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在工程中的应用原理

合集下载

TSP_系列探测仪器在隧道中的应用

TSP_系列探测仪器在隧道中的应用

72TSP 系列探测仪器在隧道中的应用文/吴庆明本文探讨了TSP 系列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以及其在隧道探测中的主要应用。

TSP 系列探测仪器利用电磁场的变化来测量地下岩石的电阻率变化,从而获得地质信息。

在隧道探测中,TSP 系列探测仪器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隧道预警系统和隧道安全监测等领域。

然而,尽管其具有明显的优点,如高精度、深度侦测能力和自动化操作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如电导率依赖、深度侦测能力的限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如采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提高设备的功率、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改进设备设计等。

73是至关重要的。

TSP 系列探测仪器能够对地下岩石的种类、分布、深度、厚度等进行探测和分析,提供预探勘的信息,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规划隧道的开挖路线和方法,避免遇到不预期的地质问题,降低工程风险。

2.隧道稳定性评估: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了解隧道周围岩石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TSP 系列探测仪器可以对岩石的机械性质进行探测,如其硬度、韧性等,以评估隧道的稳定性,帮助设计隧道的支撑和加固方案。

3.隧道安全监测:在隧道运行过程中,TSP 系列探测仪器也可以用于隧道的安全监测。

例如,通过定期进行地下岩石的探测,可以发现岩石的移动或变形,预警可能发生的隧道塌陷或滑坡等问题。

4.环境影响评估: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TSP 系列探测仪器可以用于评估这种影响,如地下水的变动、岩石的分布变化等,帮助制定环保措施。

5.矿产勘查:在某些情况下,隧道开挖可能会遇到地下的矿产资源。

TSP 系列探测仪器可以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探测,提供矿产勘查的信息。

6.水文地质调查:TSP 系列探测仪器可以探测地下水的存在、分布、流动方向等信息,为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水文地质信息。

分析TSP 系列探测仪器如何解决隧道探测的特定挑战 隧道探测面临着许多特殊挑战,比如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探测、矿石和水文地质的识别、隧道稳定性的判断等。

TSP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要求-技术交底资料

TSP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要求-技术交底资料

超前地质预报现场实行规定一、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1、T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布孔规定1)爆破孔24个:孔距1.5米,孔深1.5米;孔高(距地面)1-1.2米;倾角:向下10°-20°;孔径:38mm(不不不小于38mm)2)两个传感器孔:孔深2.0m(不不小于2.0m);倾角:向上5°-10°;距地面高度:1-1.2 m;孔径:45-50 mm(不不不小于45 mm,不不小于50 mm)最终一种爆炸孔距传感器孔距离:17-20 m3)所需材料:起爆器一种(内装好干电池);乳化炸药:3kg-4kg;瞬发电雷管30发;卷尺一把(5m钢卷尺和皮尺各一把)4)注意事项:●应采用瞬发电雷管和防水乳化炸药作震源之用;●必须满足TSP操作旳隧道开挖距离,接受器孔和炮孔应在同一平面上(图);●激发时炮孔中灌水,保证足够旳激发能量在岩层传播以及减少震源带来旳干扰;●假如围岩较软,打孔后轻易塌孔,需做好护孔工作,如使用PVC管支护;●爆炸孔尽量不在电缆线一侧;●爆炸孔布在隧道旳左右侧均可;●最终一种爆破孔尽量靠近掌子面。

●爆破孔、传感器孔,布孔示意图如下:2、现场配合1)施工单位提前2-3天报计划,即告知第三方预报单位;第一次预报施工断面需进洞深55米以上,每次预报长度为100m 左右,两次预报反复搭接长度为10m 左右。

2)假如要做TSP203地质超前预报,则需在每次报计划开始,同步进行打孔,检测单位抵达现场即可开始预报工作。

3)现场需要1名跟班技术员,2名炮工和2名杂工配合第三方进行预报工作。

4)在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时,应停止掌子面及其附近旳施工作业。

二、地质雷达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本次采用旳地质雷达为意大利生产旳RIS-K2型,天线使用中心频率为200MHz 和80MHz 旳两种低频屏蔽天线。

有效探测距离在完整灰岩地段不小于20m ,在岩溶发育地段根据雷达波形鉴定。

TSP与地质雷达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工程应用

TSP与地质雷达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工程应用

TSP与地质雷达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工程应用摘要:该研究通过工程实例综合使用了TSP超前预报与地质雷达综合应用,介绍了超前地质预报中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地质雷达布线方法以及雷达探测结果及TSP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地震勘探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

结合二者在数据获取、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保证了隧道的安全快速施工。

关键词:TSP;地质雷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0 引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路和铁路建设高速发展。

其中,隧道工程由于其在道路建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满足隧道工程中安全性与施工进度,就要对隧道内的地质信息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对于隧道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超前地质预报能够分析所需的施工前方围岩与地层情况[1,2]。

争取在施工前掌握岩土体性质、状态等地质信息,为进一步的施工提出建议,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涌水、岩爆等地质灾害,从而实现施工安全高效的进行。

隧道地震波法(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简称TSP)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重要方法[3,4]。

该方法通过高精度的接收仪器获取爆破所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初步探查前方围岩性质、节理裂隙分布、及含水状况等;地质雷达法具有简单实用,精度较高,可用来查明断层破碎带、滑坡面、岩溶和土洞,适合在超前地质预报中进行短距离探测,根据处理后的雷达图像可以直观的得出工程所需的地质信息[5,6]。

