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

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白兰士:主要特色是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方面,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关系论”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麦金德: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文地理第二章

人文地理第二章

• 5.环境感知论 •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的时候不是任 意的,而…. • 6.文化决定论 • 人决定和塑造了自然。 • 7.和谐论 • (二)人地关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1.人具有两重性。 • 2.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阶段性,时代性 • 3.环境:广义、狭义。一般指广义。 • 4.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 5.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 •
• • • • • • • • • •
(三)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 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社会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 1.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凝固的精神文化。 2.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式。 划归为制度文化。 3.艺术文化:是代表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 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4.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的思维 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所组成的有机的 总体结构。 精神文化:书面文化、行为文化是显型的 艺术文化为显型与隐型之间的 心理文化是隐型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讲:陈月英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 • • • 一、文化概念 1.中国 文化就是人化 文化就是人类改造自然、陶然自身及发展 其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积淀。 • 2.西方 • 3.文化的科学定义
•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 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 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成就;在历史上形成 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 ,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看作是行动的 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 什么样的文化才能称为文明呢? • 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 从野蛮的阶段,经过文字的发明和应用,铁器的 使用,伴随着城市和国家的出现,才开始进入文 明时代。 • 基本上公认应把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 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衡量文明的具体标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各章要点

人文地理各章要点

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地理环境,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基本理论:代表性的人地关系理论,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3、分析应用: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4、拓展区域人地关系的协调,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综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实践意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基本概念: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文化景观,文化整合,环境感知2、基本理论: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实例分析某一地区文化(某一文化现象)的文化整合。

文化的层次结构以及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主要观点3、分析应用: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概念: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2、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基本概念人口构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密度人种(种族)民族民俗二、基本理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民族的特征民族的形成、整合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影响民居的主要地理因素黄土窑洞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因素分析三、分析应用:分析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因素联系实际分析民俗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五章1、基本概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观光农业2、基本原理:传统农业类型及其各自特征现代农业类型及其各自特征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第六章工业类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七章1、基本概念:聚落城市化城市体系农村聚落体系城市景观城市感知2、基本原理: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化的三个进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与理论城市景观的体现3、应用实例分析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实例分析村落形状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例分析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太原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条件)黄土窑洞民居的地理背景分析。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与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与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与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容繁多,碧玺之间以与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细致地分析题的关键。

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与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
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
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 一个功能文化区。

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 系。

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 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遗传、纵向;学习、横向。
•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 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 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一、文化区——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研究

概念: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 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 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 诸形态。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 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苍龙
玄武
宇 宙 “ 四 象 ” 图
白虎
朱雀
北宋都城——东京城(开封)
明清北京城
神 意 的 模 型
番禺余荫山房
三、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等 评价:理论否定了西方中世纪神学中“上帝创造人 并主宰世界” 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但后来的
发展过于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走向另一个极
端,因而后来普遍受到各国学者的批评。

主要思想:
◦ 可能论认为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它们是否能 为人类利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因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 或然论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或者以地对人的影响为 主,或者以人对地的影响为主,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

b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OK

b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OK
20
化行 区政 界区 线划
的 界 线 均 为 功 能 文
21
▪3、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
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
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 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乡土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 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表现:(1)感情
(2)符号
22

线
31
世界宗教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基督教扩展扩散路线 基督教前已扩展路线
伊斯兰教扩展扩散路线 伊斯兰教迁移扩散路线
佛教扩展扩散路线 佛教迁移扩散路线
32
思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向周边国 家的扩散属于那种类型?
试举例说明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33
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 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 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 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 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 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 发扬光大的问题。
有一种等级现象。
如:洋酒以及国产高档酒的传播。 某种新潮服装、新发型的传播。 超级市场的建立,先是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设立,逐 步传到中、小城市。
3、刺激扩散(也称激授扩散)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因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 存在,得到传播。
如:德语 不列颠 英语
36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代表性观点: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
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单向因果
直链型关系。即: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2章

