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cb6ac6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f.png)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问题:中国的生态环境存在多个问题,包括严重的水、土壤和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农药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引起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使用化肥、农药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燃煤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引起的。
此外,违法建设、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工业生产方式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导致土地退化、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影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
水污染导致农作物和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下降;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
此外,生态环境问题还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对策1.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力量和执法能力。
2.推动绿色经济:鼓励和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
3.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推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经营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4.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和学生的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养成。
组织并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理解。
强调个人责任与行动,每个人都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谈判,推动国际环境法律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清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787d2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6.png)
中国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紧迫。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生态保护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探讨中国生态保护现状及其解决方案。
一、中国生态保护现状1.水资源短缺中国的南方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却非常短缺。
长年的干旱,加上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使得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南方地区湿地的消失、水库建设、河流改道等行为也对水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土壤污染中国的土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其土壤质量却很差,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及人民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
3.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冬季更是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空气质量差不仅扰民,也对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4.生物多样性丧失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开发速度的提升,中国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森林、湖泊和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成为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点。
二、解决方案1.推动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实现中国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应该致力于制定有效的制度,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格的处罚。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落实。
2.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中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3.建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机构政府应该成立多个专业的自然保护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
自然保护机构可以起到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和监测、开展科普教育等作用。
4.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污染防治,对一些主要污染物,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碳氧化物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提高行业内的环保意识,建立高效的治理体系。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fe8086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2.png)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活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
湿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草原的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些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3.资源浪费严重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能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频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环保目标。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和治理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大力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环境污染行为。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2.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业,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aefa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5.png)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公众的参与等方面,探讨中国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保护的现状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
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级别。
此外,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也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例如,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了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推行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了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实施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加强了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于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
该法律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则主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近年来,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为全球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公众的参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a57df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0.png)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加大对环保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促使企业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大对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限制其发展,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此外,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环保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污染排放。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我国应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划定禁猎区和保护区。
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建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关键。
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第五,加强教育和宣传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推进环境教育法制化。
同时,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9a97b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5.png)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82d2f6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6.png)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论述,从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以及垃圾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
由于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原因,中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在中国,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和早逝的人数每年超过百万。
为了应对大气污染,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确保其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其次,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还推广电动车等低排放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二、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中国另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用水的增加,中国的水资源供应逐渐不能满足需求。
很多城市和农村地区都面临严重的水危机,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断水的情况。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其次,加大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鼓励人们减少用水。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的调配,通过引水工程将水源调配到干旱地区。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又一个焦点。
由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垃圾填埋等原因,中国的土壤质量受到了严重破坏,对农业生产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标准来保护土壤环境。
此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对化肥的使用,以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
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减少垃圾对土壤的污染。
四、垃圾问题垃圾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垃圾产生量快速增加,许多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已经到达极限。
垃圾围城的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垃圾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5c5f8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4.png)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当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威胁,由污染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及其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一)水质状况总体不佳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江河湖海等主要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给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一些主要工业城市的河流和近海水域,水环境污染严重。
(二)水体污染的源头多样化污染源不仅来自工厂的排放、农田的化肥农药,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等。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问题严重,这些都使得水质难以达标。
(三)水生态系统的破坏水环境的恶化不仅导致水质下降,还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许多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处理措施分析(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政府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确保其得到严格实施。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提高企业与个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二)工业污染控制与治理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采用更为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技术升级改造。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活动中,要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对水环境的破坏。
(四)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
同时,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确保污水处理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五)生态修复与保护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水体,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等,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cefb7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0.png)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就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生态环境现状1. 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在燃煤、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据统计,中国超过90%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其中PM2.5和PM10等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2. 水质污染严重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偏少,受到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重要河流和湖泊,如黄河、长江、太湖等地区水质污染问题严重。
