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3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
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1、商品流通形式:W—G—W’。
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
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
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剩余价值的生产》课件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来支付工人工资和购买原材料、机器 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扣除后,剩下的价值。这个概念虽然看上去简单,实 则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学内涵。
什么是剩余价值
1
定义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支付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之外的剩余部分。
2
作用
剩余价值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
3
关系
剩余价值直接与工人的劳动力和其价值相关。资本家通过控制工人劳动,获取剩 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基本生产过程
包括生产资料、工人劳动和生产成品。资本家通过使用生产工具和工人的劳动力,将价值转 化为商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是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价值。二者合称“总资本”。
争议和批判
剩余价值存在的合理性、榨取方式和分配问题引发了各方的争议和批判。
消除剩余价值的存在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产物,如何消除其存在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深刻的问题。
你真的了解剩余价值吗?
剩余价值存在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探讨与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概 念。
计算公式
剩余价值等于生产成品销售所得减去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家的利润
资本家通过生产出售商品获取利 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式
资本家通过控制工人劳动时间、 工资和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多的剩 余价值。
再生产
资本家通过使用一部分利润投入 到生产再循环中,从而扩大再生 产规模。
剩余价值的作用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03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
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价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
大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加剧全球经济不平等
剩余价值的分配不均导致全球范围内 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全球经济不平 等现象。
谢谢
THANKS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 系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而市场价 格是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在供求关系
的影响下,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剩余价值的分割与转化
剩余价值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首先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 配。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 银行资本家获得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这些收入都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再分配
在初次分配之后,剩余价值还会在社会各领域之间进行再分 配。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险等手段参与再分配,调节收入 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 也会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关系
资本积累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从而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进一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导致资本家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份额不断增加,而工人的份额相对 减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件(第3章)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资本家是生产的指挥者;劳动产品归 资本 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 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 二、价值的增值过程 1、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 2、剩余价值的本质: 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价值而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着资本家对 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矛盾的内容:等价交换和价值增
值的矛盾
2、解决矛盾的条件:既在流通领域,
又不在流通领域
三、矛盾的解决:劳动力的买和卖
1、劳动力的定义:人的劳动能力,人的脑力 和体力的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 (2)劳动者一无所有 3、劳动力的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生存所 必需的消费资料的价值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维 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资料价值的价值
A、剩余一般:产出品大于投入品的余额, 即剩余产品 B、剩余特殊:产出品价值大于投入品价值 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C、剩余个别:剩余价值如果被要素所有者 自己占有,就是额外收入;如果被他人无偿占 有,就是剥削收入 注: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即为“剩余个 别”
六、剩余价值的来源
A、价值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B、剩余价值也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C、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都是在劳动生产力有 了一定发展之后才产生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本 身,就离不开非劳动要素的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 完
补充
一、马克思对资本积极作用的认识
1、首先,从资本生产的方式和目的来看, 以价值增值、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不同,它是无止境的。马克思认 为:“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 剩余劳动”,它为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 出物质要素。”
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学生用
《政治经济学原理》参考答案本文档为2011年4月出版,张莹、李海峰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978-7-115-24306-5)一书的课后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异议,可请教授课老师或来邮件质询(*******************;*********************)。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B C A A A B A C B C B A C A C D B A D BB DC A C D二、多项选择题ABCD ABCD BCD ABCD AB ABCD CD ABCD ABCD ABCD三、名词解释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属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四、辨析题1.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错误。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可以影响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变革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答:错误。
经济规律除了有和自然规律相同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独特的规律。
具体表现为(1)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经济活动;(2)经济规律一般不是长久不变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五、问答题1. 简述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过程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1)人的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章 资本积累
• • • • •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关系,在实际生活有三 种情况: 第一,资本的价值构成只是近似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一般而言,技术构成的提高快于价值构成的提高; 第二,价值构成变化并不反映技术构成变化; 第三,技术构成变化并不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 区分个别资本有机构成和社会总资本构成。 理论结论: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 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 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化的及极 重要的原因。
第 四 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但也使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产生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 必然走向灭亡。
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
• 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 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以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两者都反映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对抗性质,但又 有区别。 • 资本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 位前,资产阶级利用各种政治、经济的强制手 段,对小生产者和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掠夺而 实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前提; • 资本积累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为前提 的,它是通过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使剩余价值资 本化来实现的。
