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4学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二、测量基准和尺寸传递系统 1. 长度单位 1889年,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以地球子午 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一米。进行量值尺寸传递。
1m=子午线的1/40000000
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由于激光技术 的发展,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
1m=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行进的距离
长度的主单位是m,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单位是mm,技术测量 中常用的单位是µm。1m=1000mm=1000000µm 角度单位常用:弧度、度、分、秒。
测量单位:几何量中的单位。
测量方法: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的总和。一般多指获得测量结果的方式。 测量精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的一致程度。
⑶ 量块的应用 根据GB6093-85的规定,我国生产的成套 量块有91、83、46、38块等为一套的多种 规格。
如83块为一套的尺寸系列为:0.5、1、 1.005mm各一块; 1.01、1.02、1.03……1.49间隔0.01mm的有 49块; 1.5、1.6、1.7……1.9间隔0.1mm的有5块; 2.0、2.5、3.0……9.5间隔0.5mm的有16块; 10、20、30……100间隔10mm的有10块。
量块
塞规
游标卡尺用于一般机械加工中的测量,可 测量内、外尺寸、深度及台阶等。
深度游标卡尺用于测量深度,台阶等。
高度游标卡尺广泛 用于机械加工中的 高度测量、划线等。
万能角度尺适用于机械加工中的内、外角度测 量,可测0°~320°外角及40°~130°内角。
外径千分尺广泛应用于外尺寸的精密测量。
请从83块一套的量块中选取量块,组成89.765mm 的尺寸
哈工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介绍默认分类 2010-04-24 11:35:19 阅读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船舶学院时间:2009-6-16 14:40:51“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大纲(PUTER CONTROL OF ELECTRICAL MACHINE SYSTEMS)大纲编制:李哲教研室主任:李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教学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及近机类专业学时:30(26/4)学分:1.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适应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设立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述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和气压传动控制系统,通过这门课让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有直流、交流电机的组成、原理、动态特性及其应用,液压伺服系统设计与气压传动系统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分类,分析和设计;了解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具备分析机电液气系统和设计简单的机电液气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和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相关课程有: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液压传动;电工学、模拟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作为本课程的基础课。
液压传动课程侧重于讲述液压传动系统,本课程侧重于液压控制系统。
四、教学大纲内容使用教材与参考教材1、使用教材:(骆涵秀主编机电控制 XX大学 2000年1月)2、参考教材:(李洪人液压控制系统国防工业)(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工业)(朱善君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原理应用维护清华大学)五、教学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2)本章主要内容有:分别用实例引出机电、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整体组成,功能和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机电液气系统的组成;了解机电液气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选用原则。
第二章直流电机(4)本章主要内容有:直流电机的原理,动态特性分析和系统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直流电机的机械特性和系统应用;了解直流电机的原理、组成。
02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01(新)
6
第 2章 测 量 技 术 基 础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1.1 测量、检验与检定
7
1.测量(measurement)
测量为确定被测量 x 数值大小的过程。
用公式表示为
被测量 测量值 测量单位
即
x q E
测量的四要素: (1) 被测对象(measured object) x —几何参数 (2)计量单位 (unit of measurement)— 长度:m , mm; 角度:rad,,μrad, (00)、(/ )、(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图见图2-2
13
