎么办?”生1:您得给出来。

(这给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不动声色。

生2:我们量一下吧。

师:那现在就开始量吧。

(量的背后彰显了学生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策略的心态,同时前面复习的长方形的特征也为如何探究图形测量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上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学情顺学而教——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关注义乌市东洲小学吴加美【摘要】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其根基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切实落实到备课、上课之中。

本文着重研究了关注学情的必要性和学情的特征,并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探索“充分利用学情,保证‘教学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质量”,从而构建有效教学。

【关键词】关注学情顺学而教有效教学一、引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这是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所产生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

”从中我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许多教师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习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教学设计通常以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对教材的自我解读与领悟作为开展教学的依据。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注重知识技能的分解,从部分到整体地呈现给学生,喜欢满堂灌,唯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懂,总认为自己讲得少,就是不负责任,自己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彻,学生掌握的就越好、越快。

最终的结果是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远离学生,脱离学生接受能力,要么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使学生产生学习难度与压力,对学习有了恐惧,要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浅层重复的低效学习,让学生觉得枯燥;而“满堂灌”则是让学生懒于思考,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学情理论”的发展,转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教师不再只是埋头研究如何教,更重视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动态,并把对学情的关注真正落实到备课、上课之中,从而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二、关注学情,优化小学英语教学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

”课堂教学艺术的灵魂应该是关注学情,并针对学情的变化发展组织开展灵活的教学。

(一)关注学情的必要性“学情”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学习需要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学情,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切实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因素,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王崧舟老师曾在《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中提到:如果教师没有尽全力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学情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如何保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具体方法呢?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那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到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的前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离开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就会没有针对性,做不到有的放矢。

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才能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教法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二)学情的特征1、学情的客观性,即学情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存在,其相关的学情就因之而存在。

2、学情的规律性,即所有的学情只要用心去分辨,都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切实地利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开展教学活动。

3、学情的动态性,即学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难易程度、个人情绪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指导提示而变化。

4、学情的多样性,即学情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生,其学情也不一样。

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就决定了学情的多样性。

5、学情的可变性,即学情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当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与教师的合理把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转换,把学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6、学情的突发性,即有些学情是课堂上临时发生的,是无法预知的。

(三)如何用好学情,构建有效教学1.研究学情,教学预设因学情而定要迈向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

这里说的“了解”,并不仅仅是只对学生外貌长相、衣着打扮、学习成绩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指对学情的深入研究。

只有关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才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1)课前了解学情,做到目中有人在备课前,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平时的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通过与学生的接触、跟家长、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评价检测了解学生的起点和差异。

在备课时,教师能以学情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点,能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

(2)课前预测学情,注重教学实效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充分考虑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

要在学生的“学”上下功夫,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2. 尊重学情,教学方法因实际而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入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例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英语,使整堂课形成一种英语环境,做到课堂英语化。

小学三年级,是英语的初学阶段,基本上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为零。

学生的特点是自律性、自控性弱,注意力易分散,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短,大约是20分钟,但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教材的特点是所学的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子。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要积极把握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可以借助直观手段来辅助教学,以此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进行理解,也可以充分利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及图画等形式来提示学生。

在教学用语中,教师也要做到发音准确,音速快慢适中,音量适当,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美。

例二:学习外语最好是在情景中适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和学情,合理剪裁内容,选取短小、活泼的情景进行对话练习。

如:PEP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 Favourite Season 第二课时谈论季节和天气A: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B: Fall. It’s always sunny and cool.教师可以根据插图,引导学生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进行替换练习,并加以指导,在此基础上,针对口语基础较好,善于表演的同学,可以设计一些与之有关的有辅助手段的情景对话。

A: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B: Summer.A: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B: It’s hot.A: Let’s go swimming.B: Great.在进行上述对话时,可让参加表演的同学根据说的内容自由地加上表情和动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兴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抽象的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交际手段。

3.捕捉学情,教学进程因实情而变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的情况,这时教师要有敏锐发现、捕捉学情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切忌变着法子往预设的套路上赶。

教师要因势利导,探引结合,从而使课堂锦上添花,异彩纷呈。

在学习PEP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关于“in, on, near…”这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时,按照我原来的预设,先是借助物体放在不同的方位上,分别理解这些方位词的用法,然后利用机械操练各个击破,最后再进行综合操练。

但在教near这个方位词时,却出现了一个小意外。

我先把一本书放在了铅笔盒旁,并解释It’s near the…紧接着用“Where’s your seat? It’s …”跟学生进行机械操练,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near这个词用到句子当中,基本上学生也按照我的设想去完成了。

可轮到一个男生时,他却给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It’s in the classroom.”听到这,我愣了一下,而其他学生也开始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个答案很有兴趣。

是对这一“意外”直接排斥,继续按照原先的设想进行教学,还是趁机捕捉这一“意外”,因势利导,把后面的环节提到前面?最终我决定顺水推舟,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改变教学计划,让原本的“意外”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

T: Is he right?Ss(下面一片讨论的声音):Yes.T: Good. Can you tell me more?Ss: Yes.S1: It’s on the floor.S2: It’s in front of the teacher’s desk.S3: It’s …S4:…在这节课中,原本学生的思维是被我的教学设计牵制着的,但这位男生的“意外”,却冲破了我对学生的限制。

我并没因为“意外”而批评学生,而是积极地捕捉学生的“意外”,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那短暂的一刹那的“生成点”发光,也让这堂课有了新亮点,新精彩。

4. 促进发展,实践活动因兴趣而定英语的使用是交际活动的结果,小学英语的学习任务是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

学英语就像学游泳,如果自己不到水中实践,只是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那是永远不会进步的。

学生只有真正重视实践,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兴趣是实践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这种热情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大胆表达,实现在实践中学习英语。

例如教学PEP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Is This Your Skirt?中,教师在学完服饰的单词后,通常会思考如何使这些单词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有的老师会提供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操练,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兴趣缺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