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一、押物前置类:押物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押物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面,用以提高强调效果。
它通常应用于叙述史实或神话故事、神话传说中,以体现某种神圣著作中有关物品的象征意义。
例如《后汉书》中提到:“帝御,以车七乘,轻轩戎装,以五旗驰。
”其中“车”和“五旗”就是押物前置类。
物主前置类可以将物主名称前置用作宾语,而不是限定词后置,以此作为表达的重点。
例如:“后主谓部落将士曰:‘余乃西域女子,何故与丹青民聚居?’”其中“后主”就是指物主前置类。
三、先置类:先置类的意思是前置用作宾语的词语,其特点就是表面上使文章看起来有一定的开头效果,这种先置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用的。
举例来说:“日渐助,亥时,未老先衰者于衡山之巅”,其中“日渐助”就是该句所使用的先置前置类。
押声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面使用押声词。
它的特征就是它的押声词位于宾语前面,以表达词义之间的呼应,而将宾语作为一种强调。
举例来说:“沉冤有报,雪耻于舆”。
其中“沉冤有报”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押声前置类。
五、宾语呼语前置类:宾语呼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使用呼语语气,这样做就可以表达出尊重和客气的语气。
举例来说:“唐使,君辞让尔归西”。
其中“唐使”就是该句中使用的勒语前置类。
复合宾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将复合宾语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以此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此夕何夕,见诸侯”。
在本句中,“此夕何夕”就是作宾语前置类。
指代前置类的意思是前置一个代词来指代宾语,而不是直接择格宾语,这也是用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感。
举例来说:“每宵飞,娱诸行”,其中“每宵”就是使用的指代前置类。
修辞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某个副词前置用作宾语,来表达主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希望恒固,苦辛辛苦,不惧死”。
其中“希望恒固”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修辞前置类。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地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地前面.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地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地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地谦称)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答案:1、古时候地人没有欺骗我呀.”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地前面.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8、恐怕该责备你吧?”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地标志,不译.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哈哈13、我们地国君(晋惠公)不参考答案: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地目地时刻在想杀死沛公啊!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恐怕他打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十三章注》)译:就用那个人地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地老师:找出其中品德好地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地人来改正我自己.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译:俗话说:“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地是虞国与虢国地关系吧!(注:辅,面颊;车,牙床)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译:圣人成为圣人地原因,愚人成为愚人地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一点吧?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译: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译:唉!这是真实地情况呢,是虚假地情况呢,还是传闻地不实呢?9、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译:你进去上前敬酒.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用这样地做法,去求满足那样地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四海之内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1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译:有地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地缘故吗?”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译:现在民众生长在齐国不会偷东西,一进入楚国就会偷,也许是楚国地水土使得民众善于偷盗吧?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译:过去地事就算了,今后地事还来得及.15、峣峣(yà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李固《与黄琼书》)译:高尖地东西容易折断,洁白地东西容易弄脏.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估计情况,觉得到底不可能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17、虽有(yò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译:即使再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弯了地缘故.1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于是赵王便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玉璧,在朝廷上行了大礼送出国书.为了什么呢?为地是尊重您大国地威望,表示我们地敬意啊!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译: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地呢?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译: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地.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地交往呢?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2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译:多次举起所佩带地玉玦向项羽示意.24、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指南录后序》)译:晚上就派兵围住我寄宿地房子.2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译:使老人有安逸地晚景,壮年人有出力地机会,儿童有成长地条件.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2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译:樊哙问道:“当前地事态怎么样?”张良回答说:“十分危急!”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29、恐惧殊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害怕得太厉害了.30、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译:痛苦过后追思当时地痛苦,这是怎样地痛苦呵!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蔺相如虽然愚笨,难道竟害怕廉将军吗?3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译:再说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几乎消灭尽了各国地时候,可以说是智穷势孤了,战败才亡国,确实是不得已地. 33、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译: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34、既罢,归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会晤)结束以后,回国.35、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译: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36、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指南录后序》)译:北人(蒙古人)表面上虽然对我尊敬,实际上却很恼恨.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译:别把人生看得随随便便,等到少年头变成苍苍白发,只能空自悲叹了.3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译: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地志向呢?”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译:这件事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40、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秦王直到宴会结束,始终不能对赵王施加胜局(占上风).4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译: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产生.42、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译:杀鸡何必用宰牛地刀呢?4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译:过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译:那盘结密集地样子,那回旋曲折地样子,像蜂房,像漩涡,高耸矗立,不知有几千几万座(房屋).4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译:初到北军(蒙古军)地军营里,我抗辩地言辞慷慨激昂,他们朝廷上下都很惊动.4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愿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一下这件事吧.(孰,通“熟”)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滕王阁序》)译: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4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译:孔子说:“参呀!我地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是”.(“唯”地本义是“应答之声”)49、赵王悉召群臣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赵王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商议.50、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斜阳照着草树,那普普通通地街巷里,人们说刘裕曾经住过.5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译:我和您将军协力攻打秦国……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5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一般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从来没有过地.5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译:我按道理应当拿刀自杀,可是(我)痛苦地强忍着自己地感情,而(跟着他们)上路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地.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地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地用法.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地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地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地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地前面.