1 隧道地震波法(TSP)与地质雷达预报原理(1)TSP预报原理周家山隧道预报采用瑞士安伯格公司生产的最新型号的TSP203 plus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TSP测量系统是通过在掌子面后方一定距离内的钻孔中以微震爆破来发射信号的,爆破引发的地震波在岩体中以球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一部分向隧道前方传播,经隧道前方的界面反射回来,反射信号经接受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并放大[3,4]。

从起爆到发射信号被接收的这段时间是与反射面的距离成比例的。

GPR地质雷达法与TSP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

GPR地质雷达法与TSP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

GPR地质雷达法与TSP法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摘要:介绍TSP法和地质雷达法的原理及数据处理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长距离预报手段(TSP法)与短距离预报手段(地质雷达法)相结合,可更精确地预报隧道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情况。

关键词:GPR地质雷达法;TSP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运用引言超前地质预报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后期阶段,本身属于地质工程学当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对于这一内容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且在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后,开始广泛应用在各种地质工程建设当中,尤其以隧道最为明显。

伴随着铁路、公路的持续完善,隧道的长度也得到了实时的增加,而在隧道长度增加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为了实时避免由于地质问题而产生的各种工程事故,GPR地质雷达法与TSP法都被合理地应用到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当中,而且发挥了相当高的实效性。

1、地质雷达原理地质雷达是用电磁波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方法。

电磁波遇到不同反射界面(如地层分界面、溶洞、富水带等),其传播路径随通过介质的不同而变化,过程中会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绕射及吸收等现象。

根据天线接收到的反射脉冲波的振幅、相位、波长、频率等特征进行分析,便能够大致推测界面或异常区的空间位置及分布变化情况。

其工作原理见图1。

图1 雷达超前预报工作原理示意图2、TSP法探测原理TSP法是一种类似于零偏移距VSP地震多波反射波法,是专门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而设计的,对隧道施工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

TSP法在指定的震源点用小量炸药激发而产生的地震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在岩石中传播。

当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岩石分界面时,一部分波被反射,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一部分则经过折射继续向前传播。

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与界面距离成正比,反射信号的强度与相关界面的性质、界面产状等密切相关,因而能提供直接测量。

探测时,在选定的隧道侧壁上布置24个爆破探测孔,从掌子面与隧道壁的相交处开始布置第24号孔,依次到1号孔。

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为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出现较多的安全问题,需要配合使用更加先进的探地雷达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水利工程检测环节的全面性与精准性,确保存在于工程中的各类隐患能够被及时发现。

本文就针对此,以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检测工作中的原理为切入点,提出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裂缝检测、渗漏检测、质量检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探地雷达;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具体应用前言:在目前的水利工程检测工作中,探地雷达技术是一种应用效果良好的检测方式之一,在工程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探地雷达检测技术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精确度较高,而且对于水利工程中的细节部分能够充分地反映出来。

但是在目前的应用过程中,探地雷达技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从应用原理出发,结合参数设计,使得探地雷达技术的检测结果更加精确,从而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

1探地雷达检测的工作原理探地雷达在检测工作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来进行工作的,先由探地雷达发射出电磁波,然后遇到被检测物体反射,从而确定出检测物体的位置以及状态。

从结构组成来看,探地雷达的外部结构看起来比较简单,由天线、配件、主机等结构组成,而其内部结构却相对比较复杂,其中还包含有放大器、转换器、计算机系统、雷达电路系统、接收器、发射器等组成。

探地雷达在工作过程中,先由计算机发布检测指令,然后信号通过发射器、反射器、放大器等层层发出,然后将收集到的信号通过转换器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之中,计算机系统对该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最终得到探地雷达检测的图像与数据。

计算机最终向我们呈现的内容是电磁波的反射时间、电磁波的波形和振幅,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分析而得出被检测物体的位置、深度、质量等信息,从而使得下一步施工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2探地雷达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2.1术在渗漏检测中的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期间,也会经常出现结构渗漏问题,导致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与安全性受到严重不利影响。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法

隧道工程—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法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结合以往施工中在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拟采用TSP203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钻探法、红外线探水仪等进行地质预报,并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初步确定本次施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

一、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

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比如有断层或岩层变化时,会造成一部分信号返回,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信号也就越强。

返回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信号并进行放大,根据信号返回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就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位置及方位。

TSP203地质预报系统实际操作中有如下特点: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极软岩至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距离长,能预测掌子面前100m~200m范围内的地质状况,围岩越硬越完整预报长度就越大;对施工干扰小,可在施工间隙进行,即使专门安排时间,也不过一小时左右;TSP203地质预报系统现场测试示意见下图。

图 TSP203地质预报系统现场测试示意图提交资料及时,在现场采集数据的第二天即可提交正式成果报告。

采用专用处理软件,将复杂多解的波形分析转换为直观的单一解的波形能量分析图。

将隧道顶部和底部的波形能量分析图分析确定之后,可得出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或其它不良地质相对于隧道的空间位置,计算机自动绘出弹形波速度有差异的地质界面相对于隧道轴线的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但也存在预报准确性和预报精度方面的问题,需要采用其他预报手段来补充和完善。

