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_阳昱恒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e4d6332453610661ed9f489.png)
N i n g b o 3 1 5 0 4 0 , Z h e j i a n g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i t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T a n d MR I i f n d i n g s o f t h e p i r ma r y b o n e l y mp h o m a( P B L ) a n d i t s d i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
关 键 词 :骨 ; 淋 巴瘤 ; 体层摄影术 , x线计算机 ; 磁共振成像 ; 鉴 别 诊 断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3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2 2 3 8 ( 2 o 1 5 ) 1 2 — 1 3 4 5 — 0 3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2 2 3 8 . 2 0 1 5 . 1 2 . 0 1 3
江西医药 2 0 1 5年 1 2月 第 5 O卷 第 1 2期 J i a n  ̄ , x i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 D e c e m b e r 至 Q , ・
?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6c6bf03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9.png)
原发性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1、概述原发性肺淋巴瘤( Primary pulmonarylymphoma, PPL)•发病率极低:约占淋巴瘤的0.36%~1.2%•特点:主要发生于肺间质和支气管粘膜伴有纵膈、肺门及其他部位的淋巴结病•以B细胞型为主:约占80%-90%2、原发性肺淋巴瘤分型: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Hodgkin’s lymphoma,NHL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粘膜相关淋巴瘤;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中心性淋巴瘤;其他如血管内淋巴瘤(IVL)等。
3、PPL病理特征(1)淋巴瘤肺内病变主要是侵犯肺的间质和支气管粘膜下组织,病变呈浸润性发展,可侵犯支气管壁,但更倾向于侵犯管壁外的肺间质,因而支气管腔通常仍保持通畅或仅轻度的狭窄。
(2)支气管粘膜下淋巴瘤侵犯可形成管腔内的结节状凸起,或环绕支气管壁生长造成局限或广泛的支气管管腔变窄甚至管腔完全阻塞,并发肺的实变和不张。
(3)侵犯肺泡间隔时,先使肺间隔增厚,随着病变发展,肺泡腔逐渐变小以致完全闭塞。
侵犯胸膜时表现为胸膜的增厚、斑块或结节,并趋向分散而非聚集。
4、PPL诊断标准1993年Cordier等的修订标准:影像学上显示肺、支气管受累,但未见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前从未发生过肺外淋巴瘤;通过临床体检,全身放射性核素、CT或淋巴管造影,骨髓检查,及PET/CT等排除了肺外淋巴瘤或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后3个月,仍未出现肺外淋巴瘤征象;同时满足以上4点者可以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瘤;5、PPL临床表现:本病以老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等,起病缓慢,病程最长达10年,平均约为4年,约有1/2~1/3患者无临床症状。
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占87%。
手术预后一般较好。
有临床症状者可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胸痛、胸闷等症状无全身淋巴结或肝、脾肿大。
绝大多数PPL有病程长、发展慢、症状轻等特点。
免疫抑制是一个发病的高危因素,肺淋巴瘤在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2%,是正常人群的200倍。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特点-PPT精选文档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特点-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07fda1deefdc8d376ee3287.png)
T2WI的原因 淋巴瘤组织有大量的纤维组织
MR表现
Lawrence通过27例骨原发性淋巴瘤的MRI与病理学对
照研究后认为:病变T2WI信号可为高、中、低信号及不 均匀信号,且以不均匀信号为主,占63%,同时发现病 灶的信号和病变内的纤维化无关
MR表现
我们同意Lawrence观点,认为淋巴瘤的MR I信号
骨质破坏轻,骨膜反应少而软组织肿块大
女性 65岁右髋疼痛、活动受限4月
T2W
T1W
男性 41岁右侧锁骨近端疼痛4月
男性 37岁 腰背疼痛半年
T2W
T1W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男性 13岁 左侧耻骨部疼痛3月余
CT表现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 CT 表现和 X 线一致,可
以表现为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
CT表现
STIR
T1W
鉴别诊断
骨原发性淋巴瘤临床和影像征象均缺乏特异性。 我们提出“四不象”征象。 不象典型的炎症 不象典型的骨肉瘤 不象典型的结核
不象典型的霉菌感染
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大
T2W
T1W
男性 75岁
双下肢浮肿伴大小便失禁1月
T1W
STIR
STIR
T1W
T2W
男性 21岁 无诱因发热20天
改变缺乏特征性,仅仅在和其他的小圆细胞恶性肿 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如果为中等或低信号,应多考虑是淋巴瘤。 MRI同样显示病灶周围有巨大的软组织肿块形成, 增强后病灶显著强化。
MR表现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骨皮质破坏不明显而软组织肿块
相对较大的原因( David ):
肿瘤细胞产生TNF和IL-1、IL-6等细胞因子,使肿瘤
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9cc8cb3a417866fb94a8ead.png)
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颌骨为不规则骨,部位较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而颌骨的肿瘤与瘤样病变是一类颌骨严重损害的疾病,本文搜集我院200501~200810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共94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1一般资料经病理证实的病人94例,男55例,女39例,男女之比为141:1;年龄区间为7~65岁,平均年龄342岁;上颌骨病变41例,下颌骨病变53例;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87例,占全部病例的9256%,其中牙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64例,占良性病损736%,非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23例;恶性肿瘤7例,男性4人,女性3人,占本组病例的744%。
