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我国教育史上人性论汇总

我国教育史上人性论汇总

我国教育史上人性论汇总一、孔子“性相近”“性相近,习相远也。

”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非常接近的,后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后天的教育使人变得千差万别。

这一思想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平等、教育普及的观念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天性的接近,所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孟子“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有四个善端: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扩充善性,培养自己的善性。

三、荀子“性恶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本恶的,这种恶的天性导致了“争夺”“残贼”“淫乱”的不良社会风气,因此教育应当要“化性起伪”,改变人不良的先天本性,强调后天的良好因素的影响。

四、墨子“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认为人如一块白布,放到的青色的染缸之中就变为青色,放于黄色染缸就变为黄色。

墨子十分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作用,环境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发展。

五、韩非子“性恶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韩非子认为人都有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的特性。

而韩非子认为要改变人之绝对“性恶”,唯有借助法制教育,强调严刑峻法,以法律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不至于做出一些不良行为。

六、董仲舒“性三品说”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圣人之性”之人凌驾于“中民”之上,天赋着“过善”之性,无所谓教育与培养问题。

“斗筲之性”之人,其品性与行为的倾向为叛逆奸邪,无法导之以礼、劝其向善,只能通其“禁、防、诛、讨”,制止其为恶。

“中民之性”之人则是教育必须关注的对象。

因“仁贪二气,两在于身”,实施教育与否,结果必不相同,为此,应通过教育的奖善禁恶,引导他们朝善的方向发展。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墨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一、墨子的生平墨子,名翟,鲁人,也有人说是宋人。

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据推测约在孔子后,孟子前,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03年之间。

出身微贱,精于工技;自立学派。

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

“取实予名”和“三表法”三、墨子的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1.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

3.墨子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1.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2.教育内容: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

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万事莫贵于义”2.“言必信,行必果”3.“志不强者智不达”4.“合其志功而观”(四)关于教学的主要原则1.“叩则呜,不叩则亦鸣”2.“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3、“量力所至”与“务本约末”4、“以名举实”与“察类明故”(五)简评墨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以后的第二个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他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如他突破了“六艺”的范畴。

重视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务求实际和强力从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理论逻辑思维的方法;“言必信、行必果”、“摩须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风格等等、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

第四节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孟子(约BC372-289年),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子思、孟子之学被称为思孟学派,后世统治者尊其为“亚圣”二、论教育的作用1、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

2、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3.在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上: “求放心"三、论教育目的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

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

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

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

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

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

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等手工艺。

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

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

他说:“学而优则仕。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

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

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思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教育基础所有名人观点总结

教育基础所有名人观点总结

教育综合1、朱熹————宋代理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正持志,神话起源说。

2、孟子————教育一词首次提出。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学习过程。

内发论。

个人本位论。

3、力拓尔尼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提出有关教育起源说)。

4、孟禄————心理起源说(否认社会性)。

5、凯洛夫、杨贤江————劳动起源说。

6、孔子————仁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行思相结合、启发诱导(世界做早提出)。

7、荀子————性恶论,闻见知行,直观性教学原则。

外铄论,社会本位论。

8、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量力、发展性原则。

9、老子————道法自然。

10、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

11、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

12、亚里士多德————百科是的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首次提出)。

13、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学法论著。

14、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5、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直观性、巩固性教学原则。

16、卢梭————坚持性善论,儿童归于自然。

17、康德————康德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8、乌申斯基————提出直观性、巩固性教学原则。

19、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

个人本位论。

20、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德智体)。

21、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西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形成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

22、杜威————现代教育学派代表,实用主义,儿童、活动、经验新三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

民主主义、经验、设计教学法。

23、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之父(著作拉伊)。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孟子,首倡“性善”论。

(3)墨子,《墨子》“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量力所能至”。

《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王充,《论衡》。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朱熹,《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蔡元培, a.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b.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c.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柏拉图《理想国》和《法律篇》。

论国家管理教育、论学前教育、论普通教育、论高等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政治学》《伦理学》。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

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凯洛夫《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昆体良《演说术原理》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教育过程》、《教学论》、《教育过程再探》。

