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具体介绍:第六章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受精和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
2.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同学连续树立事物是进展变化的观点。
4.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同学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①“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
只有彻底弄清晰“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②“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它是指: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进入胚囊后,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
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的极核就要发育变化,它们变化的同时,也就是子房发育的过程,子房发育的结果,就意味着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同学不能观看到。
因此,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2.双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由于:(1)同学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生疏,要立刻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状况,对初一同学来说是有肯定的难度的。
(2)如前所述,双受精过程和子房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同学接受起来确有难度,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协作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帮助讲解,使同学把这部分学问理解透彻。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1.关于引言:上节课讲的内容是“开花和传粉”。
所以,老师在讲新课前,可以先复习提问如①什么叫开花?什么叫传粉?②传粉的方式有几种?③虫媒花和风媒花的结构特点?然后,老师可以这佯说:“不论什么样的传粉方式,最终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了,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有的同学会接着老师的话说出:“形成果实,形成种子。
八年级上册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果实的结构和形成过程,理解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果实的结构:果皮、种子、果肉等。
2. 果实的形成过程:传粉、受精、果实发育等。
3. 果实与种子的关系:果实是种子发育的外层保护,种子是植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果实的结构和形成过程,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2. 难点:果实形成过程中的传粉、受精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果实和种子,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果实的结构和形成过程,介绍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果实形成过程中的传粉、受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
4. 户外观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植物园进行户外观察,实地了解果实的形成过程。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果实和种子的实物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户外观察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果实和种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果实和种子的生产、加工及食用价值。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农科院,深入了解各种果实和种子的特点。
3. 开展果实和种子手工艺品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
八、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
八年级生物上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教师引导: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以及分类。
2.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物展示。
-教师通过PPT、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繁殖的基本方式。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果实和种子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资料。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简图,标注出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具体过程,并在图中简要描述各部分结构特点。
2.选择一种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不少于200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传播方式等。
3.阅读拓展资料:《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植物保护的篇章,了解我国在保护植物多样性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为植物保护作出贡献。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资料。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生物学素养。
4.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设计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花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解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花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
(2)区分不同类型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画和图片。
2、鲜花(如桃花、梨花等)、解剖工具(镊子、刀片等)。
3、不同类型的果实(如苹果、桃子、花生、玉米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各种鲜艳美丽的花朵图片,提问学生:“这些花朵盛开之后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1、花的结构(1)通过多媒体展示桃花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实物鲜花,向学生讲解花的各个结构,包括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
(2)重点讲解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及功能。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使用解剖工具解剖鲜花,观察花的结构,并填写实验报告。
2、传粉和受精(1)利用动画演示传粉的过程,讲解传粉的两种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2)以桃花为例,讲解受精的过程。
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
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
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6《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实验步骤和观察记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果实和种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不够清晰,对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加深对果实和种子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学会观察和描述果实和种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观察其结构特点。
2.实验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原因。
4.讲授法:教师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解释种子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果实和种子的图片。
