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脑结构及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1、神经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板内核 中线核 丘脑间粘合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 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 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下丘脑
境界分区 主要核团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视上区
视 上 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海马
穹隆连 合前纤维
丘脑前 核 乳 头 丘 脑 束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板内核 中线核 丘脑间粘合 枕 内 侧 膝 状 体 外 侧 膝 状 体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 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 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3.功能 ①是神经内分泌中心,完成神经——体液 调节 ②皮质下植物神经中枢,调节体温、摄食、 生殖和内分泌活动等。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视上垂体束和 室旁垂体束
下丘脑
境界分区 主要核团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室旁核 结节区 视上区
视 上 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海马
穹隆连 合前纤维
丘脑前 核 乳 头 丘 脑 束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间脑组织
漏 斗 核 发 出 结 节 漏 斗 束 至 漏 斗
5.下丘脑的功能
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 2.调节体温、 生殖 、 睡眠 、 食欲 、 水电平衡 3.神经内分泌功能: 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催产素和加压素 经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送到神经垂体 释放入血管 催产素可使子宫肌收缩促进分娩 加压素可使小动脉收缩,升高血压 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抗利尿激素)
是 一 般 感 觉 传 导 路 最 后 中 继 核
受 损 时 对 侧 偏 身 一 般 感 觉 障 碍
③外侧核群背侧部、内侧核群和前核群
与丘脑其它核及大脑皮质有联系
对躯体和内脏感觉信息 尤其是痛觉信息进行整合
能产生粗略的痛觉 领略舒服或痛苦等情调性感觉 病损时可有痛觉过敏或自发性疼痛
损害及定位
1.对侧偏深感觉障碍(腹后核)
投 射 到 大 脑 皮 质 视 觉 区
发 出外 纤侧 维膝 组状 成体 视 内 辐 侧 射 膝 状 体
投 射 到 大 脑 皮 质 听 觉 区
发 出 纤 维 组 成 听 辐 射
4、底丘脑
位 于 丘 脑 与 中 脑 过 渡 区
4、底丘脑
位 于 丘 脑 底 与 丘 中 脑 脑核 过 渡 区
背 侧 丘 脑
三)间脑 间脑的位置和分部 1、背侧丘脑 2、上丘脑 3、底丘脑 4、下丘脑 5、第三脑室
三)间脑 位 于 中 脑 上 方 夹 在 两 侧 大 脑 半 球 之 间 间脑的位置和分部
1)间脑的位置
2)间脑的分部
小部分露于脑底面
前 上 后 方 和 两 侧 被 端 脑 掩 盖
背侧丘脑 2)间脑分部 下丘脑
中 脑
5、下丘脑
1)位置 结构 位2) 构 和 于3) 成 主要核团 下 背 第 壁 4) 纤维联系 侧 三 丘5) 室 功能 脑 侧 的 壁 前 的 下 下 方 部
间脑结构及功能
丘脑血供:
丘脑穿(通)动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 脉络膜后动脉 丘脑结节动脉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外侧核群受损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②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内髓板核和中央核受累 疼痛部位不准确、不固定、较弥散; 疼痛性质不定; 疼痛常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血糖升高; 止痛剂无效、抗癫药有一定疗效。
射纤维,出现同侧交感性麻痹。 8、摄食障碍。
腹 终止于大脑中央后回,传导躯干及四肢感觉。
侧 核 群
腹后内侧核:接纳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终止 于中央后回下部,传导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外侧腹核:接纳经结合臂的小脑齿状核及顶核发出的纤维,与大脑 皮质运动前区联系,与运动协调和锥体外系相关。
腹前核:接受苍白球的纤维,与纹状体相关联。
③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 ④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运动失调。 ⑤情感障碍。
上丘脑epithalamus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丘脑髓纹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褪黑素 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发育,防止性 早熟等功能。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或称Corpus Luysi),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
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 时,患者可出现
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us): 对侧肢体近端大而 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 肢重,清醒时出现,
(完整版)间脑
2)背内侧核与纹状体的联系,实验证明它涉及运动功能的调 节;
3)背内侧核与前额皮质的联系,涉及意识性活动和记忆,影 响或产生不同的心境和情感调节。
既往为治疗某些精神病患者,曾尝试阻断前额皮质与背内侧 核的联系,收到了缓解精神病症状和严重焦虑状态的疗效。 但是,术后患者往往情绪不稳,性格变态,抽象思维能力下 降,判断力有缺欠等。
3.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领域,能汇聚 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 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 忆活动。
在大脑皮质不发达的鸟类,丘脑是重要的 高级感觉中枢;在人类其功能已降为皮质 下感觉中枢,但仍能领略到粗糙的感觉和 愉快与愉快的情绪。(痛觉已在此感觉)
间脑
长沙泰和医院神经外科 何承彪
间脑
间脑由胚胎时的前脑泡发育而成,位于脑干 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 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中间有一窄腔即第 三脑室,分隔左右间脑。
间脑
虽然间脑体积不到中 枢神经系统的2%,但 构和功能却十分复 杂,是仅次于端脑的 中枢高级部位。间脑 可分为5个部分: 背侧 丘脑、后丘脑、上丘 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网状核
板内核 中线核
古丘脑 代表丘脑进化上比较古老的部分,包括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它 们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 联系。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经这些核团转接,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