数据处理流程见图3-5-4。

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在工程中的应用原理

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在工程中的应用原理

地质雷达方法地质雷达检测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其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发射天线发送入地下一高频电磁脉冲波(主频为数十兆赫至数百兆赫乃至千兆),地层系统的结构层可以根据其电磁特性如介电常数来区分,当相邻的结构层材料的电磁特性不同时,就会在其界面间影响射频信号的传播,发生透射和反射。

一部分电磁波能量被界面反射回来,另一部分能量会继续穿透界面进入下一层介质,电磁波在地层系统内传播的过程中,每遇到不同的结构层,就会在层间界面发生透射和反射,由于介质对电磁波信号有损耗作用,所以透射的雷达信号会越来越弱。

探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终端设备(计算机)等组成。

各界面反射电磁波由天线中的接收器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利用采样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从测试结果剖面图得到从发射经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的双程走时t。

当地下介质的波速已知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求得目标体的位置和埋深。

这样,可对各测点进行快速连续的探测,并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与强度特征,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质雷达剖面图像。

而通过多条测线的探测,则可了解场地目标体平面分布情况(如图2.2所示)。

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即回波信号)的时频特征、振幅特征、相位特征等进行分析,便能了解地层的特征信息(如介电常数、层厚、空洞等)。

红外探水仪简介地质体每时每刻都在由向外部发射红外能量,并形成红外辐射场。

地质体由内向外发射红外辐射时,必然会把地质体内部的地质信息,以红外电磁场的形式传递出来。

当隧道前方和外围介质相对比较均匀,且不存在隐蔽灾害源时,沿隧道走向分别对顶板、底板、左边墙、右边墙向外进行探测,所获得的红外探测曲线,具有正常场特征。

当隧道断面前方或隧道外围任一空间部位存在隐蔽灾害源时,隐蔽灾害源产生的灾害场就一定会迭加到正常场上,使正常场中的某一段曲线发生畸变,畸变段称作红外异常。

红外探测就是根据红外异常来确定隐蔽灾害源的存在。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一、红外探水仪的基本原理红外探水仪是一种基于地球物理电磁方法的水文地质勘探仪器,其主要通过监测地下水含量的差异来判断地下水情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红外线穿透地下介质时的不同反射和透射特性,通过测量地下介质的电磁参数和介电常数来判断地下水的分布情况。

红外探水仪还可以通过高频信号测量地下水的电磁特性,可以准确、快速地探测地下水情况。

1. 检测隧道周边地下水情况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隧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安全性。

红外探水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隧道周边地下水的分布、含量以及水位变化情况,为隧道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通过红外探水仪的应用,隧道施工单位可以及时制定相应的水文地质治理措施,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2. 预测隧道岩层结构和断层情况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断层情况往往会导致施工风险增大。

红外探水仪可以通过测量隧道周边岩层的电磁参数和介电常数,预测岩层的结构和断层情况,为施工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岩层勘探信息。

基于此信息,施工单位可以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减小风险并提高施工效率。

3. 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运动情况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团队通过对红外探水仪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某些研究团队通过对红外探水仪的信号处理算法进行改进,提高了探测精度和深度;另一些研究团队则通过对红外探水仪的传感器和探测器材料进行改进,提高了探测灵敏度和稳定性。

也有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试验和工程应用验证了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工程实测数据,这些研究团队证实了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效果,为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挑战与展望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隧道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流动情况复杂,这就要求红外探水仪要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精度;由于地下岩层的结构、断层情况等变化较大,如何提高红外探水仪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概述隧道建设中,超前地质预报是重要的施工措施。

传统的地质探测技术在探测深度和精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红外探水仪具有探测深度深、精度高、无接触、实时性强等特点,因此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应用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一、红外探水仪原理及技术特点红外探水仪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探测水质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①探测深度深:红外线能够穿透物体表面,通过对反射和透射红外线强度的变化,可以判断水层深度。

②精度高:红外线探测技术可以检测微弱的光谱波,精度高。

③无接触:红外线探测技术无需接触被检测物体表面,无需在水体中安装测量设备。

④实时性强:红外线探测技术可以实时测量温度和水质变化情况。

1、测量地下水位:红外线探测技术可以检测水层深度和水位的变化情况,为隧道施工提供水文环境的数据支撑。

2、检测隧道围岩变形:隧道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情况不同,随着隧道围岩的变形,温度分布会发生变化。

红外线探测技术可以通过变化的温度分布来检测围岩变形情况。

3、检测围岩破裂: 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可能会出现破裂现象。

红外线探测技术可以探测到破裂带的位置和长度等信息,为隧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近年来,随着红外探水仪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智能化:红外探水仪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测量和分析,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2、多种联合探测:隧道地质情况复杂,红外探水仪可与地震勘探、地层探测、地质雷达技术等多种非侵入式探测技术联合使用,形成多元化的地质数据,为隧道建设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

3、可穿戴式探测装置:可穿戴式探测装置将红外探水仪集成到手持式设备中,可以随身携带,方便隧道工作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位置进行地质探测,提高了隧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TSP技术在云雾山隧道施工期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浅析