本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颌面部肿块、牙齿松动、颊部变形、牙龈出血。
94例病人中,48例行X线检查,67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三项检查全部完成者1人,X线、CT检查二项完成者37例。
2诊断结果21病变的影像学征象:48例X线检查者中,27例诊断结果同病理一致,符合率约563%;67例CT检查者中,有59例同病理符合,符合率881%,提示CT,对颌骨占位病变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影像学表现见图1①~。
图1中①~③为牙源性囊肿(含牙囊肿):X线表现右侧下颌骨可见椭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晰;CT可见长椭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其内可见牙齿影。
图1④~⑥为成釉细胞瘤: X线表现骨皮质变薄,呈囊实性,多房者多见;CT上可为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病变,囊壁、分隔、乳头状突起及壁结节均明显强化。
图1⑦~⑨为成牙骨质细胞瘤: X线表现为颌骨内与牙根相连界限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周围有一带状放射透光区环绕;CT显示肿块内呈高低混杂密度。
图1⑩~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左侧上颌骨骨质膨胀,其内骨结构紊乱,可见斑片状钙化影,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连续,未见骨膜反应。
图1~为血管瘤:X线征象可见颌骨膨胀性肿块影,骨小梁结构模糊不清,内见多发小囊状分隔及密度减低区,局部骨皮质变薄,根尖周围有小囊状透光区;CT表现颌骨为中心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且向唇颊侧膨胀,病变内部可见多个分房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颌骨为中心呈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信号尚连续;MRA可见肿瘤区域有丰富供血血管,主要来自右侧颈外动脉。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dc67d3eefdc8d377ee32da.png)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X线平片、CT、MRI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均接受X线平片、CT、MRI 检查。
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18个椎体,其中胸椎4例,腰椎1例,胸腰椎1例,颈椎1例;3例伴有附件受累,5例软组织肿块,3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X线平片影像学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压缩性骨质,无椎弓根影;CT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后强化均匀,无坏死;MRI T1WI 肿瘤为低等信号,T2WI为低、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
结论(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2)肿瘤侵犯相邻椎体,软组织肿块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为中度强化;(3)X线平片诊断作用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敏感性高于CT。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age manifestations of primary spinal malignant lymphoma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X-ray plain film,CT and MRI. Methods 7 patients with primary spinal malignant lymphoma who had received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puncture or surgical pathology for diagnosis,which were given X-ray plain film,CT and MRI for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7 cases were all diagnosed with non-Hodgkin’s lymphoma,involving 18 centrum,which included 4 cases thoracic vertebra,1 case lumbar vertebra,1 case thoracolumbar vertebra and 1 case cervical vertebra;3 cases with affected adnexa,5 cases with soft tissue mass,3 cases intraspinal or epidural masses.The imaging of X-ray plain film was manifested with destruction of vertebral bodies,compression osteoporosis,without vertebral pedicle artifact;the tumor was detected by CT plain scan to be of moderate density,homogenous post-enhancement,without necrosis;MRI and T1WI reported low intensity of tumor,yet the T2WI reported both low and high density,and the post-enhancement was moderate. Conclusion(1)Non-Hodgkin’s lymphoma is one of the common primary spinal malignant lymphoma;(2)Tumors will involve adjacent centrum,produce larger soft tissue mass and less necrosis,and the post-enhancement result is moderate;(3)X-ray plain film is with limited roles and the sensitivity to bone lesion of MRI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T.[Key words] Primary spinal malignant lymphoma;X-Ray plain film;CT;MRI;Image manifestations骨恶性淋巴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是淋巴瘤晚期全身散播的表现,区分难度较大,骨恶性淋巴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1,2],原发性脊柱淋巴癌症状不明显,多为单一骨侵犯,预后良好;继发性脊柱淋巴癌指骨外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侵入骨骼,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特点分析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42590690c69ec3d4bb7506.png)