2.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背侧丘脑
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 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在 上述核群中又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 背外侧核、背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内侧 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
3)背内侧核与前额皮质的联系,涉及意识性活动和记忆,影 响或产生不同的心境和情感调节。
既往为治疗某些精神病患者,曾尝试阻断前额皮质与背内侧 核的联系,收到了缓解精神病症状和严重焦虑状态的疗效。 但是,术后患者往往情绪不稳,性格变态,抽象思维能力下 降,判断力有缺欠等。
3.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领域,能汇聚 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 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 忆活动。
在大脑皮质不发达的鸟类,丘脑是重要的 高级感觉中枢;在人类其功能已降为皮质 下感觉中枢,但仍能领略到粗糙的感觉和 愉快与愉快的情绪。(痛觉已在此感觉)
间脑
长沙泰和医院神经外科 何承彪
间脑
间脑由胚胎时的前脑泡发育而成,位于脑干 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由于大 脑半球高度发展而掩盖了间脑的两侧和背面, 仅部分腹侧部露于脑底。中间有一窄腔即第 三脑室,分隔左右间脑。
间脑
虽然间脑体积不到中 枢神经系统的2%,但 构和功能却十分复 杂,是仅次于端脑的 中枢高级部位。间脑 可分为5个部分: 背侧 丘脑、后丘脑、上丘 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网状核
板内核 中线核
古丘脑 代表丘脑进化上比较古老的部分,包括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它 们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 联系。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经这些核团转接,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
2.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背侧丘脑
在丘脑内侧面,第三脑室侧壁上的薄层灰质及丘脑间粘合内的核团,合称为中线核群; 在外侧核群与内囊之间的薄层灰质称丘脑网状核,网状核与外侧核群间为外髓板。在 上述核群中又含有多个核团,其中外侧核群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 背外侧核、背后外侧核及枕;腹侧组由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外侧核及腹后核,内侧 核群主要是背内侧核,此核又分为大细胞区和小细胞区。
间 脑
额叶 中央沟 顶叶 额叶 顶枕沟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叶
颞叶 枕前切迹
枕叶
颞叶
岛叶
岛环状沟 岛短回
岛中央沟
岛长回
岛阈
端脑的重要沟回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横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中央旁小叶
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顶核 球核 栓状核
皮质
髓质
齿状核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
1. 古小脑
① 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 古小脑
前庭神经核 古小脑
VIII n. 前 庭 神经节
前 庭 神经核
② 传出纤维:
绒球小结叶
顶 核
前庭神经核
内侧纵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网状结构
外侧丘系 视束 视皮质
运动前区
中央前回
内侧丘系 听皮质 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 三叉丘系
3.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晚最新; 接受多方面的,特别是邻近核团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联络皮质
颞叶
枕前叶 顶上小叶
额前部
扣带回
顶下小叶
(三)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1. 腹后内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区)
扣带回
丘脑前核 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 下丘脑
DM 前额皮质
(2) 嗅觉信息:隔核 前脑内侧束 海马 穹窿 杏仁核 终纹
下丘脑 下丘脑 下丘脑
隔区
前脑内侧束
外侧沟
枕叶
颞叶 枕前切迹
枕叶
颞叶
岛叶
岛环状沟 岛短回
岛中央沟
岛长回
岛阈
端脑的重要沟回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上回
额上沟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横回
顶上小叶 缘上回 角回
顶枕沟
颞中回 颞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横回
中央旁小叶
小脑核是小脑向外发出传出纤维的部位。
顶核 球核 栓状核
皮质
髓质
齿状核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
1. 古小脑
① 传入纤维: 前庭神经 古小脑
前庭神经核 古小脑
VIII n. 前 庭 神经节
前 庭 神经核
② 传出纤维:
绒球小结叶
顶 核
前庭神经核
内侧纵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绒球小结叶 顶核 网状结构
外侧丘系 视束 视皮质
运动前区
中央前回
内侧丘系 听皮质 脊髓丘系 中央后回 三叉丘系
3.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晚最新; 接受多方面的,特别是邻近核团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联络皮质
颞叶
枕前叶 顶上小叶
额前部
扣带回
顶下小叶
(三)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1. 腹后内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区)
扣带回
丘脑前核 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 下丘脑
DM 前额皮质
(2) 嗅觉信息:隔核 前脑内侧束 海马 穹窿 杏仁核 终纹
下丘脑 下丘脑 下丘脑
隔区
前脑内侧束
人体组织解剖间脑 (2)
下丘脑与垂体后叶 下丘脑产生的激素经轴突下行进 入后叶,止于毛细血管网处,可 直接入血。
• 对随意运动的调控发挥影响:(腹中间核、腹前核) • 控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 • 是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特异 性核团
• 参与意识相关性的高级活动:如时间空间的感知。(背内侧核、 外侧核群的背侧核)
二 、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听觉传导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中继站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生物钟) 缰三角 — 缰核 丘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下丘脑的功能
