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摘要:改革和革命很难从概念上划分。
传统认为:改革是执政人员自上而下调整统治政策(非暴力手段)的行为或者思想;而革命则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的行为或者思想。
实际上,改革与革命既有其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其相互补充的一面。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自强求富,从戊戌变法的慷慨悲壮再到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从五四运动的举国怒吼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腥风血雨,从新中国成立的那声呐喊再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改革与革命始终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形式。
那么,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一、改革以抑制革命发生而开始,又因革命发生而终止
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对一个国家而言,统治阶级要想避免“挨打”——被被统治者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就要不断改革。
因此,纵观中外历史,有很多改革是为了防止革命的发生而开始的。
而同时,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意味着一场改革的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 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刻,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封建主义存在的种种弊端,革命一触即发。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最终清廷认识到要想抑制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的发生,必须改变现状进行改革,从而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终于,1911 年10 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后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一月之内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
1912 年1 月1 号,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不久清帝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被推翻。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随之终止。
从清末新政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清政府发起新政改革是为了防止大革命的发生,而最终却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而终止。
纵观中外历史,发现为了预防大革命的发生而开始,最终因革命的爆发而终止的改革数不胜数。
二、革命与改革对立统一
改革与革命很难从概念上区分,二者之间既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又有相互补充的地方。
改革是执政人员自上而下调整统治政策(非暴力手段)的行为或者思想;而革命则是以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的行为或者思想。
改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只有一种局势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更!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此些的彻底变更。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而革命多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尽管改革与革命存在以上种种区别。
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
改革与革命并非像油和水那样界线清楚,有的时候改革就是一种革命,有的时候疾风暴雨的革命会演变为和风细雨的改革。
从性质上看,改革与革命都有可能会是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
改革有走向社会根本转型的,当代俄罗斯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凯末尔的改革都是这样。
改革是渐进方式,革命是突变方式。
革命前如果没有改革,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革,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
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近代中国是十分落后的国家,并因此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从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来看,先从局部开始实行改革、变革,是加速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之一。
比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的改革主张,已突破具体局部改革的界限,而对整个封建制度中的弊端提出改革的方法。
但是,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进步光靠改革、改良还不行。
当改革的趋势达到一定的极限不能前进时,就需要用革命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推翻旧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最终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
试想如果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立即实施一系列适合当时社会的改革,革命的成果得以巩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将加速很多。
因此,革命和改良,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
三、改革与革命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现代社会最大的改革——改革开放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或革命,都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一种革命。
而邓小平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则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
而社会主义改革,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所以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问题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说过:“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因此说“改革与革命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
总之,改革和革命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他们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究其区别来说,他们的定义、手段、作用、效果不同。
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根本的变革,过程相对平和;而革命则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用这种暴力行动来从根本推翻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过程比较动荡。
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最终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