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嵇康
论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
论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
他不仅是一位思辨哲学家和文化领袖,也是一位深刻的文化美学家。
在此中,本文将从嵇康的思想和文化美学人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嵇康的思想嵇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
他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主张自由、进步和个性。
他强调自由思想的重要性,相信个体的独特性是至高无上的。
他认为,美术和音乐是一种文化表达的形式,它们是人类创造的美术和音乐的真正价值。
嵇康的思想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美学的开端,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
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和他所代表的士人团体一样,他喜欢音乐、诗歌和书法,对美术的欣赏也具有敏感度和独立性。
他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类本质的表达,深深树立了中国文化的批判意识和创造力,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例如:1.嵇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对人类创造的音乐具有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音乐能够反映人类个体的情感,表达人类的审美精神,音乐是一种审美的行为,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嵇康将诗歌和音乐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灵魂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和音乐充满了自由和灵性,体现了他对人类文化最独特和最深远影响的贡献。
3.嵇康精于六朝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他的文学剖析深刻、意趣盎然,是中国文学继承与创新的典范。
嵇康的文学作品仍然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4.嵇康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书法审美独立性强,善于创新。
他的书法作品风韵独特、气韵宏大,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5.嵇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思考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崇尚自由思想,反对权威主义,抨击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和封闭思想。
他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对中国文化漫长的历史具有意义的影响。
总之,嵇康的思想和文化美学人格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也影响了西方文化和文化领域。
读书笔记 读后感 课程论文 浅谈嵇康
浅谈嵇康嵇康(公元224-263)安徽毫县人,后迁居到河南修武县,它位于太行山的南面,故称山阳。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整个三国时期,魏国占据中原,强大,境内平静,文人多,而蜀吴载入文学史的人很少,可能因为国小,全民动员打仗,没工夫写文章。
嵇康是曹氏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位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均绝佳。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
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
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虽不注重打扮,却还是容止出众。
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
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
嵇康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嵇康视仕途为畏途,司马昭想召他做官,他听到消息就躲起来,令司马昭很不高兴。
当时的另一位名士山涛,是嵇康的好友,他担任尚书吏部郎后逐渐厌倦仕途,想辞官归去,朝廷让他推荐一个合适的继任者,他便诚心诚意推荐了嵇康。
嵇康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山涛名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信洋洋洒洒,说了不少客气甚至绝情的话,令山涛非常伤心。
山涛伤心归伤心,他是个敦厚之人,不会因此报复嵇康,非但没有报复,还在嵇康死后,为他抚养遗孤,并推荐他做了官;当权者却不同,他们得知了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后,对他的恨又加深了一层。
嵇康与阮籍不同,在司马昭眼里,这个人“不识抬举”,心中对他早存几分不悦,也早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现在无疑是个绝好的机会,但到底该如何惩治他呢?就在司马昭犹豫不决之际,给嵇康送追命符的人来了,这个人就是钟会。
他对司马昭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初中议论文作文:《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杂谈——独谈嵇康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杂谈——独谈嵇康话至魏晋,若是单从文献的记载上来还原那个时代怕是太过单调乏味了。
好比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能对其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评价的,对于一个时代则更是这样。