·远圆远·
临 床军医杂志 摇圆园员园年 愿月 第 猿愿卷 第 源期摇 悦造蚤灶允酝藻凿韵枣枣蚤糟,灾燥造郾猿愿,晕燥郾源,粤怎早怎泽贼,圆园员园摇
不 等的软组 织肿块。均 无浅表淋巴 结肿大及骨 外脏器淋巴 瘤 表现。所有 病例均 经临 床手 术病 理及 免疫 组化 证实,且 均 为非霍奇 金淋巴瘤( 晕匀蕴),符合 文献[圆]提出的 骨原 发性 淋 巴瘤的诊 断标准。 员援圆摇 检查方 法摇常 规 载线检查 员愿例,悦栽检查 员园例 :源例 采 用 孕澡蚤造蚤责泽月则蚤造造蚤葬灶糟藻远源层 悦栽扫描 仪 ,远例 采 用 杂蚤藻皂藻灶泽 耘皂燥贼蚤燥灶凿怎燥悦栽扫描,常 规 轴位 扫 描,圆耀缘皂皂 层厚 重 建。 酝砸检查 员猿例,其中 员园进行了平扫 加增强扫 描,机 型为 杂蚤鄄 藻皂藻灶泽灾蚤泽蚤燥灶孕造怎泽员援缘栽高 场超 导型 磁共 振扫 描仪,扫 描序 列 用 杂耘、快 速 自 旋回 波( 云杂耘)序 列,扫描 参 数:栽员宰陨:栽砸 缘园园皂泽;栽耘员缘皂泽;栽圆宰陨:栽砸猿园园园皂泽,栽耘员园园皂泽,矩 阵 员愿源伊 圆缘远。增强 对比剂 为 钆喷 替 酸 葡 甲 胺( 郧凿鄄阅栽孕粤),剂量 为 园援员皂皂燥造辕噪早体质 量,流 率 圆皂造辕泽,注药后即 行常规矢状 、冠 状 、轴 位检查。 圆摇结果 圆援员摇发 病部位 员愿例中 员远例侵犯单 骨( 股 骨 缘例 ,腰椎 、髂 骨 、胸 椎、颅 骨、胫骨各 圆例,肱 骨 员例 ),圆例 侵 犯多 骨( 腰 椎 圆例 ,胸 椎、骶 骨及髂骨各 员例 ),共 圆员个 骨骼受侵,发病 以 单骨受累 为 主,占 病例 数 的 愿愿援怨豫,其 中 发 生于 脊 椎 愿 例 次中只有 员例次单 纯累 及附 件,其余 苑例 次均 可见 椎体 及 附件均受 累及。 圆援圆摇载线及 悦栽表现摇(员)骨质破坏,溶骨型 苑例(猿愿援怨豫),累 及 股骨 猿例,颅骨、腰 椎、髂骨 、肱 骨各 员例 ,表 现为 斑 片状 溶 骨性破坏 ,边缘 清 楚,骨 皮质 破 坏 轻微,未见 骨 膜 反 应。 浸 润型 源例( 圆圆援圆豫 ),累 及 股骨 圆例,胫 骨、颅 骨各 员例, 表 现为斑点 状虫蚀样骨 质破 坏,与 正常 骨骼 组织 间分 界不 清 ,边 缘模糊 或有 硬 化 区,可 有骨 皮 质的 破 坏 和 缺损 。骨 质 硬化型 员例(缘援远豫),累及 腰 椎,表 现为 骨 质 密度 增 高, 普 遍硬化。囊 变型 员例(缘援远豫),累 及胫 骨,表现 为膨 胀性 囊状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但完整。混合型 缘例(圆苑援愿豫),累 及胸椎 圆例,腰椎、骶骨、髂骨各 员例,表现为斑片状溶骨性骨 质破坏,周围骨质硬化明显。(圆)软组织肿块 员远例(愿愿援怨豫), 员源例 表现 为病 骨旁 生长 并明 显超 越骨 病变 范围 软组 织肿 块 ,圆例为 局限性 肿块 ,肿块 密度 略 低于 肌肉 ,肿块 内未 见 瘤骨及钙化,增强后见明显强化。(猿)骨膜反应 猿例(员远援苑豫), 表 现为层状 或条纹状骨 膜反 应,部分可见 骨膜中断的征象。 (源)病理性骨折 缘例( 圆苑援愿豫),腰 椎 圆例,胸 椎、髂骨、股骨 各 员例,脊椎表现为 压缩性骨折 。 圆援猿摇酝砸陨表现 摇员猿例 酝砸检 查病 例,病 骨 骨髓 腔 见 不同 程 度侵蚀性 破坏,髓腔 无明 显扩 大,髓 腔内 软组 织 影 栽员宰陨 均 呈低或 等 信 号,栽圆宰陨呈 稍 高 或 等 信 号,员园例 行 增 强 扫 描 ,注 入对比 剂 郧凿鄄阅栽孕粤后,愿例呈 均 匀或 不 均 匀 明显 强 化 ,圆例呈 轻度强化,员圆例 病灶周围 见大小不等 软组织肿块 影 ,信 号均匀 或不 均 匀,边 缘 清楚 ,增强 后 呈 明 显强 化。圆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77929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4.png)
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是颅骨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常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针对颅骨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一、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颅骨原发性肿瘤是指起源于颅骨骨质中的肿瘤,常见的有骨肉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巨细胞瘤等。
这些肿瘤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
1. X线平片在X线平片上,颅骨原发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局部骨质增生、破坏和密度改变。
骨肉瘤常常表现为骨质溶骨吸收及破坏,而骨巨细胞瘤则表现为骨质破坏和局部软组织肿块。
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则表现为局部骨质增生和可见斑疹状破坏。
2. CT检查CT检查是诊断颅骨原发性肿瘤的常规影像学手段之一,其对骨质的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和骨质破坏程度。
对于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骨质破坏情况,而对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能显示出骨质的扭曲和分叶状改变。
3. MRI检查MRI检查能够更好地显示颅骨原发性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对于肿瘤的边界、肿瘤周围软组织和颅内的侵犯情况有更好的显示。
这对于诊断颅骨原发性肿瘤的性质及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有着重要价值。
1. 骨囊肿颅骨骨囊肿是颅骨上常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多为囊腔性病变,常见的有动脉瘤、骨囊肿等。
在影像学上,骨囊肿表现为局部骨质膨胀、疏松、囊壁薄而均匀。
CT检查对于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壁厚和密度有很好的分辨率,MRI检查对显示囊肿的囊内容物及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有更好的价值。
2. 骨骼纤维异常增殖症骨骼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于颅骨,其影像学特征为局部骨密度增高、增生异常或扭曲、斑疹状破坏等。
CT检查能显示出骨骼的扭曲和分叶状改变,MRI检查则能更好地显示颅骨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3. 骨髓炎颅骨髓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影像学表现为局部骨质破坏、疏松、炎性渗液及软组织肿胀等。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特点PPT课件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特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a57c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5.png)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