人文地理2章



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 尺度
25
(一)文化生态关系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 即: 自然环境对某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其主导作用
A
B
C
2、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弱”式文化生态关系
A
B
C
26
3、环境感知论—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地理学借助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理论 解释人地关系
如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国人,其居住文化、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宗教信仰、伦理等文化丛共同构成一个文化系 统——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系统的层次: 文化因子 文化丛
文化系统
16
(二)地域文化系统
1、文化区:从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们所居住的地域构成一 个文化区。 2、文化圈 一组相似或相关的文化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范围构成文化圈
22
2、迁移扩散
概念:某种文化随着人口迁移而扩散到另外的 地区 特点: 扩散较快 文化的变异较小 分布区具有不连续性
23
(二)文化扩散过程的特点
1、文化扩散的动因 1) 人类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使人们主动学习异域先进的文化 2) 文化的原创者、代表者对其文化的推崇、信仰 3) 商业利益 2、文化扩散的阻滞 自然阻滞:高山峡谷、海洋、大漠阻滞了文化的扩散
包括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
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构成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
5
(一)物质文化——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 物质文化是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它反映在工具、居住 场所、服饰、饮食等方面。
物质文化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添加标题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添加标题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添加标题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条件差异是文化差异的物质基础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整合反映了文化的整体对局部(组成)的作用,反映了社会全体对组成其的个体的作用。文化整合研究落实到区域上就是文化的“冲突-融合”问题。文化整合对具体的个人来说是在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上做出符合所在社会主流思想的选择,因此,通常充满痛苦和艰难。文化整合又是一场社会运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就是新文化发展和建设过程。
形式文化区的结构
核心
外围区
过渡带
பைடு நூலகம்
2.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具有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功能文化区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功能文化区的结构
←边界
中心
3.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思想感情上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有时还伴随着一种明显的符号作为标志。乡土文化区反映的是居民的情感认同性和文化上的归宿感,在空间上不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核心。乡土文化区具有典型的情感价值。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添加标题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添加标题
以“文化”统领人文地理研究的思路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可以区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
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
(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四)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三)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①南方古猿阶段,生存时代距今约300万~200万/150万年,目前主 要发现在非洲。具有适应直立行走的体制结构的特点,平均脑量接近 500ml,能打制简单的砾石工具。 ②直立人阶段,生存时代距今约200万/150万~40/30万年,亚、非、 欧三洲都有发现。平均身高160cm,脑量早期约800ml、晚期为 1200ml,能制作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用火,还可能已有人类的 有声语言。 ③早期智人阶段,距今30/20万~5万年,体质上更接近现代人,脑 量进一步增加,能制作不同形式的标准化石器,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④晚期智人阶段,大约从5万年开始,逐渐发展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人 种。文化上已有雕刻绘画艺术,并出现装饰品。
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
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迁移扩
散(relocation diffusion)
(一)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内涵 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
(三)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
主要特征。一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课后习题解答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课后习题解答

第2章主题与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

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

:“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人文地理学pdf

人文地理学pdf

人文地理学pdf 参考书目: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
2. 中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
3.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流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 实证主义
2. 结构主义
3. 人本主义
第四章人口地理学
1. 人口转型
2. 人口原产与搬迁
3. 人种
4. 民族
5. 民俗文化
第五章农业地理学
1.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2. 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3. 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地理学
1. 三次工业革命
2. 工业区位论
3. 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网络
第七章城市化与乡村
1.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2. 发推-扎理论
3. 城市区位论
4. 城市空间结构
5. 城市体系
6. 村镇体系
7. 村落布局与村庄形态
第八章语言与宗教
1.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2. 语言传播与影响因素
3. 地名景观
4. 宗教的传播与原产
5. 宗教仪规与地理环境
第九章旅游地理
1. 旅游系统
2. 旅游研发的区域影响
第十章政治地理
1. 政治与政治地理
2.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3. 国家权力
4.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犯罪行为地理
1.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 人类活动的区位挑选
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化与本土化
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举例:西服传播到中国。 西餐传播到中国。
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
接触扩散
等级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某种文化 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 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 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 了其扩散。
该文化现象的传 播或接受该文化 现象的人,在空 间上或人群等方 面,有一种等级 现象。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
基本观点:重视人对环境素物网像络、。观念的研究,目的
基本观点是:探人索是与自环然境界有的关一的部人分类,行人为的动机,认为只要揭 与环境是示双人向对作于用其。生人存类环利境用的自观然念应,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 以不破坏的生选态择平,衡就为可原以则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
(二)可能论(P38)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是指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 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性则取决 于人的选择能力。提出与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地理学家P.V. 白兰士(1845—1918)。他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除了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人类 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的复合体。 同样的环境何以伴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环境包含着 许多可能性,它们的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能力。所以 P.V.白兰士在其《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地理学是 理解我们周围的地域环境或他们所处的地域环境中的诸事实 的相应性和联系性”。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传播与扩散
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 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 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文化传播的媒介与载体:符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 是以听觉为基础的符号,通过声音来传播文化信息,从而实 现文化的传播。物品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人是文化的 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人文地理课件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课件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3、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 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 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 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传播。
(二)迁移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 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 新的地方时,就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这就是 迁移扩散。
(三)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 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 形成文化景观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 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 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如果功能上是不协 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系统 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 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 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
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 过程做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 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 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 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景观的物 质外貌,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聚落型式、土 地利用类型、建筑。
(二)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 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 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 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 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 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该中 心的位置是明确的,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 几何中心。功能文化区的边界没有一个交错 的过渡带,而是边界的界限确切。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整理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整理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