因为他们都是富有生气、自然而灵动、蕴含着无限情感的,而想要走进他们,就应当真诚地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感受他们。
我曾到过敦煌的莫高窟。
在那个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地方,我感觉我被历史的洪流所消融,我看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走来,每个艺术家都牵连着他们喧闹的背景。
在莫高窟,或许才能从容地走进悠悠千年中的任一个朝代。
开头看到的青褐浑厚的色流便是魏晋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的如同剑戟。
那个时代,故事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强悍与苦难结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看魏晋的作品,豪放、粗犷、狂野、冰冷,甚至有点残忍。
生活在魏晋时代的人,不似隋唐之时重视外在的修饰和华美,而以德行高尚、言语文雅为重。
魏晋之士,愿抛去一切浮华矫作,只是人孤独地同天地万物对话,观物之来去变化,潜心研究玄学清谈。
他们简朴、疏放、清绝,活得自在而真实,若把隋唐比为牡丹,魏晋便是梅罢。
在我看来,支撑起整个魏晋士人风貌的是竹林七贤,而嵇康则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
嵇康的容貌在当时煞有好评,赞他美貌的人很多。
《容止》一章中曾描绘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在我看来,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刻画嵇康并不为过,人的外表是心灵的映衬,心灵纯粹通透之人自有明朗之容,由内而外淳朴自然之美比雕着修饰之美更令人心醉神怡。
《晋书》中说嵇康“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便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嵇康能够独立于众多文人雅士之上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穷经皓首、白面儒冠、长于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亦不是一个粗野鄙陋之士。
论嵇康的人格魅力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嵇康的人格魅力鲍宜成 安徽宿州应用技术学校摘 要:人格魅力即心理特征及特有的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而产生的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魅和才智之强,亦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试结合其时代背景、经历来浅论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作者简介:鲍宜成,文学硕士,安徽宿州人,宿州应用技术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095-01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223-262年),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称嵇中散,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著有《幽愤诗》、《声无哀乐论》等。
一、品行高洁 不改素志魏晋时期,社会政治局面黑暗恐怖,迫使文人由过去的清议逐渐转变为清谈,进一步促使文人士子选择崇尚虚无、消极隐退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又说其“旷迈不群,高亮任性。
……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而好老庄之业。
……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山涛叹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从这些细致描述中,我们可初识嵇康,年幼时,孤苦,有奇特之才;成年后,弹琴吟诗,博览群经,偏爱老庄;其不论从人格、才学,还是品貌都颇具独特魅力,好友山涛的高评犹如孤松之独立品行高洁。
嵇康在《幽愤诗》中叙到:“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惟此褊心,显明臧否。
”以致“欲寡其过,谤议沸腾”,在这样情景下,嵇康仍不肯改变素志,最后愿学伯夷叔齐“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而不改纯朴之志。
康与同时期阮籍的“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寓藏内心的苦痛隐约而发如出一辙。
嵇康因家庭败落,又不愿走仕途之路,被迫在喧嚣的城市近郊和好友向秀一起打铁,这亦是一种品性的自我陶冶;身处战乱的嵇康,无法能够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无奈选择退隐之路,实为智者之举。
嵇康——精选推荐
嵇康浅谈嵇康的思想学院:历史与旅游⽂化学院班级:历史1002班学号:1013010226姓名:孔愿浅谈嵇康的思想内容摘要:魏晋名⼠嵇康作为⼀位思想家,其思想不仅充满了忠、孝、义的儒家情怀,⽽且其“越名教⽽任⾃然”的超然⼼境和独⽴的⼈格更有其⼀份独特之处。
关键词:嵇康儒家情怀⽞学⼈格⾃由嵇康(223~263),字叔夜,汉族,原籍绍兴,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
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林名⼠共倡⽞学新风,主张“越名教⽽任⾃然”、“审贵贱⽽通物情”(《释私论》),成为“⽵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
在整个魏晋⽂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位极有魅⼒的⼈物,他的⼈格和⽂化影响是巨⼤⽽深远的。
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
他精通⾳律,“⼴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个伟⼤⾳乐家的悲剧。
嵇康的⼀⽣反映了乱世求存的⽂⼠的命运。
现实的冷酷⿊暗,使他不得不放下“荣进之⼼”,转⽽追求道家思想的清虚逍遥与神仙道教的永年之欢。
但游仙之趣与隐逸之乐并没有完全消解他内⼼的痛苦,知识分⼦的责任感时时促使他回到现实。
在他的思想中,儒家建功⽴业的热情与道家齐物逍遥的超脱同列,儒家的⼊世忧患意识与道教神仙养⽣思想并存。
嵇康以其渊博的知识、⾼洁的品格为千古世⼈所崇敬神往,但其⽣命悲剧⼜使⼈为之感伤,千载之后犹唏嘘不已。
