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藏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

合集下载

安多藏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

安多藏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

安多藏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摘要】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和起点,民族音乐更是音乐海洋中五彩斑斓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多藏族民间音乐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同语系地区方言的差异也致使各地区音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安多方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地域分布较广。

【关键词】安多;民间音乐;勒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59-02一、藏族民间音乐分布简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藏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就藏语言而言,由于地域或历史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藏语方言,在语言学中称之为三大方言区。

(一)卫藏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阿里地区;(二)康巴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藏北那曲地区、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三)安多方言:分布在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东地区各县的藏族乡,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分布在张掖、武威、陇南的藏族乡,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部分。

安多藏区由于受习俗、语言、地理环境、交通条件、部落区分及当地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又可分为许多语言版块区域。

大致上分为牧业区方言、农业区方言和半农半牧区方言,“安多”藏语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化上的多样化。

二、安多藏族民间音乐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交流方式。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物,是在多年的生活劳动和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由于受到历史和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使“安多”藏族民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这种民歌主要流行于甘青川大部分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藏族民歌”有些地方又叫“勒”,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勒”其实是安多藏族民歌的总称,藏语就叫“???”,在“勒”的下面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卡才日”(??????),藏语中又叫“勒卡才日”这种民歌演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常有赞美家乡、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表达出大自然的情怀;感怀亲恩、祝福吉祥等主要表达伦理思想;赞美和歌颂英雄事迹、弘扬传统美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青海安多藏族民歌类别及特点

青海安多藏族民歌类别及特点
· 104 ·
节拍形式大都是自由的散板,偶 尔 也 会 出 现 3/8、8/ 9和2/4、3/4 拍,充 分 地 表 现 了 “勒”作 为 藏 族 民 歌 在 音 乐 风 格 上 的 自 由 豪 放 的 民 歌 特 征 。“引 子 ”大 多 用衬字和衬词 增 强 情 绪,充 实 感 情 和 语 气,“引 子” 还 起 着 试 腔 定 调 的 作 用 。 许 多 “勒 ”即 以 衬 词 作 为 曲 调名。
“若田”是安多 藏 区 典 型 的 一 种 爱 情 叙 事 曲,也 是流行于广大青年 男 女 间 的 “情 歌”,带 有 一 定 的 传 唱 性 质 ,具 有 一 定 的 语 言 规 律 ,结 构 较 为 严 谨 。
儿 歌 藏 语 称 “席 勒 ”,即 安 多 藏 区 的 “儿 歌 ”,是 藏族儿童的启蒙 歌 曲。 此 种 民 歌 音 域 较 窄,旋 律 起 伏 不 大 ,一 般 只 有 一 个 乐 句 构 成 ,有 些 只 是 一 个 乐 句 的重复再现。内容大多是表现儿童对自然界各种物 体的认识,具有儿童 天 真 幼 稚 的 情 趣 和 童 话 般 的 想 象力。语言风趣而 具 儿 童 口 语 特 点,是 藏 族 儿 童 认 识世界、学习生 活 的 启 蒙 歌。 藏 族 儿 歌 是 保 留 了 古 老地方特色的体裁 之 一,通 过 谜 语 或 问 答 形 式 的 歌 唱 ,使 儿 童 直 接 或 简 接 地 认 识 周 围 环 境 ,启 发 儿 童 的 智 力 。 旋 律 短 小 ,多 由 两 个 歌 腔 组 成 一 句 ,曲 式 为 单 乐句反复体。
情 歌 藏 语 称 “拉 伊 ”,即 情 歌 ,在 安 多 藏 区 的 青 年 男 女 间 广 为 流 传 ,一 般 避 开 长 辈 ,在 集 会 场 所 和 高 山草原均可对唱。从 内 容 上 可 分 为 “则 果 则 巴”(引 歌)、“角直”(问 候)、“若 卓 巴”(初 恋)、“若 占 巴”(思 念)、“若格哇”(反 目)、“卡 者 巴”(分 手)、“德 莫”(送 别)等。拉伊是 一 种 宣 叙 性 口 语 化 的 歌。 其 声 腔 宽 阔 高 亢 ,字 多 腔 少 ,音 韵 婉 转 。 节 奏 的 徐 缓 急 促 随 着 歌 词 的 情 感 而 变 化 。 “伊 呀 ”最 初 是 藏 族 民 间 传 唱 的 小调,逐渐演变 为 带 有 宗 教 色 彩 的 “道 歌”,现 仅 在 寺院的僧侣中秘 密 传 唱,民 间 很 少 听 到。 道 歌 的 旋 律明快流畅,曲 式 为 单 乐 句 反 复 体。 内 容 主 要 以 表 达 赞 美 、忠 贞 、思 念 、惜 别 、忧 怨 之 情 为 主 。 基 本 上 是 连 念 带 唱 ,节 奏 是 随 着 整 个 语 调 的 情 绪 而 变 化 ,是 一 种宣叙性的、接 近 语 调 的 音 乐 形 式。 曲 式 基 本 上 是 扩充的单乐句结构。旋律尾音基本上不拖腔是这一 歌 种 的 特 点 。 “拉 伊 ”的 表 现 形 式 上 ,五 声 音 阶 较 多 , 有 些 地 区 偶 尔 也 出 现 六 声 音 阶 ,旋 律 较 固 定 ,节 奏 自 由,散板较多,没有 明 显 的 重 音 和 小 节,曲 调 在 结 束 时一般较干脆、利 落。 结 尾 的 这 种 变 化 与 其 它 形 式 的民歌截然不同。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藏族音乐是中国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它融合了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
音乐风格。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藏族歌曲。