图2-2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14 “米”的发展历史 •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 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 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 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 为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 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 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 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 (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 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 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大纲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课程学时:40(理论学时:34,实验学时:6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机械工程测试中常用的传感器和相应的调理电路的工作原理;测量装置(仪器及系统)静态、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动态信号的描述、分析处理;常见机械制造工程领域中各类静态、动态物理信号的测试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号的特征;能较正确地选用传感器等测试元件构成测试仪器及系统;掌握测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试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测试领域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为机械制造自动化工程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有☆号者为选讲)(一)理论教学第一部分绪论(2学时)介绍测试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信号分析基础(4学时)介绍信号的分类,信号时域分析、幅值域分析、频谱分析、相关分析原理及应用。
包括:1. 基本概念:信号的分类、信号的描述方法、信号分析的内容2. 周期信号与离散频谱:正弦信号表示法、复杂周期信号的分解、周期信号的强度分析、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3. 非周期信号与连续频谱:傅里叶变换简述、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几种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4. 相关分析第三部分传感器及应用原理(8学时)介绍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等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传感器的特性以及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1.概述:传感器的作用及组成、传感器的分类、对传感器性能的要求简介2.电阻式传感器:电位器式电阻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电阻传感器。
3.电感式传感器:自感型电感传感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涡流式传感器4.电容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的类型及变换原理、实际测量电路5.压电式传感器:压电效应、压电式传感器及其等效电路、测量电路6.磁电式传感器:动圈式磁电传感器、磁阻式磁电传感器7.热电式传感器:热电偶、热电阻传感器8.半导体传感器:磁电转换元件、光电转换元件☆9.其它新型传感器简介第四部分测试系统特性(4学时)介绍测试系统基本组成,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不失真测量条件,滤波器及应用,测试系统特性的评定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及教案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代码:14627 学时:42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工程,农业机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
参考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韩进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标本课程是一门机械通用工种具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属工程技术基础课的性质,应用性极强,以理论课或设计课为基础,应用几何量公差设计知识和检测知识,为专业课或工艺课进行设计,特别是保证零件(或部件)的工作功能进行几何方面的精度设计,给出合理的公差范围,使误差被较好地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是机械零部件功能实现和工作寿命的保障和措施的体现。
课程目标就是:为在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提供机械零部件几何精度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让学生熟悉相关国家标准及典型几何量测量技术。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几何量测量基础一章是测量技术方面的重点内容,难点是涉及计量学范畴宽广,学生不易理解,解决办法是对常用仪器或量具规范分类,明确测量方法属性和常用计量技术指标的含义。
2.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关系(公差原则)为基础部分的重点与难点并存的内容,教师不易讲清,学生更难学懂,也是本课程中间时段的关键环节,处理不好的话,会影响学生对后面特殊用途零件精度问题的理解,特别是量规、齿轮等类型的精度问题,解决方法是,采取分析过程条理化(将大难点化为若干小难点)、应用特征明显化(不同公差原则有显著不同地方,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讲解概念准确清楚化(各个小难点被击破),实质要点就被抓住了。