⼀嵇康的儒家情怀魏晋时期的儒家衰微和⽞学兴起已被学界所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们纷纷弃儒从⽞。
相反,儒家⽂化仍深深潜藏在⽂⼈们的⼼理结构中,是他们在超然物外清谈⽞理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儒家情怀,嵇康也不例外。
嵇康的儒家情怀突出表现在他对曹魏集团的“忠”,与司马⽒集团势不两⽴。
嵇康与曹魏集团发⽣联系源于其婚姻。
这次联姻意义⼗分重⼤。
它⾸次改变了嵇⽒家族的尴尬处境并抬⾼了嵇⽒家族的⾝份和地位。
关于嵇康的姓⽒来历与先世,王隐晋书记载“嵇本姓奚,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谯国铚县。
以出⾃会稽,取国⼀⽀⾳同本奚焉。
”这则材料充分证明了嵇⽒家族的尴尬处境,同时也向我们解释了与曹⽒集团联姻的必要。
浅论嵇康《养生论》
浅论嵇康《养生论》
《养生论》是晋代嵇康所著的一部养生之书,全书分为六篇,内容系统全面,思想深刻,是中国古代养生类著作中的重要代表。
首篇为《论形势》,主要讲述人体各种形势的优劣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坐、卧、立、行等,强调坐姿、卧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休息、睡眠、清洁等方面的养生要点。
第二篇为《论食饮》,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即顺应自然规律,按照四季变化食用不同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平衡。
嵇康还对各类食物的性味、烹饪方式、食用禁忌等作了全面介绍,阐述了饮食调养身体的重要性。
第三篇为《论起居》,主要介绍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持身体健康,包括规律起居、适度运动和舒缓心情等方面。
第四篇为《论精神》,介绍了调节心理的方法,包括心情开朗、保持愉悦状态、避免过度劳累等。
嵇康认为精神健康对整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第五篇为《论疾病》,这篇内容是讲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要点。
嵇康提出了“统观全局,标本兼治”的观点,并强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注重预防与整体调养。
第六篇为《论长寿》,这篇是全书的总结,提出了保健长寿的方法和原则,包括“医术不足,养生相辅”、“寡欲、戒邪、恬虚、守正”等。
嵇康在《养生论》中,强调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养生观念,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段、地域和生理状况下,需遵循不同的养生方法。
他的养生理念具有很强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更符合人体自身养生规律。
总之,嵇康的《养生论》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的养生之书,对古代的养生理论,乃至后世的养生之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古代医药学术之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一部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养生经典。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学生:马会兰指导教师:王彩蓉【内容提要】魏晋时代,礼崩乐坏。
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
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
嵇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在魏晋统治者大力提倡虚伪的名教以维护其统治的时候,他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不识时务”地对礼教加以否定,从周孔圣人到儒家经典,甚至全部的儒家传统教育,消解了儒家整体价值对个性的束缚,追求独立的人格。
与此同时,嵇康也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力求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理想人生,于人际关系中得以自由发展个性,这不同于老庄的消极避世。
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充满了启示意义。
【关键词】“越名教而任自然”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至人”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1],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
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2]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晋书》有云: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
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理。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
长好老庄。
”[3]显然,嵇康实在是庄学派一放情肆志之人。
魏晋之际,嵇康也许是最具魅力的文化人,虽然论思想锋芒,阮籍更使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雠”;论玄学修养,向秀当在嵇康之上;论另类,刘伶嗜酒狂放,阮籍阮咸与群豕共饮;论文采,钟嵘《诗品》将阮籍列于上品,而嵇康只在中品;当然论官位、财富就更别提嵇康了;然而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几乎是偶像式明星。
这是为什么呢? 余秋雨认为: “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4]。
浅谈魏晋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
浅谈魏晋名士嵇康的人格魅力作者:马毓青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8期[摘要]魏晋名士嵇康,这个令古今多少文人雅士所敬佩的精神偶像,用其短短40年的光阴,书写了一部叹为观止的传奇人生。
