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法初探

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法初探
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法初探

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法初探摘要:汉长安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区西北约十公里处,周长25100米,全城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而汉长安城考古工作进行约有半个世纪,硕果丰厚。汉长安城遗址也将以遗址公园的模式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示,本论文就是以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为研究对象并探讨保护与展示方法的论文。

关键字:汉长安城城门遗址、遗址保护、保护与展示方法

1.汉长安城城门概述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是汉族与汉文化正式形成的时期。其都城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都会,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之起点。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都城因袭秦制,在经历了高祖皇帝,惠帝及武帝的不断扩建与新建,汉长安城初具规模。汉长安城城门修建于汉惠帝时期,四面城墙每面3门。自东面北起顺时针数,分别是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覆盎门、安门、西安门、章城门、直城门、雍门、横门、厨城门、洛城门。汉长安城这种“旁三门”的城门分配制度与《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相符。从汉长安城开始形成规整的“旁三门”的城门分配制度,对以后历代都城城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索广州明城墙遗址保护与利用方法

探索广州明城墙遗址保护与利用方法 发表时间:2018-10-26T11:57:30.3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作者:韦丽沙 [导读] 古城墙在历史上作为一个特殊的构筑物,因它外形结构的特殊,承载无数文明的历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530000 摘要:古城墙在历史上作为一个特殊的构筑物,因它外形结构的特殊,承载无数文明的历史,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广州明城墙遗址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本文基于城市遗产廊道的规划基础,历史文化景观点的丰富条件,尊重明城墙遗址价值的同时,坚持保护利用原则,以明城墙遗迹线及古城主要城市交通线为基础,规划设计古城遗产廊道。探索一条适合广州明城墙遗迹的保护利用道路。 关键词:广州明城墙;遗产廊道;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 引言 城墙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智慧、勤劳、文化的产物,对一个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情感,承载了千年文明的历史,成为一道特殊的历史文化景观点。但在城市飞速发展中陆续被拆卸、摧毁,仅存的城墙遗址已不多。在研究各地对古城墙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发现城墙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城墙影响整体景观的优良性等问题。因此,在对广州明城墙遗址的保护利用中,笔者从微观层面上将城墙遗址及周边环境组成历史文化景观点;从中观层面上结合古城内其他文物单位,如古建筑、历史街区等形成区域性景观;从宏观层面上重新构建城市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景观加入体系中,构成更丰富的城市遗产空间网。 一广州明城墙遗址的价值 1.1历史价值 广州城从秦汉时期发展就已展现出它强大的“外交”能力和优越的自然风景魅力。盘山而上和依水而筑的城墙将古城紧紧包围;护城河与城墙双重合并,不仅能抵御外寇的侵扰还能抵御洪水潮汐的侵袭,起到多重保护作用。广州明城墙作为广州城的筑城历史书,只可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消失殆尽。越秀山段幸存下的明城墙成为了唯一,也成为一部研究广州城历史发展最重要最有根据的残缺的“文献资料”。 1.2美学与艺术价值 广州现存城墙遗址为明代,但城市历史可追溯至秦代。明城墙在不同时期经历多次扩大、重建、修葺,明代城墙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明代时期修筑,而是在唐宋的基础上增建。现存明城墙越秀山段可发现,有的地段的墙基还能看到明代以前的材料和做法。多层历史筑墙的痕迹叠加,充分展现了城墙的历史价值。现存城墙遗址大多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原貌,其筑墙材料和砌筑方法、型制做法、刻印等都真实的反映了历史资料文献所叙述的模样,具有重要的技艺价值。 1.3社会价值 广州明城墙的功能从“实用型”转换为“历史文化型”,其社会地位像是从一位英姿飒爽的“大将军”转为历尽沧桑且学识渊博“老者”,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的改变带来的转变,是时代发展产生的必然,仍有它与时同步的社会价值。 二广州明城墙遗址现存状况 2.1 自然因素破坏 2.1.1雨水冲刷、风化严重。广州雨水多,城墙全年不断的在被雨水冲刷,阳光暴晒之间交替着接受考验,导致城墙被侵蚀严重,下雨过后出现墙面渗水、膨胀鼓起、裂缝、表面凹凸不平等现象。湿热的天气使城墙踏道易长苔藓,城道湿滑。尤其墙基的红砂岩极易受到风化,出现穿孔、松散、斑驳、酥碱的现象。 2.1.2植物侵犯。由于城墙内芯是夯实土,植物生长的条件足够,长势茂盛,从城墙的顶部、侧面均有大小不同的植物蹿出,连攀藤类植物也参与霸占墙体。尤其是榕树,根繁叶茂,强大的根系结实的包裹着城墙,而枝展宽大的冠幅又加重城墙的负荷,使得城墙出现崩裂、松动、砖脱落、透水等严重问题。 2.2 人为破坏因素 2.2.1人为破坏因素乱搭乱建。越秀山城墙上,发现有几处房屋直接搭建在城墙上。镇安路上的一处小洋楼背面即是城墙面,已出现严重的倾斜坍塌,结构损坏严重,裂缝、沉降情况常有发生,严重影响住户和过往城墙边的游人的安全。另外,还有在城墙上建休息亭、连廊等,使得该处城墙超负荷压迫出现裂缝,极易出现坍塌状况。且亭子的风格、色调均与城墙不搭调,破坏了和谐统一性。 2.2.2肆意拆除、刻画。在拆墙运动中广州城墙几乎被拆毁,拆下来的砖块用作铺路或建造房屋。仔细观察城墙砖,还发现有游客在城砖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行为十分恶劣,严重破坏遗址。在美术馆东面原有一段城墙,由于保护管理缺失,导致此段城墙现已消失不见,只剩零星碎石。 2.2.3工程垃圾处理不当。在城墙表面看到一些未及时埋地的电线耷拉下来,或悬挂半空中;还有的电线直接从墙顶拉过,电线杆建在城墙上,固定电线的铁脚架也未清除彻底。在防空洞上部山体上,还发现有一段低矮的水泥挡土墙和一些建筑垃圾。在城墙表面,还发现有加设的排水管道和废弃的落水管,很突兀的沿着墙面穿过,破坏了城墙整体历史风貌。 2.2.4垃圾乱丢。不难发现越秀公园内的城墙拐角处和墙上部建有房屋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垃圾污染。角落里生活垃圾、废弃建筑材料等堆积一摞;潮湿、污水、垃圾的发酵,靠近时还闻到一股恶臭。人民中路处的城墙遗址也发现在角落处有零星垃圾,还看到附近居民遛狗时,狗在遗址边的种植池排粪便却不清理,严重破坏城墙的历史文明价值。 三广州明城墙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 3.1基于遗产廊道的明城墙遗址保护与利用方法 经过多层分析,笔者将基于各时期古城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景观点(多以明代古城内的为主),并将明代古城墙遗迹线作为其中的保护要素,规划设计古城内三部分遗产廊道。 3.1.1环形遗产廊道——明代古城城墙遗迹线 环形遗产廊道是将明代老城部分的城墙遗迹线与东濠涌城市绿道、越秀公园城墙遗址连接起来,用“山—水—路”的形式,将明代古城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_以西安地区为例_朱明敏

