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汇报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汇报二、存在的问题:目前产业板块中生物产业比例较小,特色原料药、化学制药比重偏高,生物产品集中度不够高。
因为园区的投资建设时间比拟短,各项根底设施还比拟薄弱。
按照远大集团打造高科技循环经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开展规划,后期将加大生物产业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品。
三、“十三五”规划及举措〔一〕生物医药方面:1、开展思路引导各类资源向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全面增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和“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总原那么,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先导带动作用,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及产业支撑平台,做大做强一批核心企业,将**医药化工园建设成为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重点工程(1)远大医药(中国)2022年4月同中国医学科学院签订了罕见病药物开发战略协议,代表了中国外乡企业研发罕见病药物的“破冰之旅”,首期投资5000万元,共同研发罕见病药品共10个品种,目前研发及中试基地正在**园区建设中。
〔2〕整合远大集团内部资源,借助**远大弘元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在园区建成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产基地,其中包括代表世界水平、国内一流的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酰化氨基酸、酯化氨基酸、氨基酸复合盐、鸟氨酸生产基地,工程方案投资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主要、国际市场最有影响力的氨基酸供给商。
(3)建设亚洲最大的生物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远大**公司与日本三井化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远大集团生物农药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当前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生物农药产品,如远销欧、美、日、韩、南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井冈霉素、枯草芽胞杆菌等生物农药品种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园区内建设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致力于国内外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水体防治等领域的生物农药等产品的生产。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驱动、社会共治的发
展格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创造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机会,为改善人民
健康状况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融资环境,促进科技金融和金融服
务创新;二是加强行业标准化,构建行业标准体系,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三是加大科研力度,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要素配置,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四是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药品仿制质量数据档案,提高药品安全
稳定性;五是引导企业市场化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管
理机制,发挥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力;六是加强行业独立自主和企业自律,
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推动行业由规模发展到质量发展。
未来,我国将在完善行业政策、加强行业管理、实施科技创新、提升
行业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我国建设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治理民生做
出贡献。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产业链规划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产业链规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显。
本文的主题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产业链规划,我们将从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产业格局等方面来探究。
一、产业发展趋势生物医药产业是近些年来国家发展重点支持的产业之一,其在医疗、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00亿元,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生物诊断等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支持产业之一。
在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将面临着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新兴技术和新药品的不断研发,将会极大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平价药的推广,将会对生物医药业利润水平带来挑战。
可见,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积累技术积淀,并且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实惠、高效的保健服务。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迫切需要创新技术的推动。
如何实现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呢?首先是要通过科学家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研发的投入,研究出更为有效的疗法和疾病防治方案。
其次,要加强技术的交流和分享,以此来促进技术的集成和创新。
此外,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作为生物医药公司获得市场份额的一项关键工作,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因素。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成本比较高,针对不同市场和细分人群展开市场营销则是保证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针对此,生物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切入细分市场和受众人群,开展专业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例如寻找具有特定病症的人群,或是对于长期患病的特定人群进行对应的市场宣传,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和效果。
四、产业格局产业链格局构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内部的关键因素,产业链的结构会直接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增值效应。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一、产业概况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拥有良好的优势条件,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地区。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经拥有了一批具备较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
然而,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成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二、发展目标1.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
2.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医药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物医药人才。
4.增加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和就业岗位,促进成都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发展策略1.加大政府支持:成都市政府将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
2.加强创新能力:成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生物医药科研团队,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力气,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加强企业联合:鼓励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共同攻克科技难题,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4.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成立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提供周到的产业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落地生根。
5.加强人才培养:举办生物医药相关的职业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生物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
四、推进措施1.优化营商环境:成都市要加大力度优化生物医药企业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时间,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2.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成都市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的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和成果,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
3.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加强药物研发和生产的质量安全管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4.加大宣传力度:成都市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宣传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果和潜力,增强市民和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认同和支持。
生物蚌埠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前言生物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为其所有进入者提供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生物技术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手段、新途径,并引发医药、农业、能源、材料等领域新的产业革命。
据预测,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
