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探索 内容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曲折的思考
班级:金融103班学号:1011320306 姓名:潘珊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与点滴进步,从中我们也收获到了许多的宝贵的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积累下了宝贵的财富。
自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可是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国内经济局面依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但经过“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自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众所周知,尽管当时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制度,标志着我们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了当时的毛主席等革命领导人所极其注重的问题,但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些艰苦的探索。
但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上,却是一个良好的局面——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上缺乏经验,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人民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是长久之计。”于是在1956年2月所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在苏联所暴露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缺点与错误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道路,于是开始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而且苏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敌对势力也趁机掀起了反攻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毛主席就提出了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这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尤其是1956年10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所制定的《1956-1967年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实施,不仅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而且也奠定了我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科技。许多尖端科技项目的集体攻关也从这时起步,开始了向世界科技先进水平进军。
从1956年初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针对“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方针,概括的提出了十大关系。这也成为了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中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化,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要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主义,发展党与群众的关系。
同时紧接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同一时期,中共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始了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运动,虽然党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反右派运动却在后期被严重的扩大化了,以至于这一理论和指导上的失误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长时期的严重后果——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开始曲折,中国迈入了艰难发展探索的十年:
首先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运动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例如:“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是当时人民公社时农村的一句顺口溜,从中我们就可以深刻的看出①“大跃进”严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片面追求共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不仅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而且更进一步的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的经济困难。
但针对这一问题,共产党人及时做出了初步的纠正努力,但后来的庐山会议以及纠左进程的中断,又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得错误延续了更长的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际经济比例失调,尤其是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这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严重困难。
这种困难局面给予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召开“七千人大会”来改变当时的经济困难局面,从而使到1965年,我们的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虽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一期间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在钢铁基地;铁路;石油自给等方面。从这十年的探索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出如下经验:⑴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给我国建国后造成的巨大的经济困难也提醒我们凡事都应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其次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又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以致命的一击。这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革”政治极其混乱的局面不仅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而且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在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也有详细记载这一文革劫难: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这艰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