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关于孝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的名言1.求所有的孔子关于孝顺的名言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
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4、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5、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注: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2.孔子说的孝道名言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孝道是随着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其中《论语》对于孔子孝道观的阐述尤为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解析,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观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保持家庭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其次,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延续家族家庭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
孔子认为,孝道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要义,而且倡导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孔子孝道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且其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孝道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
浅析孔子“孝”的思想摘要:孔子“孝”的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无违、孝敬父母。
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姓社,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孝”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的“孝”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孝礼仁一、综述(一)孔子“孝”的基本观点“孝”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和流行,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赋予了“孝”新的内涵,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最终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1、“无违”谓之“孝”《论语·为政》中有一章是孟懿子问孔子何者为“孝”,子曰:“无违。
”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 维护父母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父母活着的时候, 按照礼节伺候他们;死了, 按照礼节埋葬他们, 按照礼节祭奠他们。
”一般认为,“无违”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违于礼,依礼行孝;二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
另外,不违背父母意志还表现为继承父母遗志。
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这句话,有一种看法是孔子片面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个性和自由。
比如陈国庆、何宏在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道”是指父亲的人生准则,他生前的愿望、志向。
比如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途径、方向”,他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真正原因是保持氏族生存经验的重要性。
2、不使父母担心谓之“孝”孟武伯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唯其疾之忧”,是指子女非常关心和担忧父母生病呢?还是指子女使父母只关心自己的疾病而不关心别的事,即对其他方面都非常放心呢?后一种理解更深一层。
孟武子一向勇猛,父母经常为他在外惹事生非而担忧,所以在孟武子问“孝”时,孔子作了这样的回答。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论文摘要: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
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
因此,对孑L 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凡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有去冒犯上级和冒犯公众崇尚的法律准则与道德规范,更不会去阴谋制造恐怖动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利益。
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建立起来了。
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把孝弟(悌)定位为做人的根本,可以说是孔子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因为它不仅把理智诉诸于感情,形成了以“合乎情理”、“合情合理”来规范人的言行,同时也把个人与他人、下级与上级、个人的言行与整个社会的安危,都直接联系起来了,而且还把以“仁”(或“人”)为本的根基,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关系之上,让人们在家庭中培养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巩固和强化做人的根本,从而在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和谐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这一理念,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今天,也仍然可以促进社会法制的更加人性化,亲情化,使法制与德治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近年来倍受人们赞誉的田世国为母献肾,洪战辉带妹求学等感人事迹.可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传统孝道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论孔子的忠孝观
论孔子的忠孝观“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核心恰恰是“孝弟”.“礼"则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对人的行为起了规范作用。
孔子的忠孝观在这两方面可略见一斑。
记得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而宰我也曾因为说三年的守孝期太长了被孔子斥之为“不仁”。
可见孔子对“孝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孔子以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谓孝弟,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衣食无忧,满足其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而这往往是大家很难做到的。
现在经济越来越发达,大家的腰包也都鼓起来了。
物质生活在提高,道德品质却在日渐退化。
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报道。
看着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我不禁要问他们的子女:难道你们忘了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才把你带到这个世上的,而后又是多么艰难地把你养大?他们的确忘了,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了做人的根本。
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以钱为报。
他们忙于工作,忙于应酬,从不曾陪伴在父母左右,能聊表他们孝心的是每月按时寄到父母手里的钱。
但要知道,作为父母,他们不要你的钱。
他们只希望你能多抽空陪陪他们,天伦之乐远比金钱宝贵的多.钱是冰冷的,无法温暖他们寂寞的心。
在孔子眼里,这两种人都算不上是孝了吧。
前一种人连基本的赡养义务都不履行,乌鸦尚知要反哺,何况人乎?这样的人只怕也不能称之为“人”了吧。