肿瘤代谢活性
PET/CT检查能够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转移病灶和监测治疗效果。
全身扫描
PET/CT检查可以进行全身扫描,有助于全面了解肿瘤的分布和侵犯情况。
03
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特点
肿瘤形态与部位
肿瘤形态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肿瘤形态多样,可呈 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有时也可呈不 规则形。
分类
骨原发性淋巴瘤可以分为B细胞型 和T细胞型,其中B细胞型较为常 见。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可能与基因突变、免疫系统异常等因 素有关。
病因
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症状包括骨痛、肿 胀、病理性骨折等,部分患者可能出 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乏力等 。
骨原发性淋巴瘤与骨髓瘤的鉴别诊断
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疏松、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而骨原发性淋巴瘤则表 现为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但无骨质疏松。
骨原发性淋巴瘤与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而骨原发性淋巴瘤则表现为骨质 破坏和软组织肿块,但无囊状改变。
CT检查
骨质破坏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和 周围软组织侵犯情况。
骨膜反应
CT检查可以观察到骨膜反应,表现为骨膜增厚、骨膜下钙化等。
MRI检查
软组织侵犯
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肿瘤对周围软 组织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 分期和预后。
骨髓浸润
MRI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髓浸润的情况, 表现为骨髓内异常信号。
双语病例丨原发性骨淋巴瘤(XMRI)
![双语病例丨原发性骨淋巴瘤(XMRI)](https://img.taocdn.com/s3/m/1be2151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6.png)
双语病例丨原发性骨淋巴瘤(XMRI)History: A 15-year-old female distance runner presents with intermittent right knee pain that she's had for the past three months.病史:一名15岁的女子长跑运动员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出现了间歇性右膝疼痛。
Frontal and lateral radiographs of the right knee are shown below. 右膝正侧位片如下所示。
Additional history: The patient wa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The pain persisted and slowly worsened over the next three months. The patient wassubsequently evaluated with a nuclear medicine study.补充病史:患者最初接受保守治疗。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疼痛持续并缓慢恶化。
随后对患者行核医学检查。
Frontal and posterior whole-body scintigrams and spot views of the knees are shown below. 全身前后位及右膝局部放大骨扫描图如下。
MR imagesAn MRI scan of the right knee with and without contrast was performed. In order: T1-weighted and short tau inversion-recovery (STIR) images and 'water lava flex' pre- and postcontrast images.行右膝MRI平扫+增强扫描。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b52173b10661ed9ad51f38f.png)
机进行 扫描 , MR I 采用东芝 E x c e l a r / A t l a s 1 . 5 T超导磁共振 成像。 除额骨及下颌骨外 , 全部行 x线摄片 , l 例行 C T平扫 , 1 例行 C T
平 扫 +增 强 扫 描 , 5例 行 MR I 平 扫 +增 强 扫 描 。
—s t e t G y n e c o l , 2 0 0 3 , 2 1 ( 4 ): 3 1 3
肿块 , 轻微 的骨 膜反应 ( 以长骨 明显 ) , 发 生于额 骨者 脑膜 增厚 明显 , 脂肪抑制 T 2 WI 可有多种信号 , 增 强扫描 呈轻度 到中度强 化, 是P L B相对特征 的影像 学表 现 , 具 有一 定诊 断及 鉴别诊 断 价值 , 但最终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
P L B起源于骨髓 淋巴组织 , 多为非霍奇金 淋巴瘤 ( 本组中6 例均为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 巴瘤 ) , 可发生 于任何 年龄 , 男 性发 病多于女性 , 约1 . 3 : 1 。临床表现不典 型 , 所有病 例均表 现为局 部疼痛及软组织肿块 , 而无 明显 全身症 状。但 P L B治疗 后 的 5
大 片溶 骨 性 骨 质 破 坏 , 边缘清晰 ; ② 浸 润 型 表 现 为 一 定 范 围 内 弥
1 . 1 一般资料
6例 P L B患者 , 男女各 3例 , 年龄 7~ 6 3岁 , 平
均4 8岁 。均 有 局 部 疼 痛 及 软 组 织 肿 块 , 而全身症 状轻微 , 局 部
骨穿刺活检均为 B细胞 性非 霍奇 金淋 巴瘤。所有 病例 无浅 表
参 考 文 献
[ 1 ] H e r ma n n G, K l e i n M J , Ab d e l w a h a b 1 F , e t 1. a MR I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p r i m a — r y n o n一 2 H o d g k i n S l y mp h o ma o f b o n e [ J ] . S k e l e t a l R a d i o l , 1 9 9 7 , 2 6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要点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cb28f9e518964bcf847cd8.png)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要点颅内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是属于少见原发脑肿瘤的一种,仅指淋巴细胞起源且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淋巴瘤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起源于胚层组织,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