3.齿轮精度标准是本课程最难理解的难点问题,又是课程近尾声处的重点内容,机械中用齿轮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不懂怎么行呢?解决办法是追溯齿轮渐开线的形成原理,齿轮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标准规定项目深入浅出地讲解,引领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处理,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项指标的含义,概念清楚为最好是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根本所在,再配以多媒体图片的讲解方法,使问题清晰明了。
0 绪论
学生学完本课程以后,应达到如 下基本要求:
• (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 及定义; • (2)基本掌握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应用 原则; • (3)初步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公差与 配合; • (4)能够查用本课程讲授的公差表格和正确标注图样; • (5)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测量原理与方 法和初步学会使用常用计量器具,知道分析测量误差与处 理测量结果,会设计检验圆柱形零件的量规。 • 总之,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 必须具备的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几何量公差举例
A-A
3 ×ø 11 沉孔 ø 深 10 18 25 3.2 1.5×45º
20 6.3 2×0.5 ⊥ 0.03 B
// 0.02 ⊥ 0.04
A B
二、误差与公差的关系
• 公差是允许实际参数值的最大变动量,公差是允许的最大 误差; • 误差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而公差则是由设计人员给定 的; • 公差是固定值,而误差是随机变量; • 公差是针对一批工件而言的,误差是针对单个工件而言的; • 公差值是正数,而误差值是实数; • 零件应按规定的极限,即“公差”来制造; • 工件的误差在公差范围内,为合格件;超出了公差范围为 不合格件。
q 5 5 10 1.6
基本系列
q10 10 10 1.25 R10 公比 q20 20 10 1.12 R20 公比 40 q 40 10 1.06 R40 公比
q 80 80 10 1.03 R80 公比
补充系列
第四节 零件的误差、公差及检测
尺寸、形状误差
习题
选择题
• (1) 本课程研究的是零件( )方面的互换性。 A. 物理性能;B.几何参数;C.化学性能;D.尺寸 • (2) 不完全互换一般用于( )的零部件,适合于部分场合。 A. 生产批量大、装配精度高;B. 生产批量大、装配精度低; C. 生产批量小、装配精度高;D. 生产批量小、装配精度低 • (3) 标准按不同的级别颁发。我国标准JB为( )标准。 A. 国家标准;B.行业标准; C.地方标准;D.企业标准 • (4) 为使零件的( )具有互换性,必须把零件的加工误差控 制在给定的范围内。 A. 尺寸;B.形状;C.表面粗糙度;D.几何参数
机械精度设计主要章节作业题答案
第9章 螺纹结合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作 业 题 答 案 --------------------(54)
第10章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与检测作 业 题 答 案 -----------------------(59)
第11章
尺寸链的精度设计基础作 业 题 答 案 ---------------------------(71)
034。
试分别计算其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极限间隙(或极限
过盈)平均间隙(或平均过盈)和配合公差,并画出尺寸公差带图。
答 案 :
(1)极限尺寸:孔Dmax 15.027、Dmin 15.000;
轴d max 14. 984、d min 14.966。
(2)极限偏差:孔 ES 0.027 、EI 0;
出尺寸公差带图。
答 案 :
① 对¢30H7/ n6 Tf=0.034
② 对¢30T7/ h6 Tf=0.034
(1)配合公差:
(2)尺寸公差带图:
+28
+15
¢30mm
H7
图 作业题8 ① ¢30H7/ n6
¢30mm
n6
+21
h6
-0.013
-0.033
T7
-0.054
图 作业题8 ② ¢30T7/ h6
轴2精度高,所以轴1比轴2难加工。
6. 应用标准公差表、基本偏差数值表查出下列公差带的上、下偏差数值,
并写出在零件图中采用极限偏差的标注形式。
(1)轴 ① ¢32d8, ② ¢70h11, ③ ¢28k7, ④ ¢80p6,
⑤ ¢120v7
(2)孔 ① ¢40C8, ② ¢300M6, ③ ¢30JS6, ④ ¢6J6,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_测试技术.
被测量
y f ( x1 , x2 xn )
直接测量值
天平
热量表
3 .组合测量:被测量不能通过直接测量或间接 测量得到,而必须通过直接测量的测得值或 间接测量的测得值建立联立方程组,通过求 解联立方程组的办法才能得到最后结果。
公式: f1 ( y1 , y2 ym , x11 , x21 xn1 ) 0
除了以上分类方法以外,还可分为精密测量与工程测 量、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本地测量与远地测 量等。
按测量数据是否需要实时处理分类:在线测量,离线 测量
4.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①被测量本身的特性; ②被测量的准确度; ③测量环境; ④现有测量设备等。 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测量仪表和正确的 测量方法。
4.测试
是测量和试验的全称。
5.检测
是检验和测量的统称。是检验测试某种物体指定 的技术性能指标(判定是否合格)。
第一节 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测试技术的作用和任务
1.作用 它是决定制造水平的因素之一。(没有测 试,就没有科学 。)
2. 任务(四个方面): 1,对产品的模型试验或现场实测,为产品质量和性能提 供客观的评价; 2,通过对设备或零件的参数实测,升级和改善产品质量; 3,通过测试技术验证新的科学规律; 4,通过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实现对设备的状态监控、 产品质量控制和故障诊断等等。
表达式:
L=X/U
标准量(测量单位)
说明:①标准量应是国际或国家公认的。 ②采用的方法或仪器需经验证。
2.测量方法分类