后一种人在物质生活上对父母可谓尽心尽力了,可是他们忽视了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其发自内心地快乐。
也许孔老夫子追求的孝是要竭尽全力,身心合一吧。
忠这个字,一分为二即“中"“心”,可见也是要发自内心的。
孔子主张忠,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事君能致其身”。
在这方面孔子自己率先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孔子为政期间,可谓鞠躬尽瘁了.他竭力主张君王为政以德.希望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道”社会,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浅谈孔子人学思想中孝道观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孝道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独具风采,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有其勃勃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那里寻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将自西周早已有的“仁”的思想加以继承、完善和发挥,并最终将这一思想塑造成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最为辉煌的一点,而其中包含的孝道精神又是“仁”学思想的基本点。
(一)“仁”与孝的联系《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所论述的“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孝”。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意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以说,“孝”是“仁”的肇端。
《论语》中有两句话,“《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篇)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篇)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和“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只要在家庭中良好的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也可以发挥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
由此而见,孔子讲究的孝道和他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
而从孔子弟子有子的一段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学而篇)中,也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样很自然的,孔子就将它伦理学范畴上的“仁”推广到政治层面上了。
从政治的另一个方面讲,促使孔子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是,即使是在上层贵族阶层中,也都是以一个家庭或姓氏组织成的一个王朝,对这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孔子也提出了孝的思想,这是容易被统治者所采纳的,也是有利于这个宗法伦理制度平稳、牢靠地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的。
所以唐明皇李隆基也曾说过“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从他的话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出,古代帝王对于“孝”的推崇。
(二)孔子孝道与现代家庭之间的联系孔子十分重视孝道。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孔子的孝道观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子早期就在孝方面提出了孝道思想。
对当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孝道思想“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孝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孔子认为养父母之身即用物质赡养父母是尽孝的基本内容, 并认为人人都能够做到, 因而没有将它作为重点加以强调。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其二,无违与谏诤。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
“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 但要讲究方法方式, 态度要好, 不要伤害亲情。
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要轻微婉转地劝止, 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 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
其三,慎终追远。
从“慎终追远”的角度,对“孝”行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了崭新的诠释,阐明“神道设教”的重要性,为其孝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强调。
孝道即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一种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孝道的核心要义。
孝道首先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
孔子强调孝子入则孝,即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面,孝子都要以孝行为准则,尊敬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
同时,孝子出则弟,也要尊重兄长,遵守家庭的规矩和秩序,不做任何有损家族声誉的事情。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孝悌之至于斯也,其可以宗庙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将孝道与宗庙之事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中国,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家族的象征。
孔子认为,孝悌是至高无上的美德,只有具备了这种美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宗庙之事,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除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外,孝道还包括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事鬼神而远之,善人之勇也;事鬼神而近之,民之朝也。
”这句话强调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祭祀祖先是一种尊崇神灵,纪念历史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孝道不仅仅是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敬,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了孝道与政治的关系。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在对待天下人民时要以孝道为准则,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人。
君子要有义气和情感,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强调对祖先的纪念和敬仰,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的孝道观在后世被奉为经典,乃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之人性其实就源自于此。
纵览历史发现以下事迹能够证明孔夫子将孝看作做人、修身处事的根本大义与立足点:事例1:亲尝汤药舜是瞽瞍的儿子而不是父亲。
他非常聪慧深得尧帝器重和宠信,但当年十四岁便生了病,整日卧床休息三月余都未痊愈。
可想病情已到何等严重地步!这天早晨母亲涂山氏把家里的食品蒸成鸡蛋羹带给丈夫吃,没过多久老二突然不舒服起来,眼见火候烧干只好马上加水。
妈妈心疼弟弟命令姐姐将加热碗移开先喝鸡蛋清…如果真像正规进化论推断那样, [gPARAGRAPH3]的智商肯定高出无数倍甚或达数万倍……母亲知道消息迅速奔向宫门求见舜,却听得姬关在城外给她讲起往昔婆媳恩怨故意气我,肚皮也因自责难受闹腾着哭闹声盖住进入谏侍的呼喊声(当时还比较落后)。
公元前1989年11月20日。
- 1 -。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如何看孔子的孝道Word 文档