TSP技术在云雾山隧道施工期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浅析

o P ada vn igh l rscesu rcs f a e lg 。 n et l jsme t f ei hmeuigd n mi d s nt er r ud f Ts n da cn oe o ucsflo eat dg oo y a dt i ya ut n s ns e s y a c ei oyf i— f f ob h me d od g c n g h og
咖 e | lQ ) l -
F e t n Yl lmm l r o ms 蛐 i l
Y ANG i a g Zh g n
( hn i yS uh Iv sme t C iaRa wa o t et n &De e p n i tdc mp n , h n h n5 8 0 ) l n v l me t mi o a y S e z e 1 0 0 o L e
2 1 第 O 期 0 2年 5 总第 1 7 6 期




N0 05 ・2 2 01
F i nA c i cue8 o srcin ui rht tr LC n tut a e o
Vo .1 7 1 6
TS P技 术 在 云 雾 山隧道 施 工期 超 前 地 质 预 报 应 用浅 析
地应力引起岩爆等地质灾害 的发 生 ; 山隧道穿过 白果坝 构 云雾
造高部位 , 构造沿轴部断层 发现多 处气苗 , 工可能揭 示含 有 施 天然气 的地层 ; 因此存在 的主要工 程地质 问题有 : 岩溶 及岩 溶
突水 突泥 、 断层破碎带 、 高地应力 引起 的岩爆 和软岩变形 , 天然
是毁灭性 的灾难 ; 隧道最 大埋深达 80多米 , 0 围岩 主要 以 白云

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摘要:为维持水利工程的长效安全稳定运行,定期检测工程质量状况意义重大。

文章阐述了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通过检测渗漏破坏和混凝土裂缝这两种水利工程中常见病害进行分析法,希望可为水利工程加固维护、施工、验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水利工程;检测引言由于操作简单、可持续扫描、分辨率高、检测速度快、无损害等特点,探地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采矿勘探、公路铁路、建筑和市政等多个领域。

探地雷达主要是利用超高频或高频电磁波来实现无损检测,考虑到电磁波的信号传输及其受介质衰减较大的特点,在保证分辨率条件下探测深度最大不宜超过50.0m。

探测范围标定的情况下,探测深度、雷达频率和介电常数决定了其水平分辨率,即深度越小、介电常数越高、频率越高则水平分辨能力越强,并且探测深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鉴于此,文章全面探讨了探地雷达检测技术在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探地雷达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支持。

1探地雷达检测概述1.1探地雷达检测原理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脉冲能量进入地面,从地面成分及物体中产生反射的技术。

探地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面,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相应的反射,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反射波波形、振幅强度等信息,然后通过软件对这些反射波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平面图或地图投影,判断出地下病害的位置、范围、大小、深度等情况。

探地雷达是由一体化主机、天线及相关配件组成,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发射天线、接收天线以及主机共同工作。

电磁波由空气进入路面的混凝土层,会出现强反射(对应地面,并且由于空气中电磁波传播速度较快,这时地面对应的是负相位);同样,当电磁波由混凝土至路基,继而由路基传播到岩层时,如果交界处贴合不好,或存在空隙,亦会导致雷达剖面相位和幅度发生变化。

电磁波遇到以传导电流为主的介质,如地下中存在的金属管线,会出现全反射,接收到的能量非常强,在雷达剖面上显示强异常,以此可确定管线分布情况。

TSP在瓦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TSP在瓦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TSP摘要瓦斯隧道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其中之一是地质灾害。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瓦斯隧道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TSP 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本文介绍了TSP 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了其在瓦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作用和优势,为瓦斯隧道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TSP 技术,超前地质预报,瓦斯隧道一、介绍瓦斯隧道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地质灾害的风险。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瓦斯隧道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提前发现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问题,为工程管理和安全保障提供可靠的依据。

TSP 技术是超前地质预报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原理是基于时域反演对地下模型进行反演,实现三维地质信息的定量化获取。

本文将重点介绍TSP 技术在瓦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二、TSP 技术原理TSP 技术全称为“时间域声波参数测试技术”,是一种基于地下声波特性的探测方法。

其原理是基于声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信号的反射、透射和散射等特性,通过测量声波的传播时间和幅度等参数,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属性和结构。

TSP 技术通过地下模型的三维声速、密度、阻尼等参数反演,可以实现地下模型的高精度成像和定量化建模。

三、TSP 技术在瓦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1.地下模型构建TSP 技术可以通过录制地下声波的时间和幅度等参数,实现对地下模型的反演。

在瓦斯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TSP 技术获取地下水文、工程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参考地质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分析,进一步优化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2.地质隐患识别基于TSP 技术构建的地下模型,可以对隧道周边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探测和分析。

隧道施工过程中,如遇到地形复杂、岩性变化大、构造异常等地质隐患,可利用TSP 技术对其进行发现和识别,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

3.地下空洞检测地下空洞是瓦斯隧道超前预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隧道工程的建设与开挖涉及许多地质问题,如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等,而这些问题又直接关系到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建设成本等方面。

因此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红外探水仪是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地下水探测仪器,然而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却还不够普及。

本文对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探讨。

一、红外探水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红外探水仪是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地下水探测仪器。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下水中溶解的化学物质的吸收光谱特征,通过仪器的激光器向地下发射激光,激光掠过地下水层时,地下水吸收特定的红外线,产生反射,这个反射被仪器接收并分析,从而确定地下水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

红外探水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侵入性。

在探测过程中不需要挖掘地面,也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2. 速度快。

探测速度快,可大大缩短地下水勘探的周期,提高勘探效率。

3. 精度高。

可以精确测量地下水的深度、位于岩层中的位置以及地下水位等信息。

1. 确定岩层内地下水的位置和深度。

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流动对岩层的稳定性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利用红外探水仪可以准确测量岩层内地下水的位置和深度,为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也可以帮助预测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对建设隧道后的排水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识别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水质状况。