2.实验材料:果实、种子、剪刀、放大镜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果实和种子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重点讲解种子形成过程。
同时,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对实验有所期待。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果实和种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护果实和种子,保护生态环境?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及种子形成过程。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教案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果实和种子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及结构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掌握果实和种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分析它们的异同。
3.讲解法:教师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增进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实物准备:各种果实和种子,如苹果、香蕉、花生等。
2.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教学卡片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果实和种子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进入课堂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同时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比较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分析它们的异同。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果实和种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教案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教案教案:种子和果实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定义和特性。
2.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并能描述其过程。
3.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种子和果实的形态和特性。
2.种子和果实的样本,供学生观察和研究。
3.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用具和材料,用于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引入话题,提问学生:“你知道种子和果实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种子和果实的定义。
Step 2:学习种子的形成1.向学生展示一张或几张种子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形态和特征。
2.解释种子的构造,包括种皮、种胚和营养组织等。
3.详细讲解种子的形成过程,包括传粉、受精、胚胎发育、种子成熟等。
可以通过视频或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请学生描述种子的功能和重要性。
Step 3:学习果实的形成1.向学生展示一张或几张果实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形态和特征。
2.解释果实的构造,包括果皮、果肉和种子等。
3.详细讲解果实的形成过程,包括授粉、受精、胚胎发育、果肉发育等。
可以通过视频或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请学生描述果实的功能和重要性。
Step 4:巩固和拓展知识1.通过展示多种不同的种子和果实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它们的形态和特征,并记录下来。
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分组,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和复述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其功能和重要性。
Step 5:实践活动1.给学生准备一些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
2.让学生尝试从中取出种子并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特征。
3.让学生根据形态和特征,将种子进行分类。
4.请学生总结种子在果实中的位置和分布规律。
Step 6:展示学习成果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记录,制作口头或书面报告,展示他们所学习的知识。
2.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讨论,促进交流和学习。
中学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中学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掌握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2.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3. 果实和种子的功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 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制,果实和种子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果实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果实,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分析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功能。
5. 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观察和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样本:用于展示和观察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 图片和图表:用于辅助解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初中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初中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果实的结构和成分,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生理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果实和种子形成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果实的结构2. 果实的形成过程3. 种子的结构4. 种子的形成过程5. 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果实的结构和成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果实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2. 使用实物展示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3.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果实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果实的作用和形成过程。
2. 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使用实物和模型进行展示。
3. 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理过程。
4.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6. 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强调果实和种子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示意图,加深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果实和种子结构的绘制,以及他们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3. 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理解?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
八年级上册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果实的结构:果实的组成、果实的形成过程。
2. 种子的形成:种子的结构、种子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标本。