传统藏族
歌曲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通常由简单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组成,表达
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家园和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愿望。

选择这样的歌曲,可以向学生介绍藏
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时,可以添加现代藏族音乐的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音乐技术的进步,藏族音乐也开始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

可以选择一
些将传统藏族音乐与摇滚、流行音乐等不同风格相结合的作品,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时,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
了解藏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录像和演唱活动,展示藏族音乐的独特节奏、和声和器乐表演,让学生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和演奏传统
藏族乐器,如藏式吉他、藏式二胡等,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和创造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时,要注意尊重和呈现藏族音乐的原汁原味。

藏族音
乐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合适的宣传和传承。

在编选过程中,要尊重藏
族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习惯,保留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变形。

安多藏族民歌特色与传承探讨

安多藏族民歌特色与传承探讨

208作者简介:勒格加(1963— ),男,藏族,甘肃玛曲人,国家二级声乐演员,大专。

主要研究方向:藏族民歌演唱。

安多,在藏语中有着“末尾或下部”的寓意,因此,安多地区正位于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的末尾交接处的高山峡谷之中。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多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这其中又以安多民歌为首,由于其易于传唱的特点,在一代代安多民族人民的传颂下,该民歌成为了当地人审美观念、生活情趣、民族气质的具体体现。

一、安多藏族民歌类别安多地区由于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藏族民歌的体裁和内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它凭借跳动的音符和节奏展现了朴实又壮阔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当然绚烂的自然风光也是安多民歌用不过时的一个主题。

洪亮清脆的歌曲是安多藏族人民淳朴民风和善良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人民对生活的歌颂。

安多藏族民歌内容可以分为:颂歌、悲歌、对歌、吉祥歌;曲种可以分为:勒(酒歌)、拉伊(山歌)等。

二、安多藏族民歌歌词特征和许多艺术形式一样,安多民歌由其约定俗成的规矩,但也完全不乏即兴发挥的特点。

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同一首曲子的歌词可以随编随唱,用最切合实际的歌词和节奏表达出来。

比兴的修辞手法是安多民歌最为常见的艺术表达,正是由于这样,安多民歌才具有了浅显易懂,简明生动的特点。

其次便是衬词的使用,由于民歌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其应用和产生多出现在劳动人民耕作时,歌词也因此不会那么细细推敲,也不会那么华丽,甚至会出现一些不通顺的情况,此时,那些没有实意的衬词便派上了用场。

衬词通过其对表情和结构的调节作用,成为了民歌不管是无词民歌还是有词民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安多民歌的声韵之美,其想象力之丰富体现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修辞上,寓意深刻的比兴手法同时丰富了歌词的哲理性和艺术气息,随处可见的比拟手法更是将歌词的形象化和具体化推向了高潮。

这种比兴混合比拟的手法将生活完美融入了歌曲,把想象和哲理融为一体,歌曲的主题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和光彩,是安多人民对大自然热爱和深刻认识的体现。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藏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其编选在初中音乐教材中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