按测量手段分类: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组合测量法 按测量方式分类:偏差式测量法,零位式测量法,微差式测量法 按测量敏感元件与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分类:接触式测量法,非接触式 测量法 按被测对象参数变化快慢分类:静态测量,动态测量 按测量系统是否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分类:主动式测量法,被动式 测量法 按测量数据是否需要实时处理分类:在线测量,离线测量 按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分类:精密测量,工程测量 按测量时测量者对测量过程的干预程度分类:自动测量,非自动测 量 按被测量与测量结果获取地点的关系分类:本地(原位)测量,远 地测量(遥地) 按被测量的属性分类:电量测量和非电量测量 按被测量的属性分类:电量测量和非电量测量。
公差与配合第1-3章
40
40
第1章 绪论
1.5 我国标准化与计量工作的发展 采用互换性原则的生产要靠标准化与计量 工作来保证。 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化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1. 我国标准分类: 1) 国家标准 分强制标准和推荐标准 2) 部标准 3) 专业标准或行业标准
第1章 绪论
4) 2. 1) 2) 企业标准 我国标准的发展: 1944年颁布的工业标准(CIS); 1955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颁布第一个公差 与配合标准; 3) 1959年国家科委颁布公差与配合标准国 家标准; 4) 196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个齿轮标准;
2.2.2 有关“偏差”、“公差”的术语和定义 1. 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指某一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可为正值、负值或零。 孔、轴的上偏差用ES、es表示。 孔、轴的上偏差用EI、ei表示。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 的代数差。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aq = 10a,故q = m 10 = 10
m 1 m
第1章 绪论
我国标准GB321-80与国际标准ISO推荐 的m值是5、10、20、40、80。 除5外其它四种都含有倍数系列 5系列是为分级更稀疏的需要而推荐的 5、10、20、40作为基本系列,80作为补 充系列。 系列用国际通用符号R表示。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较大的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孔、轴分别 用Dmax、 dmax。 较小的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孔、轴分别 用Dmin、 dmin。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5. 实际尺寸 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实际尺寸并非真实尺寸 在同一表面上的不同部位,其实际尺寸并 不相等。 孔、轴的实际尺寸分别用Da、da表示。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4版电子教案
②单次与多次,单次测量不是指只
测一次,因为对某一量只测一次其结果是不确
定的,这里所说的单次测量是指用测量列中(n
次测量)的某一次测量值作为表示值
2.本堂课可采用连堂讲课形式
3.因学生在高中数学中已学过概率
的基础知识,考虑本堂课内容较多,可布置学
生课前先阅读
第三章 光滑极限量规
教学目的:掌握光滑极限量规的检验原理;能
向误差、位置误差的检测
方向公差带的含义与误差的检测方法以及同轴
5
度和同心度、对称度以及位置度、跳动公差(径
向与轴向跳动)的公差带的含义、标注以及误
差的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方向公差带与位置公差的正确理解
使用图号:图 4—48~图 4—84
教学提示:1.因内容较多,可布置学生课前先
学
这部分内容
2.此部分内容实践性强,应多联系
计量器具
教学重点:随机误差、安全裕度与验收极限
教学难点: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与标准偏差、
单次与多次测量
使用图号:图 2-22~图 2-30
教学提示:1.讲授标准偏差时,注意下面两个
概念的处理:①标准偏差不是具体的误差值,
它是随机误差的统计平均值,是随机误差分散
性的表征量,它能表征测量值或测量方法的精
密程度
(公称尺寸与公差带不能按同一比例绘出)
2.讲授三类配合时,要让学生掌握
能根据轴、孔尺寸公差带的相对位置,正确判
断在同一公称尺寸下的不同配合性质(间隙、
第二节 公差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 过盈、过渡)
2
简介
教学目的:熟悉国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内容,
掌握轴、孔极限偏差的计算、查表与公差配合
在图样上的标注
第2章公差与配合
极限误差=± (0.2+0.2+0.2+0.4) um = ±1 um
14
量块组合
36.375-1.005 =35.37 - 1.37 =34 -4 =30
43.625-1.005 =42.62 -1.02 =41.6-1.6 =40
15
计量器具
▪ 量具:以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
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1960年7月,梅曼在加利福 尼亚的休斯空军试验室诞生,是红宝石激光器。
3
测量技术的重要地位
机械产品(其它产品中的机械部分),除了运 动和动力功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一定 的动态和静态几何精度。否则,运载火箭不能 将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远程导弹不能击中 预定的目标,钟表不能准确地计时,机床不能
▪ “等”:按中心长度测量的极限偏差和平面平行性允许偏 差来划分(按检定精度划分)。分为6等:1,2,3,4, 5,6
▪ “等”与“级”的区别: 按“级”使用,用其标称尺寸(如20、30),忽略了制 造误差,精度低。 按“等”使用,用其实际尺寸(如20.001、29.998), 忽略了检定误差,精度高。
计算后得到被测量值。测量误差较大。
➢ 如测量孔心距(图2-3)
▪ 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微差测量):
➢ 绝对测量:测得被测量的实际值。 ➢ 如游标卡尺、千分尺测孔(轴)径。
➢ 相对测量:测得被测量与某一基准的偏差。 ➢ 如机械比较仪、光学比较仪。
19
分度值0.002mm 示值范围-60~+60um
测量范围0~180mm
1-量块 2-被测工件
图2-4 机械比较仪部分计量参数
