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医用生物学期末复习重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年《医学生物学》期末复习重点
考试时间:2012年12月31日13:30—14:30
题型:名词解释20分;单选20分;判断题20分;简答题40分。
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 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①作为结构成分;②运输和传导作用;③收缩运动作用;
④免疫保护作用;⑤催化作用。
由氨基酸构成。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级结构:在以肽键为主键,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为一级结构,是蛋白质分子的线性平面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着不同蛋白质各自特定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二级结构:肽链上相邻近的氨基酸残基间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有α螺旋、β折叠和三股螺旋。
3、蛋白质的变构和变性的概念:
变构是指蛋白质通过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其功能的现象;
变性是指蛋白质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其高级结构被破坏、生物活性随之丧失的现象。
共同点:高级结构变化,都不涉及一级结构。
不同点:变构是高级结构改变,导致生物功能变化,并不是失去功能,变化是可逆的。
变性是高级结构完全破坏,无生物活性。
注:蛋白质特定的空间结构是行使生物功能的基础。
4、单位膜的概念:由脂双层及嵌合蛋白质构成的一层生物膜。是包围在整个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内膜在电镜下都呈“暗-明-暗”的三层式结构,即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层,厚度约为2nm,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厚度为3.5nm:
5、穿膜运输的种类及特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消耗代谢能的运输方式;
I、简单扩散:物质从浓度较高一侧直接穿过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向浓度较低的一侧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的单纯的扩散作用),不需借助载体。只有疏水分子及不带电的极性小分子以此方式过膜。
II、离子通道扩散:极性很强的水化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离子通道蛋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转运。
III、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金属离子以
及细胞代谢物)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帮助,顺浓度梯度方向的跨膜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需借助特定的载体蛋白的物质运输。不带电荷的较大的极性分子以及一些离子以此方式运输。)
2)主动运输指物质逆浓度梯度(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消耗能量,并需专一性的载体蛋白。
I、Na+-K+泵:是镶嵌在质膜上的蛋白质,也是一种Na+-K+ ATP酶,既有载体的功能,
也具有酶的活性。
II、Ca2+泵:是存在于质膜和内质网膜上的一种跨膜蛋白。
III、H+泵:能将H+泵出细胞,建立和维持跨膜的H+电化学梯度来驱动转运溶质进入细胞。
IV、N a+-K+泵驱动的协同运输:主动运输并不直接利用A TP,而是依靠Na+-K+泵维持Na+的跨膜梯度的驱动而进行的伴随运输,是一种间接利用ATP的主动运输方式。
6、膜泡运输的种类及特点:质膜对大分子化合物或颗粒不能通透,它们在细胞内运转时都由膜包围,形成细胞质小泡,故称膜泡运输。都是需能的主动运输。
1)、胞吞作用:质膜内陷将外来的大分子和颗粒包围,形成小泡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I、吞噬作用:细胞吞噬较大的固体颗粒物质或大分子复合体(如细菌、细胞碎片)的过程。
II、胞饮作用:细胞摄取液体和溶质的过程。
III、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与胞外配体结合而引发的胞吞作用。2)、胞吐作用:是细胞向外排出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激素、酶类、未消化的残渣)。物质在细胞内先被囊泡裹入形成分泌泡,逐渐移至细胞表面,最后与质膜接触、融合并向外排除,如胰岛素的分泌。
7、内质网的结构: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小泡,扁囊状结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系统。①以核为中心向周围扩展;②核膜周围较稠密,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③远离核处较稀疏,延伸。
粗面内质网的功能:1).核糖体附着的支架;2).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3).蛋白质的运输;4).多肽链的折叠、组装。
光面内质网的功能:1)脂类的合成;2)糖原的代谢;3)解毒作用;4)存储和调节钙离子。
8、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光滑膜构成的复杂网状结构结构上亦具有极性;多呈弧形,有的呈半球形或球形。三维空间:一摞封闭的紧密叠置在一起的碟形膜扁囊构成。最基本的成分:膜围成的扁囊。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顺面高尔基网、中间高尔基网、反面高尔基网。由一层单位膜构成。
功能:I、参与与细胞的分泌活动;II、对蛋白质的修饰加工;III、参与细胞膜相结构的转化;IV、蛋白质的分选运输。
9、溶酶体的结构:异质性细胞器(在不同细胞甚至同种细胞中,形态大小差异较大)。多呈球形。直径一般在0.2-0.8μm,最小为0.05μm,最大的可达数μm 。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囊状小体。
功能:消化营养作用,防御保护作用,参与受精过程,促进组织器官的变态发育。10、信号肽概念:在成熟的mRNA5' 端起始密码之后有一段特定序列的信号密码,编码一
段由18~30个疏水氨基酸组成。
11、M-6-P:甘露糖-6-磷酸。是一种分选信号。
12、异噬作用:异噬溶酶体体内的水解酶将吞噬体或胞饮体内所含的外源性有极大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可溶性小分子,被溶酶体上的转运蛋白泵入细胞质基质中,作为营养成分重新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而一些不能被分解的残渣物质残留其中,形成残余小体。
13、自噬作用:溶酶体对细胞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器以及破损的细胞器碎片进行消化分解。
14、粒溶作用:溶酶体对细胞内多余分泌颗粒具有清除作用。在分泌细胞中,初级溶酶体可与一部分分泌颗粒融合并将其降解。
15、线粒体的结构:
光镜下的结构:光镜下呈线状、粒状或杆状。
电镜下的结构:双层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内外膜不相连,与细胞质隔离。
外膜:最外面,一层单位膜6nm,脂类和蛋白各一半,含直径2-3nm通道的孔蛋白, 可通过5000以下分子量的物质。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内膜:一层单位膜5nm,蛋白占76%, 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分子量大于15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内膜具有嵴,内膜上向内腔突起的折叠,能扩大表面积(5~10倍),分两种:①板层状、②管状;嵴上有基粒。
功能:进行细胞氧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6、细胞氧化:细胞内的供能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包括:糖酵解、乙酰辅酶A生成、三羧酸循环及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特点:I、线粒体中一系列由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II、产生的能量储存于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III、反应过程分步进行、能量逐级释放;
IV、反应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
V、反应过程需要水的参与。
17、基粒:ATP酶复合体。
头部(偶联因子F1):圆球形,突入内腔,具有酶活性,催化ADP→ATP ,是可溶性的ATP酶,促进ATP合成。
柄部:连接头部和基部,调控质子通道,是一种可使F1因子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
基部(F0偶联因子) :嵌于内膜中,有物种差异,连接F1和内膜,质子流向F1的穿膜通道,是嵌入线粒体内膜的疏水蛋白质。
18、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过程释放的能量被A TP酶复合体用来使ADP磷酸化生成ATP,从而将能量储存在ATP中。ADP磷酸化成A TP是伴随H氧化而发生的,故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19、☻半自主性:线粒体是动物细胞内唯一含有遗传物质、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及蛋白质翻译系统的细胞器。线粒体DNA能独立复制、转录和翻译出部分蛋白质以及氧化磷酸化酶的蛋白质亚基,都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所以将线粒体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20、间期细胞核的基本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
21、染色质及染色体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染色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折叠盘曲成的短棒状小体。
组成成分:DNA;组蛋白:H1、H2A、H2B、H3、H4;非组蛋白;RNA。
注: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能够相互转变的不同形态结构。
22、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直到下一次分裂终了的过程或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