墨子的教育教学原则

墨子的教育教学原则

墨子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墨子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2、强调实用:墨子的教学强调实用性,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3、注重道德教育:墨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4、因材施教:墨子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教育应充分发掘和发挥这些优点和特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5、量力而行:墨子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来进行,避免过度教育或教育不足。

他认为,只有量力而行,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总的来说,墨子的教学原则强调实践、实用、道德和个体差异,他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良好品德为目标,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贡献。

教育家代表作及思想主张

教育家代表作及思想主张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思想1.《学记》:①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②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③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④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⑤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⑥教学相长⑦在教学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⑧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孔子:①代表作《论语》②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启发教学法④他最早提出学、思、行统一的观点⑤主张因材施教⑥有教无类3.孟子:①性善论②仁政③民本思想4.荀子:①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②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③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④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⑤主张“师云亦云”5.墨子:①提出“人性素丝说”②兼爱、非攻③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西方教育思想6.苏格拉底:①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③产婆术④运用启发式教学7.柏拉图:①代表作《理想国》②最早倡导寓学习于游戏8.亚里士多德:①代表作《政治学》②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9.昆体良:①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或《雄辩术原理》②是古代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③提出分班教学④运用奖励,反对体罚⑤提出教学应适当原则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11.夸美纽斯:①代表作《大教学论》②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③教育学之父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⑤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⑥泛智教育⑦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12.赫尔巴特:①代表作《普通教育学》②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④科学教育学之父⑤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⑥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⑦五步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13.杜威:①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②实用主义代表③以儿童为中心④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⑤活动课程:活动教学⑥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⑦五步教学法: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⑧赫尔巴特传统代表学派与杜威的现代教育学派形成对立14.卢梭:①代表作《爱弥儿》②提出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③对教育最大贡献是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关系④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亲,尤其是男孩子15.康德:较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16.洛克:①代表作《教育漫话》②“外铄论”代表人物③形式教育论④提出白板说⑤绅士教育17.华生:①“外铄论”代表人物②行为主义③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④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18.裴斯泰洛齐:①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②教育心理学化③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④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19.斯宾塞:①代表作《教育论》②课程理论代表人物③教育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④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克鲁普斯卡娅:①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②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科学家21.凯洛夫:①代表作《教育学》②他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

墨家教育思想简介

墨家教育思想简介

墨家教育思想简介陈彩虹一、墨家思想产生的渊源分析:这部分内容我参考了吉林大学博士薛柏成的博士论文《墨家思想的渊源及其历史影响新探》,他是近期研究墨家思想成果较多的人物之一。

(一)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墨家的核心思想及其体系是战国社会的产物,是根据战国社会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系列治世、救民主张,亦即墨子“三表法”中的“原之者”、“用之者”,其目的就是谋求“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所以战国社会现实的需要是其思想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墨家思想渊源的探讨,必须照顾到这一前提。

墨学的形成是与战国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分不开的,这一时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国政治特点是变法,通过列国变法运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旧的贵族制度被推翻,代之以新的官僚制;军事上的特点是“战”,列国兼并与争霸战争空前激烈,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战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为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营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出现了闪光的一页,即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

相应地在文化学术界出现了九流(儒、墨、道、法、名、阴阳、农、纵横、杂家)、十家(九流加小说家)。

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

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从不同阶级出身的“士”,纷纷要求参加政治,企图创立一套新的学说或办法来适应当前的情况。

而各国国君和卿大夫也礼贤下士,招揽贤能作为助手。

因此,士的阶层就逐渐扩大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活动的机会。

墨子和他代表的墨家是从小生产者上升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由当时的小生产者、小手工业者上升为士的。

墨子与平民接触广泛,他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在此过程中,墨子以小生产劳动者的立场来衡量、判断、肯定或否定当时的社会生活现象,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所以此期间形成的思想亦是代表了庶民意愿的呼声,使其“原之者”、“用之者”有了来自社会生产实践的物质基础。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其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的思想,即:“无为而治”。

他认为对待教育,就应该“省其事,去其智”。

即少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多给孩子一些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人。

