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第三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陶】红陶是一种在较低温度下的氧化气氛中 烧造的陶器,烧成后胎 质呈红色,故名红陶。主要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 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 浜文化、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及大溪文化等。晚期如山东龙山文 化、中原龙山文 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等,均有红陶烧造。红陶烧造 范围十分广泛,因而造型、纹饰均十分丰富,烧造时代延续了整个新石 器时代, 夏、商以后逐渐衰落。

【灰陶】 灰陶是指一种胎体呈青灰色的早期陶器, 由于在温度较高的弱 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而胎骨较坚硬。灰陶的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属于较 进步的工艺技术,商周时期,灰陶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常见灰陶有 泥质和夹砂两大类,泥 质灰陶多用作饮器、食器、盛储器等,夹砂灰陶 多用作炊器 和部分饮器。商周时,城市的兴起导致制陶业的进一步繁荣, 灰陶也开始进入建筑用陶行列,产品有陶水管 、筒瓦、板瓦等,以后又 烧成大量瓦当。灰陶的使用时期很长,历代皆有烧造。
【原始青瓷】处于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青釉器我们称之为原始青瓷。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 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 所涂的釉子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所的,含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所以呈青绿, 黄圈纹、曲折纹、席纹、叶脉纹、蓖纹、水波纹、云雷纹、“S”形纹等纹饰。主要器型 有:尊、豆、瓿、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簋、盉、杯、钵、錞于等
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 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绿 色,熔点低只 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 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陶俑】古代用来陪葬的陶制塑像。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 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战国时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 出土的兵马俑、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疏略,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洁生动,秦代已达到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 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 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 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 作。五代陶俑风格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焚烧纸在丧葬中盛行,陶俑 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二、瓷器的品种与鉴别




【 瓷 器 】瓷 器 是 由 我 国 古 代 首 先 发 明 , 并 长 期 烧 造 , 尔 后 传遍世界各地。瓷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细腻而白晰的特殊泥土作原料。最优质的瓷土是 景德镇附近高岭村所产的白土(俗称高岭土)。经过选 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含铝量高而含铁量低的优质胎土。 二、瓷器一般均上能耐高温的釉(也有不上釉的素烧瓷, 如瓷塑类)。 三、烧造火候高, 普通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700℃—800℃,而瓷器 通常在1000℃以上,有的高达1300℃—140 0℃。由于温度高,叩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高温瓷器 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于洗涤,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 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的烧造从低级到高级, 技法不断提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 也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第四章:陶瓷器鉴赏
一、陶器的制作与品种
【 陶 器 】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一带居 住的先民们已学会烧造陶器。据推测,最早 的陶器可能是在树枝等编的篮子或箩筐外涂上粘土,经火烧 后,粘土烧结,成为陶质容器。后来,人们逐渐从泥条盘筑 的手制过渡到轮制,陶器制作愈益精巧,成为人类普遍使用 的器皿。早期陶器有红陶、灰陶、黑陶、夹砂陶、彩陶等, 以后又发展到建筑陶、艺术陶等。陶器原料取用方便,一般 粘土即可制成,烧造火候较低,烧造也较容易,器物有的不 上釉,有的上釉或绘彩。历史上最有名的陶器除了原始社会 的陶器外,还有汉代的铅绿釉陶、唐三彩陶器和明清宜兴、 石湾等地区的陶器。

【夹砂陶】陶土中加入大量砂粒制成的一种陶器。砂粒有粗有细。因烧 成气氛不同而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之分。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陶器均 有。多索面,加划纹、篮纹、绳纹的较少。器物一般为坎器,如鼎、鬲、 鬶、舨、甑等,以及现代的砂锅等.

【彩陶】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或用轮制 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 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 黑、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 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 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来自百度文库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推荐的书目




杨静荣 著,古陶瓷鉴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懋鎔 著,青铜器鉴赏,漓江出版社,1993。 上海钱币学会主编,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上海远东出版社, 1985。 丁 孟 著,铜镜鉴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琦、林健 编著,文物鉴定基础,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 马承源 著,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白陶】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 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 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 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 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 址中皆有发现。
【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

【紫砂器】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 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 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 水也有茶香。

【石湾窑】佛山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 明清两代。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 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寂 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 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 厥体态。┅┅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
【早期黑瓷】几乎在东汉青瓷出现的同黑釉瓷器也在浙江上虞、宁波等地烧造成功。这种与青 瓷一样, 同为铁元素呈色剂的产品, 釉 色漆黑闪亮,但胎骨略比青瓷粗糙,器形品种 也较少,其烧成温度约1200℃。
【上虞窑】上虞窑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场。小仙坛青瓷在1260℃—1310 ℃高温 烧成。帐子山、龙泉堂的青瓷产品分别达到 1280℃和 1300℃左右。上虞窑的发现对研究 中国瓷器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德清窑】 德清窑是烧造早期黑瓷的重要窑场,同时兼烧部分青釉瓷。窑址在今浙江省德清 县,烧造时期约在东晋至南朝的一百多年间。是以 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 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 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邢窑】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 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 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主讲人:黎晓华 H1-403 单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Email: lxh@szu.edu.cn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本知识 第三章:青铜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四章:陶瓷器鉴赏 第五章:古钱币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六章:铜镜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七章:玉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几何印纹陶】印纹陶是指表面压印几何纹作装饰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可分印纹软 陶和印纹硬陶两种,一般胎质为紫褐色、红褐色、灰白色、灰褐色及黄褐色。陶瓷烧成温度比正常邮票 较高 因此敲击胎体有铿锵之声,有的陶器表面还有透明体。印纹陶文化是以几何印纹陶器为主要特征 的南方文化系统,在一般,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分布 其中沿海一带最为盛 行。夏代是几何印纹陶发展的过渡时期,作品很少到目前为止 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和福建一带。商 代几何印纹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所发现。偃师二里头文化在河南的 网站,从出土商代早期,陶器和邮票 表面装饰是一种拍印的叶脉纹,十分精美。

【黑陶】黑陶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 得名,又称龙山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蛋壳陶】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 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蛋壳 陶的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 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 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 重量多数为50-70克。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这种一触即倒, 易于破碎的珍贵器物绝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断言“蛋壳陶”应该是专为礼仪用的器皿。
【早期青瓷】东汉、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烧造的青瓷,一般称为早期青瓷。在浙江上虞、 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了一些东汉青瓷窑,最典型的是上虞小仙坛窑,所烧青瓷光泽 感强,吸水率低。烧成温度达到1260℃—1310℃的高温,釉色青绿,从各方面看 已大大超过原始青瓷制作。
【早期白瓷】早期白瓷的制作以北方地区为 重点。尽管南方地区曾出土过少量制品,但大量 白瓷出于北方,如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出 土的白瓷即是一批典型产品,胎土较细白,釉层 较薄,色泽乳白或白中泛青。


【法华器】初名“粉花”、“珐华”、“法华”。明代山西南部流行的 一处低温釉陶器。其釉的配制和成份和琉璃釉大致相同。只是釉中助熔 剂不同,琉璃釉以铅为助溶济,法华釉以牙硝为助溶剂。法华器装饰方 法沿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法,在陶胎上以特制的管袋将立粉勾勒成凸出的 纹样轮廓,然后再填入黄、绿、紫等釉料,入窑烧成。明代法华器多陶 胎,清代则用瓷胎。制品有花瓶、香炉、塑像、罐、钵。纹样有花鸟人 物等。

【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 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 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 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 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 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大本营在越州(今绍兴)。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 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 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 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 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 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 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 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