本文将从藏族音乐的特点、编选内容的选择和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藏族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藏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独特的音色和深情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其音乐元素主要包括民歌、舞曲、器乐等,以及独特的喉音和振音唱法。

藏族音乐还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在藏传佛教仪式、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基于以上特点,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藏族音乐编选内容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和分析: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藏族音乐作品。

可以选取具有流传广泛、受众喜爱的藏族民歌,如《阿妹曲》、《朵朵开》等。

还可以选择具有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藏族音乐作品,如《雪域神山》、《醒公主》等。

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展示藏族音乐的独特风采,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要注意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藏族音乐作品。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音乐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需求。

在进行编选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偏好,选择既能够展示藏族音乐特色,又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作品。

可以选取节奏明快、活泼欢快的藏族舞曲,如《骑马舞曲》、《龙舞曲》等。

还要注重编选内容与音乐教学目标的结合。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情操和创造能力。

在进行编选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对藏族音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可以选择与藏族音乐有关的音乐故事和音乐文化,开展相关的音乐欣赏和创作活动,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需要兼顾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注重作品的选择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同时与音乐教学目标和整体课程结构相协调,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了解和体验藏族音乐的魅力。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61文化研究摘 要:我国藏族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而藏族民歌是当地十分重要的文化之一,藏族民歌是藏族的民间乐曲,广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唱。

藏族民歌可以根据民歌的不同风格和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划分,这些民歌大多都分布于三大藏区中,即卫藏地区、安多地区、康巴地区。

关键词:三大藏区;藏族民歌;表现形式;文化传承三大藏区藏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承勒格加(勒格加玛曲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747000)藏族地区根据自身独特的风俗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歌文化,藏族民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山歌、情歌、风俗歌曲、劳动歌曲等,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气息。

一、我国三大藏区中民歌的各种表现形式和风格(一)民歌中的山歌山歌通常是藏族人民通过在山上、草原中放飞自我的尽情演唱,来充分释放自身的情感。

藏族民歌中的山歌大多具有悠长婉转、旋律自由等特点,有浓厚的高原地区民间特点。

在这里经过的人们,只要一听到悠长自由的藏族山歌,就会立马被歌声带进到广阔的草原和雄伟的大山之中。

在这里,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山歌表现特点,在安多地区中,这里的山歌大多豪迈自然,在演唱中常常运用高的音域,在演唱的过程中会使用喉咙等器官飞快地抖动起来,并发出一系列的短音;卫藏地区的山歌大多具有广阔无边的特点,从整体看它的特点和康巴地区较为相同;康巴地区的山歌大多具有旋律自然、音域辽阔、难度性高的特点,其中有的歌曲难度直达14或15的音程[1]。

(二)民歌中的情歌藏族地区的情歌具有舒缓自在、委婉悠扬等特点,和山歌的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情歌的演唱形式大多是通过单人或多人对唱,并且人群多为青年。

在安多地区中,为人民广为传唱的情歌歌种为拉伊,在当地人民进行这种歌种的演唱时,要避免长辈和父母在场,因为如果不避免的话会被人们认为不尊重、不礼貌。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以康巴、安多、嘉戎方言地区为例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以康巴、安多、嘉戎方言地区为例

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以康巴、安多、嘉戎方言地区为例魏晓兰【摘要】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是了解和掌握某一民族或区域内民歌特点,尤其是个性化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四川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区的藏族民歌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操方言因素、地域分布,以及民歌旋律音调所呈现出的诸如音调结构、音调使用习惯、音调材料等地方性特征,来探讨此区域内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藏族;民歌;音调;地方性【作者】魏晓兰【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01【正文语种】中文四川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以康巴、安多、嘉戎方言地区为例魏晓兰(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01)【摘要】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是了解和掌握某一民族或区域内民歌特点,尤其是个性化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四川康巴、安多及嘉戎方言区的藏族民歌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操方言因素、地域分布,以及民歌旋律音调所呈现出的诸如音调结构、音调使用习惯、音调材料等地方性特征,来探讨此区域内原生态藏族民歌旋律的地方性特色。

【关键词】藏族;民歌;音调;地方性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四川省康巴、安多、嘉戎地区原生态藏族民歌艺术特征的差异化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YJC760089。