化工厂、工业废水、村镇污水直排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许多水域的水质无法达标,给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 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导致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调查显示,中国超过16%的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影响,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由于森林砍伐、湿地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问题,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上种种问题都说明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十分严峻,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二、生态文明建设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实行了“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cb1994b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7.png)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的环境保护现状进行深入探讨。
二、环境污染1. 工业污染: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严重危害着水、土壤和大气环境。
a. 钢铁行业:高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污染严重,对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影响巨大。
b. 化工行业: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一些化工厂还存在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
2. 交通污染: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成为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问题。
3. 农业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生态破坏1. 森林砍伐:为了开辟土地和资源,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导致大量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2. 水土流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过度开辟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减少,土壤退化。
3. 物种灭绝:栖息地的丧失导致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灭绝,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四、环境保护措施1. 制定法律法规: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2. 加强监测与监管: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
五、未来展望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环境问题作为发展的重要议程。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加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六、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2. 《水污染防治法》全文3. 《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相关文件七、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保护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cccd84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e.png)
中国的环境问题和保护一、前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尤为严峻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分析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探讨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国的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许多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超标,尤其是北方地区。
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SO2、NOx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水污染水污染问题在中国也十分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和化肥残留等污染源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3. 土壤污染中国土壤污染问题同样严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残留、生活污水等因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4. 生态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过度开发、乱采滥伐、城市化进程等导致中国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草原退化、沙漠化、湿地消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
5. 气候变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气候变化问题对其影响尤为明显。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水、台风等,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带来严重挑战。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措施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立法和政策制定力度,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行动计划,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
2. 环境治理与污染减排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工作。
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政府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推进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水平。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如何?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894b00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0.png)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如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环境保护问题备受瞩目。
那么,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如何呢?一、污染治理进展明显中国的环境气象问题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重点区域的污染严重,如一些城市的雾霾问题让人十分担忧。
然而,近年来,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控制大气污染已成为国家级战略,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同时,农村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重点任务,如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重金属重点治理、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
其次,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流域水系整治等措施,明显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而且,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环境执法力度也不断加强,强化了环境保护的行政效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近年来推进了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在国土绿化方面,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沙化土地治理等项目,实现了荒漠化率的逐年下降,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和植被覆盖率的不断增加。
同时,关于湿地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近年来不断增加。
三、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能源结构问题是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许多企业的高排放,能源领域的污染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已经开始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建设。
到2020年,我国将逐步改变传统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适应性。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仍面临着挑战,但显然,中国对环境保护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未来,希望继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监管,切实保障公众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环境生态保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环境生态保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2910741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d.png)
环境生态保护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环境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环境生态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环境生态保护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来看环境生态保护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水源紧缺、土壤退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是环境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之一。
过度的开发和人类活动破坏了许多物种的生存环境,导致了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这些问题的存在,正警示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拯救我们的环境。
然而,环境生态保护并非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其中之一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长期以来,发展经济一直是各国的首要任务,而环境保护往往被边缘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也十分重要。
环境问题往往是跨国界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挑战。
未来,环境生态保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能力开发出更加环保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将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大气污染。
此外,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也将有助于提前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行动,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些积极的变化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生态保护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的环保习惯和行为。
此外,宣传也有助于向公众传递环保知识,增强大众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NGO和媒体等各方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推动环境生态保护的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生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其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055c6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4.png)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增长的持续,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的现状备受关注。
一、环境问题严重(一)空气污染严重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长期不佳,雾霾天频发。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因素都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超标,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二)水污染严重中国的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河流、湖泊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水污染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三)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工业废弃物排放等导致了中国的土壤污染,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法律法规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推进绿色发展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鼓励绿色生产方式、节约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三)投入环保资金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设立环保基金,支持环保项目的开展,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三、未来挑战重重尽管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产业结构问题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仍需时间,传统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导致环境问题难以有效缓解。
(二)城乡差距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城乡差距日益突出,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
(三)环保意识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烈,环保法规执行不力,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四、结语中国环境保护现状既有亮点,也存在困难和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
希望未来中国的环境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f86eb0783e0912a3162aa0.png)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5b6f8f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3.png)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较差的水平,大气污染严重,导致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也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土壤退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生存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出一份力。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2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进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严重。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58845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6.png)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一系列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首先,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严格控制和规范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行为。
此外,中国政府还设立了许多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如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扩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覆盖范围。
其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实施了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开发和破坏。
同时,中国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另外,中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工作,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监督能力。