•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扩大为前 提的。而个别资本的扩大是通过资本职聚和资本集中 两种形式进行。 • 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 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 资本积聚的特征:受社会财富数量和增长程度的限制; 资本积累的速度影响集聚的速度;受单个资本财产分 割的影响。 • 资本集中:指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资 本,扩大生产规模。它是依靠竞争和信用这两个杠杆 造成的。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 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 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 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 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 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 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 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 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 和道德的界限。
政治经济学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 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 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 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 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 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 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 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 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 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 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 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 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 价 值的补偿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规定劳动力是指工人用于生产资本家商品的劳动能力,也就是工人的劳动。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力自身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规定了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限,即必须满足工人的必要生活所需。
2.生产商品与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过程中有两种基本商品: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工人出售给资本家的劳动能力,而剩余价值商品则是由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工人实际工资的部分转化而来的商品。
剩余价值商品实质上是由工人创造的,但却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3.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转化为利润。
资本家将生产出的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中获得利润。
同时,剩余价值的分配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主要由资本家享有,而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作为实际工资。
4.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资本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量来增加自己的利润。
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现象,资本家将一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生产中,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结起来,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涉及到劳动力价值的规定、生产商品与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扩大与资本积累等方面。
这些方法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实现和分配机制,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劳动力是人体的机能, 人们只有消费了一定的生活资料后才能生产出劳 动力来,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 生活资料表现出来。 •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等同于生产劳动力价值的生活 资料价值,由三部分组成:
a、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而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与其 它商品相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规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 德的因素。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 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三)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身体 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 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具有人身自由,有权 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 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第一节 剩余价值和生产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条件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 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具体的物。但是,货币和物 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变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前提或条件是什么?
(一)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普通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首先,流通形式不同。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作用, 其运动形式是: W( 商品 ) 一 G( 货币 ) 一 W(商 品); 而作为资本流通的货币,其运动形式是: G(货币)一W(商品)一G(货币)。
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 ⑴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劳动过程是劳动 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 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一、剩余价值概念及来源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减去生产资料的成本后剩余的部分。
这个概念的来源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资本家则利用生产资料来组织生产,并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中获取利润。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通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除了补偿生产资料的成本外,还会产生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得到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工资。
三、剩余价值分配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得到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工资,而资本家则占有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随着生产的进行,资本家会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和管理等,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这个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根源,为理解社会不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其次,它为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生产的普及使得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但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剩余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和趋势。
五、应对剩余价值论的挑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剩余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对策。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拓展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将知识产权等非物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其次,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剩余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应用和发展。
第3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60
60
360
360
0
21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生产价格
>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价格 <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 = 价值
按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从个别部门看,平均利润≠剩余价值 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剩余价值总额
(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劳动能力看不出来,能看到的是劳动 劳动是谋生手段,不劳动无报酬 工资的支付方式造成误解 工资变动形成错觉(工作时间越长,越熟练工资越多)
12
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实质是劳动力月价值、周价