孔子口中的“孝”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5.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7.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为“仁”,作为仁之根本,孝既是一种人类的自然情感体现,也是一种衡量个体人德行的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孔子一生致力于打造一个“仁爱”世界。
孔子主张“仁”,那么仁的根本是什么呢?在上述第一句中,孔子这样说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在这里,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孝是第一点,而孝道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孔子毕生事业之根基。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特色体现。
“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
在他看来,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
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
首先是孝顺,顺,就是无违。
第二句中孟懿子问孝,孔子就回答到要“无违”,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
行孝要从侍奉孝敬父母开始。
讲孝道之所以必须从事亲开始,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但人伦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没有人伦就没有人类,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孝子。
因此,行孝只能从人伦做起。
而人伦的核心是血缘,在血缘关系中又以父子关系最为亲近。
所以,孝子行孝只能从事亲开始。
孔子是怎样论述孝道的呢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1.养亲与敬亲: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
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
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3.顺从与继志:孔子认为孝道还包括顺从父母的意愿和继承他们的
志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孝道表现。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他学说的集成,其中孝道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道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本文将总结论语中关于孝道思想的要点。
首先,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孝,以敬爱为仁”。
他认为要做到孝顺,首先要自我约束,遵守礼仪,才能以尊敬和爱护的态度对待父母。
这种孝顺并不仅仅是一种孝敬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心态度的转变。
其次,孔子强调孝道要体现在行动上。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为吾徒者,吾如不得已也。
”这表明孔子对于弟子的教育是全心全意的。
他不仅要求学生们在学问上努力追求,还要求他们尽己所能去奉养自己的父母。
孝道不仅是言传身教,更是一种具体的行为。
第三,孔子对于孝道的要求不仅仅是尊敬和孝顺父母,还包括对于祖先的崇敬。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他认为人们在祭祀神灵的时候应该表现得如同神灵确实在场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尊敬祖先。
最后,孔子把孝道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教诲有体,知礼治也。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礼仪的引导,孩子们能够学到如何孝敬父母。
同时,他也提出了家教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之自强也,其行察乎?自正其身也,而后人正其家。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自己行为端正,才能正化自己的家庭。
总之,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要求贯穿于整个论语中。
他认为孝道是社会伦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他通过言传身教和实际行动来教导学生们如何尊敬父母,崇敬祖先,并将孝道与教育、礼仪相结合。
这些思想和要求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尊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伦理的发展,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孔子的孝道观
孔子的孝道观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标签:孔子;儒家;孝道“孝”是中国一个传统的概念,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是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第一次指出了“孝”的本义:“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因此,之后的大多数经典论述都是沿着这个角度来阐发的。
一、孝的含义“孝”真正成为一个道德概念,并阐发为一套理论体系却是由儒家完成的,尤其在《孝经》中将“孝”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孝的起源和含义1.孝的起源孔子孝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概念,他认为孝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是人的一种天性,因而是一种先验的道德论。
孔子认为“孝”是人与生俱来的,“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他关系上。
行孝是人天生本性的要求,《吕氏春秋》中属于儒家学说的《孝行览》一篇中就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
”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子之重亲也……痛于肌骨,性也”。
2.孝的含义孔子认为“孝”主要有三重含义:能养即尽心奉养父母;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有敬即对父母敬仰礼对。
孔子认为孝的三重内容是有高低层次之分,奉养父母只是小孝,是“庶人之孝”。
孔子把奉养父母之“孝”看得很低,认为这种“孝”是微不足道的。
《孝经》将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1]。
子夏问孝,孔子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因此,在孔子看来子女对父母奉养是必要的,也是最低层次的孝。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对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 ?下面分享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照。
1)孟子曰:“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亲母亲亲,即是仁 ;敬爱兄长即是义。
”出自 (春秋 )《孟子 ;尽心上》。
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敬爱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 (春秋 )《孟子 ;离娄上》。
3)14 .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虑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亲母亲受累受累,不要让父亲母亲分担你的忧虑。
出自《劝报亲恩篇》。
4)出入帮助须谨慎,朝夕侍奉莫厌烦。
意思是:父亲母亲出入 (门) 要小心搀扶,早晚侍奉父亲母亲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爹娘眼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顺父亲母亲就是好儿男,孝顺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顺又贤惠的名誉。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亲母亲,出门要敬爱兄长。
出自 (春秋 )《论语 ;学而第一》。
7)父亲母亲呼,应勿缓 ;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叫,要赶快答应 ;父亲母亲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 (清)李毓秀18)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应当这样的。
出自《孝经》。