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等级扩散


③刺激扩散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2、 文化扩散的类型 (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到另 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其文化随之在新 的居住地传播开来。空间上不连续;

中心地区:核心区 外围地区:边缘区(文化过渡带)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 Area) (2)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指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 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空间区域。



特征——都有中心, 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 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有时候是相互重叠,高 度一致的。如日本语言区域和日本国功能区。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行为文化:以语 言、礼仪、服饰、 动作等形态出现 的行为模式,是 精神文化的外在 形态,也是心理 文化的直接显示。 行为文化介于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之中。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心理文化:人类在社会 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 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 审美观念等所组成的有 机的总体结构。
反映人与自然 的关系
自然圈层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书面文化、艺术文化属于显性,心理文化 属于隐性,而行为文化则介于两种之间。 很多时候多种文化是相关联系,很难分开。
以民居为例


讨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ⅱ: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ⅲ:文化的作用要具体分析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 Area) (3)乡土文化区 (感性文化区)
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 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形成的文化区。 特征——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表现: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人们的思想中。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 Area) (1)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 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是 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作用形成的。

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 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按发展程度可以分为社 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结构及与自然圈层之间的关系:
内层:心的部分, 心理状态
反映人与自己 心理上的关系
精神文化
中层:心物结合, 隐藏在物质中的人 的感情、意志、思 想等和非物质形式 的精神产品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反映人与人、社 会之间的关系
外层:物的部分, 人化了的自然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四、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

文化整合是在文化系统内部各层次,各特质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协调情况,但其变化与发展也总是在一定 的地域之中。文化整合是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种 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过程,文化整合随着文化体系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进行。文化整合注重文化内部各层次、各特质文 化整合的重要性,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文化整合过程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

物质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 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四、文化结构 2、制度文化

又称社会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 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 化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区别: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 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 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 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三、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2、文化使社会具有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 道德、 法律、价值观念)。 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主要的基础(社会整 合、社会控制)。 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5、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 能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6、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文化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本。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条件 和自然资源--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 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 化景观。

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使其占据的空间扩大。具有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和扩 展速度的差异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①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文化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并且是渐进的、连 续的如电视机、电脑、手机的传播。 接受时就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 指一种文化现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的扩散过程。如购物中心、体育中心。 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 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得其在当地得以存在和 传播。如由于气候变化和受驯养刺激,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 猎转为放牧为生。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 1、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 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 )
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


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 香、味、火候); 速度快。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 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 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 机制。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 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段性和民族性特征。

文化要素
文化
物质
规范
认知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五、文化适应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主要经历了 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体质的变化(直立行走) 和心智的变化(人工取火)。前者称为生物适 应,后者称为文化适应。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的结构

五、文化适应 1、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新旧取代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和选择而实现的。 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关键(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先天VS后天) 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继承是横向的。 (纵向VS横向) 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会导致旧物种及旧特 性的消失;新文化取代旧文化,通过旧的文化群体接 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适应VS改造)
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 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 ----- 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 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第一节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1、文化生态关系类型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注重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每一个变因与任何另外一个变因都可能是原 因也可能是结果,在变因网络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整 个体系产生影响。变因之间是多方向因果关系。 和谐论:把人看成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利用自然以不 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强调文化 对环境的影响,即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最基 本和最重要的关系。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关系,即指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1、文化生态关系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源于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 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即环境以单向因 果关系决定文化,故称之为因果直链型关系。即A—B—C… 这种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 也重视人的作用。二者是双向影响的;即A—B,A—C,B—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