内容提要:土遗址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对其保护利用应尽量遵循原真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其中原真性原则对应遗产保护,可读性原则对应遗产利用。西安地区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可大致分为室内模式和露天模式。室内模式对保护遗址本身的原真性较为得力,但在原真环境保存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适用于经过考古发掘清理,需要展示多种遗迹现象的土遗址;露天模式在保护环境原真以及提高可读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应与室内模式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适用于原有形制不复杂,较为规整、对称的土遗址。 关键词:土遗址 遗址保护 保护原则 保护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K878.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简介 朱明敏(1985~),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不可移动文物调查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探讨 ———以西安地区为例 朱明敏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030) 一 引言 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1]。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物或构筑物绝大多数沿袭的是土木结构传统,木质建筑构件容易腐朽,保存下来的多为土质遗存,所以土遗址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中占很大比例。在前六批(含增补与合并)公布的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和古墓葬为710处[2],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这些古遗址和古墓葬绝大多数属于土遗址范畴,可以说土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我国文化遗产工作之重点。 西安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积累了很多保护经验。本文拟通过分析土遗址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土遗址保护理念和原则,分析西安地区目前使用的几种土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特点和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保护案例,得出各种保护利用模式的优缺点、适用遗址类型和条件,从而为以后的土遗址保护提供借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以“5片4线1圈”、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在全国 范围内铺开,对已开展的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总结和探讨就更加必要了。 二 土遗址的分类和特点 (一)土遗址的分类 土遗址虽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但其本身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土遗址,采取的保护、展示方式等肯定不同,故要讨论其保护利用模式就必须先将土遗址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适当的分类。最简单的是按土遗址的保存状态来分,有地面遗存和地下遗存两大类;其二是按遗址的文物性质来分,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遗址和古墓葬等类别;其三是以遗址的原功能进行区分,如灰坑、窑址、窖穴、沟渠、道路、城门城墙、夯土台基、建筑墙体、建筑基址、封土、墓穴、陪葬坑等。 按照以上标准划分出来的类别并不是互斥的,在很多情况下,一处遗址可能会同时包含以上多个类别,比如,一座帝王陵墓,它既有属于地面遗存的封土,又有属于地下遗存的墓穴、陪葬坑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它不仅包括多个灰坑、窖穴、房址等复杂遗迹,还可能会有大片的墓葬群。上述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探讨保护利 遗产保护理论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杨宁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及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对制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及文化的珍贵遗产。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1.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资源数量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悠久,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大量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礼俗信仰等。截至2011年,在历次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家文化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作”评选中,我国有“昆曲”等29个项目成