政府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发布环境质量报告等方式,及时掌握和公开环境质量数据,推动企业和公众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空气质量在过去几年中有了一定的改善,部分地区的水质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中国启动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草原生态保护等,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然而,中国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另一方面,中国的生态破坏问题依然存在,包括土地沙化、森林滥伐等。
此外,中国还存在一些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形势严峻,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未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将继续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中国政府将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格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
其次,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加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监管。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61301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9.png)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巨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环境恶化导致的人类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
当前的行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地方政府对环保政策的执行不力、企业对环境的忽视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亟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人民谋福祉,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和持续努力。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
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对维护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的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不可持续的。
只有建立起循环利用、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才能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
原创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原创中国环境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634e8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f.png)
原创中国环境保护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显。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但是环保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将探讨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环境保护现状1、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包括对煤炭消费的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但空气质量仍然不容乐观。
2、水污染水污染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但污水排放量仍然很大。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中国的土壤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采矿活动等引起的。
土壤污染可能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二、面临的挑战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
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难题。
2、环保法规执行不力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环保法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对违规企业采取宽容态度。
一些环保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过程缺乏公众参与和透明度,导致一些法规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3、公众环保意识不强尽管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公众,但公众的环保意识仍然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对环保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责任感。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对于推动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策与建议1、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强对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对违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不断取得新进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探索、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历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1993年):点源治理、制度建设这一阶段,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开展重点地区污染治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第一次从法律上要求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为实现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等环保单项法律法规相继制定颁布。
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
从此,环境保护法律开始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强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并把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摆在了突出位置。
这一阶段,我国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环保参与国际合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国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环境合作协定,签署15个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合作协定,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东北亚环境合作等区域环境合作会议和行动。
1992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成立,环境保护参与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国合会成为利用国际智力资源为我国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经验方面的“双向共享”。
1992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应邀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
1993年3月,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成立并提出“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框架”,我国环境资源立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制度、机构和措施不断发展完善,以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理论体系,以排污收费制度、“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环保制度和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的法制体系相继建立,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4—2004年):流域整治、强化执法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第一轮重化工时代,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型污染加剧,环境污染的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特征开始形成。
伴随经济粗放式快速推进,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这一阶段是强化执法、全面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时期。
在1992年开始正式编制全国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从“九五”时期正式开始编制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规划,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
环境保护由单纯工业污染治理扩展到生活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核安全监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各个重要领域,并逐步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中。
1998年4月,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的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
同年6月,国家核安全局并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内设机构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成为环保部门重要职能。
为了更好地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分别建立了相关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1年3月,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国家环保总局建立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正式建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在这一阶段,国家提出污染防治抓重点流域区域,以重点带全面,推进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
1994年6月,国家环保局、水利部和沿淮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共同颁布我国大江大河水污染预防的第一个规章制度——《关于淮河流域防止河道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决定(试行)》。
199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明确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
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下,仅1996年,淮河全流域就有4000多家“十五小”企业被关闭。
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技术经济可行和发挥综合效益的基本原则,对流域性水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实施分期综合治理。
到2010年,共实施项目1591个,投入资金1880亿元。
先后确定了“九五”期间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即“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影响群众生活、危害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
同时提出了“一控双达标”的环保工作新思路,即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
20世纪90年代,我国污染治理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关注污染源头治理转变,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997年国家环保局发布了《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将清洁生产纳入已有环境管理政策。
2002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
此外,通过综合运用环保规划、推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手段,环境管理全过程控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启动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1999年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优先在生态敏感、生态安全地位重要区域开展退耕还林。
2000年国家投资千亿元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重点保护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东北天然林资源。
200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2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2003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
21世纪初,我国部分流域水污染从局部河段向全流域蔓延,重大污染事件集中爆发,加强防范突发环境事件成为这一阶段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2002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开始组建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面对日益增多的突发环境事件,国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涉及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应急预案以及核与辐射应急方案等一系列相关环境应急预案。
2005年,我国政府制定《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信息发布等提出明确要求。
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投入迅速增加,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不断提高。
“九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是“八五”期间的2.7倍,达到3516.4亿元。
1999年,环保投入占GDP比例首次突破1.0%。
“十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同期GDP比例1.19%。
环保投资的增长,加快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
随着各级政府对污染防治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环保投入不断增加,污染防治工作开始由工业领域逐渐转向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第三阶段(2005—至今):全防全控、优化增长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环境事件呈现频度高、地域广、影响大、涉及面宽的态势,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加速上升趋势。
2005年至2009年,先后发生吉林松花江重大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江苏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云南阳宗海砷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污染事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确立了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环保宗旨,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规划纲要针对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具体措施。
2006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三个转变”的战略思想。
从此我国环境保护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首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明确下来。
2009年,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2011年,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一)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
国务院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减排任务,强化责任考核,加大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作力度。
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1566亿元,是“十五”投资的近3倍,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
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吨,新增污水管网约6万公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脱硫机组,脱硫机组比例从12%提高到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