免疫缺陷患者,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发病高峰年龄为50~70岁。
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尤其是中年男性,有学者认为和中年男性压力大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初发症状一般没有特殊性,常表现为偏瘫、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失语等。
当肿瘤累及胼胝体可见出现精神症状,累及丘脑时可出现觉醒障碍。
淋巴瘤多发生在额顶叶深部、基底节、脑室周围和胼胝体,也可以累及下丘脑及小脑。
病理特点肿瘤肉眼观均为灰红色不规则碎组织,质软,鱼肉状或胶冻样,偶见坏死。
镜检示瘤细胞弥漫呈斑片状分布,肿瘤组织与脑组织之间大部分无明显分界。
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分布呈袖套样结构,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吞噬细胞,呈「满天星」现象,但无淋巴滤泡样结构。
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中等大小至大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质少淡染,部分空泡状,部分嗜伊红,染色质分布不均,核深染,部分核呈点彩状,病理性核分裂易见。
核仁可见,可见浆细胞样分化,周围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影像学表现CT表现:平扫多呈略高密度,病灶可呈类圆形和分叶状。
当病灶较大时多可见占位效应,病灶周围大多可见低密度水肿区,增强扫描可为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也可呈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平扫时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及稍高信号,周围可有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当强化不均匀时提示肿瘤存在坏死。
DWI呈高信号是淋巴瘤的一个特点,此外,有学者认为增强扫描时呈现的「脐凹征」或者「握拳征」是淋巴瘤较为特征性的一个表现。
鉴别诊断1.脑内转移瘤:好发于老年人,多数有原发灶的病史,多发生在皮髓质交界区,水肿和占位效应更明显,具有「小病灶,大水肿」的特点,但不具有绝对性,病灶容易出血和坏死。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aa4e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8.png)
预后和复发
预后和复发
预后:原发性骨淋巴瘤的预后相对较好 ,但仍需密切监测。
复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需再次 治疗。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定的预防措施,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 食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结论
结论
原发性骨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骨髓恶性 肿瘤,需及早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并定期进行体 检,以保持健康。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原发性骨淋巴 瘤的科普知识
PPT课件
目录 导言 定义及病因 症状和检查 治疗方法 预后和复发 预防措施 结论
导言
导言
原发性骨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 骨髓恶性肿瘤,本PPT将为您介 绍其科普知识。
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原发性 骨淋巴瘤的定义
定义:原发性骨淋巴瘤是指起源于骨髓 的淋巴细胞恶性病变的肿瘤。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系统 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症状和检查
症状和检查
症状:骨痛、骨折、贫血、体 重减轻等。 检查:X线、CT、MRI、骨髓活 检等可以帮助确诊。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化疗:采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灭癌细胞。
治疗方法
免疫疗法:通过增强免疫系统 的功能来对抗癌细胞。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ea9691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d.png)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范辉;王文献;岳恒志;程敬亮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6(007)006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脑淋巴瘤患者17例单发,3例多发,共有24个病灶.其中,CT及MRI图像有以下特点:a)瘤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b)CT平扫多呈等或略高密度,无钙化,MR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相对较轻;c)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亦可不均匀呈环形或花瓣样强化.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影像表现缺少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总页数】3页(P350-352)
【作者】范辉;王文献;岳恒志;程敬亮
【作者单位】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河南,太康,461400;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河南,太康,461400;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河南,太康,461400;河南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磁共振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R739.41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J], 申敬东
2.原发性脑淋巴瘤CT和MRI诊断评价 [J], 徐文丽; 周建欣
3.原发性脑淋巴瘤CT和MRI诊断评价 [J], 徐文丽; 周建欣
4.CT、MRI影像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J], 文黎