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苗族古歌”等121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下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统计表 1.2 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 1.2.1 多元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多元化,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是由56个民族建立、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每个民族都创建了自己独特的赖以生存的根源文化,并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从文化类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礼俗信仰、岁节食令等多种形态;从表现形式上或有形、或无形,或简单、或复杂,或原始、或现代,或活体呈现、或物化存在。众多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发展。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央视网> 新闻频道>中国新闻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17:02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西安门老照片 汉长安城遗址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批准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总保护面积为75.02平方公里。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汉长安城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兴建长乐宫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建筑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这里,汉王朝沿袭了秦以来的郡县制架构和法律、政治、文字“大一统” 的局面,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经济政策,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并通过北击匈奴确立了后来中国疆域的主要轮廓。随着汉文化的发扬光大,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最终演变成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最终被称为汉语、汉字。

未央宫遗址简介 未央宫是汉长安城中的皇宫,始建于公元前200年,面积4.8平方公里,平面近似正方形。其宫墙周长8800米,四面各开一门,分别有道路通往未央宫前殿。宫内的主要道路将宫城大致分为中部朝寝区、西南部皇家池苑区和西北部的官署区。 未央宫前殿遗址老照片 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大殿,其中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会、皇家婚丧等大典均在此举行。现前殿遗址所存夯土台基残高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 椒房殿遗址 椒房殿为皇后所住宫殿,位于前殿之北。因宫殿墙壁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粉末进行粉刷而得名,同时因椒者多籽,亦取其“多子”之意。初步探明的遗址有正殿、配殿、厢房及宫内通道等。

阴极保护的基本知识

阴极保护的基本知识 阴极保护是基于电化学腐蚀原理的一种防腐蚀手段。 阴极保护是基于电化学腐蚀原理的一种防腐蚀手段。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对阴极保护的定义是:通过施加外加的电动势把电极的腐蚀电位移向氧化性较低的电位而使腐蚀速率降低。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就是在金属构筑物上连接或焊接电位较负的金属,如铝、锌或镁。阳极材料不断消耗,释放出的电流供给被保护金属构筑物而阴极极化,从而实现保护。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源向被保护金属通以阴极电流,使之阴极极化。该方式主要用于保护大型或处于高土壤电阻率土壤中的金属结构。 保护电位是指阴极保护时使金属腐蚀停止(或可忽略)时所需的电位。实践中,钢铁的保护电位常取-0.85V(CSE),也就是说,当金属处于比-0.85V(CSE)更负的电位时,该金属就受到了保护,腐蚀可以忽略。 阴极保护是一种控制钢质储罐和管道腐蚀的有效方法,它有效弥补了涂层缺陷而引起的腐蚀,能大大延长储罐和管道的使用寿命。根据美国一家阴极保护工程公司提供的资料,从经济上考虑,阴极保护是钢质储罐防腐蚀的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网状阳极阴极保护方法 网状阳极阴极保护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且成熟的针对新建储罐罐底外壁的一种有效的阴极保护新方法,在国际和国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状阳极是混合金属氧化物带状阳极与钛金属连接片交叉焊接组成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辅助阳极。阳极网预铺设在储罐基础中,为储罐底板提供保护电流。 网状阳极保护系统较其它阴极保护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电流分布均匀,输出可调,保证储罐充分保护。 2)基本不产生杂散电流,不会对其它结构造成腐蚀干扰。 3)不需回填料,安装简单,质量容易保证。 4)储罐与管道之间不需要绝缘,不需对电气以及防雷接地系统作任何改造。 5)不易受今后工程施工的损坏,使用寿命长。 6)埋设深度浅,尤其适宜回填层比较薄的建在岩石上的储罐。 7)性价比高,造价仅为目前镁带牺牲阳极的1倍;虽然长期由恒电位仪提供