本文根据史籍文献中有关嵇康的记载,重回历史,感受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嵇康;“竹林七贤”;魏晋名士[中图分类号] 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20-02一、学不师授,旷迈不群嵇康诞生在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境内的稽山,据史料记载,嵇康一族本姓“奚”,会稽人,为躲避仇怨迁徙至谯郡铚县。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譹?訛嵇康的父亲嵇昭,曾担任魏国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一职,在魏晋时期属于中下层官吏。
嵇氏一族在当时只能算是普通士大夫阶层,嵇康上有两位哥哥,大哥姓名在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二哥名喜,字公穆,历徐扬州刺史、太仆、宗正卿。
嵇昭为儿子取名一喜一康,大概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能够喜乐安康。
但在这个见惯了天灾人祸、战乱瘟疫的时期,丧亲之痛几乎时时上演。
曹操曾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描述当年满目疮痍的景象。
在这样一个犹如虎兕出柙的时代,嵇康亦是在襁褓之时便失去了父爱。
他曾在《幽愤诗》中写道:“嗟余薄祜,少遭不造。
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也许正是在母亲和兄长“有慈无威”教育下,嵇康才养成了肆意潇洒、狂放不羁的性格。
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性格影响下,嵇康才会被道家清净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所吸引。
嵇喜在《嵇康传》中曾提到嵇康“学不师授,博洽多闻”,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学成才。
臧荣绪《晋书》称嵇康“幼有奇才,博览无所不见”。
在他的诗文中,常运用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句中处处彰显着他性格中的纯粹和率性,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任自然。
浅谈嵇康的美学意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嵇康的美学意义武君蔚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母小琳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乔露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摘 要:用“美”这个字来形容一个男人,似乎不太恰当的。
但是对于嵇康,你却很难找出一个比“美”更合适的形容词。
在他身上,“美”脱离了俗世的单薄和轻浮,而生华为了一种全面的、深厚的、具体的、高尚的,真正的“美”的境界。
关键词:嵇康;人格;美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56-02一、形韵之美魏晋时代是一个帅哥辈出的时代。
人们耽于品藻人物,赞美容姿,他们深情,伤逝,轻狂,任诞,在外在的压抑中赤裸裸地展示自己的美。
从何晏、王弼到嵇康、阮籍,再到王衍、卫玠。
几乎中国上下五千年里能叫得上名字的美男子有一多半都生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世说新语》的“容止篇”详细地记载了这些才貌双全的男子到底有多美,而嵇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晋书-嵇康传 》说:“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在那个士人才子崇尚玄学清谈、吃丹饮酒、放浪形骸的时代,对男子之美的评判标准也不拘一格,于是乎有人敷粉、有人着妇人服。
嵇康之后的一位有名的美男子卫玠,就是一个林黛玉似的病美人儿,“弱不胜衣”这个成语,据说就是从他这儿来的。
但是嵇康的美不是这样。
嵇康是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却不是文弱书生,嵇康好锻铁,当钟会慕名去拜访他时,他就正在打铁。
我不禁想到那些伟大的古希腊先哲的塑像,除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之外,他们健美的身材,与运动员无异!这样看来,嵇康的外形大概同样符合古希腊的审美观的,不只是面孔精致身材提拔,更是男性气质的阳刚与伟岸。
二、性情之美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
世说新语中嵇康的人物形象
世说新语中嵇康的人物形象1. 引言在《世说新语》中,嵇康可算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他的形象,不仅有点儿“古怪”,而且十分吸引人,仿佛那种独特的个性总能让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他几分。
要说这位才子,简直是个“才子加怪才”的组合。
他一方面是个文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另一方面又是个顽皮的思想者,总是跟世俗的规范对着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2. 嵇康的个性2.1. “我行我素”的叛逆精神说到嵇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那种“我行我素”的叛逆精神。
你瞧,他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根本不在乎,简直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典范。
他不屑于迎合世俗,不论是交朋友还是写诗,都是凭自己的兴趣来。
他写的那些诗词,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真是“有心则灵”。
所以,他在那群士人中显得格外扎眼,让人一见倾心。
2.2. 对音乐的执着除了性格,嵇康对音乐的执着也是让人钦佩的。
他弹琴的样子,仿佛在跟天地对话,心灵的旋律让人沉醉。
就像古代的“琴瑟和鸣”,他用音乐表达情感,打破世俗的束缚。
他的音乐不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一种灵魂的宣泄。
每当他拉起琴来,周围的朋友们都是目不转睛,仿佛连空气都在为他驻足。
可以说,嵇康的音乐才华,简直让人赞不绝口,真是“乐不思蜀”。
3. 嵇康的友情3.1. 交朋友如饮水在朋友的选择上,嵇康同样有着自己的标准。
他可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聊聊天,而是非常讲究。
他交朋友就像喝水,得找合适的水源。