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培养儿童善良的品质和自立的能力。

在这方面,他非常推崇以下三位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1。

孔子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子路。

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性格直爽的人,但他不懂得遵循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因此难免吃亏上当。

孔子教导子路要谦逊恭敬,坚持守信,但是却对子路违反军纪深感遗憾,他对子路说:“由,所未闻也。

君子不失足于人,而失足于马。

”子路听后,脸色顿时大变,心中惭愧不已。

孔子继续解释说:“君子跑不过马,但是马会跑掉。

君子不失足于人,但是马会把你带倒。

”这番话启发了子路的仁义之心,同时也显示出了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

在孔子看来,人是应该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一定要走“直道”。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诱惑,但只要我们坚持善念、坚守正道,就一定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

2。

墨子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先天之性,又都有后天的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因此都需要教育。

但是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开发人的先天之性。

比如墨子就主张用人性化的教育代替制度化的教育。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往往忽视了人的感情,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没有把人当作一个真正的人。

墨子提倡把人当作学生,而不是统治者;教育要改变陈旧的教育内容,改革落后的教育手段,采取新的教育措施,要“使民心一新”。

所谓“民心一新”,就是要打破现存的不合理的教育内容,树立起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全新的道德观。

为了保证这些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实施,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体系,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网络。

3。

孟子孟子虽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中有道家的闪光点。

孟子 知识点

孟子 知识点

孟子知识点写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鲁国(现在的山东省)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孟子的背景、主要思想和教育观点三个方面介绍他的知识点。

一、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各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厚的学问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二、主要思想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仁爱和治理国家等方面。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良知和善良的本性。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内在动力。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他的这个观点与当时流行的墨子的人性本恶的观点形成了对立。

孟子认为,人的善良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的方式得以发扬光大。

2.仁爱孟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说:“仁者,人也。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心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和稳定。

3.治国理政孟子对于治理国家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国,关心百姓的利益,以民为本。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以正义和仁爱的原则来制定政策和法律。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就是他对于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的看法。

三、教育观点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美好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和五种常道:仁、义、礼、智、信。

1.三纲三纲是孟子提出的家庭伦理观念,分别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

他认为君臣、父子和夫妻之间应该遵循道德原则和相应的责任关系,从而实现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教育史——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简介(勤思整理)(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

《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

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着作汇编。

西汉刘向整理为七十一篇,六朝以后渐佚,今传《道藏》本五十三篇。

旧题墨翟着,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着述资料,是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讲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 想
墨子(约前480年—前376年)
‧姓墨,名翟,魯國人 ‧孔子之後,孟子之前 墨家学派创始人 ‧曾任宋國大夫
‧初習儒術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 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和"贱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 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应该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墨子曾 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但 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 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 墨家学派。
令」
天志
‧認為天有意志,知善惡,明賞罰 ‧试图借助于“天志”迫使为政者心存敬畏,随时警 戒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天之所欲,而去天
之所恶”,给予天下老百姓以生存的可能和起码的
利益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
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
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
明鬼
非命
墨子反對儒家天命的說法,认为这种命定论是帮助暴 君来欺骗百姓的,使百姓安于接受现实,无所作为;其实
决定社会治乱和人民命运的是“力”,認為一切結果都是
人為的,努力能改變一切,相信天命只會令人懶惰。所以 他主张通过发奋和努力可以改变贫困与不公平, 这是积极 进取的思想。

京师震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墨子的兼爱和孟子的仁爱的差别
视 人 之 身 若 视 其 身

视 人 之 家 若 视 其 家

视 墨 人 子 之 国 若 视 其 国


以 幼 以 老 孟 及 吾 及 吾 子 人 幼 人 老 之 之 老 幼

《中国语文教育简史》之“诸子百家”教育思想归纳

《中国语文教育简史》之“诸子百家”教育思想归纳

《中国语文教育简史》之“诸子百家”教育思想笔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敏墨家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翟关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与检查认识的正确性问题,还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

他在《非命上》先提出“言有三表”,三表或三法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

墨翟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

墨翟主张教师要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不仅有问必答,并须“不叩必鸣”。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墨翟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

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他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他提倡勤劳和节俭,反对“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