2017年万宁市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7年万宁市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情况的 调查报告 在过去的革命岁月中,万宁地方党组织坚持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经历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无数英雄儿女血洒热土,前赴后继,创立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辉煌业绩,使万宁留下许多革命遗址遗迹,在万宁人民的心中构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成为振奋和教育我们的最现实的立体教材。 遗址遗迹基本情况、XX年底,万宁市共有革命遗址遗迹23处,其中,已经开发的有8个遗址分别是:六连岭烈士陵园、万宁革命烈士陵园、庄田纪念馆、李振亚纪念园等;其中六连岭烈士陵园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爱国主义主义教育基地、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正在开放的有2处、庄田故居、官天民故居。13个没有开发、其中革命领导人(莫同荣、杨树兴、谢育才)故居3个,徐成章烈士墓、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0个。特别是龙滚镇田头村十甲庙,是六连岭“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在田头十甲庙发生,万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农会、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红色娘子军二连、琼崖高等列宁学校等先后在十甲庙成立。琼崖特委领导机关曾驻扎在十甲庙,领导指挥琼崖的革命斗争,早期琼崖革命的领导人杨善集、王文明、杨树兴、谢育才、庄田等都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3月十甲庙被国民党焚烧,修复后,1932年8月,再次被国民党烧毁,1943年,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拆除,此后,就不再修复。 保护与利用情况、近年来,万宁市每年投资1万元保护修缮陈维新烈士故居;每年投资3.5万元,用于维护修缮万宁市革命烈士陵园、阎克林等四位革命烈士纪念碑、盐涛和港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完整版)牺牲阳极法阴极保护方案

长输管道牺牲阳极法 阴极保护方案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编制日期:2010年10月4日

目录 一、概述------------------------------------------------------------ 2 (一)原理 ----------------------------------------------------- 2(二)牺牲阳极法阴极保护的优点 --------------------------------- 2(三)牺牲阳极材料 --------------------------------------------- 2(四)阳极安装方式 --------------------------------------------- 6(五)测试系统 ------------------------------------------------- 7(六)应用标准和规范 ------------------------------------------- 7(七)主要测试设备和工具 --------------------------------------- 7 二、该项目管道牺牲阳极保护法的设计---------------------------------- 8 三、施工方法-------------------------------------------------------- 8 1、牺牲阳极法阴极保护施工安装程序简述如下: -------------------- 8 2、牺牲阳极法的施工: ------------------------------------------ 9

阴极保护分类及方法

阴极保护的概念及措施 中文名称:阴极保护英文名称:cathodic protection 定义1:通过降低腐蚀电位获得防蚀效果的电化学保护方法。应用学科:船舶工程(一级学科);船舶腐蚀与防护(二级学科) 定义2:将被保护金属作为阴极,施加外部电流进行阴极极化,或用电化序低的易蚀金属做牺牲阳极,以减少或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水资源开发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3:通过降低腐蚀电位而实现的电化学保护。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腐蚀与保护(二级学科);电化学腐蚀(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阴极保护技术是电化学保护技术的一种,其原理是向被腐蚀金属结构物表面施加一个外加电流,被保护结构物成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 目录 1.腐蚀简介 1)防腐蚀的重要性2)金属为什么腐蚀?3)如何评价金属的腐蚀倾向?4)腐蚀控制措施?5)施加涂层后,为什么还会腐蚀? 2.阴极保护发展简史 3.阴极保护技术简介 1)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2)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技术 4.阴极保护效果的判据