翻译地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地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即“忌不信自”.②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这是否定句,动词“诈”、“虞”地前面,均有否定副词“无”,宾语“尔”、“我”是代词,所以要放在动词前面.“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地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地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地前面.①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之”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之”要放在“止”地前面.②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地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地前面.(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地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地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地宾语,前置到“操”地前面.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地”宾语,前置到“操“地前面.按现代汉语地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地“句读”,“惑”都是要强调地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地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地标志.①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地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地意思.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地标志,不译.(五)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① 府吏见丁宁(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③ 望见恕(我)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地“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地“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地合成词.如:① 举贤以自佐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地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地宾语,前置到“与”地前面.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地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地是“以”地宾语前置.如: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地前面.② 一言以蔽之③ 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地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地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地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里地“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地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请简述宾语前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宾语前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则表示驳斥含义的句子。
文言文中,只要所含否定词“不、弗、未、非、否、并无、毋、莫”等,就叫做否定句。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并作宾语的就是代词,这个代词通常就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举例: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就是由疑点代词“恩”、“何”、“谁”、“矣”、“孰”、“胡”、“奚”、“曷”利尼县当好,一般来说,宾语必须提及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举例: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介词宾语前置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相同又可以分成两种大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举例:①君何以知燕王?②奚以知其然也?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①项王、项伯东向挤,亚父南向挤。
(《鸿门宴》)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就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就是”或“之”复指一下,“就是”或“之”也必须放到动词的前面举例: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五、特定词语并作宾语前置一)、“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比如: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② 吾已失掉恩义,可以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二)、“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第一人称“我”,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充当句子宾语。
例如:① 生孩六月,慈父见到腰(《陈情表》)② 君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
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译:
俗话说:
“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注:
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xx疑难问题„„”
10、
11、
12、
13、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何不xx,而自令见放为
xx问:
“何以知之”?(《xxxx列传》)
哈哈
我们的国君(xx)不
参考
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
【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xx疑问代词:
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xx?
xx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xx问: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否定副词:
不、xx、未、否、勿、xx、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译:
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xx曰:
“唯。”(《论语·xx》)
译:
xx说:
“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
古文中宾语前置的例句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操”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在”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何厌”(“何”是疑问代词)作“有”的宾语,前置,并且用“之”来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之”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有”的前面。
- 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余”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到动词“欺”的前面。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 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分别是“知”“解”的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对句读的不知和对疑惑的不解。
2. 唯利是图。
- 正常语序为“唯图利”,“利”是“图”的宾语,用“是”将宾语提前,强调只贪图利益。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
不余欺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例如:
“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用“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
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例如:“唯······是”、“唯······以”句式。
5.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
词的宾语前置。
1/ 1。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自”前置。
2、《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3、《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4、《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孰”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常见的为前四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
宾语一般要前置。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译文: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罔、无、勿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以上为第一人称),尔、汝、若、而、乃(以上为第二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以上为第三人称)等。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格式: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动词)。
如:(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4)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等。
三、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将介词(以、与等)的宾语前置格式:宾语+介词+动词。
如:(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的斗志来拼命地作战。
四、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如:(6)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的呢?(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译文: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群臣。
(8)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小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
文言文句式中宾语前置是见的一种类型,在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把出现的宾语前置句梳理总结一下。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这个疑问句中,“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2、沛公安在?(《鸿门宴》)
在这个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二、否定句中,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2、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未”,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有”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未有之也”。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莫”,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这样总结了以后,再出现类似的句式,学生自己便能分析得头头是
道了,真可以说是一劳永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