互换性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总学分:2互换性技术测量基础(Microcomputer Principle & Interfacing Technique)课程性质: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专科)、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26学时;实验:4学时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机械制图》。
后续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工装夹具等教材:《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胡凤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5参考书目:1.《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陈泽民、忻良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上、下册)李柱主编计量出版社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廖念钊等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4.《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薛彦成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5.《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廖念钊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 。
6.《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编,农业出版社。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研究零件互换性和技术测量方面的一门科学。
它是当今机制工艺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制造、装配、维修等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理论和实践性很强。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础理论;掌握参数一般的测量技术;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差配合标准的术语及其定义;熟悉有关公差配合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表格,并能应用;熟悉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测量工具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其测量调整的使用方法;具有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会设计光滑极限量规和简单的综合量规。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互换性、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理解有关公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包括尺寸、配合、实体状态与实体尺寸、作用尺寸、极限尺寸判断原则(泰勒原则)、孔与轴、基准制、标准公差、基本偏差以及公差带代号。
3.熟练掌握公差标准的应用,了解光滑圆柱体公差的国标简介。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包含几何量公差与误差检测两大方面的内容,把标准化和计量学两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
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先修课程, 而且要求学生研究如何通过规定公差合理解决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及如何运用测量技术手段保证国家公差标准的贯彻实施。
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 故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不仅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任务, 并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地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各种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选择零件精度及选择零件精度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2、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3、具有设计光滑极限量规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三、教学内容结构(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个单元;绪论部分(3时)第1章、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10课时)1第2章、测量技术基础(14课时)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测量(18课时)第4章、表面粗糙度及测量(5课时)第5章、光滑极限量规(4课时)第6章、圆锥的公差及测量(3课时)第7章、螺纹的公差配合与测量(5课时)第8章、平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测量(4课时)第9章、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8课时)第10章、尺寸链(6课时)(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除必需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外,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互动,以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测量技术基础
例如:在测量一个截面为圆的劣 弧的几何量所在圆的直径D。由 于无法直接测量,可以间接测量 圆的直径
1.测出该劣弧的弦长b以及相应的弦高h 2. 通过公式D=h+b2/4h计算出其直径D
3) 根据零件的被测表面是 否与测量器具的测量头有 机械接触分类