2. 讲解法:讲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 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讲解果实的组成、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种子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3.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标本,分析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标本或图片。
2. 准备PPT或教学课件,展示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 通过PPT或教学课件,详细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 安排学生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4. 分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制。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课堂练习:1. 设计一份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案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颗果实,提问:果实是如何形成的?果实里面有什么?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1)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1)花的发育: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经过传粉、受精后,花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2)果实的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3)种子的发育:种子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2)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的动画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果实和种子的类型(1)讲解果实和种子的类型:1)果实:根据果皮质地,可分为肉质果和干果。
肉质果包括浆果、核果、柑果等;干果包括裂果、颖果、翅果等。
2)种子:根据种子形态和结构,可分为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2)展示不同类型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观察并区分。
4.动手操作:观察果实和种子(1)分发果实和种子,让学生观察果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拓展:果实和种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何保护果实和种子。
四、课后作业1.复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观察身边的果实和种子,记录它们的特征。
五、教学反思1.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参与讨论和思考。
2.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
3.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中学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中学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帮助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样本,以便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 准备问题讨论的引导材料。
五、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的实物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包括传粉、受精、种子的发育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的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种果实或种子,观察其结构,并写一篇观察报告。
六、教学延伸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或植物园,观察不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记录并总结观察结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观察报告,关注其对果实和种子结构的描述和分析。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分类,了解不同植物类群的果实和种子特点。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4.1.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认识种子的结构,识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并能总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探究活动、实验等形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通过对果实和种子发育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本节内容从宏观上主要介绍了“果实和种子的发育”、“种子的结构”。
其中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一分组实验,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每日三餐中的植物性食物的感性认识较为丰富,如金黄色的玉米和雪白的米饭、鲜红的番茄和黄澄澄的橘子、嫩绿的黄瓜和紫色的葡萄等,但分辨不出它们来自于植物体的什么器官。
通过对花的结构、双受精以及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成的等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辨析出宏观上种子和果实的区别,但对于发育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发育的对应关系以及被子植物的分类等知识知之甚少。
因此,本节内容在设计时,以玉米、小麦这两种代表性的植物为例,学生通过解剖和观察种子,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并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黑豆、水稻、花生、绿豆、红豆、高粱、小麦),归纳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异同。
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将知识层层推进,步步提高,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归纳总结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实验是中考生物实验技能考试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严格,因此在教授本节内容时,教师采用实际操作演示、视频展示以及学生提出疑惑的方式,确保学生操作的严谨性。
教师要选择自学、讨论、观察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生一起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同时启发学生对事物要从多方面去思考。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开花后,只有经过传粉后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
当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结构将如何变化呢?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三节来揭晓答案。
上册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
上册生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果实的结构,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果实的结构2.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3. 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果实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果实的结构。
2. 讲解果实的基本结构,如果皮、果肉、种子等。
3. 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如传粉、受精、果实发育等。
4. 分析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如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等。
5.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观察不同果实的结构特点。
6.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心得。
7.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果实结构的认识,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户外观察的参与度,以及观察成果的分享,通过观察报告、小组评分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资源:1. 果实和种子实物或图片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