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产品的数量或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定额工资=日工资额/日产量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劳动力的买卖过程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等价交换,但是, 离开流通,进入生产领域,转变为不平等的雇用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
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
5
(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劳动 10小时,生产两双鞋,这样: 两双鞋的生产资料价值=12*2=24 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3 总垫付=27
两双鞋总价值=24+3*2=30,按价值出售,获得3元剩余价值
7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m):即价值增殖,指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
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
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 = k + m 成本价格 k 劳动力自 转移来的 新 身价值 生产资料 创 的价值 造 V 的 C 价 剩余价值 值 m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
商品价值 W = c+v+m = k + m 实际耗费 W= K + P
m转变为成本价格k 的产物
m转变为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
纺织 平均利润率 = 80
90
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
总额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利润量 剩余价值量
利润量与资 本量有关
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及其来源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 k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 ——
= K + Pm 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 利润 P P
借贷资本 指货币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 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G1 (用于再生产的货币资本) G – W – G′ G2 (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产生了借贷资本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
利息: 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
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 货币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 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 3元 12小时 生产资料 布4米 20元 24元 辅料2套 4元
27元
进入生产过程 工 人 劳 动
具体劳动: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24元,
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12小时,创造新价值6元
价值 30元
商品价值30元 = 24 + 3 + 3
价值增殖过程就 工 作 日(12小时)
07政治经济学第三章1
结论:
剩余价值来自于生产领域, 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流通过程即买和卖的过程都应该是 等价交换过程,所以不可能产生多余的 价值,只有经过生产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但是,没有买的过程,就没有东西拿来 生产,没有卖的过程,生产者生产出来 的产品就不能换成货币,成本都捞不回 来,也就谈不上赚钱了。
如果说,生产过程存在,那么,资本 总公式就变成了G-W…生产…W’-G’,其矛 盾也就得到了解决。因为G-W和W’-G’这两 个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因此,要解 决矛盾就要能够进行生产。而要进行生 产,又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能 够满足人们进行劳动的需要)。 对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 够创造价值,因此,对劳动力的使用能 够创造价值。而且,劳动时间越长,创 造的价值就越多,当劳动超过一定时间 (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之后,就会创造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多 的价值,超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通用的定义: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也存在)
(二)资本流通
1、资本流通公式(资本总公式): G-W-G′( G' G G ) 马克思把△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 m表示)。 这个公式反映了所有的资本主义生 产的目的和动机(追求剩余价值),因 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2、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A 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答案:D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
A G—W—Gˊ B G—W—G C G—Gˊ D W—G—Wˊ
答案:A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 B C D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国家精品课程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教案教案系部经济学教研室经济学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任教专业年级、班级00级工管会计经济学等系教师姓名职称使用教材人大版<<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教案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孙冶方.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8)2..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3.王元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的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王珏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贡献.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5..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胡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与研究.2000(3)填表说明:1、填写本表一次的授课内容原则上安排2-8课时为宜。
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授课内容、程序与学时分配: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一)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建的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的出发点(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一)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二)历史唯物主义(三)科学抽象法(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及其他学时分配:其中,第一、二节为2学时,第三、四节为2学时《政治经济学》教案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目、文献等):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753、洪远朋.新编《资本论》教程.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4、胡钧.胡钧经济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李义平.经济学百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6、卫兴华.卫兴华经济学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张宇等.高级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填表说明:1、填写本表一次的授课内容原则上安排2-8课时为宜。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产业工人是剩余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他们通过 劳动将原材料转化为商品,并创造出超过自身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在产业工人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 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工人的议价能力,工人 的工资水平通常由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决定。
产业工人的工资通常以计时或计件的方式支付,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工人的工资都只能获得 其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资本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资本流通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
资本家通过资本的流通,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流通形式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中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即无偿占有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货币流通与剩余价值流通
货币流通是剩余价值实现的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和现代 企业制度。
02 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 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 封建生产的一个基本特征。
生活资料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
03
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
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
期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开始探讨剩 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但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未来社会 的设想,但未揭示剩余价值的本 质。
通过货币的流通,商品被销售出去,实现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3
一、资本总公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三、剩余价值的产生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工资的现象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
但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与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其活劳动是不存在的,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买卖结束之后才进行的。