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是内分泌活动的高级中枢。 参与情绪反应。
下丘脑与垂体 前叶 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产生的促 垂体激素经轴突 到达漏斗部的毛 细血管处,继经 垂体门脉系统进 入垂体前叶,作 用于垂体的内分 泌细胞。
1、古丘脑:正中核与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联系,功能与内脏调节有关。
板内核接受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弥漫性投射到大脑皮层 2、旧丘脑:
小脑、纹状体、红核、黑质的传入纤维——腹前、中间核——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区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大脑皮质感觉区
四、底丘脑
间脑与中脑被盖过渡区 底丘脑核
五、下丘脑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视前区 2 .视上区 3 .结节区
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漏斗核 视上核 室旁核
4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后核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神经垂体
(分泌加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 结节漏斗束— 正中隆
间脑
间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和黑质
的传入纤维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间 脑
di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一、外形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丘脑枕 内髓板、前核、内侧核、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
• 背侧丘脑的核群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3)乳头被盖束→中脑
被盖
3、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4、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 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
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下丘脑功能:
1、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 下丘臂 — 下丘 外侧膝状体 — 上丘臂 — 上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视觉传导中继站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Βιβλιοθήκη 缰三角 — 缰核缰连合
的传入纤维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间 脑
diencephalon
间脑 diencephalon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一、外形 (一)背侧丘脑 下丘脑沟、 前结节、丘脑枕 内髓板、前核、内侧核、外侧核 丘脑间粘合、第三脑室
• 背侧丘脑的核群
1、非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中线核、板内核 网状核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3)乳头被盖束→中脑
被盖
3、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4、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 — 视上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
室旁核 — 室旁垂体束 — 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 压素、催产素等。 漏斗核 — 结节垂体束 — 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将神经内
分泌物质(促激素或抑 制激素)送至垂体前叶 (腺垂体)。
下丘脑功能:
1、内分泌中心。
2、内脏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如:体温调节、摄食、生殖、水盐代谢等。 3、与边缘系统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4、调节机体昼夜节律。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 下丘臂 — 下丘 外侧膝状体 — 上丘臂 — 上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视觉传导中继站
三、上丘脑
松果体 — 内分泌腺Βιβλιοθήκη 缰三角 — 缰核缰连合
间脑3人体解剖学
间脑 3:后、上丘脑及底丘脑
一、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听觉传导中继站
☐纤维联系
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
1.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功能: 视觉传导中继站 ☐纤维联系:
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觉中枢
— 2.外侧膝状体
二、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 ☐松果体
☐丘脑髓纹
☐缰三角:缰核
☐后连合 ☐缰连合
丘脑髓纹
后连合
缰连合
松果体:
☐内分泌腺:褪黑激素☐影像学的定位标志
☐生物钟:昼夜节律变化
松果体(脑砂)大脑半球矢状断
三、底丘脑
☐与黑质、红核、苍白球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本节重点:
内、外侧膝状体及松果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张雁山 重离子医院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汇报人姓名
CLICK TO ADD TITLE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和中脑。左、右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间脑 diencephalon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下丘脑相互接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1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2
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3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③参与情绪行为活动,可能是生物钟起搏点。
下丘脑
室旁核 弓状核 乳头体核
主要纤维联系
视前区
境界分区
视上区
主要核团
结节区
视上核
乳头体区
下丘脑
隔区
边缘 中脑
海 马
杏仁体
丘脑前 核
背侧 纵束
终纹
内侧 前脑束
乳 头丘脑束
乳头脚
穹 隆
纤维 联系
下丘脑
脑干 脊髓
丘脑前核
Papez环路 (P358 )
肥胖性生殖器退化征
A
下丘脑腹内侧核受损时,由于脂肪代谢障碍患者呈现向心性肥胖,面如满月,躯干亦显著肥胖,但四肢不明显,亦称脑性肥胖。 当结节漏斗核受损时,因促生殖激素分泌障碍可引起性腺萎缩、生殖器不发育、阴毛稀少或缺如、性欲减退或消失。
丘脑结构及功能最新版本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张斌
