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河大版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330e2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5.png)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懂得团结协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隆中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3.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对《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3.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及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创新思维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课文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分析课文结构及人物关系;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5. 文学鉴赏:欣赏《隆中对》中的佳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4. 创新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84cb8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2.png)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教学设计】《隆中对》(河大版)
![【教学设计】《隆中对》(河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02a6dd0c22590102029d25.png)
《隆中对》教学设计《隆中对》选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前半部分。
课文虽然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也就是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4.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2.反复诵读,掌握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 掌握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隆中对策及其影响。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2.多媒体课件一、作者导入猜一猜,这首诗歌写的是谁?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2.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
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3.“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
《隆中对》九年级语文教案
![《隆中对》九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d902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4.png)
隆中对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背景故事和主要情节;2.理解并分析《隆中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3.分析《隆中对》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4.学会撰写文章分析《隆中对》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2.辅助材料:《隆中对》全文3.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白板、黑板、笔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隆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隆中对》的故事背景;–向学生介绍《隆中对》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该文学作品的兴趣。
2.导读(20分钟)–共同阅读《隆中对》的全文,学生读短文,教师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隐含含义和比喻手法。
3.分析人物(30分钟)–选择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刘备、诸葛亮、庞统和孔明;–分析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命运和对剧情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4.分析主题(3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人性问题和智慧的力量。
5.撰写文章(30分钟)–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要求,撰写一篇分析《隆中对》的文章;–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论据的合理性。
四、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表达能力;2.评价学生在文章撰写中的分析和论证能力;3.考察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隆中对》的兴趣较高,积极参与讨论。
但在文章撰写阶段,部分学生还存在结构不清和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下次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可以借助更多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隆中对》的主题和意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10《隆中对》教学设计河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0《隆中对》教学设计河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fdc3420b1c59eef8c7b4f4.png)
《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b19f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0.png)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最新5篇)隆中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朗读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第1课时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朗读,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新课(1分钟)由诸葛亮足智多谋导入二、有关内容介绍(4分钟)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陈寿,史学家《三国志》4、明确学习任务三、正音与朗读(30分钟)1、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注释,默读课文。
陇亩lǒngmǔ父fǔ颍yǐng庶shù屯tún卧wò枉wǎng窃qiè度duó信shēn胜shēng抑yì挟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将jiǎng荆jīng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重点字词(10分钟)1、见课文注解,补充于下:将军岂愿见之乎岂,可。
然操遂能克绍遂,竟然。
2、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君与俱来省略句3、练习二度,估计。
遂,于是、就。
挟,挟持、控制。
诚,的确。
就,接近。
枉,委屈。
顾,看望。
箪,用竹筐装着。
壶,用水壶盛着水酒。
(名词作动词)五、课堂小结第2课时教学任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708dc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2.png)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老师课程教学的整体设想。
制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同学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2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了解本文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锋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同学熟悉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理想、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育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1、指导同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解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现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dcba5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b.png)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隆中对》的主要内容,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2)能够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诸葛亮的“隆中一对”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2)如何分析《隆中对》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隆中对》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隆中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隆中对》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隆中对》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讲解:(1)讲解《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举例说明《隆中对》对后世的影响,如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