3. 户外观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放大镜、笔记本等。
4. 课后作业和小测验题目。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果实结构,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 第二课时: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户外观察实践。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分享观察心得,总结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发育。
4. 第四课时:教学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了解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特点。
济南版八上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案
八年级生物: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课堂测试题(2. 1)班级姓名等级1. 下列结构中,属于果实的是( )。
A. 蚕豆、绿豆、豌豆B. 葵花子、小麦粒、玉米粒C. 西瓜籽、葫芦子D. 花生仁、杏仁2. 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是由( )发育而来的。
A. 雌蕊B. 花药C. 胚珠D. 子房3. 我们平时食用的大米和面粉,主要是由种子结构中( )加工而成的。
A. 胚B. 胚乳C. 胚轴D. 子叶4. 一个西瓜有多少种子,首先决定于( )。
A. 一朵花中有多少枚雌蕊B. 一朵花中有多少枚雄蕊C. 一朵花中有多少个子房D. 一朵花中有多少个胚珠5. 假如1颗花生果实里有3粒种子。
那么,这颗花生果实是由( )。
A. 一个子房一个胚珠发育来的B. 一个子房三个胚珠发育来的C. 三个子房一个胚珠发育来的D. 三个子房三个胚珠发育来的6.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子叶的作用是( )。
A. 贮藏营养物质B. 光合作用C. 吸收、转运营养物质D. 发育成叶7. 我们使用的绿豆芽的白嫩部分,主要是由种子的( )。
A. 胚芽发育的B. 胚根发育的C. 胚轴发育的D. 子叶发育的8. 在一个苹果中生有7个发育成熟的种子,在它完成受精过程时,最少需要的精子数是( )。
A. 7个 B. 14个 C. 21个 D. 28个9. 我们吃的杏、桃,主要食用的部分是( )。
A. 子房B. 种皮C. 果皮D. 种子10. 一朵花完成传粉和受精后,能继续发育的结构是( )。
A. 花冠B. 雄蕊C. 雌蕊的柱头和花柱D. 雌蕊的子房11. 我们吃的葵花籽是( ),西瓜子是( )。
A. 子房B. 果实C. 胚珠D. 种子12.下图是桃的花和果实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名称:A ;B ;C ;D 。
(2)在A、C与B、D之间用箭头表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初二生物科课时学案章节序号及名称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二)课型新知探索课教案序号4三维目标认知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2描述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生物教案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生物教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生物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并认识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传粉和受精是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必要条件。
3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双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发育。
教学准备挂图(示桃花、果实)。
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
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们分别又由哪几部分组成?2什么叫做传粉,传粉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幻灯片展示),学生自学课本5分钟。
出示挂图(示桃花、果实)。
教师指出:桃花经过传粉后,还需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这些变化,正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受精过程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受精作用。
那么什么是受精作用,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又是怎样呢?出示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然后教师边看图边讲解(图略):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的。
胚珠着生在子房内壁上,它的外层叫做珠被,顶端有一个小孔,叫做珠孔。
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细胞,叫做卵细胞。
胚珠的中央有两个极核。
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雄蕊成熟后,花药里有花粉。
传粉后,落到柱头上的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
在伸长的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
当花粉管到达胚珠后,从珠孔处伸进去,随后,花粉管的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在生物学上,把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相融合的过程,称为双受精,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第三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章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安排了“果实和种子的发育”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体积的变化”的实验活动,在强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是我们的主要的食物,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
生活中时时接触果实和种子,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知识,但一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果实或者种子是怎样来的?它们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实验课让每个学生能亲自动手去实践,学的充实和快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②能够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
③识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以培养观察能力。
;②通过两类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②能够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难点识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教学策略与本课是实验探究课,所以采用观、思、探、读、讲、练、查的方法进行。
设计说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知识回顾(6分钟)采用课件呈现的方式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的提问:1、填图:子房的结构及果实和种子的发育;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说:“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分别指花生的什么部分?我们吃的葵花籽、南瓜籽、核桃仁是果实中的哪一部分?学生回忆上节所学、看书巩固主要内容,1、板演子房的结构及发育:子房壁果皮子房胚珠种子果实2、抢答通过复习将上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采用不同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本节是第三节的第二课时,通过复习达到有效衔接。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衔接: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很高兴,看来同学们对于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同学们见过以下种子吗?(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如红豆、绿豆、芝麻、玉米、丝瓜种子、花生、南瓜种子等。
)尽管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但种子的结构基本相同。
下面以大豆、玉米为例学习种子的结构。
学生对于回答较好的同学进行掌声鼓励;观察课件中各种各样的种子,进行识别。