参考书目《墨子》:《修身》、《辞过》、《尚贤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节用上、中》、《非命上、中、下》、《非儒下》、《耕柱》、《贵义》、《公孟》、《鲁问》、《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孙贻让:《墨子闲诂》,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

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上海,1937。

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儒家:孔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又有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

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

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相信“天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又说“有生而知之者”(《季氏》)。

墨子 孟子 简介

墨子 孟子 简介

墨子简介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鲁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

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主要著作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

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孟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仁政”和“性善”为核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教育。

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仁政:孟子强调政治家的责任是实施仁政,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该以仁德为基础,善良的领导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并为人民谋求福祉。

仁政是通过道德和善良的行为来影响和统治人民,而不是通过武力和恶势力。

2. 尊重人性:孟子相信人性的善良本质。

他认为人们内在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他的思想与墨子的悲观主义思想相反,墨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和传统的规则来管理自己的行为。

孟子主张培养和发展人的潜力,以使其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德行的人。

3. 人类关系:孟子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助。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基于互惠和共同利益的,他强调人们应该关心别人的困境,并努力为他人带来帮助和福利。

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助是社会和谐和繁荣的基础。

4. 教育: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成为德高行远的人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德行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有贡献和影响力的社会成员。

他鼓励人们努力向上,并通过教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主张理想的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塑造德行高尚的个人品质。

然后,他们应该关心自己的家庭,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来影响家庭成员。

最后,他们应该参与公共事务,并以他们的道德和责任感为政府和社会做出贡献。

6. 天命观念:孟子相信天命的存在,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使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来履行这个使命。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使命。

总的来说,孟子的思想主张注重人性的善良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道德和善良的行为以实现仁政。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绪,不练自黑”, “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诸子百家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诸子百家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 我们如何对待诸子百家的思想? •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弃”。
查成语,知历史,增智慧(4)
守株待兔 邯郸学步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滥竽充数 螳臂当车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 自相矛盾 后生可畏 视死如归 东施效颦 无中生有 朝三暮四 郑人买履 ……
抄写“三十六计”的名称, 课外阅读《三十六计》。
说 儒家: 孔子 孟子

各 道家: 老子 庄子

代 墨家: 墨子
表 法家: 韩非

物 兵家: 孙子 孙膑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 创始人
主要主张
其他代表 地位和 及主张 影响
儒家 道家
孔子 老子
“仁”、“德”、“礼” “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循循善诱”等
“道”(事物都有对立面并 能够相互转化)、“无为” (顺其自然)
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有教无类 2、 因材施教 3、循循善诱(启发性教育) 4、温故知新 5、不耻下问 等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注:孔子鄙视体力劳动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思想渊源 “礼乐”
“兼爱” “非攻”
“有教无类”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法治
“因材施教” “无为”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课堂探讨
• 百家争鸣的意义 •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 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墨子的生平
墨子,名翟,鲁人,也有人说是宋人。

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据推测约在孔子后,孟子前,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03年之间。

出身微贱,精于工技;自立学派。

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
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

“取实予名”和“三表法”
三、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

3.墨子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
1.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2.教育内容:
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

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万事莫贵于义”
2.“言必信,行必果”
3.“志不强者智不达”
4.“合其志功而观”
(四)关于教学的主要原则
1.“叩则呜,不叩则亦鸣”
2.“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
3、“量力所至”与“务本约末”
4、“以名举实”与“察类明故”
(五)简评
墨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以后的第二个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他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如他突破了“六艺”的范畴。

重视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务求实际和强力从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理论逻辑思维的方法;“言必信、行必果”、“摩须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风格等等、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

第四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孟子(约BC372-289年),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子思、孟子之学被称为思孟学派,后世统治者尊其为“亚圣”
二、论教育的作用
1、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

2、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
3.在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上: “求放心"
三、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提出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持志养气
(二)动心忍性
(三)存心养性
(四)反求诸己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富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一)深造自得
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二)盈科而进
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三)专心有恒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教亦多术
教学因人而异,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五)简评: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豫时孙摩
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包括四个小的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

“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

“孙”是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

“摩”是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