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水质状况对隧道的施工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用红外探水仪可以准确判断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种类和含量,提前预警可能带来的隐患。

同时还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为后期的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3. 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地质灾害有很多种,如地层变形、地下水喷涌等。

利用红外探水仪可以对隧道勘测时发现的地震裂缝、褶皱带、隐伏断层等地质构造进行精准探测和分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必要损失。

探地雷达的原理与应用

探地雷达的原理与应用

探地雷达的原理与应用1. 简介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地下物体的仪器设备。

它通过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它们的反射波来获取地下物体的位置和性质信息。

探地雷达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地下管线检测、考古学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工作原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当电磁波传播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透射现象。

探地雷达利用这些现象,通过测量反射波的时间、强度和频率等参数来获取地下物体的信息。

2.1 发射与接收探地雷达通过天线向地下发送电磁波,然后接收反射波。

发射天线通常是一个高频振荡器,它产生一系列特定频率的电磁波。

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反射波转化为电信号,并送入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2.2 反射波信号处理探地雷达接收到的反射波信号包含了地下物体的信息。

信号处理模块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时间延迟和频率等特征,将其转化为地下物体的位置、形状和性质等信息。

2.3 电磁波与地下物体的相互作用电磁波与地下物体的相互作用是探地雷达的核心。

当电磁波遇到地下物体时,会发生三种主要的相互作用:散射、吸收和传导。

•散射:地下物体会使入射的电磁波发生散射,即波的传播方向改变。

散射波将被接收天线接收到,并用于测量地下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吸收:地下物体会吸收一部分电磁波的能量,导致反射波的强度减弱。

通过测量反射波的强度,可以推测地下物体的性质,如材料类型和含水量等。

•传导:地下物体也可以通过传导方式传播电磁波。

通过测量传导波的时间延迟,可以推测地下物体的深度。

3. 应用领域探地雷达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1 地质勘探在地质勘探中,探地雷达被用于探测地下矿藏、岩层结构、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等信息。

通过分析反射波的特征,地质学家可以推测地下的地质构造,为资源勘探提供指导。

3.2 地下管线检测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维护中,探地雷达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管线的检测。

通过探测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深度,可以避免在施工或维护过程中损坏地下管线,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探地雷达及其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及其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及其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新技术都开始出现并普及,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探地雷达技术随着不断的发展,已经在工程地质方面被普遍应用,我国的探地雷达技术相较于外国来说,起步比较晚,但是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理论和应用方面都逐渐地成熟。

探地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使用,能让检测的效果更加的准确,而且检测的效率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传统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得出来的结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残差值较大,这会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施工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探地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应用。

关键词:探地雷达;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应用引言:探地雷达也就是所谓的地质雷达,这种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方位,经常被用来检测各种材料和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这种技术的应用非常的广泛,无论是混凝土、金属还是岩层等都能通过雷达确定地下埋件的位置,所以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应用中能够通过计算雷达参数以及天线的发射和接收等来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通过接收到的电磁波判断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是否存在裂缝或者间隙,还能够对其深度进行计算,这样使得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更加的准确。

一、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现状水利工程的建造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水量进行相应的调节和配置,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确保人们能够实现正常的生产生活。

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技术设施保障,我国的水利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想要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质量检测的工作。

传统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通过钻探取样的方式来查看是否存在质量缺陷,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直观地看到水利工程建造的质量,但是钻探的过程中,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这种检测方法效率非常的低,适用范围也比较小,一般经常用于单个测点的检查,很难评估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

我国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法、测量法和试验法,目测法主要是通过专家凭借个人经验来进行,这种方法受到人为干扰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且需要花费的检测时间比较长,测量法就是取样,这种方法测量会对水利工程产生损坏,试验法则是通过力学性能来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无法涉及深层的区域,检测内容不够全面,探地雷达技术的出现能够克服这些局限性,通过电磁波的方式来对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测,根据反射波来了解水利工程内部建造是否能够达到质量要求,这种检测的方法相对于之间的物理检测法来说,分辨率和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而且不会对水利工程产生损害,得出来的检测结果也比较直观,适用性比较广,所以近几年探地雷达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当中。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红外探水仪是一种用于探测地下水资源的仪器,通过测量地下水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水源的位置和深度。

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红外探水仪可以用于确定地层中可能存在的水源,帮助工程师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决策。

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地下水的渗漏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导致隧道倒塌等严重事故。

在隧道施工前,必须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水源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定位。

红外探水仪利用红外辐射原理,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特点。

它可以感知地下水潜流的热量释放,通过测量地下水红外辐射能量的分布情况,确定地下水的位置和深度。

通过红外探水仪的应用,工程师可以准确地预测地下水的分布和走向,判断地下水的浓度和流速,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地下水样品采集:在隧道施工前,工程师会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将其进行分析,以确定地下水的成分和特性。

这些样品可以作为红外探水仪的参考。

2. 红外探水数据采集: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会将红外探水仪安装在地下水样品采集点附近的地面上。

红外探水仪通过测量地下水的红外辐射能量,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3. 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对红外探水仪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工程师可以得到地下水的分布图和水源的位置。