4) 根据同时测量参数的 多少分类
2.3.2 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
刻度间距(隔)C:简称刻度,标尺 上相邻两刻线中心线之间的实际距离 (或圆周弧长)。(1~2.5mm)
分度值(刻度值、精度值)i :简称 精度,它是指测量器具标尺上一个刻度 间距所代表的测量数值。
示值范围:测量器具标尺上全部刻度 间隔所代表的测量数值。
2.3.2 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
间接测量 :被测几何量无法直 接测量时,首先测出与被测几 何量有关的其他几何量,然后, 通过一定的数学关系式进行计 算来求得被测几何量的尺寸值
2) 据被测结果读数值的不同分类(读 数值是否直接表示被测尺寸)
绝对测量(全值测量): 测量器 具的读数值直接表示被测尺寸。
相对测量(微差或比较测量) 测 量器具的读数值表示被测尺寸相对 于标准量的微差值或偏差。
2.1.3 检验、测试、和比对的概念
检验: 对于零件几何量的检验,通常只是判断被测量(零件)是否合 格(在规定的验收极限范围内)的过程,它通常不一定要求得到被测量(零 件)的具体数值。检验包括测试、检定与比对三个过程。
测试:是指试验研究性的测量,也可理解为试验和测量的全过程。 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准确度、稳定度、灵敏度等)是 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检定的主要对象是计量器具。 比对: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类基准、标准或工作用 计量器具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测量对象
几何量,包括长度、角度、形状、位置、表面粗糙度等。
12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续)
(2)测量单位 长度:m;mm;μm。(1 m =103mm=106 μm)
角度:rad;mrad;μrad ;°,′, ″。
(3)测量方法 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测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综合。 (4)测量精度 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误差小,即测量精度高。
2.动态测量
测量过程中被测表面与测量头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如用动态丝杠检查仪测量丝杠的参数等。
38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2.3.2 测量器具分类
可分为基准量具、通用测量器具、量规、检验夹具4类。 一、基准量具
测量中体现标准量的量具。
1.定值基准量具
测量中体现固定量值的标准量,如量块、角度量块等。
2.变值基准量具 测量中体现一定范围内各种量值的标准量,如线纹尺、量 角器等。
39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二、通用测量器具 有刻度、有一定测量范围、可得出具体量值的测量工具。 1.游标类量具—如游标卡尺等。
2.螺旋类量具—如外径千分尺等。
3.机械类量仪—如百分表、齿轮杠杆比较仪等。
4.光学量仪—如光学比较仪、光学测角仪等。
16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三、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为保证测量值准确、可靠和统一,必须建立科学的从计量 单位到测量实践的量值传递系统,即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
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的量值通过各级
计量标准器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
该系统的传递媒介是线纹尺和量块,是机械制造的实用长
度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到地方各级计量管理机构逐级 传递和定期检定。 刻线量具系统—线纹尺;端面量具系统—量块。
量块
20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2.2.2 角度计量单位及其量值传递系统
角度也是几何参数,一个圆周的圆心角已定义为2πrad或 360°,无需另外建
立自然基准。
实际应用的角度量
值基准:
角度量块(以前) 高精度测角仪和正 多面棱体
图2-2 角度量值传递系统
21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度设计与检测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第二版)
教材主编 课件制作 李必文 邱兴海
中南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
1.测量、检验和检定的概念。 2.测量过程四要素:对象、单位、方法、精度。 3.量块的 “等” 与“级”。
4.计量器具的主要度量指标。
(2)在工厂车间对产品性能的检验,在商贸部门对商品
的检验,在部队靶场对武器系统性能的试验和测试;
(3)计量部门对测量量具仪器的检定、校准、比对,对 标准物质和标准器具的定值,乃至对整个测量设备的计量 确认活动,以及对整个实验室的认可活动等。
14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2.2.1 长度计量单位及其量值传递系统
29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2.2.4 正多面棱体
最常用的角度计量基准。 用特殊合金钢或石英玻璃精
细加工制成。
有4、6、8、12、24、36、
72面体等。
右图为正8面棱体,各相邻 工作面法线间夹角为45°。 可测量任意n×45°角度。
30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
2.3.1 测量方法分类
5.气动量仪—如浮标式气动量仪等。 6.电动量仪—如电动轮廓仪等。 7.微机化量仪—如数显光学计、三坐标测量机等。
40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游标类量具
41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一、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1.直接测量
被测量的量值直接从测量仪器读出,不需转换和计算。
2.间接测量
测量被测量的相关量,再求被测量。
例如,右图通过测量弦长L和弦高H, 再用下式间接测量直径D。
D H L2 / 4 H
31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二、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1.绝对测量(全值测量) 测量器具的读数值为被测量的全值。