精品课件
位置及组成: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其内侧 面游离,衬有室管膜,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丘脑血供:
丘脑穿动脉 膝状体丘脑动脉 脉络丛后内动脉 枕下内侧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动脉
精品课件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精品课件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后连合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对侧肢体近端 大而快速的连续不 能控制的投掷运动, 上肢重,清醒时出 现,入睡后消失。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下丘脑腹侧面从前向后: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的前上方为终板, 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延伸为漏 斗,灰结节与漏斗移行部 的上端膨大处,叫正中隆 起;漏斗的下端变细,形 成漏斗柄,向下连于垂体;
张斌
精品课件
位置及组成: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其内侧 面游离,衬有室管膜,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丘脑血供:
丘脑穿动脉 膝状体丘脑动脉 脉络丛后内动脉 枕下内侧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动脉
精品课件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精品课件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后连合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对侧肢体近端 大而快速的连续不 能控制的投掷运动, 上肢重,清醒时出 现,入睡后消失。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下丘脑腹侧面从前向后: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的前上方为终板, 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延伸为漏 斗,灰结节与漏斗移行部 的上端膨大处,叫正中隆 起;漏斗的下端变细,形 成漏斗柄,向下连于垂体;
丘脑结构及功能18654
入睡后消失。
A
17
A
18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或称Corpus Luysi),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
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 时,患者可出现
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us): 对侧肢体近端大而 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 肢重,清醒时出现,
A
7
丘脑的核团及其纤维联系:
前核群:位于丘脑前结节的深方,它接受发自乳头体 的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投射至扣带回。与内脏活动 相关。
内侧核群:分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接受丘脑其他 核的纤维。并与海马、海马旁回有联系,为躯体和内 脏感觉的整合中枢,并与记忆和情感有密切关系。
外侧核群:又分为较小的背侧部和较大的腹侧部。背 侧部接受丘脑其他核团纤维,发出纤维至顶叶皮质。 腹侧部与脊髓、脑干以及小脑有广泛联系。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缰联合,中介与嗅觉有关的内脏-躯体反射活动。 Parinaud综合征: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
脑导水管而引起,表现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及 眼球垂直凝视麻痹(上丘受累),神经性耳聋 (下丘受累),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累, 可伴高颅压症状。
A
8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②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疼痛部位不准确、不固定、较弥散; 疼痛性质不定; 疼痛常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血糖升高; 止痛剂无效、抗癫药有一定疗效。
A
17
A
18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或称Corpus Luysi),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
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 时,患者可出现
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us): 对侧肢体近端大而 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 肢重,清醒时出现,
A
7
丘脑的核团及其纤维联系:
前核群:位于丘脑前结节的深方,它接受发自乳头体 的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投射至扣带回。与内脏活动 相关。
内侧核群:分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接受丘脑其他 核的纤维。并与海马、海马旁回有联系,为躯体和内 脏感觉的整合中枢,并与记忆和情感有密切关系。
外侧核群:又分为较小的背侧部和较大的腹侧部。背 侧部接受丘脑其他核团纤维,发出纤维至顶叶皮质。 腹侧部与脊髓、脑干以及小脑有广泛联系。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缰联合,中介与嗅觉有关的内脏-躯体反射活动。 Parinaud综合征: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
脑导水管而引起,表现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及 眼球垂直凝视麻痹(上丘受累),神经性耳聋 (下丘受累),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累, 可伴高颅压症状。
A
8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②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疼痛部位不准确、不固定、较弥散; 疼痛性质不定; 疼痛常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血糖升高; 止痛剂无效、抗癫药有一定疗效。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 诊断方法:间脑疾病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 综合判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等。
• 治疗方法:间脑疾病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间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预防间脑疾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 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同时避免外伤和感染等继 发性因素。
危害性
间脑疾病可导致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甚 至危及生命。