在分析过程中,工程师会比较红外探水仪采集的数据和地下水样品的分析结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结果展示和应用:通过分析的结果,工程师可以将地下水的分布图和水源位置展示出来,并根据需求进行分析和应用。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工程师在隧道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并及时监控和调整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问题。

红外探水仪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通过准确预测和定位地下水,工程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隧道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红外探水仪的应用也为隧道施工后的地下水治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雷达与TSP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使用对比分析

地质雷达与TSP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使用对比分析

地质雷达与TSP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使用对比分析摘要:现如今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非常迅速,隧道工程也在蓬勃兴起,人们对隧道的地质和质量问题也逐渐重视起来。

地质雷达勘察是最近几年应用较多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分辨率高、效率高。

本文就对地质雷达仪器和TSP法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种技术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在今后的工程中如何使两种仪器相互印证,提高地质检测的准确程度。

关键词:隧道;地质雷达;TSP;对比在隧道地质检测工作中,重点在于掌握掌子面附近的围岩信息,能够对不同的围岩状况使用不同的施工工法。

现如今比较常见的两种探测工具分别为TSP和地质雷达仪器,这两种仪器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本文就对两种仪器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长处、弥补存在的短处,推动隧道地质检测工作更好的开展。

1、工程实例某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左线起讫长度为3289米,右线起长度为3238米。

左线掘进到ZK32+280处时掌子面拱顶的位置出现涌水,由于渠道掘进方向为反坡段,掌子面同渠道的孔口之间相距15m,积水不能及时的排除,导致隧道中存在少量积水,掌子面位置的积水最深能够到达1.3米,最终导致隧道暂停施工。

本隧道左线掌子面围岩的材料为风化岗岩,比较坚硬,大多节理宽度低于1毫米,结构面为闭合状。

节理2组的间距为0.55米左右,隧道的走向为265度。

通过对隧道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勘察能够看出,这段围岩为三级围岩,为了了解掌子面附近的地下水状况,同时了解地质构造,该工程中分别使用了TSP和地质雷达仪器对围岩进行检测。

2、TSP、雷达仪器技术分析2.1 TSP仪器2.1.1 TSP探测仪在本工程中使用的探测仪为TSP203系统,该仪器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记录单元、接收单元、爆炸装置等。

2.1.2 TSP操作在进行检测之前要先在隧道的墙边布设一条侧线,沿着测线的走向布置一些炮点,以此激发小型人工地震。

通常情况下采集数据能够在任意边墙上进行,如果断层最先出现在隧道的右边则炮点就应布置在隧道的右侧;为了更加清晰的探测到隧道围岩可以使用一个炮点剖面两个接受单元;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隧道,可以在隧道的两边使用两个炮点刨面进行检测。

探地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探地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

节水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

节水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建设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需改进和不断优化工程建设管理。

能否提高管理质量,保证节水工程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探地雷达技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应用引言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工作项目,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到近现代治理黄河、长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水利工程前仆后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水资源的不断紧缺,水利工程建设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水利工程不仅要保障水资源的供应,还要防范水灾的威胁,是兼具管理和防治的重大工程。

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影响到整体的工作效果。

1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1.1质量监督管理不严格结合当下我国相关法律条款来说,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基本职责就是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机构属于地方行政机构的范畴,其工作内容就是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各项实践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可能导致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管理不严格,一是负责具体监督检查的监督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不熟悉工程施工程序,对工程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掌握不牢,无法严格履行监督职责;二是有些地方质量监督机构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共同隶属于一家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局、水利厅等),双方是“兄弟”单位,无法保证监督的公正性,最终导致对于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不严格。

1.2缺乏合理的施工规划水利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对复杂,因此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规划,对于各个环节以及施工顺序、时间节点等进行宏观管理。

现阶段部分施工单位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没有充分结合实际水利工程和设计图纸,甚至存在个别单位为了在工程当中谋取自身利益而擅自对工作时间进行的缩短,使得水利工程最终质量难以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出现返工现象。

地质雷达法和TSP法在郭家坝隧道的运用和比较

地质雷达法和TSP法在郭家坝隧道的运用和比较

地质雷达法和TSP法在郭家坝隧道的运用和比较摘要: 郭家坝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全程采用TSP法和地质雷达法相结合对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本文通过两种方法的预报结果及实际开挖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准确性。

关键词:地质雷达TSP 超前地质预报Abstract: Guojiaba tunnel adapts the TSP method and the geological radar method advanced geological forecast of the tunnel, this paper through the forecast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of excavation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ethods and accuracy.Keywords: geological radar TSP advance geological forecast隧道概述:郭家坝隧道位于位于宜昌市秭归县境内,设计为单洞双向行车隧道,全长1843m。

隧址区属构造剥蚀、溶蚀地低山区斜坡地貌,隧道轴线呈212°穿越山体,路线经过段地面高程在221m~367m之间,隧道最大埋深124m。

隧道进口位于宜巴公路边坡上,边坡高约5m,坡角约60°,进口段地形总体较缓,自然坡角20°~30°,植被较发育;出口位于冲沟旁,地形较陡,自然坡角约40°。

由于隧道施工区域围岩受地下水侵蚀严重,极有可能发育溶洞、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另一方面勘察设计与实际揭露地质之间的差异较大,为防止施工中因溶洞等不良地质引发地质灾害,施工中采取了地质雷达法和TSP法相结合的超前地质预报,为工程处理措施提供依据,保障隧道内施工顺利进行。