7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1.1 测量、检验与检定
一、概念 1.测量
将被测量与用计量单位表示的标准量进行比较求比值,从
而确定被测量的实验过程。
测量公式:
被测量 测量值 计量单位 被测量 测量值 计量单位 x Qu
8
x Q u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续)
2.检验 无需得出被测对象量值,即可判定其是否合格的过程。
一、长度尺寸基准 为了实现长度、角度等几何量的测量,首先要建立、制定
国际统一的、稳定可靠的、精度足够高的基准。
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米制、英制。
我国法定长度基本计量单位:米(m)。
我国机械工程图常用单位:毫米(mm)。 机械制造常用单位:毫米(mm)、微米(μm)。 1mm=10-3m,1μm=10-3mm。
4
名人名言
科学始于测量,没有测量,就没有精密的科学。 —门捷列夫 信息技术包括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测 量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和基础。 —钱学森 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是高新技术和科 研的“催化剂”,在军事上体现的是“战斗力”。 —王大珩
5
测量技术的重要意义实例
发射人造卫星时,最后一级火箭的速度有0.2%的相对 误差,若控制和遥测系统测量不准确,卫星就会偏离 预定轨道100km,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国际贸易中,若对出口货物的重量计量不准确,就会 造成很大损失,多了白白送给外商,少了则要赔款。 医生使用γ射线治疗疾病时,若对剂量测量不准确, 过少则达不到治病目的,延误治疗;过多则会对人体 造成损害。
17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图2-1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18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线纹尺(刻线尺):用金属或玻璃制成。 基准线纹尺、标准线纹尺—用于长度计量的量值传递。 工作线纹尺—用于比长仪、测长机、万能工具显微镜、万
能测量机等长度测量工具的测量元件 。
19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15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二、米的定义 1.最初定义—实物基准(1791年) 米等于经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
2.国际米原器—实物基准(1889年)
不确定度1.1×10–7(0.1μm)。
3. Kr86辐射波长—自然基准(1960年)
不确定度4×10-9(0.001μm) 4.光速(时间法/频率法/辐射法)—自然基准(1983年) 真空中光速的倒数。不确定度2.5×10-11(0.00001μm)
例2-1:用83块一套的量块(表2-1)组合58.885mm尺寸。 第一块尺寸1.005mm,第二块尺寸1.38mm,第三块尺寸 6.5mm,第四块尺寸50mm,共用4个量块。
25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26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七、量块的分“级” 与分“等” 1.量块的分“级”(JJG146-2003) 按量块制造精度分K、0、1、2、3共5级。
6
与几何量检测有关的国家标准
GB/T 31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光滑工 件尺寸的检验 GB/T 1957—2006 光滑极限量规技术条件 GB/T 6322—1986 光滑极限量规型式与尺寸 GB/T 6093-2001 几何量技术规范(GPS)长度标准 量块 JJG 146—2011 量块检定规程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作人员、测量方法、测量仪器、被测量)不变。
为简化测量结果的处理,大都采用等精度测量。
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等精度测量。
2.不等精度测量 测量过程中,决定测量精度的全部因素或条件可以改变。 因数据处理麻烦,一般用于重要科研实验的高精度测量。
37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七、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1.静态测量 测量过程中被测表面与测量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如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工件尺寸等。
K级精度最高,3级最低。
2.量块的分“等”(JJG146-2003)
按量块检定精度分1~5等,1等精度最高,5等最低。
3.量块按“级”与按“等”使用的差异 按“级”使用:工作尺寸为标称长度,包含制造误差。 按“等”使用:工作尺寸为实测长度,不含制造误差。
27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28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小,不易变形。其中有经超 精研磨、极为光滑平整的两 个互相平行的测量面,两面间具有精确的工作尺寸。
23
2.2 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续)
三、量块的用途 长度量值传递系统的中间标准量具;作为标准件调整仪器 的零位;直接测量零件尺寸。
四、量块长度(Li)
一个测量面上任一点(距边缘
0.5mm区域除外)到与另一测
例如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长度。
2.相对测量(比较测量)
测量器具的读数值为被测量相对于已知标准量的偏差。
例如用量块或标准件调整比较仪的零位后,换上被测件, 此时比较仪的指示值为被测件相对于标准件的偏差。 特点:对零、精度高,但设备、过程复杂。
32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33
2.3 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分类(续)
孔用光滑极限量规
轴用光滑极限量规
螺纹量规
3.检测
测量与检验的统称。测量属定量检测,检验属定性检测。 4.检定 评定测量器具的精度是否合格的实验过程。
9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续)
用钢板尺测量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