未来20年,生物经济带来的效益预计将超过信息经济的10倍,成为继信息产业后又一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蚌埠市位于淮河中游,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交通便利、科教资源丰富,是皖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工业涉及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已形成以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和以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其中,生物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主要企业包括安徽丰原集团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公司、安徽丰原格拉特乳酸公司、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安徽泰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蚌埠安加生物科技公司、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福康药业公司、安徽丰原涂山制药公司、蚌埠八一药业公司、安徽天润化工股份公司等,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涉及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生物医药及生物农业等现代生物产业的诸多领域, 2008年实现总产值90亿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产业,构筑经济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中,省委、省政府根据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将蚌埠市生物产业列入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创新型产业的重点培育方向之一,为蚌埠市生物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环境的优化、产业发展的加速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2023年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2023年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计划引言生物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为了有效规划和推进2023年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本工作计划旨在全面提升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标- 加强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提升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作计划1. 创新能力提升- 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 鼓励并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提供创业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办生物技术企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2. 产品质量提升- 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与监管,提高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生物技术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生物技术产品和技术;- 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物技术产业交流活动,展示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成果;- 拓宽与国外生物技术企业的合作渠道,引进高新技术和资源;- 深化与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技术和人才的跨国流动性;- 加强国际间知识产权保护和合作机制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
4. 生态与政策环境优化- 继续优化生物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扩大对行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生物技术产业的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生物技术企业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规范化程度;- 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的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确保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结论通过本工作计划的实施,我们将积极推动2023年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生态与政策环境优化,将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报告
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哺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份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发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 22.9%的速度增长, 2022 年实现总产值约 2 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创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浮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 100 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哺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辟哺育和推广应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密切、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哺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安徽蚌埠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蚌埠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1. 引言生物产业是指以生物资源为基础,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开发和生产的产业。
安徽蚌埠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
本文将从市级层面对安徽蚌埠市生物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竞争力。
2. 目标和战略2.1 目标安徽蚌埠市生物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一流的生物产业发展新区,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战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蚌埠市特色和优势,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
•加强创新驱动: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强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形成协同效应。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对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3. 产业布局3.1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蚌埠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基础,具备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优势。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转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同时,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2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蚌埠市拥有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有利于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
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3.3 环境生物技术产业蚌埠市具备发展环境生物技术产业的自然条件和工业基础。
要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推动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和资源再利用中的应用。
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环保产品和技术,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4. 政策支持和保障为了推动安徽蚌埠市生物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将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
●关键技术开发:支持生物医学研发,研究开发高性能临床诊疗设备的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开发高集成度、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稳定性的临床诊断、治疗仪器设备及配套试剂,促进组织工程、介入及微创治疗、康复等产品开发,开发数字化、可移动医疗系统和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性价比诊疗设备。
●产业化:实施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创新发展工程,带动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实施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创新发展工程;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基因工程药物、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天然药、现代中药新品种、新型中药饮片、中药材规范种植等产业化;提升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蛋白纯化等生产新工艺技术和新型制药装备的保障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推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升级,推动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优化产业布局,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品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重大行动
●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突破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育种、重离子辐照育种等生物育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关键技术,加快开发重要农业生物新品种,以及农业生产重大疫病防治新型疫苗、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产品。
●产业化:组织实施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新品种的研制,建设育种基地,加快推进重要农作物以及重要畜禽、水产等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
●完善现代种子企业扶持政策措施。
●完善转基因安全评价管理。
4.生物制造产业。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材料,推进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材料产业化。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应用,提升大宗发酵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生物技术规划方案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生物技术规划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生物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
为了推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生物技术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研发创新、产业布局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生物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监管,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首先,应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高等教育,建立一流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还应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研发创新研发创新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加强研发创新,首先,应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优质的研究设施。
其次,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首先,应加强产业规划,确定优势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
其次,鼓励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形成产业链条,提高整体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首先,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