他和阮籍的关系就很好,彼此都是“心有灵犀”。
他们一起谈论人生,讨论诗歌,简直像两位“知己”,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样的友情,真是难能可贵,像是“千金难买”的缘分。
3.2. 对朋友的忠诚而且,嵇康对朋友的忠诚简直让人动容。
他不怕得罪权贵,宁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他曾经为了朋友的冤屈,勇敢地站出来,真是“肝胆相照”。
这种情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其珍贵。
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让朋友感激涕零,更在整个文人圈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都知道,有嵇康这样的朋友,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通过《世说新语》浅谈嵇康的人格魅力内容摘要:在魏晋士子中,嵇康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这并非因为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是因为他的死,他以生命的代价使其人格和精神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丰神俊朗的外表,卓尔不群的气质固然让人为之感叹;他“博综技艺,丝竹特妙”的高超才华也让人欣羡;他“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绝世风姿也令人神往,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是他的人格;他“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将封建礼教踩在脚下,敢于“非汤王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大胆追求人性的自由,从而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当然,嵇康之死,尚不仅仅因为其性格,与他的身份也不无关系。
他与曹氏家族的姻亲关系使之在司马集团眼中成了一个猎杀的对象,身份地位既在风口浪尖之上,内在性格又使其不愿委曲求全,不死奈何?一曲《广陵散》便是他在人间的最后遗响了。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气度非凡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绝对算不上辉煌灿烂,但却是一个让人怀念和向往的历史瞬间。
因为,在那个短暂而苦难的时期,催生了一批美丽高贵、才华横溢的生命个体。
正像刘诗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一书中所说:“这个时代是一种典型的二律背反:人对生活的要求愈是简约和无,生命本身就愈显得灿烂和美丽;个体愈有才华、美、风度,就愈要被残酷的消灭,而愈是在残酷的毁灭中,这生命的才华、美、风度就愈能达成不朽。
在这里,生命和现实缔构成一种痛苦的平衡,鲜艳的生命和黑暗的现实同时展示了最强的阵容。
……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实的苦难,恰好促成人对外物的罢黜和对内在本体的发现和皈依,如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所显示的,这是一份在受难过程中所生成的鲜艳圣洁的精神之花。
而嵇康和阮籍,则恰好构成其中两片最珍贵的花萼。
……那么表现魏晋人的觉醒主题,表现在苦难现实中生展出来的任性的艺术情怀、自由精神、宇宙意识,集中体现在嵇康身上。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种真诚、纯洁和高度都是罕见的,它直承庄学的纯净气质、澡雪精神,又不放弃人的感性生存与现实需要。
谈嵇康
谈嵇康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其独特的思想见的。
我认为他的思想中更多的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嵇康说过“老子、庄周,吾之师也”,这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
而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性情,志趣,更多的是倾向于“无为”。
首先,从他的文学创作来说:他的文字风格大多受老庄影响,表现的是超脱,追求自然的心境。
从其嗜酒如命就能看出他性格中得不羁和洒脱。
从他的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嵇康那种对于权贵的鄙弃,他所追求的是,是个人由里到外的自然表露,一种真性情的抒发。
然后,从他的思想来说:嵇康是一个醉心玄学的人,可以说是到了痴狂的地步。
嗜酒,抚琴,吟诗,作文。
个性洒脱,即使衣衫凌乱,散发宽袍,却依然显现出他的高洁。
他爱好打铁,放逐自我。
打铁累了时,就宽带在池塘里洗澡。
那是一种潇洒生活的体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嵇康就这样着一袭青袍,独立于物外。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他思想的精华,一个“任”字便道出崇尚自然,寻找自由的志趣。
最后,从他的为人处事来说:嵇康将自己的真性情发挥到极致。
他可以一次次拒绝钟会的邀请,将权贵视为无物:他也可以为了朋友赴汤蹈火,以“绝交不出丑言”的君子风范表达自己的失望。
他更关注的是自身情感的释放,不会为了权位而阿谀奉承,不会为了富贵而放弃本真。
从一言一行中,嵇康体现出的超然物外的自在,正是老庄所想要表达的。
嵇康的言行都和儒家所讲的入世相差很大,儒家推崇入世,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平天下”是终极目标,而嵇康更喜欢那种自由,摒弃官场的生活。
但又不得不说嵇康的骨子里还是有着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一是他对于曹魏集团的“忠”,在与曹魏集团联姻后,他的观念中已将自己与曹魏当做是一体。
所以即使在于大趋势相悖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与司马氏对立。
其二是“孝”,嵇康本人是很重视家庭和父母的。
在被母亲和兄长的抚养中,他希望的是家庭的和睦。
其三是“义”,他对于朋友是真正做到了讲义气,在生和义中,他选择义,也就意味这选择了对于朋友的维护。
浅论嵇康的生命意识
中文系08级2班耿飞学号:0801410215浅论嵇康的生命意识魏晋时期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思想上的一次大跃迁,魏晋士人对生命的理解是其活动的最高命题,是魏晋思想文化取得极大成就的内在动因。