四川省是我国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作为其省内的主要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藏族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并在其民族自治地方幅员近三十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中,主要分布在包括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

这些不同区域中的藏族人民由于居住的地域、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尤其是方言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再分别划分为康巴、安多、嘉戎以及白马等多个方言区。

安多草地民歌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安多草地民歌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作者: 刘德贵
作者机构: 四川省马尔康县阿坝州藏文编译局 副主任
出版物刊名: 西藏艺术研究
页码: 68-74页
主题词: 民歌 阿坝州 艺术特色 安多地区 藏族人 三大领主 口头创作 封建农奴制度 思想感情 旧社会
摘要: 藏族是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创业的智慧、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开拓、建设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创造出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贡献,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中杰出的一员。

根据地形和地利条件,西北部为草原牧区,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先民,以畜牧为主兼事农业,以游牧部落群居或散居,当地称呼为“草地藏人”或“草地娃”,自称“安多娃”。

据《安多政教史》载,“安多”二字,是玛沁雪山和积石山二山取其头字和合称为‘安多’的”。

意指今青海巴颜喀拉山以东,包括甘肃、。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藏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作为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时,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曲目,尽可能涵盖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藏族音乐。

可以选取代表藏族舞蹈音乐的《糌粑舞曲》或《斗牛舞曲》,展示其舞曲节奏感强、热情奔放的特点。

还可以选取一些富有史诗色彩的藏族史诗音乐作品,如《格萨尔王传》等,展示藏族音乐中的故事性和史诗感。

在编选藏族音乐时,还可以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介绍藏族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深入了解藏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

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和欣赏藏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唱歌、跳舞、乐器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藏族音乐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观看音乐演出视频、阅读音乐材料等方式,拓宽学生对藏族音乐的了解。

在编选藏族音乐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介绍藏族音乐在地理环境和地域特征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风格;结合历史学科,了解藏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变迁;结合美术学科,通过绘画、设计等方式,表达对藏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编选藏族音乐作为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通过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获得更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

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

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藏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的传统音乐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它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运用已经深深嵌入每一个藏族人民的骨髓中。

一、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藏族传统音乐可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三大类。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第一手、第二手资料的收集,将目前藏区各级政府、部门、学者对藏族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方式归为六种形式。

(一)抢救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西藏自治区和各地市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深入民间,寻访老艺人,对藏族民间音乐展开搜集和整理工作。

目前出版的著作有《那曲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西藏卷(山南民歌分卷)》等,《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西藏卷》主体已编写完毕。

(二)“非遗”工程将藏族传统音乐项目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在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5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项目就占32项。

(三)自然传承模式即一种以地域为框架的音乐传承模式,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此种传承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许多民歌的传承即属此类。

(四)展演工程藏族传统音乐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常通过一些固定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的表演来进行传播,也是目前藏族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

如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的“望果节”,每逢此节,当地的农牧民就会倾村而出,围绕农田进行“收敛地气、祈求丰收”的法事游行活动。

人们以不停的口号与咏唱,赞美神灵、祈求丰收,并会跳起“娱神”舞蹈。

转完麦田以后,大家还会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场面十分热烈。

另外为了配合藏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的文化部门还会组织、策划、制作一些与之相关的节目展演。

如在拉萨驻演的实景剧《文成公主》,运用大唐歌舞和西藏地区的藏戏、宗教音乐等艺术形式,以人工舞台结合自然山川,用高科技手段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戏剧、音乐、舞蹈和现代舞美手段融为一体,构成华美乐章,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赏。

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

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

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现状与对策【摘要】藏族传统音乐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目前,缺乏传承人才,传统音乐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政策保护不力等问题导致传统音乐传承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传统音乐教育,提升传统音乐的社会认知度,加强政策支持保护传统音乐。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音乐,让其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藏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现状分析、问题导向、保护困境、传承人才、现代音乐冲击、政策保护、对策建议、传统音乐教育、社会认知度、政策支持。

1. 引言1.1 藏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藏族传统音乐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生活和情感内涵。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心灵深处的表达和传承手段。

通过传统音乐,藏族人能够传承和表达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和情感,保留着他们的文化记忆和精神支柱。