常见间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 常见间脑疾病类型:常见的间脑疾病包括丘脑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 垂体瘤等。
•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间脑疾病临床表现各异,如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 侧肢体感觉障碍、对侧偏盲等;下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 睡眠障碍等;垂体瘤则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内分泌异常等。
间脑与脑干的关系
结构连接
间脑通过下丘脑和丘脑底部与脑干相连,共同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
功能调节
间脑通过分泌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对脑干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睡眠-觉醒周期、内脏活动等。
间脑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传入神经连接
间脑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如温度、触觉、痛 觉等。
传出神经连接
功能协同
丘脑与下丘脑在多种生理功能上协同作用,如体温调节、水平衡、 内分泌调节等。
信息传递
丘脑接收并整合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下 丘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调节。
丘脑与上丘脑的相互作用
结构连接
丘脑与上丘脑在结构上紧密相连,共同组成间脑的重要部 分。
功能互补
丘脑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整合和传递,而上丘脑则与视觉 、听觉等高级感觉功能密切相关。两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共同实现间脑的整体功能。
• 治疗方法:间脑疾病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间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预防间脑疾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 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同时避免外伤和感染等继 发性因素。
危害性
间脑疾病可导致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甚 至危及生命。
常见间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 常见间脑疾病类型:常见的间脑疾病包括丘脑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 垂体瘤等。
•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间脑疾病临床表现各异,如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 侧肢体感觉障碍、对侧偏盲等;下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紊乱、 睡眠障碍等;垂体瘤则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内分泌异常等。
间脑与脑干的关系
结构连接
间脑通过下丘脑和丘脑底部与脑干相连,共同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
功能调节
间脑通过分泌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对脑干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睡眠-觉醒周期、内脏活动等。
间脑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传入神经连接
间脑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信息,如温度、触觉、痛 觉等。
传出神经连接
功能协同
丘脑与下丘脑在多种生理功能上协同作用,如体温调节、水平衡、 内分泌调节等。
信息传递
丘脑接收并整合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下 丘脑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调节。
丘脑与上丘脑的相互作用
结构连接
丘脑与上丘脑在结构上紧密相连,共同组成间脑的重要部 分。
功能互补
丘脑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整合和传递,而上丘脑则与视觉 、听觉等高级感觉功能密切相关。两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共同实现间脑的整体功能。
神经系统 间脑的解剖结构
脑的正中矢状断面
2.下丘脑
垂体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脑干腹侧面
(1)主要核团
(2)纤维联系
(3)功能
饮食控制 体温调节 水电解质平衡 调节内分泌 情感表达调节
丘脑
室旁核 视上核
漏斗
乳头体 灰结节
垂体
下丘脑内部核团
3.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脑的正中矢状断面
(三)间脑
第三脑室
脑的正中矢状断面
(三)间脑
背侧丘脑
下丘脑
间脑示意图
(1)丘脑外形
1.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
脑干背侧面
(1)丘脑外形 (2)内部结构
1.背侧丘脑
内髓板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内部核群
1.背侧丘脑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脑干背侧面
2.下丘脑
2.下丘脑
垂体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漏斗 灰结节
乳头体
脑干腹侧面
(1)主要核团
(2)纤维联系
(3)功能
饮食控制 体温调节 水电解质平衡 调节内分泌 情感表达调节
丘脑
室旁核 视上核
漏斗
乳头体 灰结节
垂体
下丘脑内部核团
3.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脑的正中矢状断面
(三)间脑
第三脑室
脑的正中矢状断面
(三)间脑
背侧丘脑
下丘脑
间脑示意图
(1)丘脑外形
1.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
脑干背侧面
(1)丘脑外形 (2)内部结构
1.背侧丘脑
内髓板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侧核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内部核群
1.背侧丘脑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脑干背侧面
2.下丘脑
间脑结构-解剖学
特点: 传导双侧听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2)、外侧膝状体核
视N →视交叉→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发 出F 组成视辐射→内囊后 脚后部→视觉中枢
特点: 传递视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3) function of the posterior thalamus后丘脑 It is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relay nucleus.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代表进化过程中较新的丘脑核群, 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的 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代表丘脑在进化中最新的部分,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