以展示各式各样的种子导入,既衔接了上一节的知识又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实验观察过渡:那么种子的结构主要包括哪些部分学生观察视频,明通过视频引引导探究(4分钟)呢?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就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探究一下吧。
视频:观察种子的结构(2分钟)。
课件展示引导做好实验前的准备:1. 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先后顺序是什么?2.如何纵切玉米种子?确做实验的基本步骤,根据教师提示明确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做,跃跃欲试,做好准备。
导学生如何去做实验,帮助学生学会解剖和观察种子的方法,设计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组织实验交流汇报点拨建构(18分钟)【实验探究】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实验:(一).大豆种子的结构1.捏一捏浸泡和未浸泡的菜豆种子,经水浸泡的菜豆种子有什么变化?这有什么意义?2.结合助学P17“合作探究”中“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的问题进行操作,对照课本15页,认识大豆种子的结构。
【交流汇报】1.根据种皮的特点,推测种皮的作用。
根据生活经验推测菜豆子叶的作用。
2.菜豆种子的外形观察①形态:肾形②外表是种皮③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上有个斑痕———种脐。
教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知道人的肚脐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以人的肚脐为例解释种脐)教师精讲:种脐的形成和作用与肚脐的形成和作用类似。
种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一个结构与豆荚相连,并通过此结构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种子成熟后与豆荚脱离,留下一个斑痕即种脐。
3.菜豆种子的内部结构学生依据教师提示动手操作并思考回答;学生实验、小组互助、讨论问题,完成合作探究。
学生实验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观察浸泡过的大豆a.观察外形b.播去种皮,将种皮折叠,体会种皮的坚韧性。
学生:小孩生出后剪断脐带就留下了肚脐。
学生继续实验:观组织学生实验,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
教师始终处于“导”的状态,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口、动脑的参与状态。
此时教师的巡视指导及问题提出恰到好处。
④去掉种皮的整体叫胚。
如图所示,指导学生识别其结构:提出问题:胚芽,胚轴,胚根,哪一部分明显连于豆瓣上?结论:胚是很小很小的植物体,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它是种子的最主要部分。
引申:像大豆种子这样,凡是种子的胚中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
如花生、豆类、向日葵等。
【拓展】观察“豆芽”教师提出问题:1).将两片豆瓣掰开,观察有没有稍长大的胚芽。
2).豆芽上长出的长长的柄是什么呢?结论:主要是胚轴伸长形成的,“豆芽”其实名不副实,实则应叫豆根或者豆轴。
人们习惯叫它豆芽而已。
二).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实验:1.观察玉米的外形,找到胚所在的位置。
2.按课本实验要求纵切种子,仔细观察。
3.提出问题:纵向切开玉米种子,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切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玉米的哪一部分变蓝了?说明了什么问题?4.对照课本15页,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
5.思考“助学”p17“合作探究2(2)”【巡视指导】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交流汇报】:1.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营养物质储存在哪一结构里?2.课件展示玉米种子的结构,引导学生指图回答,并猜测其个部分功能。
1)强调胚同样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察内部结构c.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掰开两片豆瓣,观察胚芽,胚轴,胚根。
学生观察发现是胚轴,体会其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有学生争议:胚芽?胚根?学生实验:观察浸泡变软的玉米a 观察玉米的外形,找到胚所在的位置。
b 沿胚的正中线纵切c 用解剖针轻轻挑动胚芽、胚根,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去发现其结构、自学教材、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实验分析,即种脐。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让学生自己联系自身的肚脐,其二使教材内容更丰富多彩。
子的主要部分。
2)解释“种子”为什么要加“”符号。
因为玉米最外层是果皮,它紧紧贴着种皮,所以应属于果实。
人们习惯叫它种子而已。
3)种子在形成过程中都是有胚乳的,只不过有些植物种子的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被子叶吸收了,胚乳退化,以后就形成了无胚乳种子。
引申:像玉米种子那样,凡是种子的胚中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
如小麦、水稻等。
d 观察子叶e 用碘液滴在切面上,看看哪部分变成深蓝色?思考为什么?学生分析作答:胚乳里,因为贮藏有营养物质,玉米胚乳里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淀粉遇碘变成蓝色。
利用课件图片回答结构:猜测其功能;胚乳:贮藏营养物质子叶:一片,不肥厚。
胚芽:→茎和叶胚轴:→茎和根的连接部分胚根:→根自主完成:“助学”目标1和2。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过渡:经过同学们的亲自动手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种子的结构,现在,就请同学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吧。
1.让学生尝试区分我们常食用的下列食物是果实是种子还是种子的一部分。
大豆、玉米、西红柿、西瓜、西瓜子、葵花瓜子、小麦、水稻、大米、桃子尝试区分: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知识的整合、迁移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师教师评价小结。
2.将大米种下去能长出幼苗吗?教师评价并提出问题:大米为什么会少一个拐角?掉的那拐角是什么?经过讨论,教师解答:稻子碾成大米时去掉外壳的,同时,也去掉了胚,所以少掉的那块就是胚。
2.比较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有何异同?课件提示如下表格:菜豆玉米相同点www .xk b1.co m不同点由此可以看出:种子的最主要结构是什么?为什么?3、什么是双子叶植物?什么是单子叶植物?各举几个例子。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
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以大豆和玉米种子为例,学习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知道了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胚的结构包括了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胚有两片子叶。
我们通学生观察大米的外形描述观察结果结论:大米种下去不能长出幼苗。
填表比较,完成“助学”P17填表。
讨论总结出:最主要结构是胚,因为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学生举例回答。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设计的反馈训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由知识立意逐步过渡到能力立意,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
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过学习各个结构的作用,知道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结构的区别。
当堂检测反馈评价(5分钟)课堂达标检测题:A类:学生必须当堂回答或填写---教材16页“思考与练习”第2题、《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自我感知”;B类:《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18页“当堂达标”1--8题。
教师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巡视了解,重点题目可以进行提问或讲解。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布置作业1分钟课下作业:《新课程助学丛书·生物助学》19页“周末自测”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本节课设计的问题较多,这样学生就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而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去探讨。
2.最后的达标练习处理很仓促,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不太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