藏族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音律、曲调和演奏方式,每一首歌曲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老的祭祀歌曲到反映人生百态的情歌,藏族传统音乐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为藏族人民提供了一种纯净、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

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音乐不仅是为了珍藏文化遗产,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

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培育,才能让藏族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心灵享受和情感交流。

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现状分析藏族传统音乐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面临着诸多保护困境。

当前藏族传统音乐所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缺乏传承人才。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外部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到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传承中,导致传承人数不足的情况愈发严重。

传统音乐也面临着现代音乐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触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政策保护不力也是导致传统音乐传承困难的原因之一。

青海省藏族音乐形式研究

青海省藏族音乐形式研究

青海省藏族音乐形式研究引言: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安多藏族民族音乐形式进行概述,并对当地地域特征、民族文化、表演形式、曲式特点及伴奏乐器进行初步探索和了解,为之后的探索性研究做好铺垫工作一地域特征(察尔汗盐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的西部,是青海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由于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

自治州首府位于德令哈市。

北邻甘肃省酒泉市,西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与本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相连,东与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毗邻,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

辖德令哈、格尔木两个县级市,天峻、都兰、乌兰三个县以及冷湖、大柴旦、茫崖三个县级行政委员会。

总面积325785平方千米,人口38万(2010年)。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0°006'~99°042'、北纬35°001'~39°020'之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 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5.17%。

海西州的地形主要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

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北部、东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格尔木市附近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

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

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

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是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口是出入西藏的重要关隘。

二民族民俗文化特征(藏族祭祀活动)作为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

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

比如祭山神、转山等宗教活动仪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象雄大藏经》中有关民俗风貌的记载,细致入微。

各个地方乃至各国度的百姓生活习惯如何,百姓之间的谈话内容,王臣之间的交流内容,军队和敌人之间的互动等,都一一生动呈现于纸上,俨然是一部记载了古代西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情况的“活字典”(藏族沐浴节)三语言特点青海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的省份,藏族占少数民族中的大多数,其语言存在双语现象(民族共同语和藏语)。

藏族音乐文化特征及其民族交流研究

藏族音乐文化特征及其民族交流研究

藏族音乐文化特征及其民族交流研究作者:马维纳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1期(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藏族音乐文化作为独特的民族艺术具有极高的文化鉴赏价值。

本文将通过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概述藏族在音乐艺术上的基本发展情况、类别及特征,详细分析藏族音乐文化形成和发展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藏族文化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民族交流上的主要表现。

希望从中发现深层的文化价值,为当代音乐的发展提供文化素材和启示。

【关键词】藏族音乐文化;主要特征;民族交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前言我国是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民族服饰、风俗习惯、民族语言、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

藏族地区就有着特有的音乐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又一个的音乐艺术家融入到其充满民族气息的音乐旋律之中。

藏族音乐主要是民间音乐,饱含着民族生活氛围,与真实的生活相交融,彰显着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音乐内涵。

藏族音乐文化主要以民间音乐为主,有各种形式的音乐表现包括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演奏等等,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异彩纷呈。

发展时间悠长,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地域风情,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一、藏族民族音乐的主要类别藏族是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这一地区形成的文化内容有着明显的地域性,与地藏人民生活息息相连,音乐内容无一不显现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表现。

(一)藏族民间音乐藏族的民间音乐可谓是纷繁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内容。

藏族音乐文化覆盖了藏族地区人民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

比如山歌、族群音乐、作习音乐等等。

其中民间音乐中的百姓所经常歌唱的山歌,音域宽广,有着极大的高唱空间,在节奏的表现欢快,高低音起起伏伏,演唱起来十分高亢动人。

藏族人民生活时经常会做一些务农活动,在从事这些劳务活动的同时人们会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的劳动热情。

藏族歌曲论文总结范文

藏族歌曲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藏族歌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通过对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题材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其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

一、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1. 演唱风格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因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异,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1)古典宫廷乐歌:如噶噜、朗玛谐等,具有平稳、和谐、高雅的特点,多用于宫廷宴会、庆典仪式等场合。

(2)寺院宗教咏经调:如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等,旋律优美、庄重,多用于寺院诵经、宗教仪式等。

(3)民歌系列:如山歌、情歌、劳动歌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多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劳动场景。