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情感意识 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
腹侧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背侧的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由此二核发出到垂体的纤维束叫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到垂体后叶。 此二核属神经分泌性核)
漏 斗 核 —— 分 泌 各 种 促 激 素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
*下丘脑中间区 又称结节部 此区有漏斗核
infundibular nucleus 、 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
若一(不自主的 舞蹈动作)。
冠状切面
5. 下丘脑
1)、组成——
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借下丘脑沟 与背侧丘脑分界。垂体是一重要的 内分泌腺。
2)、下丘脑位置
位于—— ①、背侧丘脑
前下方。 ②、视交叉、
视束与大脑 脚之间。
视上部即视前区视上区视交叉上方及其视交叉前缘中间区漏斗的后方后区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内及其上方又因为穹窿在行程中亦伸入下丘脑又把下丘脑分成内外侧两个区域
2)、外侧膝状体核
视N →视交叉→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发 出F 组成视辐射→内囊后 脚后部→视觉中枢
特点: 传递视觉冲动; 最后一级中继站
3) function of the posterior thalamus后丘脑 It is the auditory and visual relay nucleus.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代表进化过程中较新的丘脑核群, 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主要功能是充当脊髓或脑干等的 特异性上行传导系统的转接核。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代表丘脑在进化中最新的部分,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经活动
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息;具有情感意识 的辨别分析能力,还参与学习记忆活
腹侧的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背侧的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由此二核发出到垂体的纤维束叫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到垂体后叶。 此二核属神经分泌性核)
漏 斗 核 —— 分 泌 各 种 促 激 素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
*下丘脑中间区 又称结节部 此区有漏斗核
infundibular nucleus 、 腹内侧核和背内侧核
若一(不自主的 舞蹈动作)。
冠状切面
5. 下丘脑
1)、组成——
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 漏斗、垂体和乳头体。借下丘脑沟 与背侧丘脑分界。垂体是一重要的 内分泌腺。
2)、下丘脑位置
位于—— ①、背侧丘脑
前下方。 ②、视交叉、
视束与大脑 脚之间。
视上部即视前区视上区视交叉上方及其视交叉前缘中间区漏斗的后方后区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内及其上方又因为穹窿在行程中亦伸入下丘脑又把下丘脑分成内外侧两个区域
间脑
❖ 腹前核和腹中间
上部的纤维止于核的内侧。
核
▪传出纤维:加入到丘脑皮质
➢功能:是黑质、
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
纹状体、小脑
躯体感觉区上中部。
与大脑皮质联 络的枢纽。属 锥体外系通路。
➢腹后内侧核:传入纤维主要来 自三叉丘系,传出纤维上行止于 躯体感觉区下部。
正中核与板内核
正中核与板内核(非特异性投射核团)是网状结 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形态学基础。
❖背内侧核 ➢与丘脑其他核团之间和眶额皮质之间有密切 联系。与眶额皮质之间的联系使背内侧核具 有如下功能:接受整合多方面的感觉冲动, 上传到额叶,影响情感活动。
丘脑外侧核群
❖外侧核群的背侧 ❖腹后核
核
➢腹后外侧核
➢与丘脑其他核 团和大脑皮质 联系。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1、内 侧丘系2、脊丘系。来自下部 的纤维止于核的外侧,来自
❖ 对随意运动的调控发挥影响:(腹中间核、腹前核)
❖ 控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
非特异
❖是网状上行激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核团
❖ 参与意识相关性的高级活动:如时间空间的感知。(背 内侧核、外侧核群的背侧核)
后丘脑
❖外侧膝状体 视觉传导路中继 站
❖内侧膝状体 听觉传导路中继 站
下丘脑
❖ 下丘脑的特点
❖正中核 ➢主要与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发生联系,其 功能与内脏调节有关。
❖板内核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发 出纤维联络至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背侧丘脑的功能
❖ 是皮质下的感觉中枢:(腹后核、内外侧膝状体等)
➢除嗅觉外,其他所有感觉都经过丘脑中继,然后投向 端脑。
➢感觉传至丘脑水平时,即有粗略的感知,并能影响情 感变化。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共56页文档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6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 知识总结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侧丘脑
中脑
脑岛 上丘脑
板内核
枕核
后外 背外 侧核 侧核
腹前核
内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外侧膝状体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丘脑和后丘脑 外髓板 网状核
外侧核 内髓板 背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前核(A) 中线核
网状核
丘脑主要核群
背前 核
侧 丘
外侧核
脑 内侧核
背侧核 腹前核 腹侧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背侧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的纤维联系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核团的纤维联系
齿状核 苍白球 黑质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侧丘脑核团分类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中线核 板内核
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 网状纤维
网状丘脑纤维
古丘脑
广泛大脑皮质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丘脑网状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外侧膝状体
腹前核
腹外侧核 内侧核 腹后核 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三、上丘脑
