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愚公移山 课后达标训练
22愚公移山课后达标训练
![22愚公移山课后达标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fa796421a26925c52dc5bf26.png)
C.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22 愚公移山 课后达标训练、双基积累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惩山北之塞. ( )(2) 聚室.而谋 ( )(3) 杂.然.相许 ( )(4) 吾与汝.毕力平险 ( )(5)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6) 且焉置.土石 (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且.焉置土石 以.残年余力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 B .以.君之力C .其.妻献疑曰D. 投诸渤海之.尾 4.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课内阅读(2012-铜仁中考)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回答5.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5〜8题。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 .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 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7.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2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2课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https://img.taocdn.com/s3/m/a425011169dc5022abea008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一、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2)寒暑易.节(3)杂然相许.(4)且焉.置土石(5)何苦.而不平(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固不可彻.(8)虽.我之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②洛阳:③衡阳:④华阴:(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精选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八
![精选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八](https://img.taocdn.com/s3/m/5f921afd561252d381eb6e16.png)
精选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八第1题【单选题】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选择翻译正确的一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下面文段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A、已:停止B、感:被……感动C、厝:座D、阴:水之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傅说(fù)富贵不能淫(yín)B、百里奚(xī)行拂乱其所为(fó)C、胶鬲(gé)往之女家(rǔ)D、管夷吾(yí)妾妇之道也(qiè)【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对《愚公移山》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课课练随堂练习 (5)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同步练习课课练随堂练习 (5)](https://img.taocdn.com/s3/m/5b1ab6d57c1cfad6185fa710.png)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基础驿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杂然相许.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甚矣,汝之不惠!二、综合园地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一)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04953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惩山北之塞(塞:)杂然相许(杂然:)寒暑易节(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惧其不已也(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惩山北之塞(惩:)杂然相许(许:)荷担者(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年且九十(且:)帝感其诚(感:)而山不加增(加:)聚室而谋日(聚室:)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4、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6.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8、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51b709ccbff121dc368321.png)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荷.担者()孀.妻()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雍.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年且.九十()(2)惩.山北之塞()(3)聚室而谋.()(4)毕.力平险()(5)指.通豫南()(6)杂然..相许()(7)如.太行、王屋何.()(8)且焉.置土石()(9)荷.担者三夫()(10)始.龀()(11)寒暑易.节()(12)虽.我之死()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4.仿写画线句子。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
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列子,本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课内精读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每课一练.doc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愚公移山》每课一练.doc](https://img.taocdn.com/s3/m/39302feb27284b73f24250aa.png)
22 《愚公移山》每课一练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何苦而不平()(5)杂然相许()(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山愚公者,年且九十()(8)帝感其诚()(9)而山不加增()(10)聚室而谋日()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4.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7.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22 愚公移山 课后练习
![22 愚公移山 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766393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4.png)
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e20fbdd4d8d15abf234e1b.png)
22 愚公移山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A卷](https://img.taocdn.com/s3/m/ef0db625b84ae45c3b358c61.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A卷一、基础运用 (共7题;共17分)1. (2分)选出下列标题中短语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A . 《曹刿论战》B . 《杨修之死》C . 《愚公移山》D . 《香菱学诗》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为天下唱B . 腊之以为饵C . 属余作文以记之D . 身被坚执锐3. (2分)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客之美我者B . 臣之妻私臣C . 由此观之D . 燕、赵、韩、魏闻之4. (2分)找出没有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A .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B .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C .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前线去显身手呢?D .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
5. (2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 . 国破 / 山河在B . 其实 / 味不同C . 辛苦 / 遭逢 / 起一经D . 寡人 / 反取病也6. (2分)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 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 . 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 . 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 . 无穷匮:无穷无尽。
7. (5分)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________。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 (5分)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9. (5分)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那场音乐会的听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出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新人教版2018122221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课后习题新人教版20181222212](https://img.taocdn.com/s3/m/62a399559b6648d7c1c746a0.png)
22愚公移山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1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06f1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无陇断焉。
”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_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_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ee7b9ada38376baf1faee0.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2)寒暑易节________(3)杂然相许________(4)且焉置土石________(5)何苦而不平________(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7)固不可彻________(8)虽我之死________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4.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5. 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 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的位置。
①江阴:________②洛阳:________③衡阳:________④华阴:________(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https://img.taocdn.com/s3/m/1d33beb567ec102de2bd89f5.png)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2愚公移山人教版课后练习二
![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2愚公移山人教版课后练习二](https://img.taocdn.com/s3/m/fb00d22c27d3240c8447efba.png)
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22愚公移山人教版课后练习二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
“讽谏”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
C、《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汉史写的纪传体史书。
D、《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愚公移山》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方七百里,高万仞______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_____ 如太行、王屋何?______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______”同“______”,______②曾益其所不能“______”同“______”,______③衡于虑“______”同“______”,______④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同“______”,______【答案】:【解析】:第8题【语言表达】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愚公移山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 )
(2)聚室而谋 ( )
(3)杂然相许 ( )
(4)吾与汝毕力平险 ( )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6)且焉置土石 ( )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
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
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课内阅读
(2012·铜仁中考)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回答5~8题。
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
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达州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9~16题。
【甲】《愚公移山》全文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
(2)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
(4)媪自言姓武 ( )
10.【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以君之力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
D.
13.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16.【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天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阻塞 (2)家 (3)纷纷 (4)你们 (5)扛 (6)安放 (7)草木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句(1)要注意“如……何”的正确翻译是“把……怎么样”;句(2)要注意“固”和“彻”的翻译。
答案:(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
3.【解析】选B。
B项都是“凭借”的意思。
A.将近/况且;C.代词,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这件事。
4.【解析】选A。
B项,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 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解析】选C。
C项都为“之于”的意思。
A项为“况且/将近”;B项为“竟然,简直/同‘增’,增加”;D项为“家/屋子”。
6.【解析】选C。
C项都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A项为“介词,凭/连词,因为”;B
项为“代词,代指愚公/助词,的”;D项为“介词,向/介词,比”。
7.【解析】选C。
愚公妻子并不反对移山,而是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8.答案:(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你太不聪明了!
9.答案:(1)将近(2)正在(3)通“返”,往返(4)说
10.【解析】选D。
D项,“之”均指“这件事”。
A项,“焉”分别为“哪里”“语气助词”;B项,“其”分别为“代词,他”“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项,“以”分别为“凭”“来”。
11.答案:(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感动于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2.答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3.【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两文的主题。
【甲】文中的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乙】文中的老媪铁杵磨针,也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结合以上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14.答案(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
15.答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6.【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特点。
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天神的搬山,都是为中心人物愚公服务的,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答案: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附【乙】【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
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感动于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位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
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