探地雷达原理与应用

探地雷达原理与应用

探地雷达原理与应用
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地质勘探仪器,它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建筑工程、考古学等领域。

它能够非破坏性地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为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探地雷达的原理和应用。

探地雷达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当探地雷达发射电磁波时,这些波会在地下介质中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反应不同,从而形成地下结构的影像。

探地雷达通过接收这些反射波来重建地下结构的图像,从而实现地下勘探。

探地雷达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地质勘探中,它可以用于寻找地下水、矿藏、地下管线等;在建筑工程中,可以用于检测地下隧道、桥梁、地基等;在考古学中,可以用于发现古代遗迹、古墓葬等。

此外,探地雷达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

探地雷达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地下介质的特性对探地雷达的探测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其次,探地雷达的探测深度和分辨率是一个矛盾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后,数据处理和解释也是探地雷达应用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借助专业软件和地质知识来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探地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在地质勘探、建筑工程、考古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探地雷达的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探测技术也会更加精密,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雷达方法地质雷达检测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其工作过程是由置于地面的发射天线发送入地下一高频电磁脉冲波(主频为数十兆赫至数百兆赫乃至千兆),地层系统的结构层可以根据其电磁特性如介电常数来区分,当相邻的结构层材料的电磁特性不同时,就会在其界面间影响射频信号的传播,发生透射和反射。

一部分电磁波能量被界面反射回来,另一部分能量会继续穿透界面进入下一层介质,电磁波在地层系统内传播的过程中,每遇到不同的结构层,就会在层间界面发生透射和反射,由于介质对电磁波信号有损耗作用,所以透射的雷达信号会越来越弱。

探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终端设备(计算机)等组成。

各界面反射电磁波由天线中的接收器接收并由主机记录,利用采样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从测试结果剖面图得到从发射经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的双程走时t。

当地下介质的波速已知时,可根据测到的精确t值求得目标体的位置和埋深。

这样,可对各测点进行快速连续的探测,并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与强度特征,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地质雷达剖面图像。

而通过多条测线的探测,则可了解场地目标体平面分布情况(如图2.2所示)。

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即回波信号)的时频特征、振幅特征、相位特征等进行分析,便能了解地层的特征信息(如介电常数、层厚、空洞等)。

红外探水仪简介地质体每时每刻都在由向外部发射红外能量,并形成红外辐射场。

地质体由内向外发射红外辐射时,必然会把地质体内部的地质信息,以红外电磁场的形式传递出来。

当隧道前方和外围介质相对比较均匀,且不存在隐蔽灾害源时,沿隧道走向分别对顶板、底板、左边墙、右边墙向外进行探测,所获得的红外探测曲线,具有正常场特征。

当隧道断面前方或隧道外围任一空间部位存在隐蔽灾害源时,隐蔽灾害源产生的灾害场就一定会迭加到正常场上,使正常场中的某一段曲线发生畸变,畸变段称作红外异常。

红外探测就是根据红外异常来确定隐蔽灾害源的存在。

隐蔽灾害源是指含水断层、含水溶洞、地下暗河。

HW-304型红外探测仪,是在303型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它可将探测场强数据储存在仪器内,用通讯电缆与微机连接后,可将探测数据直接传输至微机,实现快速准确成图。

用途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别是岩溶发育地区,相对掘进隧道的隐伏水体或含水构造,除了出现在掘进前方之外,还可能出现在顶板上方、底板下方、两边墙外部。

针对复杂水文地质特点,红外探测仪可实现全空间全方位探测。

其具体地质预报内容如下:1、通过超前探测可预报掘进前方30米范围内有无含水断层和溶洞。

2、通过对顶板上方探测,可确定隧道上方30米范围有无含水层或含水构造。

3、通过对底板下方探测,可了解下方有无含水构造,以预防滞后突水。

4、分别向两边墙外部探测,了解30米范围内有无含水体或者含水断层,以预防含水断层在前方与隧道相交造成大突水。

使用环境条件:温度:0℃——+40℃湿度:应不大于80%。

在潮湿环境工作不应超过8小时。

大气压力:(0.8-1.1)×105Pa。

无腐蚀性气体和强电磁场干扰。

技术参数:瞄准方式:红色激光电源:镍氢可充电电池电源电压:1.2V×5电流参数:正常工作电流为 18mA背景光电流为28mA激光器电流为20mA辐射场场强分辨率:H档 0.05 mw/cm2 ;m档 0.07 mw/cm2液晶显示:LCD,带背景光照明仪器尺寸:180×88×34(mm)重量:350 g超前地质预报在乌鞘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隧道网 (2005-8-2) 来源:隧道网摘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工程地球物理研究中疑难问题之一。

具体阐述了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解释结果以及工程实例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隧道工程乌鞘岭特长隧道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程实例分类号 P 631.8,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增2-5140-071 引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在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施工中往往要遇到一些埋深大、长度大的隧道。

这些隧道工程在设计阶段有关地质资料多在地表获得,而由于受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性和目前勘察技术水平的影响,要想在施工前查明隧道围岩和其周围不良地质体(断层、破碎带、溶洞、暗河、软弱地层等)所处状态,特别是要准确查明隧道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位置、规模和性质是十分困难的。

