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环境监测1、饮用水标准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污水的常见水质指标有哪些?地表水的常见指标有哪些?2、第一类污染物有哪些?3、含氮化合物有哪些存在形态?不同时期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别怎么检测?4、含磷化合物的存在形态有哪些?5、BOD、COD和OC的测定原理和环境意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6、常见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7、BOD、COD、DO、OC、PCB、PAH、VOC、SS、TSP、PM10、HPLC、GC、ICP-MS这些常用英文缩写的中英文全称是什么?8、水质监测的断面要如何设置?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水体划分哪几类?10、11、12、13、14、15、16、17、18、19、水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采底质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分成哪几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常见指标有哪些?土壤采样有哪些布点类型?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土样采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土壤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控制要点有哪些?请解释下列名词的含义:误差、偏差、准确度、精确度、灵敏度。

环境监测的考试题型:不定项选择、填空、计算、简答、案例环境评价1、如何划分水环境评价等级?2、如何进行不同评价等级的水质现状调查?3、常用水质预测模型:稳态模型、一维模型、S-P模型题型至少有:简答、计算,其它不清楚第二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环境监测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是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以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包括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

2.特定目的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惯、哲学、法律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态度。

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溯性等特点。

监测结果需要长期测定,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个人整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2、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特性)根据一个确定的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1)难以降解、(2)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3)出现频率较高、(4)具有生物累积性、(5)“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6)毒性较大、(7)现代已有检出方法3、环境标准我国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国家级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第二章(50%以上)1、水体污染监测(1)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污染物积累,水质不断恶化)(2)水体污染类型:化学、(酸碱、有机物、无机物)、物理、生物(3)设置采样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质情况而设置。

这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数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口下游雾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地区(如饮用水源地、风景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包含的内容:由对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延伸到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从确定环境实时质量到预测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4.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5.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单: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6.中国环境标准体系:三级五类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五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7.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得总称。

8水体污染:污染物排入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污染物积累,水质急剧恶化。

水体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需要通过其所含污染物或相关参数的监测结果来判断。

9.第二章第二节重点复习10.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书本48页)11.第二章第四节重点复习加标回收(率):/link?url=-Z_cHo6Gfnhpq0ctIpftzlhgLb-IFnHFLtk2wpqjboivTyNDfmq0R_xDMYbEM4-MShZV5Ju1nZnt37hPgOcASa12.水体中的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汞、镉、铬、铅、铜、锌、砷等。

13.第二章第六节重点复习(总结测定金属元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14.溶解氧(DO):重点复习概念、碘量法、修正的碘量法、高锰酸钾修正法。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监测过程: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监测方案制订:基础资料收集(水文、气候、地质、地貌、气象、地形、污染源排放情况、城市人口分布等历年资料)、采样点设置、采样时间与频率、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

3.监视型监测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源(水质监测的对象水环境现状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机体受到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使危害加深。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等于单独作用的总和。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单独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一部分或大部分。

5.中国环境标准体系特点三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6.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7.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

8.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新标准)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二类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环境优先污染物: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8)2.生化需氧量:指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118)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181)4.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270)5.等效连续声级:用个相同时间声能量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来表示改段时间噪声的声级大小,符号为“Leq”或“LAeq.T”。

(354 )6.凯氏氮、氨态氮: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109)7.化学需氧量(CODCr/CODMn):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示。

(113)8.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235)9.生物监测:又称“生物测定”。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296)10.计权声级: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353)1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或污染程度)。

(1)12.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122)13.二次污染物、第一污染物:一次行染物是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149)14.急性毒性:一次投给实验动物的毒性物质,半数致死量(LD50)小于规定值。

(237)15.指示生物: 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19 .TSP、飘尘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 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知识归纳总结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收集,以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环境监测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环境问题,为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健康与安全:环境监测有助于掌握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资源管理:监测环境中的资源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数据支持。

4. 环境管理:通过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污染状况,确定环境管理目标和措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监测的要素1. 大气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观测、大气辐射监测等。

2. 水环境监测: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生态监测等。

3. 土壤环境监测:包括土壤污染物监测、土壤湿度监测、土壤微生物监测等。

4. 噪声环境监测:包括工业噪声监测、交通噪声监测、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 传统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法、现场测试法、实地调查等。

