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https://img.taocdn.com/s3/m/85c429f97f1922791788e805.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22d7e5a1c7aa00b52acb8d.png)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2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3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关于惨案的意义: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全文的思路是: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布置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预习学案要求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并理清局部思路:第一步:把握句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fef8b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3.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540f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b.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2bcfa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03.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695c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ce0e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f.png)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cdb44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a.png)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店铺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一、导入: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
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
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四、背景简介大沽口事件——导火索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ec27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0c06b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3.png)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c8c1e4e009581b6bd9eb9b.png)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3)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4)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重点】: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1、解题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
“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作者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3、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洗涤()忌惮()攒()射尸骸()杀戮()长歌当()哭体恤( ) 创()伤浸zì()liáo()落踌chú() chà()异羽yì()jié()骜和ǎi() dié()血 tú()手yǔn()身 yǔn()落流言fēi()语租赁()噩耗()虐杀()辗转()屠戮()几缕()绯红()销行()立仆()山阿()二、学生诵读文章总体感知文本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①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一再强调用意是什么?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按顺序安排;先写,又写。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e063fdf18583d0486459c6.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13c2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尊重生命。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与刘和珍的友谊。
(2)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刘和珍的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让学生思考如何珍惜身边的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文章结构。
3. 学生对刘和珍形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能否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f6a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3.png)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一、引言本学案旨在通过对刘和珍君的纪念,使学生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并思考他们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通过学习和珍君的经历,使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有更深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
二、学习目标•了解和珍君的背景和事迹•分析和珍君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思考和珍君对我们的启示•培养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三、学习内容1.创设情境:通过故事的方式介绍和珍君的背景和事迹。
2.阅读理解:阅读与和珍君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信息。
3.思辨思考:讨论和珍君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比自己的看法和行为。
4.个人反思:写一篇反思文章,思考和珍君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5.社区互动:组织一次社区公益活动,以纪念和珍君的精神。
四、学习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和珍君的背景和事迹。
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珍君的行为是否正确,他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与和珍君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信息。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或展开讨论。
3. 思辨思考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上台交流,讨论和珍君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他们认为和珍君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个人反思学生写一篇反思文章,思考和珍君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
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感恩之心、奉献精神、生命的意义等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思考点,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写作。
5. 社区互动学生组织一次社区公益活动,以纪念和珍君的精神。
可以选择一项适合社区的公益活动,如义卖、义工、捐款等等。
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
五、学习评价学生完成个人反思文章和社区互动后,可以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文章,评估学生对和珍君纪念活动的理解和思考。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da727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二、导学内容1. 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和意义;3. 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了解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2.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是鲁迅的妻子,是他一生的知己和支持者;3. 提问:你们对鲁迅和刘和珍的了解有哪些?你们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有何贡献?第二步:进修《记念刘和珍君》1. 讲解《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偶等;3. 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4. 提问:你们觉得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选择以记念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第三步:拓展阅读1. 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 分组讨论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评判。
第四步:总结提升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作品,开拓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怎样的?他的思想对当代有何启迪?四、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今后的进修中,应该继续关注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不息拓展阅读领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2023最新-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ea253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d.png)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您带来了5篇《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二)作者介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三)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队,准备武力进攻。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58f03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a.png)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借助课文背景,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思想感情。
2. 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预习分享】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 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 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2、知人论世(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作者】鲁迅(1881—1936), 原名________, 字______,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 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 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重要词语解释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思路分析:1.读课文, 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 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28770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鲁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3. 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记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和背诵要求。
三、作业布置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价对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刘和珍的英勇和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刘和珍的事迹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刘和珍的敬佩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刘和珍的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历史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供学生参考和对比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e9a94933687e21af45a9b1.png)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4、揣摩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文句的理解。
词语积累创作背景:见教材注释词语积累: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 )2、辨别下列字形并注音。
①作揖编辑缉拿修葺舟楫鹿茸②喋血通牒蝴蝶间谍光碟③绯红诽谤斐然扉页悱恻芳菲翡翠受益匪浅④黯然熟谙暗然韶光歆享韵味探究思考:一、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为什么关于写作的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味划线的词语含义,说说全句有什么深层意思。
试着仿写这个句子四、作者在一、二小节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五、第三节作者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释划线的词语,划线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品味全句,鲁迅先生所说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指的是什么?“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试着仿写这个句子。
七、“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强烈推荐《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完整精品)
![强烈推荐《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完整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fb723a87c24028915fc37a.png)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 思考,周密地说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 30 年间,共有“述著 29 种,250 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等。
。转接下文,指出
徒手请愿毫无意义,并以
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阐明看法,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
第2段写爱国青年的鲜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起句用“然而”一转,指明烈士死难的意
义,肯定它的社会影响。“ ”是起码的估计,与上文的“至多”相对。此中还引用陶潜的《挽
歌》深化作者的看法。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第1段回应全文,总括惨
③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 被毁灭的过程展示出来,才能震动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阅读第五部分,明确刘和珍 遇难的经过怎样?这样的经过说明什么?
④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联系文章题目,思考:鲁 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C.气概 徘徊 陨身不恤 D.销行 喋血 和霭可亲 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 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 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 但 也 倘使 B.虽然 相反 也 或许 C.虽然 但 却 倘使 D.即使 相反 却 或许 4、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杀了。(反语)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 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 5、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
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
一、课前独学
(一)背景链接
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字音
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
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细读1、3、4、5节,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写作缘由和意图;②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步骤:
一、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1、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
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⒉“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⒊“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
⒋“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作者感情;②分析细节描写和艺术特色。
学习步骤:
一、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一)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先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2、课文第六节中关于煤的形成几句话提到了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对其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
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二)、请找出作品中主要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主要作用。
例:细节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反衬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定刊物的时候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学习和真理的渴求。
二、检测巩固、延伸拓展
1、完成“创新设计”第49页“名句识记”内容。
2、选做“创新设计”第51页“积累与运用”部分1-5题。
三、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