从王弼到嵇康,从阮籍到陶潜,从何晏到葛洪……魏晋士人的玄学、清谈、药酒、风度和艺术精神中无不流露出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拒斥,无不体现着找寻生命意义与超越死亡宿命的努力。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这是强烈、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时代”基于种种原因,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辉煌的“世说新语时代”(宗白华语)。
章太炎、鲁迅、宗白华、钱穆……这些大家用他们不同的思考和理解把魏晋六朝详尽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晋书》云:“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是这个时代最具风采而又最颇有争议的人物。
从坚决与儒家伦理道德作斗争到为儒家英雄似的人格理想而慷慨赴死,从希企隐逸追求养生到越名任心死于非命,嵇康给历史留下了许多的感慨和无奈。
以嵇康等一批人物为中心刮起的“魏晋风骨”、玄学思想被当今学者誉为“人的觉醒”,是中华民族第二次“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思想启蒙运动”被后世人界定为魏晋人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受。
正是在这种感受中,嵇康把自己的思想同于天地逍遥、绝然世外的庄子以及庄子之后羽化飞升的神仙相融合。
而这群人太多的盛世理想,却最终使他在他所无法逃避的政治漩涡中用死完成了他的永生。
《颜氏家训·养生》记载:“嵇康著养生之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
”抛开颜之推的腐儒偏见与历经四朝的迟暮沧桑,嵇康的养生求仙与从容赴死确实很令人迷惑。
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我们似乎可以在嵇康临刑前的话语“广陵散于今绝矣”中找到一丝端倪。
《广陵散》嵇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向秀《思旧赋·序》)的绝响,是嵇康最后思想的凝结,也是我们了解嵇康生命意识的关键。
我眼中的嵇康
我眼中的嵇康预防1502 U201512838 孙畅嵇康,字叔夜,世称“嵇中散”。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后因得罪司马集团被诬陷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短短一句,概括出他的生平,却概括不出他传奇的一生。
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
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
“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狂放不羁,不拘小节。
虽然如此,他仍被誉为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
”他是这样的天之骄子,却终身受困于自己的才名。
因为不肯受司马氏的征召出仕为官,加上得罪了权臣钟会,他被诬陷而处以极刑。
临刑之前,一曲广陵散成了千古绝唱,风姿永存。
从此之后,世上再无嵇康。
在我看来,嵇康生不逢时,造就了他一生的悲剧。
在那个时代,才情成为了他的负担,偏偏他又豪放不羁,才名流传于世,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有一件嵇康的典故很有意思。
钟会身出名门,是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
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
《世说新语》记载: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
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
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正是这件事让钟会记恨上了嵇康。
然而我觉得嵇康的本意并不是想让钟会难堪。
再高傲的人,面对这样一个真心追捧自己的人,哪怕不与之相交,应该也不忍伤害吧。
他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在我看来只是出于好奇,好奇为什么钟会会这样崇拜自己,又好奇他崇拜自己为什么却又匆匆离开。
所以才会出言发问。
有些孩子气的行为,却被钟会看成了侮辱,甚至间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吧。
论嵇康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
总之,嵇康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是他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因素。他对人生的看法,对科学研究和思想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嵇康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是一种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
嵇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都反映了他独特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他认为,人应该以开放、求真、追美的态度来看待人生,并且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使得嵇康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嵇康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对他的科学研究和思想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求真为核心,并且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努力探究真理,并且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果。此外,他还在思想创作中,用充满智慧和深刻见解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嵇康(245年-306年),三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嵇康的人格与人生审美境界,反映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上。他认为,人生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人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机应变,让自己能够应对各种变化。同时,他也认为,人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并且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良知,以便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