1)普通钢阴极保护准则2)铝合金阴极保护准则:3)铜合金阴极保护准则:4)异种金属阴极保护准则: 5.阴极保护技术问答 1)什么是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 2)什么是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 3)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的组成有什么? 4)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5)电源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6)辅助阳极的作用是什么? 7)辅助阳极的种类有多少? 8)控制参比电极的有那些? 9)为什么需要采用电绝缘? 10)测试桩的作用是什么? 11)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的组成有什么? 12)牺牲阳极主要有那些? 1.腐蚀简介 1)防腐蚀的重要性 2)金属为什么腐蚀? 3)如何评价金属的腐蚀倾向? 4)腐蚀控制措施? 5)施加涂层后,为什么还会腐蚀? 2.阴极保护发展简史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0395856.html,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探讨 作者:唐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4期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古遗址遍布全国各地,提倡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加强古 遗址保护与利用,应该理解其内涵和特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遵守生态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原则,构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本文主要基于荆楚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展开研究,探讨推进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相关工作,应该制定总规划、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推动学术研究、开发文旅产业、塑造文化品牌。 关键词:古遗址;保护;利用;探讨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古遗址,提倡对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古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有逐渐被忽略的趋势。如果人们因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造成了对古遗址的伤害,不仅是直接损害了古遗址的价值,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伤害。目前,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在有些区域的贯彻和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操作不当、项目决策失误等。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该针对古遗址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目的[1]。 1 古遗址的含义和特征 古遗址一般是指古代人类进行各项活动所延续到当代且留有文化痕迹的场所、建筑等。就我国当前的古遗址的情况来看,主要具备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全面,各个时代都相应留存一些古遗址,从距今200多万年前到现在,包含新石器时代、各个朝代等都已经被发现有相应的遗址;二是数量多,全国各地都有相应的古遗址被发现,不仅种类非常丰富,而且数量庞大,遍及全国各地;三是种类齐全,比较常见的包括居住类、祭祀类、商贸类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状况[2]。 2 古遗址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压力。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部分古遗址面临损坏的危机;二是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很多古遗址都开放旅游,频繁的人类活动也给古遗址带来了一些伤害;三是古遗址保护的资金投入有限。鉴于经济形势的影响,部分地区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四是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不高。部分人对于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不够理解和重视,甚至还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古遗址;五是狂热的申遗浪潮给古遗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益的驱动导致个人非理性行为,使得古遗址遭受损坏。近年来,以上问题的影响越来越恶劣,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共同探讨如何保护与利用古遗址。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萧山区坎山镇为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实践的地点及其背景 (3) 二坎山镇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列 (3) (一)萧山花边 (3) (二)坎山“祭星乞巧”文化节 (3) (三)民间物质遗产 (4) 1.千年地藏寺 (4) 2.接龙禅寺 (4) 三.坎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问题指出) (4) (一)在住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4) (二)政府的保护力度 (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 (6) (四)民间基层的保护意识匮乏 (6) 四探讨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6) 结束语 (7)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遍布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而散落于各个角落灿烂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本文以浙江省坎山镇的民间文化遗产为例,从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新时代的民生现状层面上,展开调查,汇集民意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其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希望民间文化遗产能够长存而非淹没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中。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措施 前言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诚然,在中国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迅速飞涨的时代,相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却频遭冷落。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只“食用”快餐文化,因此,本文将广泛调查民意,收集民众心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深入分析数据。 如何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使之与现代化社会产业接轨,与当代人的生活接洽,正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管道阴极保护基本知识

管道阴极保护基本知识

管道阴极保护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阴极保护系统管理知识 ◆阴极保护系统测试方法 ◆恒电位仪的基本操作 一、阴保护系统管理知识 (一)阴极保护的原理 自然界中,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状态存在的,通过炼制被赋予能量,才从离子状态转变成原子状态,为此,回归自然状态是金属固有本性。我们把金属与周围的电解质发生反应、从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称为腐蚀。 每种金属浸在一定的介质中都有一定的电位, 称之为该金属的腐蚀电位(自然电位),腐蚀电位可表示金属失去电子的相对难易。腐蚀电位愈负愈容易失去电子, 我们称失去电子的部位为阳极区,得到电子的部位为阴极区。阳极区由于失去电子(如铁原子失去电子而变成铁离子溶入土壤)受到腐蚀,而阴极区得到电子受到保护。 阴极保护的原理是给金属补充大量的电子,使被保护金属整体处于电子过剩的状态,使金属表面各点达到同一负电位,金属原子不容易失去电子而变成离子溶入溶液。有两种办法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即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和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1、牺牲阳极法 将被保护金属和一种可以提供阴极保护电流的金属或合金(即牺牲阳极)相连,使被保护体极化以降低腐蚀速率的方法。 在被保护金属与牺牲阳极所形成的大地电池中,被保护金属体为阴极,牺牲阳极的电位往往负于被保护金属体的电位值,在保护电池中是阳极,被腐蚀消耗,故此称之为“牺牲”阳极,从而实现了对阴极的被保护金属体的防护,如图1—3。