5.CT、MRI影像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J], 宋士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d073c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d.png)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郑红伟; 杨瑞; 刘继伟; 胡道予; 王仁发; 李小明【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骨原发性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作者】郑红伟; 杨瑞; 刘继伟; 胡道予; 王仁发; 李小明【作者单位】河南省胸科医院影像科河南郑州 45000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4骨原发恶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 PLB)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结外恶性淋巴瘤的4.7%~6.4%,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3%[1,2]。
临床上误诊率高,易与其它骨原发和继发恶性肿瘤相混淆,但在治疗方案和预后上明显不同,因此,影像学的准确诊断对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
现回顾性分析19例PL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及病理分析, 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9例PL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5~75岁,平均年龄37.7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并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仅1例伴轻度发热症状,余均无明显全身症状,病程3~18个月不等。
均符合文献提出的PLB的诊断标准[2]。
19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均为B细胞源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B小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
1.2 检查方法行MRI平扫17例、增强15例;行CT平扫7例、增强3例。
CT检查使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排CT机。
MR检查使用GE公司Signa1.5T或3.0T超导MR扫描仪,扫描参数: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WI(TR 2800ms,TE 105ms);SE T1WI(TR400ms,TE 20ms)。
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分析
![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2467d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d.png)
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分析李营【摘要】目的探讨骨淋巴瘤的影像特点及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浸润型8例,溶骨性2例,混合型1例,发生部位涉及脊柱椎体、椎体附件、肋骨、股骨、颅骨、髂骨.CT表现为边缘模糊骨质破坏区,MRI表现为低T1WI信号,高或高低混杂T2WI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ECT表现为浓聚灶.结论骨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二者可相互补充,ECT可做为必要的补充检查.【期刊名称】《微创医学》【年(卷),期】2012(007)006【总页数】3页(P630-632)【关键词】骨淋巴瘤;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作者】李营【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南宁市,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1骨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占结外淋巴瘤的5%[1],该病影像学报道较少。
为了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现将本院收集的骨淋巴瘤病例的影像表现作一总结分析。
1.1 材料和方法搜集本院自2005~2011年病例资料完整的11例骨淋巴瘤,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
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7~78岁,平均57岁。
临床表现均以无明显诱因的长时间局部疼痛就诊,部分病人合并有软组织肿块,经门诊检查发现骨质改变收入院。
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西门子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SYMPHONY 1.5T;西门子64排螺旋 CT机:SOMATOM SENSATION。
1.2 检查方法 DR:常规拍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切线位片,位于长骨的均包含上下两个关节。
MRI:T1WI:TSE TR=815 ms、TE=13 ms,T2WI:TR=3800 ms、TE=121 ms;T2WI tirm:重复时间3 600 ms,回波时间46 ms、反转时间160 ms,增强剂使用马根维显,脂肪抑制序列,行冠状位、横断面及矢状位扫描;CT:准直器64×0.6层厚0.75 MM,螺距0.9,行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加增强扫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与CT、MRI对照研究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与CT、MRI对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ea35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8.png)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与CT、MRI对照研究李光【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36)A02【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病理表现与CT、MRI 表现,旨在为提高临床淋巴瘤诊断率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本院确诊并经过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理表现资料、CT表现以及MRI表现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再选取同期在本院诊断治疗的恶性胶质瘤患者13例作为对照研究,检测淋巴瘤患者与胶质瘤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对比淋巴瘤与胶质瘤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作分析.