2. 演唱技巧藏族歌曲的演唱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色独特:藏族歌手的音色醇厚、高亢,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2)节奏感强:藏族歌曲的节奏多变,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各种节奏。

(3)音域宽广:藏族歌手的音域较广,能够轻松驾驭高音和低音。

(4)气息控制:藏族歌手在演唱过程中注重气息的控制,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二、藏族歌曲的题材与内涵藏族歌曲的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歌曲:如劳动歌、婚嫁歌、节日歌等,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

2. 反映宗教信仰的歌曲:如寺院咏经调、祈祷歌等,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3. 反映历史文化的歌曲:如英雄赞歌、历史故事歌等,传承了藏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4. 反映民族风情的歌曲:如民族舞蹈曲、民间故事歌等,展现了藏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藏族歌曲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1. 独特魅力(1)民族特色鲜明:藏族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独特文化。

(2)音乐风格独特: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技巧、旋律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3)内涵丰富:藏族歌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2. 传承价值(1)弘扬民族文化:藏族歌曲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藏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律、调式和表现形式。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选取藏族音乐的编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从选取的曲目、音乐特点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取的曲目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藏族音乐曲目,如《吟诗纳谏》、《忧愁的心》、《望仙台》等。

这些曲目既有代表性,又能体现出藏族音乐的韵律和情感特点。

二、音乐特点藏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调式,常常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元素和人文情感。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节奏和韵律:藏族音乐通常采用复调和异调,以及特有的调式和音阶,形成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

《吟诗纳谏》中融入了传统的舞曲节奏,轻松愉快,富有活力。

2. 音乐表现力:藏族音乐注重表现力的发挥,能够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忧愁的心》描绘了人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忧愁和无奈,音乐极具感染力。

3. 人声表演:藏族音乐中常常运用人声演唱,其中独特的喉音演唱技巧令人瞩目。

《望仙台》以喉音的演唱形式,展现了深山幽谷中的神秘和静谧。

三、教学目标选取藏族音乐的编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增加学生对音乐多样性的了解:通过学习藏族音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对音乐多样性的欣赏能力和包容心态。

2.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藏族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情绪体验。

通过学习和欣赏藏族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和品味:藏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调式和表现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品味。

通过学习和欣赏藏族音乐,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初中音乐教材是学生了解和学习音乐的重要教材,其中的藏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部分,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应的编选。

本文将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进行分析,从音乐作品的特点、文化内涵和教学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初中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编选作品的特点1、《阿妈的茶》《阿妈的茶》是一首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歌曲,歌词朴实真挚,讴歌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这首歌曲采用了藏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如独特的调式、复杂的音乐结构和饱满的旋律,给人一种神秘而纯净的感觉。

《阿妈的茶》还通过歌曲的表达手法和情感传达,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藏族音乐的魅力。

2、《雪域情歌》二、编选作品的文化内涵藏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的藏族音乐作品不仅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和历史价值。

藏族音乐反映了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地区,他们勤劳朴实,热爱自由,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敬畏和景仰。

藏族音乐在表达生活情感的也展现了对神秘自然的向往和敬仰,表现出一种具有高原特色的情感风格。

藏族音乐中也融入了宗教信仰的元素,如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的感恩等,这些都体现了藏族人民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藏族音乐还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家乡和亲情的深情眷恋。

藏族人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对高原的雪域、牦牛、藏房等充满深情,他们从歌曲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的向往,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家国情怀和情感表达。

《阿妈的茶》《雪域情歌》等藏族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温情和真挚展现了藏族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亲情之情。

三、编选作品的教学价值藏族音乐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分析藏族音乐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韵味,因此在初中音乐教材中编选藏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初中音乐教材中藏族音乐的编选进行分析。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藏族音乐编选应包含代表性的藏族音乐作品。

《赛马》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藏族音乐作品。

作品通过乐器合奏、歌唱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藏族人民热爱马匹、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

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藏族文化,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藏族音乐编选应注重音乐的多元性。

藏族音乐丰富多样,不仅有激昂豪放的节奏,还有深沉悠扬的旋律。

应在编选中包含不同风格和曲调的藏族音乐,让学生对藏族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格桑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藏族民歌,曲调优美悠扬,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能力。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藏族音乐编选还应注重与其他地域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藏族音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地域音乐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可以选取一些融合了藏族和其他地域音乐元素的作品,如藏汉合唱、藏族与汉族乐器合奏等,通过这些作品的编选,不仅可以展示藏族音乐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藏族音乐编选应强调音乐的教育意义。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育工具。