牺牲阳极材料有高钝镁,其电位为-1.75V;高钝锌,其电位为-1.1V;工业纯铝,其电位为-0.8V(相对于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 2、强制电流法(外加电流法) 将被保护金属与外加电源负极相连,由外部电源提供保护电流,以降低腐蚀速率的方法。其方式有:恒电位、恒电流、恒电压、整流器等。如图1-4示。 图1-4恒电位方式示意图 外部电源通过埋地的辅助阳极将保护电流引入地下,通过土壤提供给被保护金属,被保护金属在大地中仍为阴极,其表面只发生还原反应,不会再发生金属离子化的氧化反应,使腐蚀受到抑制。而辅助阳极表面则发生丢电子氧化反应,因此,辅助阳极本身存在消耗。 阴极保护的上述两种方法,都是通过一个阴极保护电流源向受到腐蚀或存在腐蚀,需要保护的金属体,提供足够的与原腐蚀电流方向相反的保护电流,使之恰好抵消金属内原本存在的腐蚀电流。两种方法的差别只在于产生保护电流的方式和“源”不同。一种是利用电位更负的金属或合金,另一种则利用直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概述 基本信息 汉长安城遗址 地理位置: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发掘年代:1956年至今。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意义 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介绍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

第八章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第一节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一、何谓“传承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群体传承,一是传承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2008年国家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承担的义务作出规定: (一)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文化行政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 (二)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三)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 (四)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 (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

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 朱良杜 永顺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经湖南省苏区县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湘鄂川黔苏区县,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任弼时、贺龙、王震、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的革命运动,创建以永顺塔卧为中心的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尤其是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一年多时期,根据地革命烈火熊熊,达到鼎盛,留下了大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中,永顺县约8万人参加、支援红军,1.1万人牺牲或遇难,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塔卧因此被称“红都”“江南延安”。解放前后,为剿灭湘西匪患,解放军第47军141师转战大湘西,在永顺境内留下系列剿匪战斗遗址遗迹。此后,湘西儿女踊跃参加志愿军,为抗美援朝书写了辉煌战绩。可以说,在永顺这片红色热土,沉淀了太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树立了无限崇高的革命精神与人文情怀,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今天,加强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既有利于继承革命传统与精神,又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应成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 一、做好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革命遗址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珍贵记忆,是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红色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经大力发掘、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分布全县的革命遗址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红色旅游,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文

化遗产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培育红色品牌,弘扬红色文化,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全县文化建设新的跨越。这有利于加强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保护、修缮好革命遗址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从而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坎里;这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色革命遗址遗迹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是“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然而,在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中,某些革命遗址遗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正在消失,不能客观真实反映党的革命活动,丧失了宝贵的历史价值,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开发。 二、永顺县革命遗址遗迹概况 据2015年永顺县文物局普查公布,全县共有23处革命遗址遗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万坪大战指挥部旧址、谢家祠堂红军标语、永保县革命委员会旧址、郭亮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烈士纪念碑、五连洞剿匪战斗遗址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万坪大战战场遗址、红军医院、苏维埃城市区政府、苏维埃龙寨区政府、上坪红军标语、下坪红军标语、红军兵工厂、中共永保县委会、永顺军分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六军团会议旧址、麻料溪红军洞、塔卧红军碉楼遗址、十万坪大战革命烈士纪念碑、五伦剿匪标语、李昌故居等16处革命遗址遗迹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2013年永顺县史志办、民政局老区办联合调查资料统计,在永顺境内红军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剿匪战斗遗址遗迹共40余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