结果:2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单发的有19例,多发的有6例,共32个病变.其中18个病变分布在脑室旁深部白质,9个病变分布在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5个病变分布在胼胝体.27个病变周围轻度水肿,5个病变周围明显水肿.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为15例20个病变平扫呈等或高密度影,无出血或钙化,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4个病变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MRI 平扫13例呈 T1WI 均呈等或较低信号,10例T2WI 呈等信号或低信号,1例中心囊变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明显强化,2例患者行 MRI 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强化均不明显.病理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癌细胞大小比较一致,胞质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癌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及片状坏死,未见钙化.淋巴瘤与胶质瘤Ⅲ~Ⅵ级患者的 MAD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与胶质瘤Ⅰ-Ⅱ级患者的MAD 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基础决定其 CT、MRI 表现,运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做出正确的诊断.【总页数】1页(P1027-1027)【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基础;CT;MRI【作者】李光【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一医院放射科,湖北襄阳市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张建伟2.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J], 项晓俊;建军;植金兴;唐锦波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耿承军;陈君坤;卢光明;石群立;陈自谦;李苏建;许建;吴新生;储成奇4.小儿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理表现与CT、MRI对比研究 [J], 刘鸿明;赖灿5.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陆方晓;刘璐璐;杨建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征阳昱恒,宋佳,曾晓华,刘江勇,熊飞(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影像科,湖北武汉430070)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多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
方法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骨淋巴瘤22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CT及MRI特点。
结果本病多见于长管状骨干骺端或骨盆,椎体次之,22例中发生于股骨6例、骨盆5例、椎体3例,肱骨、胫骨及颅骨各2例,肩胛骨及肋骨各1例。
X线平片、CT扫描对病变的大小、骨破坏边界显示效果较好,MRI对观察骨髓及骨旁软组织受侵的准确性极高。
结论X线平片、CT及MRI对诊断该病均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各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应结合多种影像检查以增加病变显示信息量,提高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原发骨淋巴瘤;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中图分类号:R738.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826.2013.05.35文章编号:1671-3826(2013)05-0525-03Multipl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bone lymphoma Yang Yu-heng,Song Jia,Zeng Xiao-hua,Liu Jiang-yong,Xiong Fei(Department ofRadiology,Wuhan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ommand,PLA,Wuhan Hubei 43007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ultipl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bone lymphoma(PBL).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by means of studying X-ray plain film,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features in22cases of PBL that had been confirmed by biopsy or surgical pathology.Results The lesion occurred mostly in the metaphysis of long bone or in pelvis,and second to it was in vertebra.Of the22cases,those with PBL in fe-mur,pelvis and vertebral body accounted respectively for6,5and3.The number of the cases with PBL in humerus,tibia and skull was2,and that in scapula and rib was1,respectively.X-ray plain film and CT had good findings in showing the boundary of lesion area and the extent of bone destruction,and MRI was good at showing the lesions of bone marrow involvement,as well as the involved soft tissue adjacent to bone.Conclusion X-ray plain film,CT and MRI for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have a certain image features,but all kinds of examination method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multiple imaging examin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to increase lesion information quantity.Key words:primary bone lymphoma;computeriz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相对其他结外淋巴瘤其发病率较低,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骨肿瘤,仅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5%[1]。
