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PPT课件8 人民版
——《通典· 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 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韩非子》 ——西汉· 桑弘羊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 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 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军队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力量。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
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
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史记· 商君列传》
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 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衣裳
雍城城墙遗迹
(商鞅变法前的秦都城 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南)
秦国本为西方一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比较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野蛮 落后的国家,很少让它参与盟会。魏国曾经兵渡黄河,占领秦国大片领土,秦国无力还击。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史记· 秦本纪》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名垂千古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公元前316年秦国灭 蜀,秦昭王在位后期(公元前276~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 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 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 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郦道元《水经注》引南北朝《益州记》 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课件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拓展探究:
学生甲说,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秦将白起手下至
少要有八十多万人。他上哪儿找那么多人?由此看来,史 书记载未必可靠。学生乙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 国降卒四十多万人,真够很毒的﹗请问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 长平之战,赵军被围46天,已丧失了战斗力,秦 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反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即是 人们所称的“宝瓶口”。宽20米、长80米。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 引入支流、渠道,用来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发水大时,内江 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 冰修筑的水利工程。
映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当然,也不排除史书记
载有误或夸大的可能。但在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史书 记载有误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认可的态度。
总结
板书
背景 目的 时间、人物 内容 作用 修建 构成 功能 影响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与 秦国的强大
都江堰
秦国的 强大
史海扬帆
1
2
3
4
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 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D.秦孝公改制
公元前 256 1.时间: ________ 年
李冰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 岷江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
秦国强大之法宝二——都江堰
宝瓶口
飞沙堰
内江
鱼嘴
外江
分水鱼嘴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 (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历史上第8课商鞅变法
03 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
舌战群儒,取得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通过与秦孝公的深入交谈,阐述自己的变法理念和策略,成功说服秦孝公支持 变法。
商鞅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起来,实现 统一天下的目标。
商鞅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化君权、抑制贵族特权,得到了秦孝 公的认同和支持。
制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了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 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地位,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整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度,激发了 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对商鞅变法的否定评价
剥削加重
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剥削百 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社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逐 渐崛起,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
量。
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政治、经济制 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孝公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 改革。
秦孝公的改革决心
秦孝公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决 心通过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
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吸引 各地人才前来投奔。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秦 孝公看中并委以重任,开始了 他的变法历程。
第二次变法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次变法的措施 ,包括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等土地制度的 改革,以及统一度量衡等经济制度的改革。
第一次变法主要针对政治、军事、经济 等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战等措施。
坚持改革,推行新法二十年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坚持改革,推行新法长达二十年。
会矛盾激化。
文化专制
商鞅变法推崇法家思想,限制了 学术自由和文化发展,对文化多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8课笔记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更确切的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人物:商鞅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决心进行改革,以增强秦国的实力。
目的:通过改革,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现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4)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意义与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它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商鞅变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历史局限性:商鞅变法中的某些措施过于严厉,例如推行县制和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势力受到压制,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此外,商鞅变法中的一些措施也存在弊端,例如奖励军功的制度会导致士兵们为追求奖励而忽视战斗的目的。
二、秦朝的统一背景:战国时期结束后,各国已经逐渐走向衰落。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过程: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意义与影响: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秦朝的统一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局限性:秦朝的统一过于依赖强权和武力,导致民心不稳,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此外,秦朝的统治者过于追求功利和效率,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这也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背景:汉朝初期,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经济衰败,政治混乱。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决心进行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目的:通过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主要内容:(1)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2)改革官制,加强监察制度;(3)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第8课《商鞅变法》ppt课件
商鞅变法的评价:
1.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政治上) 3.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军事上) 4.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战国后期,秦国 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经济上)
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力量,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因出生在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
镇一带)又称卫鞅。后因在秦功劳卓著, 封为商君,所以又称商鞅.曾应秦孝公求 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
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
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像
商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和改革家。
商鞅主持变法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怎么 “变”?) 时间:公元前356年
商鞅主持变法
学习与探究
学习测评
1.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D
C.春秋
D.战国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C.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D
)。
3.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水利工程的兴修 4.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第二学习主题
第5课
商鞅变法
三、秦国的变化(“变”的结果)
商鞅变法
政治 经济 军事
富 强
商鞅与旧贵族辩论变法问题
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 派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强 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子 虔和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 法。 商鞅采取果断措施,公子 虔被割鼻,公孙贾脸被刺字, 从此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 坏变法了,新法顺利推行, 取得很大成效。 但是秦孝公死后,商鞅 失去了靠山,被保守派施以 “车裂”之刑。商鞅虽死, 但变法深入人心。
七年级上第8课商鞅变法学习指南
课堂学习指南科目:七年级上册历史课题:第8课商鞅变法主备:米怡桦审核: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学习重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2、商鞅变法的评价学习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如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等)。
教学流程一、揭示目标三、指导自学(一)个体自学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回答: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的普遍使用和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七个大国中,国相对落后,即位后,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于是他发布,招揽人才,最后重用,开始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2、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时间:(2)商鞅变法的内容:(3)商鞅变法的性质:(4)商鞅变法的意义①政治上:②军事上:③经济上:3、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和两大水利工程。
(二)组内互学(三)组际交流把组内互学和个体自学部分的结果在组际间展示,以达成共识。
(四)整理笔记(五)实践运用商鞅变法后的下场是车裂,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商鞅变法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四、总结点评五、课后提能《学习指要》第八课P23-251.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2.秦孝公变法的原因商鞅变法的时间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2.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3.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嘉奖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
(2)进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径直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缘由);(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表达变法性质);(2)鼓舞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嘉奖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①根本缘由: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
第8课《商鞅变法》教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8级1班I、课题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
II、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III、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以及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理解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状况。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以及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认识商鞅变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落后的状况以及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的状况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认识到商鞅主张变法思想的可贵之处。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习商鞅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IV、课型:新课V、课时:1课时VI、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VII、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VIII、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共3分钟)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ppt展示南门立木的图片】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栎阳(陕西临潼东北)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十金就是十斤金。
老百姓觉得搬一根木头并不是什么难事,却能得到如此高的奖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所以老百姓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将奖金提升到50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上)
第8课商鞅变法
教师寄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的分析认识产生的历史作用,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商鞅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商鞅变法以及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
课前热身:
基本要求:阅读课本正文,勾划知识要点,完成下面填空。
1、背景:①战国前期,的普遍使用和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
2、开始时间、人物: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①,②,③,④,⑤。
4、影响:(1)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
(2)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秦军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4)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和两大水利工程。
一、课堂探究:(试一试,你能行!)
基本要求:首先自主解决,探索答案;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再后展示成就,师生共同点评。
探究一: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二: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成功了,分析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三:商鞅为变法车裂而死,值吗?为什么?
二、课堂小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三、巩固提升:(做一做,相信你会有很多收获!)
(一)单选题。
1、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商鞅变法发生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3、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中农抑商
C、实行连坐
D、推行县
5、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重视兴修水利
B、秦王能力很大
C、地理位置优越
D、实行商鞅变法
6、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
(1)从材料可以看出商鞅对变法的态度是什么?
(2)商鞅领导了战国时期的哪国进行变法?
(3)商鞅变法给该国带来哪些变化?
(4)商鞅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