2. 远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3. 在线监测技术:自动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模型模拟、数据可视化等。

五、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大气污染防治法》3. 《水污染防治法》4. 《土壤污染防治法》5. 《噪声污染防治法》六、环境监测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监测网络的完善、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信度等。

2. 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精准、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七、结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当加强环境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构建美丽的蓝天、清澈的水域和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3.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按筛选原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国家环保部对监测方法分类?P38分为三个层次:A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B统一方法;C等效方法。

2、.简述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哪些内容?P42〔1)根底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实定(4)采样及检测技术的选择(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方案3、具体说明地表水检测中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的内容。

P42—44 (1〕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的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③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废水与江、河水根本混匀处。

④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根据水面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缺乏0.5m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重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1)概念: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分类:①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和研究性监测;②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等;③按专业部门分类:气象监测、卫生监测等。

(3)任务:2.环境监测(1)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应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③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主要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4.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第二章水体污染监测1.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前者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后者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目的: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②对污水排放源排放的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管理提供依据;③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④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⑤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监测项目:(1)地表水监测项目:①江河、湖泊、渠道、水库监测;②海水监测项目;(2)生活饮用水监测项目:①常规检验项目包括总硬度、pH等②非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硫化物等;(3)废(污)水监测项目:①第一类: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②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包括pH,色度等。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答案:对2.地方可以制定环境方法标准。

答案:错3.地方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错4.国家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对5.国家可以制定环境基础标准。

答案:对6.地方可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对7.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错8.地方可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9.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错10.废水中COD值通常高于BOD值。

答案:对11.对于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真色和表色相近。

答案:错12.水质监测时,统一分析方法比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更加成熟准确。

答案:错13.消减断面通常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km以上的河段上。

答案:错14.共沉淀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的现象。

15.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体酸度时不受水样有色、浑浊的限制。

答案:对S、HS-和S2-,酸溶性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16.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物和有机硫化物。

答案:对17.COD是一个能反映废水中可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数量的指标。

答案:错/COD>0.3,废水适宜采用生化处理方法。

18.一般认为,BOD5答案:对19.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的方法,称为网格布点法。

答案:对20.地方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21.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进行的环境监测,属于研究性监测的范畴。

答案:错22.地方标准中可以制定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

答案:对23.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监测的对象相同。

答案:错24.控制断面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km-10km处。

答案:错25.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

答案:错26.膜电极法可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二、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

2、主动监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

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

3、自动监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

3、综合水样: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

4、混合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这种水样在观察某一时段平均浓度很有用,但不适用于不同组分在贮存过程发生明显变化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这种水样适用于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的水样。

5、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称。

6、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SO2、H2S、H2SO4蒸汽等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这种演变过程的速率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7、危险废物: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8、生态监测:是在地球上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9、生物污染监测:就是应用各种检测手段测定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及时掌握被污染的程度,以便采取措施,改善生物生存环境,保证生物食品的安全。

10、渗沥水:是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11、底质: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和废(污)水排出物沉积,以及生物活动,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的产物。

12、瞬时水样:在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的水样。

(自己加的)SS:悬浮物 TOC:总有机碳 COD:化学需氧量 VOC S:挥发性有机物 DO:溶解氧PM10:可吸入颗粒物 BOD:生化需氧量 BOD5:五日培养法 TSP:总悬浮颗粒物填空题:1、水样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方法:洁净水72h,轻度污染48h,严重污染12h内;保存方法有:冷藏或冷冻保存法,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2、调解PH值,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1、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合理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提供数字依据;5)确定新的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方法。

2、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检测目的划分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纠纷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检查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1)50年代——被动监测阶段2)70年代——主动监测阶段3)80年代——污染防治监测阶段4、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1)监测手段的综合性: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2)监测对象的综合性: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3)对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长期测定,揭示其变化规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为保证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6、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7、环境监测原则1)选择监测对象的原则: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有可靠地分析方法,活动准确数据2)优先检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8、环境优先污染物: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残留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这些物质即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以数学方法对危害性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进行优先选择而得到。

)9、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环境监测》复习题(全新)

《环境监测》复习题(全新)

《环境监测》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环境污染中的三致是指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