国际淋巴瘤研究组制定分类修订标准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其临床表现将PBL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且NHL在国内发病率要远远高于HL。
NHL进一步可分为B细胞型、T细胞型,少数文献报道尚有组织细胞肉瘤,其中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本研究总结了22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通过X线、CT、MRI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旨在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提高诊断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PBL 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为19 65(49ʃ10.9)岁,主要集中于45 55岁,此区间占14例(63.64%)。
22例首诊症状均表现为局部疼痛,13例表现为局部软组织作者简介:阳昱恒(1976-),男,湖南人,主治医师,目前主要从事骨关节CT、MRI诊断肿胀及肿块形成(其中3例软组织肿块直径超过5cm),11例病变邻近关节活动受限,3例累及椎体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及下肢麻木、乏力等。
该组患者临床无明显全身症状,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病程2 25个月不等,均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其中仅1例为HL,其余均为NHL,且符合目前文献公认PBL诊断表现。
1.2设备与方法扫描设备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Aq-uilion16层CT机,扫描层厚5 10mm,层距5 10mm,扫描条件120 140kV,250 280mA,部分病人予以非离子型对比剂三代显(300g/L,60 70ml经高压注射器团注,注射流率2.5 3.0ml/s)行增强扫描。
MRI采用GE Signa Excite HD1.5T超导MR机器,常规行T1WI、T2WI和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扫描,层厚4 8mm。
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流率2ml/s注药后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
2结果2.1发病部位本组单骨发病20例,其中发生于股骨6例,骨盆5例,椎体1例,肱骨、胫骨、颅骨各2例,肩胛骨及肋骨各1例,2例脊柱病变为多椎体受累(呈跳跃式),且脊柱病变均累及椎体及附件骨质。
2.2X线及CT表现按照本组病例特点,依其X线平片及CT表现分为以下四型:(1)溶骨破坏型15例(68%),该型最常见,其中发生于股骨5例、骨盆4例、肱骨及胫骨各2例,累及椎体、肋骨各1例,该型主要表现为“虫蚀样”、“筛孔状”骨质破坏区,边界不清晰,伴局部骨皮质破坏及缺失,但破坏较轻,多合并皮质旁软组织肿块及表现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
(2)成骨硬化型1例,较为少见,表现为多个受累椎体骨质密度普遍不均匀增高,呈“象牙椎”改变。
(3)囊性膨胀型2例,病变表现以囊状骨质破坏为主,骨皮质变薄,但无明显皮质断裂征象,周围有不均匀的骨硬化和薄层骨壳,该2例(股骨下段1例、肩胛骨1例)分别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及软骨瘤,与此类良性骨病表现极为近似。
(4)混合型4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内散在斑片状、絮状致密影或破坏区周围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之骨质硬化带。
2.3MRI表现22例PBL中均表现病变区骨髓信号异常,周围骨质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增生硬化(以前者居多);髓腔内部被软组织影取代,T1WI为均匀等或稍低信号15例,稍高信号7例,脂肪抑制T2WI主要为均匀等或稍高信号改变,4例表现为稍低信号,其中1例椎体多发PBL,表现低信号。
骨外软组织肿块占20例,未见明显出血、囊变及钙化,其中6例较大软组织肿块呈围骨性生长。
增强扫描骨内肿瘤实体呈明显强化,骨外软组织肿块呈中等、均匀强化。
3讨论PBL是指病变仅限于骨骼系统或周围软组织,最早是在1901年由Wieland等首先描述此瘤的表现;1932年,Oberling等将此瘤命名为网状细胞肉瘤以与其他的小圆细胞肿瘤特别是Ewing肉瘤区分开;后国内有学者报道“网状细胞肉瘤”这一术语是用来描述由被认为组织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起源、产生网状纤维的细胞所构成的肿瘤;由于真性的“组织细胞”或“网状组织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实际上绝大多数是B或T细胞淋巴瘤。
因此,1963年Ivins 等建议更名为原发和继发骨淋巴瘤并沿用至今。
有关原发性骨淋巴瘤诊断严格,现公认标准为Coley首先定义:(1)单骨发病;(2)肿瘤存在于骨髓;(3)转移仅局限于区域淋巴结,且6个月内无其他骨或骨外侵犯[2]。
近年来研究表明PBL也可多骨发病,并称之为PBL的一种特殊类型。
PBL大体观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灰红色、鱼肉样,边界不清,常混有骨小梁和脂肪组织。
镜下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基本一致,有时由大、小淋巴细胞混合组成或以大细胞为主。
瘤细胞的核大、空泡状,核仁较明显,一个或数个,常贴于核膜,胞质通常不明显。
由于肿瘤细胞的此种构成,影像学经常表现肿块密度或信号较均匀,又因为供对比剂存留的细胞外间隙较小,所以表现病变增强后大部分呈中等强化。
PBL发病以四肢管状骨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X线、CT对病变区骨质破坏显示极佳,典型骨质破坏有两种形式:一是“筛孔样”,表现为无数细长的骨质疏松或缺损,常与骨干平行,也有学者称之为“渗透性”,这种现象源于骨淋巴瘤的生长模式即弥漫浸润性生长,病变可沿哈佛系统和伏克曼管蔓延至周围软组织,因此影像学经常会表现骨质破坏轻,但周围软组织肿块大而广这种不成比例的现象,且国内、外文献一致认为此种征象是诊断PBL的可靠依据[3-6]。
二是“虫蚀样”,表现为骨内大片状破坏透光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
经研究表明[7],肿瘤细胞可产生可溶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使得骨质吸收、破坏增强。
当骨皮质破坏、断裂时就会合并病理性骨折,本组中占5例(23%),因此PBL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概率要低于其他骨原发恶性肿瘤,笔者认为是否伴有病理性骨折主要取决于病变进展的程度。
文献[4]报道约50% 60%的病例有骨膜反应,呈平行、层状、针状,长骨多层状骨膜反应与骨的长轴平行可形成葱皮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