上丘脑是间脑背侧部向 尾侧与中脑顶盖前区相 移行的部分
丘脑髓纹 缰三角—缰核 缰连合 松果体—内分泌腺 后连合 连合下器 后连合的腹侧一室周器 官
上丘脑
丘脑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缰连合
缰 核:嗅觉、内脏躯体传入的一个汇聚点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褪 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发育, 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褪黑激素(抑制性腺、调节生物钟)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脑导水 引起帕里诺综合征:
1.瞳孔对光反射的消失(上丘受损); 2.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特别是向上的凝视麻痹; 3.神经性聋(下丘受损) 4.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松 果 体
•借松果体柄连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柄 分为上、下两脚,中间夹松果体隐窝, 上脚连于僵连合,下肢连于后连合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张雁山 重离子医院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和中脑。 左、右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之上,尾状核 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 (又称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 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下丘脑相互接 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 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 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及内分泌 活动的中枢。
第三脑室
两背侧丘脑和下丘 脑之间的狭窄腔隙
前借室间孔与端脑 内的侧脑室相连,
后借中脑水管与第 四脑室相通。
一、背侧丘脑
终沟(终纹、终静脉) 丘脑带(丘脑髓纹) 附着板 脉络裂(侧脑室脉
络丛、脉络带) 第三脑室侧壁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
尾状核 终纹
组成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功能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 传导路的中继核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 传导路的中继核
外 侧 膝 状 内体 侧 膝 状 体
内侧膝状体:听觉冲动传导路上的中继核 听觉纤维→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核→听辐射→听觉 中枢
外侧膝状体:视觉冲动传导路上的中继核 听觉纤维→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视辐射→视觉中 枢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分别接受头部和躯干四肢的感觉纤维。
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和功能分群
前核群
• 背侧丘脑 内侧核群
(Y形内髓板)
板内核群
外侧核群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中线核群
背侧组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联络性核群
腹侧组
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核团
②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疼痛部位不准确、不固定、较弥散; 疼痛性质不定; 疼痛常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血糖升高; 止痛剂无效、抗癫药有一定疗效。
③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 ④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运动失调。 ⑤情感障碍。
后丘脑
位置 位于背侧丘脑后 下方
偏身投掷症:对侧肢体近 端大而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肢重, 清醒时出现,入睡后消失。
终板、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五、下丘脑
背侧丘脑的腹侧,组成第三脑室的 下半和底壁。
下丘脑沟、室间孔、终板、视交叉、漏斗、 垂体、灰结节、乳头体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室周带
室 旁
2. 内侧带
后丘脑
下丘脑丘脑)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 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 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左右间脑之间的腔隙为第三脑室,其 底部与脑下垂体连接,后上部有松果 腺。背侧丘脑不仅是感觉的转换站, 也是一个复杂的分析整合中枢;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核
3. 外侧带
1 .视前区
视前内侧核 室前外侧核
视上核
2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3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4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垂体
乳
头
漏 斗
体 核
核
1. 视上区:包括三核二区:视交叉上核:在视交叉中央上方,接受 视网膜视束的纤维,来自对侧的多于同侧,光照射,可使此核兴 奋,调节昼夜内分泌的节律。破坏此核,内分泌昼夜节律消失。 人的此核不明显。视上核:在视交叉外侧,视束上方,横跨内外 侧带。室旁核:在视上核的背内侧,靠近第三脑室侧壁。下丘脑 前区:介于视上核室旁核之间。下丘脑外侧区。
中脑
脑岛 上丘脑
板内核
枕核
后外 背外 侧核 侧核
腹前核
内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外侧膝状体
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丘脑和后丘脑 外髓板 网状核
外侧核 内髓板 背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前核(A) 中线核
网状核
丘脑主要核群
背前 核
侧 丘
外侧核
脑 内侧核
背侧核 腹前核 腹侧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背侧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的纤维联系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核团的纤维联系
齿状核 苍白球 黑质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躯体运动中枢
内侧 脊髓 丘系 丘系
腹后外 侧核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三叉丘系 味觉纤维
腹后内 侧核
中央后回下1/3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组
后外侧核
背内侧核 丘脑前核
背侧丘脑核团分类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中线核 板内核
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 网状纤维