藏族音乐编选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达奈尔》是一首适合初中生演唱的藏族民歌,通过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藏族文化的认知。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藏族音乐编选应该兼顾代表性、多元性、交流性和教育性。

只有通过精心的编选,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体验藏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西藏民歌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西藏民歌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西藏民歌现状调查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西藏民歌是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它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藏民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本报告旨在对西藏民歌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提出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以期为西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西藏民歌的现状和重要性,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整体的文章结构。

同时也会简要介绍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传承现状。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详细探讨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分类,以及传承和发展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藏民歌的现状和特点。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西藏民歌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对西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建议,以期推动西藏民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3 目的"部分内容如下:本调查报告旨在分析西藏民歌的现状,探讨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以及对西藏民歌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

通过对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分类的介绍,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西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此外,我们也将探讨西藏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西藏民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西藏民歌的历史背景西藏民歌源远流长,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的。

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藏族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真挚情感,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据载,西藏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地区就已开始存在原始的音乐活动,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文化,这为西藏民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西藏各地区的民歌逐渐发展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宗教、心灵世界等方方面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多藏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
【摘要】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和起点,民族音乐更是音乐海洋中五彩斑斓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多藏族民间音乐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同语系地区方言的差异也致使各地区音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安多方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地域分布较广。

【关键词】安多;民间音乐;勒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59-02
一、藏族民间音乐分布简介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藏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就藏语言而言,由于地域或历史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藏语方言,在语言学中称之为三大方言区。

(一)卫藏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阿里地区;
(二)康巴方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藏北那曲地区、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三)安多方言:分布在青海省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东地区各县的藏族乡,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及分布在张掖、武威、陇南的藏族乡,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部分。

安多藏区由于受习俗、语言、地理环境、交通条件、部落区分及当地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又可分为许多语言版块区域。

大致上分为牧业区方言、农业区方言和半农半牧区方言,“安多”藏语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化上的多样化。

二、安多藏族民间音乐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交流方式。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物,是在多年的生活劳动和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由于受到历史和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使“安多”藏族民歌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这种民歌主要流行于甘青川大部分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藏族民歌”有些地方又叫“勒”,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勒”其实是安多藏族民歌的总称,藏语就叫“???”,在“勒”的下面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卡才日”(??????),藏语中又叫“勒卡才日”这种民歌演唱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常有赞美家乡、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表达出大自然的情怀;感怀亲恩、祝福吉祥等主要表达伦理思想;赞美和歌颂英雄事迹、弘扬传统美德、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勒卡才日”在内容方面也有其讲究,歌者要根据场合的特点选唱其符合的内容。

在唱腔上受区域文化影响大致分为三种类,以下将予以简要介绍。

1.牧区为主的“勒卡才日”。

2.农业区为主的“勒卡才日”唱腔。

谱例:
3.以半农半牧区为主的“勒卡才日”唱腔。

谱例:
(二)“勒西合”(????????)“勒西合”又叫“斗嘴歌”。

这类民歌主要流行在青海大部分藏区和甘南州碌玛夏以及
天祝藏区,也是安多方言区独有的民间歌谣之一。

演唱形式主要是两名歌手对歌,互相问答、互相讽刺挖苦,语言幽默,歌词丰富,比喻形象;在演唱时必须得到长辈或主持人的允许才可以演唱,到一定的时候有人劝解,方可以停唱。

(三)“年谐”(?????????)在藏语里面“年”是指“婚礼”,“谐”是指歌,所以年谐就是婚礼之歌。

它是一种安多藏区的婚礼歌唱形式,主要流行于青海、甘肃藏区农牧地区为主。

藏族习俗从姑娘“上头”(少女成人的仪式)到正式出嫁举行婚礼,都是以“年谐”相伴。

主要有“迎媒之歌”、“梳妆歌”、“哭婚歌”、“祝酒歌”等。

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唱腔因地域而不同。

(四)“利勒”(???????),也就是“劳动之歌”的意思。

这种歌主要是在安多藏区的一种劳动时所唱的民歌,种类甚多,几乎在各种形式的劳动都有一种特定的民歌。

此类民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节奏鲜明欢快,有的节奏缓慢温和,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从内容可分为“碾场歌”、“筑墙歌”和“挤奶歌”等。