其次,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2023年生物制品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生物制品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申明 (4)一、生物制品业发展模式分析 (4)(一)、生物制品地域有明显差异 (4)二、生物制品行业(2023-2028)发展趋势预测 (5)(一)、生物制品行业当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5)(二)、生物制品行业经营理念快速转变的意义 (6)(三)、整合生物制品行业的技术服务 (6)(四)、迅速转变生物制品企业的增长动力 (7)三、生物制品企业战略选择 (7)(一)、生物制品行业SWOT分析 (7)(二)、生物制品企业战略确定 (8)(三)、生物制品行业PEST分析 (9)1、政策因素 (9)2、经济因素 (9)3、社会因素 (10)4、技术因素 (10)四、生物制品行业政策环境 (11)(一)、政策持续利好生物制品行业发展 (11)(二)、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11)(三)、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12)(四)、宏观环境下生物制品行业定位 (12)(五)、“十三五”期间生物制品业绩显著 (13)五、2023-2028年生物制品企业市场突破具体策略 (14)(一)、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提高生物制品产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14)(二)、使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渗透策略,不断开发新客户 (14)(三)、实施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发展战略,不断开拓各类市场创新源 (14)(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覆盖完善的服务体系 (15)(五)、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深化生物制品行业国内外市场拓展 (15)(六)、在市场开发中结合渗透和其他策略 (15)六、生物制品行业“专业化能力”对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 (16)(一)、生物制品企业盈利模式运作的关键 (16)1、”专业化能力“对生物制品行业的重要性 (16)(二)、怎样培养生物制品行业的业务能力 (17)七、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前景 (18)(一)、中国生物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估 (18)(二)、生物制品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 (19)(三)、中国生物制品行业市场增长点 (19)(四)、生物制品行业细分化产品将会最具优势 (20)(五)、生物制品产业与互联网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20)(六)、生物制品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人才培养市场大 (21)(七)、巨头合纵连横,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显著 (22)(八)、建设上升空间较大,需不断注入活力 (22)(九)、生物制品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23)八、生物制品行业多元化趋势 (23)(一)、宏观机制升级 (23)(二)、服务模式多元化 (24)(三)、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4)(四)、社会化特征增强 (24)(五)、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4)(六)、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5)1、内生发展闭环,对外输出价值 (25)2、开放平台,共建生态 (25)(七)、呈现集群化分布 (26)(八)、各信息化厂商推动生物制品发展 (26)(九)、政府采购政策加码 (27)(十)、个性化定制受宠 (27)(十一)、品牌不断强化 (27)(十二)、互联网已经成为标配“风生水起“ (28)(十三)、一体式服务为发展趋势 (28)(十四)、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加大 (28)九、未来生物制品企业发展的战略保障措施 (29)(一)、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及时调整组织结构 (29)(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30)1、制定总体人才引进计划 (30)2、渠道人才引进 (31)3、内部员工竞聘 (31)(三)、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31)十、生物制品成功突围策略 (32)(一)、寻找生物制品行业准差异化消费者兴趣诉求点 (32)(二)、生物制品行业精准定位与无声消费教育 (32)(三)、从生物制品行业硬文广告传播到深度合作 (33)(四)、公益营销竞争激烈 (33)(五)、电子商务提升生物制品行业广告效果 (34)(六)、生物制品行业渠道以多种形式传播 (34)(七)、强调市场细分,深耕生物制品产业 (34)十一、生物制品行业风险控制解析 (35)(一)、生物制品行业系统风险分析 (35)(二)、生物制品业第二产业的经营风险 (35)申明中国的生物制品业在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下逐步发展,呈现出一个积极整合资源以提高粘连性的耐寒时代。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成都)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为推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年)》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成府发〔2008〕1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产业现状。
1.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国内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6928亿元,同比增长25.09%;现代生物医药企业超过500家,与生物医药相关的科研、开发机构达200多家,涉足生物工程制药的上市公司共有160多家;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肿瘤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注射液等20多种重大创新药物已实现产业化。
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地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注:生物产业包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五大领域;医药产业包含化学药品、中医药、医药器械等制造业。
本《规划》只涉及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医药领域和医药制造业。
2.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生物医药已发展成为我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58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国内重要的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表1 近年成都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情况简表(1)发展区域日趋集中。
按照成都工业布局发展规划,结合制药企业GMP改造和我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制药企业逐步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形成了成都高新区、双流县、金牛区、温江区、彭州市等重点区域。
重点区域的医药企业数量已占全市6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76.57%,呈现产业聚集雏形。
图1 成都市各区(市)县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单位:个)图2 成都市各区(市)县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比(2)优势企业快速成长。
关于推动兰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作汇报
关于推动兰考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作汇报兰考县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工作汇报一、引言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
近年来,兰考县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报告旨在总结兰考县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二、工作进展与成效1. 产业规划与政策支持:兰考县制定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
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吸引了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入驻。
2. 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兰考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军企业。
同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
目前,已建成投产的生物医药企业有XX家,在建项目XX个。
3.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兰考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产业链建设与市场拓展:兰考县着力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强原料药、中间体等关键环节的建设。
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产业基础薄弱:相较于其他地区,兰考县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
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2. 融资渠道有限:生物医药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融资需求大。
然而,兰考县的融资渠道有限,部分企业面临资金压力。
3.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兰考县的生物医药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外部挑战。
4. 政策法规制约:生物医药产业涉及诸多政策法规,企业在适应和遵守相关规定方面面临一定挑战。
同时,政策调整可能对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2. 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接上期)三、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行业。
国家重点组织实施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生物医药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
1.疫苗与诊断试剂。
大力开发预防、诊断艾滋病、禽流感等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实现产业化,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积极推进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性疫苗研发。
提高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麻腮风、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统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效果。
积极推进疫苗生产企业战略性重组,形成疫苗产业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条。
迅速扩大我国疫苗与诊断试剂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专栏1疫苗与诊断试剂专项以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为目标,加快预防性疫苗研制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免疫效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防止局部或大范围爆发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加快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临床治疗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新药;开发20种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并实现产业化,替代部分进口,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2.创新药物。
大力发展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
积极开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在手性合成、激素合成、抗生素半合成等领域取得突破,在具有独特疗效的溶栓药物、急救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病药物、老年病药物等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整体水平。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强调产业技术创新On March 20, Shanghai released its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tressing th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technology.2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产业技术创新,旨在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The Shanghai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025) emphasizes the innovation of industry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规划指出,要积极布局华东、华南、华北三大医药集聚区及其它区域,建立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以抗疫先行者、健康共建共享为主题,构建生物医药发展新模式。