(2)挑选学生进行回答,及时反馈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2.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隆中对》中学到的启示,如何运用历史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形式进行实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3e401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0.png)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语法、词汇积累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隆中对》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可能对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困扰。其次,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文章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5.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2.通过对文章背景、作者简介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2.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84219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09.png)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提高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时光,立志报效国家。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翻译2.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解析4.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5. 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原文及翻译;(2)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3)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解析;(2)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隆中对》,提问:“隆中”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在这里进行对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人物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2)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立志报效国家。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隆中对》;2. 整理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背诵、词汇句式掌握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f9d39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b.png)
初中语文九年级《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2.加深对传统文学中“情节”“人物塑造”等概念的理解;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学的魅力;4.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判断与决策能力;5.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的了解;2.对于不同人物的人物塑造,如何通过情节展现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讲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或情节进行讨论;3.视频学习:通过视频展示的形式,了解更多有关隆中对历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应该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一定了解。
2. 了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教师对于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及讨论,以此开展学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和人物形象,感性理解更有利于其后的文学鉴赏。
3. 讨论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话题包括:1.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2.情节如何展现人物的形象;3.人物形象和情节之间的互动关系。
4. 视频学习通过视频展示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5.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尝试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对于隆中对故事的感悟以及所得的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文学鉴赏和写作的技巧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设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更深刻的理解了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但是,我还需要更加细心,关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上,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154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1.png)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隆中对》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能基本理解文中的对话内容及意义,尤其是冯唐与向问天之间的对话;3.能感受到文中呈现出的人物及社会价值观,思考对人生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1.文本理解,思考文中对话的内涵;2.感受《隆中对》中呈现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解析文中暗藏的社会价值观,思考其对人生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2.问题探究法;3.板书和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隆中对》的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二步:阅读理解1.学生先自主阅读《隆中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理解文本,学生可以主动发言、交流和探究。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对话的内涵。
例如:•文中冯唐和向问天的对话,他们之间蕴含的什么意义和价值观?•文中铁拐李的“以德为先,以打为辅”的戒律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数十年后,向问天的想法会是什么?3.练习阅读策略和技巧,如拓展词汇、对比分析等。
第三步:讨论探究1.教师提问:“通过阅读《隆中对》这一故事,你们学到了什么?”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氛围。
2.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个人观点各抒己见,让学生感受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学以致用。
3.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四步:作文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和体悟,写一篇关于《隆中对》的感悟文章,不少于600字。
六、教学评估1.全班讨论和交流,教师评估学生阅读和表达的水平;2.作文评估,教师评估学生反思能力和写作水平。
七、教学延伸1.可以推荐学生自己阅读有关的文学作品;2.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人物,如岳飞、文天祥;3.可以与学校的课外读书活动相结合,深化阅读和体悟故事情节。
八、教学资料1.《隆中对》文本;2.教学课件和教案。
《隆中对》语文教案
![《隆中对》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e8ea9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6.png)
《隆中对》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隆中对》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章所传达的智慧与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词汇的解释。
文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隆中对》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
简要介绍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隆中对》的重要性。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进行解释和辅导。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文中领悟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
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3.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理解程度。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和指导。
4.3 学习成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官方推荐的《隆中对》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5.2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5.4 课外读物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隆中对》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a105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f.png)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隆中对》中的重要句子。
(2)能够分析并评价隆中对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2)隆中对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隆中对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对隆中对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隆中对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隆中对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共同分析隆中对的历史意义。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隆中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隆中对》。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和视频。
3.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资料和学术研究。
教学设计中未涉及的具体内容,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隆中对》中的关键段落,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2. 人物介绍:详细介绍隆中对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影响。
3. 事件解读:通过对隆中对中涉及的重要事件进行解读,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理解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最新版河大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
![最新版河大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c71d5a27284b73f3425010.png)
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隆中对》【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时】:两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板题】:隆中对诸葛亮二、解题: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4、齐读课文。
四、新课讲授:(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0e265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d.png)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