2、我国于1998年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其中包括 47 个类别, 175 种废物来源和约 626 种常见危害组分和废物名称。

3、“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提出的“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 14 种化学类别共 68 种有毒物质,其中有机物占 58 种。

4、按监测目的可将环境监测分为监测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研究性监测三类。

5、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

6、我国环境标准中的“三级”指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7、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

8、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二、选择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3、环境监测实行C监测原则。

A、总体B、平均C、优先D、综合4、环境样品中,基体是指 B 。

A、待测污染物B、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C、缓冲溶液D、所有物质三、判断1、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并非是环境监测的重点。

( ×)2、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和污染警报标准。

(× )3、环境质量标准越严越好。

( × )4、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例行监测。

×四、其他1、什么是环境监测?答: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资料引言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环境监测考试,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和重点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环境监测是通过采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识别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环境监测的意义在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要素环境监测包括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主要涉及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方面的监测。

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了解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监测对象和指标:熟悉各种环境监测对象和指标,如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水中的氨氮含量等。

3. 监测标准与规范:了解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质监测规范》等。

三、环境监测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常见问题,考试中也常涉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内容:1. 数据处理与分析:了解环境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常用的统计方法和专业软件的使用。

2. 污染源识别与评估:掌握常见的污染源识别和评估方法,如污染物溯源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3. 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了解环境监测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监测站点的选择和布局等。

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技术进展环境监测工作必须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基础上,同时也要关注最新的技术进展。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熟悉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和最新的技术进展,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新的监测方法和设备等。

结语环境监测考试是对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对保障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复习和准备,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简答题:
1.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时,常用到梯度洗脱,何为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的作用有哪些?
梯度洗脱: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

在液相色谱中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从而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的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能按各自适宜的容量因子k达到良好的分离目的。

梯度洗脱的优点:1.缩短分析周期;2.提高分离能力;3.峰型得到改善,很少拖尾;4.增加灵敏度。

但有时引起基线漂移。

2.简述生物监测方法: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测定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重金属元素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仪器分析方法
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示波极谱法等;
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新银盐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
铜: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微分电位溶出法;
铅:原子吸收、溶出伏安法;
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锌:原子吸收法、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
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

4.何为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如何表示?
准确度是测量值的可靠程度,实质上是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误差来表示5.土壤中需要监测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萃取方法。

丙烯醛:顶空—气相色谱法丙烯腈:顶空—气相色谱法乙腈:顶空—气相色谱法二噁英类: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挥发性有机物:顶空—气相色谱;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毒鼠强: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净化浓缩,带氮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分离监测有机氯农药:丙酮—石油醚提取,浓硫酸净化,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

6.简要说明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人体健康;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7.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水环境监测的机理是什么?
机理:被污染水体具有独特的有别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征,这些光谱特征体现在其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反射,而且这些光谱特征能够为遥感器所捕获,并在遥感图像中体现出来。

对所监测水体的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和解译,得出所需的光谱信息,利用经验、半经验或者其他数据分析方法,可筛选出合适的遥感波段或波段组合,将该波段组合光谱信息与水质参数的实测数据结合,可以建立相关的水质参数遥感估测模型,达到一定的精度后可用来反演水体中水质参数的相关数据,从而达到利用遥感技术对水体进行环境水质定量检测的目的。

8.大气降水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分解在降雨(雪)过程中从大气中沉降到地球表面的沉降物的主要组成、性质及有关组分的含量,为分析大气污染状况和提出控制污染途径、方法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特别是酸雨对土壤、森林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及对器物、材料的腐蚀作用。

综述题:
1.谈谈你对环境监测分类的认识,并简要说明如何评价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按照监测调查的目的,环境资源监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研究性监测,它又称为
专题监测,是为研究环境资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趋
势和规律,确定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进行的监测。

二是监视性监测,又称
为常规监测,是为掌握环境污染源排污辩护规律或者为评价环境资源质量现状、环境资源
变化趋势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而对特定污染源、特定自然资源或者特定区域进
行的连续监测。

三是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别监测、紧急监测或临时监测,是为了解决
某一方面的环境资源问题而对特定对象进行的监测。

如污染事故的监测是为了污染事故的
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是为了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资源监测按调查方式可以分为:普查、综合调查、单项调查和专门调查等;按监
测方式可以分为:定点监测、流动监测、连续性监测、间断性监测、自动监测等。