The plan points out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tively layout three major pharmaceutical agglomeration zones in East China,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and other regions,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reate a newmodel for bio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with the themes of "front row fighters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and sha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为响应“健康中国”倡议,提升健康服务能力,规划提出,在上海,要大力发展药物研发和制造业,以及精准医疗、老年照护和保健食品等行业。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bio-industry一、现状分析I.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物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生物技术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生物产业的发展正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o-industry in China shows tha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bio-industry has also been greatly enhanced. China's bio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at a very fast speed, and biotechnolog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illa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bio-industry i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二、发展目标II. Development Goals我国的目标是: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推动生物技术的应用,推动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物技术的普及,促进生物产业的创新,推动生物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高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报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品质发展。
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加快生物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逐步提高原创能力。
大力发展新产品和新业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高附加值产业链。
强化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推广先进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营造促进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激励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
增强生物产业基础和共性技术对新业态、新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重点领域上下游配套能力及重点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大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支持发展延伸服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层次。
坚持国际化发展。
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针对生物科技创新、新业态发展与金融创新结合紧密的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优化配置全球生物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合作发展。
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着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具体目标包括: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着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
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着提升。
发展环境显着改善。
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社会效益加快显现。
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产业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突出高品质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等行动计划,通过完善新药研制基础支撑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强先进技术规范推广应用和完善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增强区域支撑配套能力,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1.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
促进疫苗升级换代,重点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
加速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研制和产业化,促进核酸类药物发展。
加快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及产品的开发。
促进血液制品综合利用水平的升级,支持重组血液制品的研制和产业化。
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
支持抗体规模生产、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佐剂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生物技术药物高品质规模化发展。
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体系。
推动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生物技术药物企业和产品通过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认证,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2.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加速化学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高品质开发通用名药品,开展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评价。
重点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研发和关键工艺技术产业化,鼓励新型辅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提高我国制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推进绿色制造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强化我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
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国际认证服务体系,完善特色化合物库、测试和评价共享平台等创新支撑体系。
3.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
以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加速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无公害规范种植,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
加大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
加快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的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二)突破核心部件制约,促进生物医学工程高端化发展。
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组织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支持以优势整机制造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重点研发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医学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和康复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显着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
1.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
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优先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活体检验、体外诊断等医学装备及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促进高分辨率、低剂量、多模态、数字化和一体化的医学影像装置的产业化发展。
推动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全数字医疗集成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进精准、微创外科和放射治疗中虚拟仿真、精确定位、智能反馈、光学成像等新型技术和装置的产业化,促进无创、低负荷、穿戴式等先进医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应用。
推进生理监测、生命支持、血液净化、物理治疗、家庭保健等新型数字化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高品质、规模化发展。
发展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2.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
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促进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
开发以药械结合、分子设计学为技术特征的植介入体设计和制作关键技术及其精密加工装备和生物反应器,推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
针对血管、关节等疾病置换、修复的不同临床治疗需要,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药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皮肤等医疗器械产品,加快临床应用推广,扩大我国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规模。
加强技术集成,支持新一代残障人员医用康复辅具的研制和生产。
3.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
围绕早期筛查、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预后、出生缺陷诊断等需求,开发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
加快发展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加速免疫、生物标志物、个体化医疗、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现场快速检测的血液、生化、免疫、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制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
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增强生物农业竞争力。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加强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开展新品种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农用生物制品标准化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