而由于地质灾害的可能存在,仅靠施工揭露后再进行处理的办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常常发生各种突发事故,造成投资增加、资源浪费、人员和施工设备的损害、工期延误等诸多问题。

因此,采用科学的、先进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来准确地预测预报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及其状态,减少隧道施工的盲目性一直是国内外隧道施工和地质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外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有许多,总体上分直接法和间接法2种。

直接法采用导坑、超前钻探等手段;间接法采用FSP法、负速度法、高频地震反射法、水平声波剖面法、地质雷达等物探方法。

直接法涉及昂贵的费用和较长的预报时间;间接法采用物探手段,具有施工快捷、预报结果及时、费用低廉等特点,是今后地质预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上述各种方法的比较,从其使用效果、预报成本、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瑞士Amberg公司研制的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图1)具有一定的优势。

该系统具有超前地质预报距离长、准确度高、成本低、提交资料及时等优点,该系统已逐步在很多长大隧道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图1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组成图2 工程概况2.1 概况乌鞘岭特长隧道是兰新铁路兰州一武威南段增建第2线的重点控制工期工程。

其位于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与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2座单线隧道,左右线隧道长20 050 m,除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 200 m曲线上、左右线缓和曲线伸入隧道68.84及127.29 m外,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线间距40 m;2座隧道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 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 m左右。

中铁十二局集团承担5#斜井2 182.35 m,7#斜井3 361.97 m,5#竖井466.6 m及YDK169+700~YDKl71+350,YDKl72+1 00~YDK172+463段正洞,DK171+350~DK172+463段平导施工任务。

2.2 工程地质条件乌鞘岭隧道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其施工过程就是同地质灾害作斗争的过程。

2.2.1 地层岩性本段地层岩性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3大岩类均有,但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及三叠系沉积岩,志留系、奥陶系变质岩,并伴有加里东晚期闪长岩侵入体。

2.2.2 地质构造褶皱构造在本区较为发育,褶皱形态复杂,据其形成时代和所处的构造部位不同,由南向北划分为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2个褶皱构造带;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区域性大断裂,走向基本为北西向,压性~压扭性,具有深切割、延伸长、规模大的特点,破碎带一般较宽,断裂带内物质主要为碎裂岩、断层角砾。

本标段内断层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如下:(1) 毛山南缘断层(F4):为逆断层,延伸长度80 km,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40°~60°,断层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破碎带出露宽度200~500 m。

(2) 大柳树一黑马圈河断层(F5):为逆断层,延伸长度60 km,断层走向北西西向,倾向南,倾角70°左右,断层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破碎带出露宽度80~260 m。

(3) 毛毛山岭中断层(F6):为逆断层,延伸长度48 km,断层走向北西西向,倾向北,倾角80°左右,断层带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破碎带出露宽度40~80 m。

2.2.3 可能的地质灾害隧道最大埋深在1 100 m左右,地应力值较高;岭脊为坚硬的闪长岩,Ⅲ~Ⅳ类同岩占80%左右;洞身通过断层破碎带的长度约1 400 m;岩性为砂、页岩夹煤层,软硬不均,存在小褶皱、节理密集带,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中极度可能出现突泥、涌水、围岩失稳、岩爆、高地温、瓦斯等地质灾害。

2.3 水文地质条件5#斜井范围地表水、地下水均不发育,但正洞穿过F4,F5断层及其影响带,有突然涌水的可能;7#斜井范围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其中,志留系下统板岩夹千枚岩及F6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较丰富,属中等富水区:三叠系上统砂岩夹页岩段地下水较发育,为弱富水区;加里东晚期闪长岩段地下水不发育,为贫水区。

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流程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流程见图2。

图2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流程图4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工作方法4.1 工作原理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见图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由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开发应用于隧道超前预报的先进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隧道反射地震波法,即由人工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在隧道中的岩体内传播,当遇到地质界面时(如断层、破碎带等),一部分地震波被反射回来,即反射波经过一段时间后到达接收传感器,再通过接收传感器被记录仪所接收,然后经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就得到清晰的反射波图像,反射界面两侧的岩性差异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就越强。

由于从产生地震波到反射信号被接收这段时间是与反射界面的位置、反射信号的强弱与反射界面的性质、产状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对反射波性质的分析可以推断反射界面的性质。

图3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作原理图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使用的是非常灵敏的三分量传感器(图1中④),它可以接收来白掌子面前方和四周很远的地震反射波。

因此,处理方法有独到之处,该方法在欧洲、亚洲有广泛的应用,该系统预报距离远、预报范围大。

一般情况下,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可以预报100~250 m,在地质条件较好时,甚至可以预报更长的距离。

4.2 工作方法图4 TSP203超前地质系统的现场测试示意图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现场测试示意图见图4。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原始数据采集是由一个三分量接收器承担,接收器孔布置在隧道两侧各1个,使用φ45 mm钻头,钻孔深度为2m,钻孔倾角为向上5°;爆破孔布置在隧道任何一侧岩壁上,使用φ38 mm钻头,钻孔深度为1.2~1.6 m,钻孔向下倾斜10±5°。

爆破孔等间距(间距1.5 m)布置在与接收点为1条平行于隧道轴线的直线上。

在数据采集前,钻孔、接收传感器(图1中⑩)套管的安装、以及接受器孔和爆破孔倾角、倾向和三维坐标测量要先期完成,由于这些准备工作不干扰正常施工,可与隧道施工平行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