环境资源监测工作,对于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正确、合法实施环境监督
管理,追究环境污染和破坏者的法律责任,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促进环境监测科研水平的提高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评价准确度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用某一方法分析标准物质,由其结果确定准确度;第二种是”加标回收法”,即在样品中加入标准物质,由其结果确定准确度,测定其回收率,以确定准确度,多次回收试验还可发现方法的系统误差。

2.环境标准非常重要,请你谈谈对环境标准的认识,列举你了解的环境标准有哪些?
我国的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

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标准等只有国家标准,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标准的环境词汇、术语、标志等的规定。

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根据适用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现行标准和超前标准。

另外,由于国情有所差别,各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为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但鉴于当前科技水平和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做了事实求是的考虑。

计算题:
1.取水样100mL,调节pH=10.0,用EBT为指示剂,以10.0mmol/L EDTA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25.00mL,求水样中的总硬度(以mmol/L和CaCO3 mg/L)。

总硬度(mmol/L)=(10*25)/100=2.5mmol/L
总硬度(CaCO3mg/L)=(10*25*100.1)/100=250.25mg/L
公式:总硬度(mmol/L)=C(EDTA)V(EDTA)/V水
2.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Fe3+,已知含Fe3+溶液用KSCN溶液显色,用20mm的比色皿在波长480nm处测得吸光度为0.19,已知其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4L/(mol.cm),试求该溶液的浓度(M(Fe)=55.86)。

计算溶液的摩尔浓度:C=0.19/((1.1*10^4)*0.2)=8.6*10^(-6)mol/L
计算溶液的浓度:C=8.6*10^(-6)*55.86=4.82*10^(-8)g/L
公式:A=abc(a是吸光度,b是比色皿厚度,c是溶液浓度)
3.某分析人员取20.0ml工业废水样,加入10.0ml0.025mol/L重铬酸钾溶液,按国标操作步骤测定COD,回流后用水稀释至150ml,以0.1002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消耗19.05ml。

全程序空白测定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2
4.05ml。

问这份工业废水的COD(O2,mg/L)值为多少?
COD(O2,mg/L)=((24.05-19.05)*0.1002*8000)/20=200.4 (O2,mg/L)
公式:COD(mg/L)=(C*(V0-V1)*8*1000)/V2(C是硫酸亚铁铵滴定溶液浓度,V0是空白滴定,V1是实验水样,V2是水样的量,8是1/2氧气摩尔质量,以mg/L单位换算)
4.取一份水样100mL,调节pH=10,以EBT为指示剂,用10.0mmol/L EDTA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24.20mL;另取一份水样100mL,调节pH=12,加钙指示剂(NN),然后以10.0mmol/L EDTA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13.15mL。

求该水样中总硬度(以mmol/L表示)和Ca2+、Mg2+的含量(以mg/L表示)?
总硬度=(10*24.2)/100=2.42mmol/L
Ca+(mg/L)=(10*13.15*10^(-3)*40.08)/(100*10^(-3))=52.71mg/L
Mg2+(mg/L)= (10*(24.2-13.15)*10^(-3)*24.31)/(100*10^(-3))=26.85mg/L
公式:Ca+(mg/L)=(C(EDTA)V(EDTA)M(Ca+))/V水
Mg2+(mg/L)= (C(EDTA)V(EDTA)M(mg2+))/V水
5.用回流法测定某废水中的COD。

取水样25.00mL(同时取无有机物蒸馏水25.00mL作空白试验)放入回流锥形瓶中,加入10.00mL 0.2500mol/L重铬酸钾溶液(1/6K2Cr2O7=0.2500mol/L)和30mL硫酸—硫酸银溶液,加热回流2h;冷却后加蒸馏水稀释至140mL,加试亚铁灵指示剂,用0.1000mol/L硫酸亚铁溶液((NH4)2Fe(SO4)2)·6H2O =0.1000mol/L)返滴至红褐色,水样和空白分别消耗11.20mL和21.20mL。

求该水样中的COD是多少(mg O2/L)?
COD(O2,mg/L)=((21.2-11.2)*0.1000*8*1000)/25=320(mgO2/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