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结构
●自建国以来,我国GDP生产结构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从使用角度看,在1978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一直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还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的前26年(即1952至1977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平均比重变为69.2:30.5:0.3。

1978至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平均为58.5:38.9:2.6。

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者的比重平均为58.8:38.7:2.5。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

●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1990至2005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外贸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货物贸易比重过高,服务贸易比重过低。

二是近几年出口增长持续快于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GDP的生产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在建国之初,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次产业的平均比重为17.0:45.8:37.2。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看,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第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按可比价计算,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3.1个百分点来自第三产业,1.2个百分点来自第一产业。

GDP的使用结构: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
从使用角度上看,在1978年以前,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一直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还是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的前26年(即1952至1977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平均比重变为69.2:30.5:0.3。

1978年以后,投资率和消费率虽然出现了几次波动,但前者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后者呈下降的趋势;净出口率在1995年以前一直波动较大,但从1996年开始基本上保持平稳。

2005年,投资率为42.6%,比1978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次高水平;消费率为51.9%,比1978年下降了10.2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净出口率为5.5%,比1978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

1978至2005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平均为58.5:38.9:2.6。

从整个时期(1952至2005年)看,三者的比重平均为58.8:38.7:2.5。

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同时又要推进城市化,自然对投资有更多的依赖。

另外,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按国际标准,属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时期,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符合世界多数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

GDP的地区结构:地区差异扩大
从经济总量来看,在1978年以前,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GDP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为平
稳。

从1978年开始,上述三大地带所占的比重逐渐发生了变化,东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西部在1990年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5年,三大地带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59:24:17。

从人均GDP的变化情况看,三大地带在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1978年以前,各地区的人均GDP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1978年开始,东部的人均GDP增长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的增长又快于西部。

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人均GDP分别为22942元、11261元、9024元,不同地带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GDP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和改进。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仍未改变。

初步测算,在2002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105172.3亿元中,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65.2%,而在1978年该比重高达94.8%。

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6.9%和28.3%;1978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57.7%和37.0%。

2002年与1978年相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29.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下降了20.8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从总体上看,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处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02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34.8%,而在1978年该比重仅为5.2%。

2002年与1978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9.6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增长较快,而且扩展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

新中国成立57年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随中国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变动轨迹。

回顾历史,总结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得与失,可以更清醒地面对现实,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打开一条通往和谐社会的经济增长之路。

加快结构调整四大对策建议
一、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三是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五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是抓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三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4、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是要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二是要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

三是要加快服务领域的改革步伐。

5、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基础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是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三是要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四是要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1、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三是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四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

2、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四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五是深化教育改革。

3、积极促进外贸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一是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三是要
适当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四是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

五是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三、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1、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力度。

一是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二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

三是要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四是要真正形成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

2、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一是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

二是国家要对垄断行业特别是自然垄断业务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3、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一是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二是要继续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三是要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法律法规。

四是要加强对非公制经济发展的引导。

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

总体上,国家要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要率先在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2、抓紧按照功能区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3、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四方面入手优化经济结构
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所占GDP中比重偏低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我国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39.9%。

在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同样表明我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比重偏小。

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05年的44.7:23.9:31.4,但仍远未达到基本完成工业化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降至20%以下的就业结构要求。

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农业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二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产业选择上趋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

在工业方面。

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

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

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

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

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

在服务业方面。

一是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

二是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粗放,效益偏低。

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GDP使用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1、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从国际比较看,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1990至2005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特别是在2005年,我国投资率高达42.6%,为建国以来的第三高水平;消费率仅为51.9%,创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十一五”期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程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