网状丘脑纤维
古丘脑
广泛大脑皮质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丘脑网状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外侧膝状体
腹前核
腹外侧核 内侧核 腹后核 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三、上丘脑
上丘脑是间脑背侧部向 尾侧与中脑顶盖前区相 移行的部分
丘脑髓纹 缰三角—缰核 缰连合 松果体—内分泌腺 后连合 连合下器 后连合的腹侧一室周器 官
上丘脑
丘脑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缰连合
缰 核:嗅觉、内脏躯体传入的一个汇聚点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褪 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发育, 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褪黑激素(抑制性腺、调节生物钟)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脑导水 引起帕里诺综合征:
1.瞳孔对光反射的消失(上丘受损); 2.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特别是向上的凝视麻痹; 3.神经性聋(下丘受损) 4.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松 果 体
•借松果体柄连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柄 分为上、下两脚,中间夹松果体隐窝, 上脚连于僵连合,下肢连于后连合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各个丘脑知识总结)
张雁山 重离子医院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和中脑。 左、右间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间脑(diencephalon)位于脑干之上,尾状核 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背侧丘脑 (又称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 丘脑五个部分。两侧丘脑和下丘脑相互接 合,中间夹一矢状腔隙称第三脑室。第三 脑室经其两侧的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向 下通过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四、底丘脑
底丘脑是丘脑和中脑被盖之间的过度区, 只能在脑切片上辨认其范围
㈣ 底丘脑
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 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 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 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 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 它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 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 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 脑核时,患者可出现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及内分泌 活动的中枢。
第三脑室
两背侧丘脑和下丘 脑之间的狭窄腔隙
前借室间孔与端脑 内的侧脑室相连,
后借中脑水管与第 四脑室相通。
一、背侧丘脑
终沟(终纹、终静脉) 丘脑带(丘脑髓纹) 附着板 脉络裂(侧脑室脉
络丛、脉络带) 第三脑室侧壁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
尾状核 终纹
组成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功能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 传导路的中继核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 传导路的中继核
外 侧 膝 状 内体 侧 膝 状 体
内侧膝状体:听觉冲动传导路上的中继核 听觉纤维→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核→听辐射→听觉 中枢
外侧膝状体:视觉冲动传导路上的中继核 听觉纤维→视 束→外侧膝状体核→视辐射→视觉中 枢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分别接受头部和躯干四肢的感觉纤维。
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和功能分群
前核群
• 背侧丘脑 内侧核群
(Y形内髓板)
板内核群
外侧核群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中线核群
背侧组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联络性核群
腹侧组
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核团
②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疼痛部位不准确、不固定、较弥散; 疼痛性质不定; 疼痛常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血糖升高; 止痛剂无效、抗癫药有一定疗效。
③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 ④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运动失调。 ⑤情感障碍。
后丘脑
位置 位于背侧丘脑后 下方
偏身投掷症:对侧肢体近 端大而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肢重, 清醒时出现,入睡后消失。
终板、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五、下丘脑
背侧丘脑的腹侧,组成第三脑室的 下半和底壁。
下丘脑沟、室间孔、终板、视交叉、漏斗、 垂体、灰结节、乳头体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室周带
室 旁
2. 内侧带
后丘脑
下丘脑丘脑)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 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 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左右间脑之间的腔隙为第三脑室,其 底部与脑下垂体连接,后上部有松果 腺。背侧丘脑不仅是感觉的转换站, 也是一个复杂的分析整合中枢;
背 外 侧 核
皮质丘脑的联系
丘脑的感觉是情感性的 皮质的感觉是分辨性的 皮质对刺激的分辨有赖与丘脑对刺激的整
合,而丘脑的情感性感觉受到皮质的修正 和节制。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核
3. 外侧带
1 .视前区
视前内侧核 室前外侧核
视上核
2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前核
3 .结节区 漏斗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4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垂体
乳
头
漏 斗
体 核
核
1. 视上区:包括三核二区:视交叉上核:在视交叉中央上方,接受 视网膜视束的纤维,来自对侧的多于同侧,光照射,可使此核兴 奋,调节昼夜内分泌的节律。破坏此核,内分泌昼夜节律消失。 人的此核不明显。视上核:在视交叉外侧,视束上方,横跨内外 侧带。室旁核:在视上核的背内侧,靠近第三脑室侧壁。下丘脑 前区:介于视上核室旁核之间。下丘脑外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