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呼叫应声不敢慢,一心一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喊,应马上答应,不能够怠慢,要一心一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亲母亲吃,好衣先给父亲母亲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良。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切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鉴别真切的忠良。
出自《名贤集》。
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关于孝道的孔子名言警句
⼀、孝⼦之养也,乐其⼼,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三、⽗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论语》 四、孟武伯问孝,⼦⽈:“⽗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五、⽗母之所爱亦爱之,⽗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 六、长幼有序。
——孟⼦ 七、⽼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 ⼋、孝⼦之⾄,莫⼤乎尊亲。
——孟⼦ 九、惟孝顺⽗母,可以解忧。
——孟⼦ ⼗、⽗⼦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 ⼗⼀、事,孰为⼤?事亲为⼤;守,孰为⼤?守⾝为⼤。
不失其⾝⽽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守之本也。
——孟⼦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 ⼗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
——孟⼦ ⼗四、君⼦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
⽗母俱存,兄弟⽆故,⼀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君⼦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孟⼦ ⼗五、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不顾⽗母之养,⼀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母之养,⼆不孝也;好货财,私妻⼦,不顾⽗母之养,三不孝也;从⽿⽬之欲,以为⽗母戮,四不孝也;好勇⽃狠,以危⽗母,五不孝也。
——孟⼦ ⼗六、⽆⽗⽆君,是禽兽也。
——孟⼦ ⼗七、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春秋》 ⼗⼋、孝⼦不谀其亲,忠⾂不谄其君,⾂⼦之盛也。
——庄⼦ ⼗九、事其亲者,不择地⽽安之,孝之⾄也。
——庄⼦ ⼆⼗、⼦⽈:“孝哉,闵⼦骞。
⼈不间于其⽗母昆弟之⾔。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 ⼆⼗⼆、⼦夏问孝。
⼦⽈:“⾊难。
有事,弟⼦服其劳,有酒⾷,先⽣馔,曾是以为孝乎?” ⼆⼗三、⽗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五、⽗母唯其疾之忧 ⼆⼗六、树欲静⽽风不⽌,⼦欲养⽽亲不待 ⼆⼗七、三年⽆改于⽗道,可谓孝矣.。
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对孝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儒家有关,孔子(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孝道的认识甚深。
孔子对孝道的认识,从早期的《论语》里就可充分看出,在《论语》的第十一篇中,孔子主持宴客,他让学生参加宴客,把主人在宴客中所表示的孝顺之情端端正正地表现出来,他称孝子“仁者观其行,不以言为训”,从而肯定了孝子的孝行是衡量孝道的标准。
此外,孔子在《论语》的第二十三篇中,又教训学生“君子藏夏,礼以处之”,意即强调孝道应该通过礼仪来包容,表明孝行应该与礼节相结合。
除此之外,《大学》中,孔子讲到“孝弟可使其亲不忧,可使长者不愧,可使老者不耻,可使尊长之辈不疑”,他称:“孝弟之义,可以致君子而无辞!”由此可以清楚看出,孔子对孝弟之义的认识也十分深刻、重视。
孔子还认为:“孝子不忧,善子不辱,仁者自去,智者自乐”,意即孝子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律自尊,做一个自信得体的人,有仁者、智者的内涵。
总之,孔子对孝道的理解是孝行衡量孝道的标准,孝道应该与礼节结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律自尊,以仁者、智者的品质做人,以自信、得体的态度面对社会,获得尊重。
其实,孔子强调的孝道只是一种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尊贵以及思想的尊重的一种方式和文化
的一部份,把他的思想流传到今天,今天的人们也会用孝道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态度,越来越加强着爱的力量和感情的交流,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活。
《百姓讲坛》俗说论语之—孔子的孝道观
《百姓讲坛》俗说论语之—孔子的孝道观百善孝为先(一)太行野老孝道是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那么,怎么做才能称得上“孝”呢?“孝”(拼音:xiào)是汉语常用字,此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意义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又引申指孝服。
说文解字又说:善事父母者为孝。
那么,怎样做才算得上善事父母呢?关于善事父母,孔子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句话中所说的“礼”指的是遵从“周礼”。
这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对周礼的规定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了解清楚了。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孔子又是怎样讲阐释“孝道”的吧!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出处:《论语·学而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心之所向(是否做到了尽心奉养);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所作所为;若是他(在父亲去世后)能不改变对父亲应尽的“三年之丧”的礼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三年之丧是古代中国人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所做的详细规定,对统治阶层要求较为严格,具体表现为士大夫阶层居丧应“丁忧守制三年”的规定,和平民阶层对过世的亲人应尽三年悲戚哀思之情的礼节。
关于三年之丧的意义,孔子与他的弟子宰予曾有过这样的讨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儒家更重视“礼”的内涵,即“礼”所蕴含的真挚感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长期以来,一般人的观点认为,“大操大办,厚葬奢靡之风”是儒家的特点,孔子因而也倍受世人诟病,其实这并非孔子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孝道观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
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
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
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
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
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
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
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
“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养,还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重,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
可以看出,虽然在《论语》中,只有十九处明确地提到了“孝”,但是那些关于祭祀、关于忠、仁的阐释也是跟孝不可分割的。
一、《论语》中的孝道精华
(一)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在孔子的思想里,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非常重要。
《围炉夜话》里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百善孝为先。
”
(二)养老更要“敬”老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三)“孝”和“悌”相结合
《论语》中多次孝悌联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