嵇康是个什么人
嵇康是个什么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也是三国末期著名的诗人和音乐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嵇康是个什么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嵇康是个什么人嵇康祖籍是会稽人,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他的祖先因为要躲避仇家,才改姓为嵇。
嵇康对于玄学很有研究,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嵇康是一位艺术大师,他写的很多论述都成为流传千年的佳作,不仅如此,嵇康弹得一手好琴,因为他特别擅长演奏《广陵散》被人们熟知。
还有一位和嵇康齐名的大师,阮籍比嵇康大十三岁二人在当时很有名,音乐史上常常有“嵇琴阮啸”这样的说法,可以说是对二人非常高的评价。
但是在思想上,嵇康比阮籍高出很多,嵇康对于那种传世深远、传统礼教的束缚他更是不以为然,他对官场的乌烟瘴气深恶痛绝,他看清了为官之人的尔虞我诈,每天都生活在面具下,他认为那些人是达不到灵魂的升华的,因为他们的肉体和思想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了。
对于那些盲目崇拜官场仕途的人来说,嵇康更是不屑一顾,所以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打铁匠,也不愿和现在这些当官的一起做些什么肮脏的勾当,更不想做对不起自己精神修养的事。
他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逃摆脱约束,追求天性的释放,他让自己回归自然,让人生回到最原始的状态,选择作为铁匠就是想要在炉火的烘烤和榔头的捶打中历练自己。
嵇康的思想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当时可以说非常有代表性,也许正是因为地位的原因,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欢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对现实的黑暗做出了阐述,他认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能被现世的诸多因素束缚。
嵇康的一些阐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
这与同一时期的玄学家的思想是不同的,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生活的反对都是对当时甚至是后世都有深刻影响的。
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兴起的新学派,嵇康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最能被接受的主张,嵇康的玄言诗体现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风格,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气规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嵇康一、嵇康生平嵇康,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卒于魏元帝景元三年,终年四十。
嵇氏本姓奚,原为会稽上虞人,因为避怨,移居谯郡铚县,便改姓嵇。
嵇康的家世虽世代儒学,但并不显赫,在曹魏末年算是庶族。
《嵇氏谱》载:“康父昭,字子远,督军治书侍御史。
”嵇昭所任治书侍御史,属于六百石的中下层官员。
嵇康在少时,父亲便去世了,靠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
嵇康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及母兄的养育之恩。
如嵇康在《忧愤诗》中说:“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无威”。
嵇康有兄嵇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①,且“有当世才”。
嵇喜积极入世,希望有所作为,而嵇康则终身无意仕途,希望过自由放达的生活。
嵇康的妻子是魏沛王曹林的女儿,所以嵇康算是魏宗室的女婿了,而且也因此被授官为郎中,拜中散大夫。
二、嵇康的性情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仪,天质自然”②。
嵇康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不加修饰却能有自然之美,真是不同寻常之人。
在性情上,嵇康恬静寡欲,如嵇喜在为嵇康所作的传中说:“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人物,《魏氏春秋》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到后来袁宏作《名士传》,便称他们七人为“竹林名士”。
嵇康为人尚奇、任侠。
“尝在洛阳太学写石经,有兵家子赵至,年十四,问嵇康名,康具告之。
后来赵至亡命至山阳投康,康不在,至乃游邺,于康相见,遂随康还山阳。
”③《文士传》中记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
家虽贫,有人就锻者,康不受直。
唯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啖,清言而已”。
当时士人一般是不从事产业的,更不用说亲自锻铁了,嵇康既能亲自锻铁,又不以盈利为目的,将铁具施与他人。
此人此举也就更显非同寻常了。
而钟会造访一事,则不仅表明了嵇康不事权贵的性情,又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司马氏的重要谋臣、黄门侍郎钟会,慕嵇康之名来访嵇康。
《魏氏春秋》载:“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康方箕踞而锻,会至,不为之礼。
康问会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
’”自此以后,钟会便将嵇康记恨在心。
三、嵇康之死魏晋之际,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动荡时代。