(五)“则柔”(????????),就是民间的小型歌舞的意思。

主要流行于甘青两地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多在婚嫁、迎宾等喜庆节日中进行表演,这演唱时辅有动作简单、节奏缓慢的舞步,小步环绕,动作迷人,曲调悠扬,令人动听。

(六)“东兰”(??????????),在汉语里翻译为“弹唱”,“东兰”有“札木年”弹唱和“布昂”(曼陀林)弹唱等多种曲类或表演形式,藏族的东兰具有悠久的历史,安多东兰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甘肃玛曲的华尔贡开创,《阿克白玛》等曲目非常流行。

除西藏和甘肃外,近几年在青海各地非常流行,音乐较清新活泼,略带舞曲特色,羽调式较多。

表演时人数不限,多则上百人上千人。

(七)“查木勒”(????????),在藏族传统的民歌分类中,强盗、游侠歌属鲁体民歌,即山歌。

这种山歌在藏区流传不广,而且失传也比较严重。

这种民歌在甘肃、青海等地也有唱的习惯。

三、甘青川安多方言地区“藏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藏族民歌”是指我国五省区所有藏区的民歌的总称,
安多方言藏族地区藏族民间歌谣,是本课题研究收集的主要部分。

通过整理收集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民歌,了解安多方言藏族民间音乐的特色。

(一)节奏和节拍
安多藏族民歌在节拍的运用上常有两类,一类用偶、奇数拍子和混合拍子,另一类用散拍子,散拍子中强拍并不是有规律的出现,所以很难固定重音位置,其重拍根据方言的发音、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来确定。

在藏族民歌中自由节奏运用也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在上文曲谱的记谱中也可以看出自由延长的符号较多,使人们在演唱时更自由体现出藏族音乐的淳朴、粗犷、豪迈的风格。

(二)曲式结构
安多藏族民歌从曲式结构上而言,基本的结构形态是单乐句反复体、二乐句的结构较普遍,三乐句以上的结构多是乐句的重复、变形发展而形成的。

也有乐句的反复或是衬词的扩充乐段。

乐句结构在二、四句中长短较一致,在单乐句中则显得较自由,一般每段旋律都会配上不同的几段歌词,歌词的长短基本一致,形成一种“分节歌”的形式。

使人们在传唱的过程中简单上口,尽管结构不复杂,但每首作品都有完整的结构和音乐意象。

(三)调式和旋法
藏族民歌所用的调式及与此有关的某些旋法是形成其
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以五声音阶羽调式、商调式为主,偏音用得不多,更多的是为了装饰旋律而用。

除五声外,也用六声和七声音阶,但并不多见。

延长音一般是调式的主音或属音,然后呈环绕进行,直至下行。

一般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在高点上环绕进行。

旋律进行的这个特点,形成了安多藏族民歌开阔嘹亮的艺术特点。

四、甘青川藏族安多民歌的研究意义
(一)安多藏族民歌的思想内容的丰富性
根据流传在我国甘青川的藏族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调繁多,唱腔各异,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突出。

甘青川“安多藏族民歌”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自然万物,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与自然和谐,众生平等都是藏族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促进藏族民歌的艺术的发展
藏族民歌是集文学、音乐和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在注重音乐旋律的同时,还注重与文学、表演的结合,使其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在独特的地域文化中流传广泛,“勒卡才日”、“勒西合”、“年谐”、“则柔”、“若吞”、“东兰”等常出现同一个民歌有好几种唱腔唱调和表演方式。

民歌歌词和语言严谨,修辞手法多样,表达形象深刻,具有诗意,充分体现出“诗”“乐”“演”的统一,推进藏族民歌艺术的发展。

(三)有利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方式不断也在发生变化,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汉化”“外化”日趋严重,对于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必须要有人传承和保护,该课题对安多藏族民间音乐的收集分析研究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文
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作者简介:
卓玛措(1991-),女,藏族,甘肃人,研究生,专业方向:音乐(器乐演奏)。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安多藏族民歌搜集、整理及曲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xm2015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