而买卖结束之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之下进行,已经不属于工人,工人无权出卖。
如果工人想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就必须把活劳动变成物化劳动,即变成劳动产品。
但这时,作劳动力主体的不是工人,而是小商品生产者。
第二,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又是怎样决定的呢?只好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12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12小时的劳动。
这显然是一种毫无内容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如此一来,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存在了。
●工资的本质
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是确定工资的内在依据,劳
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六、利润和平均利润
1.成本价格和利润
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
资本价值增值运动上升到社会表面,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首先对产业资本价值增值运动及其转化进行分析与考察是必要的。
所谓产业资本就是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配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成本价格与利润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与剩余价值(m)作为商品价值的三个本质的组成部分的揭示,是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的客观需要。
但在现实经济运动中,对于一个资本家企业而言,这种区分则是不必要的。
在资本家看来,其商品价值无外乎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K=C+V),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界限是混淆的,二者都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另一部分是利润,即资本价值的增值部分--剩余价值。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c+v+m,转化为W=K+P。
●利润率的概念
随着剩余价值被当做全部预付资本产物这种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固化,随着剩余价值转化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以P′表示利润率,以C表示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p′=m/C
不同部门和企业的利润率水平是不同的。
如以一年为期,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分解为:
P′=M/C=m ′·v·n/C=m′·v/C·n
其中P′代表一年利润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C代表预付总资本,m′代表一个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率,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n
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即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在多个生产过程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从分解的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1)m′的高低。
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P′与m′高低成正比;(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可以初步理解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比例。
式中以v /C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
如v在预付总资本C中占的比重小,即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则资本有机构成高;反之,资本有机构成则低。
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高低与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反方向变动。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引起利润率下降。
(3)资本周转次数(n)的快慢。
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可变资本在一年中被实际使用的次数越多,同量可变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因而利润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4)不变资本的节约。
式中预付总资本C中包括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降低预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使资本家能够用较少的资本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
2.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部门内部的竞争
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展开。
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条件下为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以提高利润率,不断改进技术,加快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率,努力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而展开的相互争胜的经济行为。
由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是通过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形成的,所以又叫做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该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该部门在平均条件下生产数量很大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最劣等条件或最优等条件企业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叫市场价格,简称为市价。
追逐更多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使资本家总是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把资本更多地运用于改进技术、更新设备
等不变资本的投入上,从而不断提高单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
企业间竞争的结果使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部门内部企业间竞争的强度又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差别,从而决定了不同部门利润率水平的差别。
●部门之间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
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追求有利的投资部门而展开的竞争。
由于不同部门存在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是由各部门的劳动对象、生产技术水平及企业间竞争造成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存在着差别。
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高低密切相关,我们重点考察不同部门由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引起的利润率差别及为此引发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假定社会上有三类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譬如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高(C:V=9:1)、中(C:V=8:2)、低(C:V=7:3),剩余价值率均为100%,
在上表中,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截然不同。
其中,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
中位资本有机构成的利润率则属于平均水平。
等量资本获得了不同的利润。
这与资本家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形成尖锐矛盾。
这就必然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即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
这种转移包括资本增量投向高利部门与资本存量由不利部门抽出投向高利部门两部分。
在上例中,
投资于机械工业的资本家是不会甘心于10%的利润率的,而把资本存量的相当部分从机械工业中抽出,投向食品或纺织部门,新的投资(资本增量)也受到高利的吸引而更多地投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
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转移结果是:利润率比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与存量的投入使生产大大增加,直至出现供过于求,该部门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利润率比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增量很少光顾,资本存量大量转移,生产大量缩减,直至出现供不应求,引进价格上涨,利润率提高。
这种状况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利润率大体上平均为止,使上述部门能够按照平均利润
所以,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利润率。
它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如下: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二是社会预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在社会预付总资本中,投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就低;反之,投在资本有机构比较低的部门比重大,平均利润就高。
●平均利润的概念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部门内各个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
的差别,还存在着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利润率差别同样客观存在。
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趋势,而不是静态的绝对平均。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本质上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原则有关,但形式上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规律。
●生产价格的概念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在上例中,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生产价格120,生产价格小于商品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生产价格120,生产价格大于商品价值;中等资本有机构成代表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120,生产价格等于或大体符合商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