司马氏集团为控制政权,大肆杀戮持不同政见的名士,排除异己势力,尤其是拥护曹氏的士人。
司马氏集团标榜“以孝治天下”,利用所谓的“名教”来掩盖其篡政目的。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其官职虽然卑微,但事实上的姻亲关系,已使他不自觉地站在了司马氏集团的对立面。
而且嵇康本是笃信儒学的,对司马氏所标榜的“名教”也是十分不满的,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嵇康在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反对司马氏失败之后,曾著有《管蔡论》。
他写道:“文武之用管、蔡以实,周公之诛管、蔡以权。
权虽显,实理沉,故令时人全谓管、蔡为顽凶”。
他认为“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只是由于把周公的政策误解成了周公独断乾纲,“不达圣权,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于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④。
后来人便以成败论英雄了。
嵇康为管、蔡叫屈,其实是为王凌、毋丘俭、诸葛诞这些人鸣冤。
嵇康还在《太师箴》中用“刑本惩暴,今以胁贤”“矜威纵虐,祸崇丘山”来反抗司马氏虚伪和暴虐的统治。
在司马氏积极篡夺曹魏政权的局势下,嵇康又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了自己“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
以嘲笑的口吻来持反对态度,自然是不能令司马氏容忍的。
到了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司马昭便借机杀死了嵇康。
嵇康被杀一是因为受吕安案的牵连,一是钟会的恶意谗毁。
吕巽和吕安是异母兄弟,吕巽奸淫了吕安的妻子徐氏,于是兄弟失和。
嵇康曾在吕安问及是否告发兄长时劝吕安隐忍,以保存兄弟情谊。
然而吕巽心有不安,恶人先告状,诬陷吕安不孝。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载:“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
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
钟会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
《世说新语·雅量》注引《文士传》曰:“吕安罹事,康诣狱以明之。
钟会庭论康曰:‘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
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
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于是录康闭狱”。
嵇康下狱期间,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赦免嵇康,并请求任命他做太学博士。
临刑于洛阳东市,嵇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嵇康终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被陷害,而《广陵散》也“于今绝矣”。
四、嵇康的著作及其哲学思想嵇康的著作主要有《忧愤诗》《卜疑》《养生论》《答难养生论》《释私论》《明胆论》《难自然好学论》《答释宅无吉凶摄生论》《管蔡论》《太师箴》《家诫》《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和《声无哀乐论》等等。
嵇康的哲学思想中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当属“君子无私论”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准则——“越名教而任自然”。
唐修晋书《嵇康传》在记载其思想时,主要记述这一思想,并大段摘录《释私论》以明其意。
这样做是得嵇康思想的要旨的。
《释私论》中写道:“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分析开来,嵇康认为人所作所为的目的是行“道”,是达到“贤与度会”“心与善遇”“事与是俱”。
因此其目的是正确的。
再看其手段,他不但反对隐匿个人私欲去做坏事,也反对匿情来做好事,明确地主张去除私欲,表现自我的真正心思。
以“情不系于所欲”来达到“审贵贱而通物情”,达到“大道无为”。
上面说的是他所摒弃匿情为非,要求去除私欲。
那么他推崇什么做法呢?第一是“越名任心”,也可说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这是“有我”之境的做法。
“越名任心”的有我之境有一下几个表现:㈠是反对虚假、崇尚真实。
在实践中表现为反对司马氏伪善的政治及其标榜的“名教”;表现为任情于自然,无为无措。
《释私论》中写道:“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但是我们不能对此断章取义地认为嵇康主张行事不考察目的的善恶、方法的正误,而是要辩证的理解。
从下文嵇康特别提到要辨别似非而非、似是非是的事物,我们可以看出嵇康思想的辩证性。
嵇康反对虚假、崇尚真实,是针对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提出的。
而且他在下文中还分析道:“夫言无措者,不齐于必尽也;言多吝者,不具于不言而已。
故多吝有非,无措有是”。
即说到无所措意,并不是要求事事都情显言尽;说到多吝,也只是之全盘匿情不言而已。
从中不难看出其思想主张的严谨和实用。
嵇康的这一主张,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对一般智力的人来说,匿情为善不可行也不可取;明察是非善恶之后才去做事情,也勉为其难,且使人的内心本性受到极大压制;相比而言,嵇康所主张的本于内心,顺于自然,坦诚地做人行事,就相当可行了。
㈡是务实笃行。
㈢是贵身养生。
嵇康推崇的第二种做法是“君子无私”。
这样可以做便是达到了“无我”之境。
嵇康活在世上时,践行了“有我”之境的主张,活得潇潇洒洒。
嵇康被牵连到吕安案子后,明知当庭作证有生命危险,但仍“义不负心,保明其事”,终遭陷害。
在临死的时候,嵇康真正地践行了自己在《释私论》里阐发的“君子无私”的主张,达到了崇高的“无我”之境。
而嵇康也以此成为士人的典范。
注释:①《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识谱》②《晋书》第四十九卷房玄龄等③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第707页④嵇康《管蔡论》参考书目:⑴陈寿:《三国志》⑵房玄龄等:《晋书》⑶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⑷童强:《嵇康评传》⑸熊治祁等编译:《乱世四大文豪合集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