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
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
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那么,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快乐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方案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5f2d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f.png)
初中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
2.学习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培养自己的远大抱负。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
2.分析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3.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诸葛亮战略思想的深层内涵。
2.文言文中难句的翻译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产生兴趣。
2.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睿才星君”?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诸葛亮战略思想分析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智慧。
(四)诸葛亮个性特点分析1.学生举例说明诸葛亮的个性特点。
第二课时(一)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断句、词义推断等。
2.学生练习,巩固文言文阅读方法。
(二)难句解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难句,进行逐句解析。
2.学生跟读,理解难句含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理解。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诸葛亮的智慧。
(四)课后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短文。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检测1.教师抽取学生,检查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展示,分享阅读心得。
(二)诸葛亮战略思想应用1.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解决问题。
2.学生讨论,分享解决方案。
(三)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布置2.搜集诸葛亮的相关故事,进行分享。
第四课时(一)诸葛亮故事分享1.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诸葛亮故事。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成功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能力检测1.教师布置文言文阅读任务,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9212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8.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知识积累1.生字诣(yì)沔(miǎn)璋(zhāng)胄(zhòu)恤(xù)箪(dān)殆(dài)戎(róng)2.雅词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之,代词,代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
许,承认,同意。
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
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器:器重,重视。
与俱来:和(他)一起来。
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
诣:拜访。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屏人: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
因,于是、就此。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崩溃。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败了,(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用,因此。
猖蹶,失败。
然志犹未已: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犹,仍,还。
已,止。
计将安出:意思是说,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呢?计,计策。
出,产生。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利尽南海: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
意思是说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3.一词多义(1)为:①好为“梁父吟”(作动词,可译为“唱”);②谓为信然(译作“是”);③以弱为强者(作动词,可译为“成为”);④贤能为之用(表示被动读阳平,可译为“被”)。
(2)将:①则命一上将(名词,将领);②将荆州之军(调动,率领);③君谓计将安出(副词,将要)。
(3)然:①谓为信然(形容词词尾):②然操遂能克绍(连词,然而);③豁然开朗(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志犹未已(连词,然而)。
(4)已:①然志犹未已(动词,停止,完);②自董卓已来(介词,通“以”。
);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副词,已经)。
4.省略句①君与俱来(“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您和他一起来。
)②此诚不可与争锋(“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是不能和他争强斗胜。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句意是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四)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五)作业:熟读文章。
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复习实词(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相机指导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
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
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得核心规定了在内政方面应怎样?在外交方面应怎样?在进军路线上应怎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内政方面应“内修政理”;外交上应“外结好孙权”;将来进军路线是:出秦川,向宛、洛。
这些战略方针得非常难得呀,但他得实现必须又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找个家呀,先建立自己得根据地,诸葛亮认为这个家应该安在荆州和益州。
诸葛亮这个英明得决策不是随心所欲得异想天开,而是在正确得分析天下形势得情况下做出得,他先分析了四个割据势力,北方的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结论“不可与争锋”江左的孙权:地理优势“国险”内部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结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的刘表:军事优势: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弱点:其主不能守益州的刘彰:经济优势:天然的粮仓地理优势: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险要。
弱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还分析了刘备,政治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北方、东方、荆州、益州都是成就霸业的地方,可是刘备夺取北方兴吗?好象不行,是不是可以发扬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呢?好象那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醒的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避其锋芒,击其弱处,先取荆州后取川。
隆中对时,诸葛亮才26岁,却准确的把握了当时的形势对未来做出了天才半的预见,后来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充分的印证了诸葛亮的英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出现,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隆中对策后来被定为蜀汉的国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
(四)很遗憾后来荆州失手了镇守荆州的是关羽,他恃才傲物,致使吴蜀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贸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北击曹操,孙权手下大将吕蒙乘机袭取荆州,荆州失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是个易攻难守的战略要地,夺取较易,而守住比较难,同学们觉得应派什么样的人物去守荆州呢?当时蜀汉有三个很著名的人物:关羽、张飞、赵云,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关羽易骄傲,张飞易急噪,赵云很谨慎,关羽和张飞属于进攻型的人才,而赵云属于防守型的人才,应派赵云去较好。
(五)更大的遗憾是:荆州失守后,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击曹操失败,由于连年征战蜀汉民不聊生,又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蜀汉出现了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的局面,有一句蜀地俗语反映了这易情况:“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算什么人,三国时连五等将军也算不上,再后来蜀汉灭亡了。
根据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就是当时蜀汉的当权者,应怎样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呢?怎样才能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呢?同桌间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明确:下面让我们听一下毛泽东对《隆中对》的一个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于这个问题有益的启示。
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认真听,看能否听的懂。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
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
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蜀汉灭亡的源头开始于隆中对时诸葛亮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即北击曹操,一出秦川,一出宛、洛。
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很不发达,使两支队伍配合作战是不太可能的,又由于蜀汉本来就很弱小,却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的大忌,怎么能不败呢?由此我们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除了问题,看来只有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