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语文《愚公移山》课件【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四、理解课文
1、课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愚公 其妻 荷担者 遗男
智叟
听读,回顾课文,请思考以下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原因)(原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有什么困难(自己的话)?
山高大、工具简陋效率低、 劳力少、路远往返用时长 3、结果怎样?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 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献疑 ” 关切 忧虑
智叟
“笑而止 ” 嘲笑 讥讽
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是否相同 ?
其妻献疑曰 献:提出,
河曲智叟笑
不反对
而止之曰 笑:讥笑
曾不能损 为愚公着想 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
冷言嘲讽
关心
妻子的态度:
以君之力 君:是尊称
残年:
以残年余力 极端鄙视 如太行王屋何 有顾虑
其如土石何 阻挡
嘲讽 智叟的态度:
本文以神话结尾, 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 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 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
词语复习巩固
方七百里 彻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Zx.xk 且焉置土石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 么?
原因: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
6、对于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 的态度?
其妻献疑;其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 助之;智叟笑而止之。
7、愚公坚持移山的理由是什 Z.x.x. K 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32张PPT)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指通豫南 A.指向
杂然相许 A.允许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警戒 C.苦于 B.迂腐 C.困难 B.手指 C.一直 B.赞成 C.答应 B.乃、才C.语气助词
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中 华 民 族 在 这片丰 盈的大 地上,华 夏儿女 一代代 繁衍生 息。璀 璨的中 华文化,悠久的 历 史 传 承 。 巨人们 耀眼的 光环让 我们行 径的路 上少了 些许沟 壑,搭建 起了座 座坚实
的桥
梁 。 攀 登 着 人生的 珠穆朗 玛,仅有 路我们 可以到 达山腰 ,或许到 达山峦 ,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相互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
思考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 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愚公移山之举有人支持吗?这说明了什么? 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讨论
愚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精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愚公移山 (共14张PPT)
------《列子》
课文录音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yū 将近
rèn
面积,方圆
chéng 苦于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
sè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
rǔ
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交换
孤儿 刚刚换牙
chèn
才 同“返”,返回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老头
sǒu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阻止
通“慧”,智慧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通,变通 长叹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
提出疑问 凭 ,靠
阻塞
曲折,绕远
你们 险峻的山 通“直” 纷纷地 赞同
“连…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 焉 置土
削减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纷纷 hè 负荷,挑 敲,凿 寡妇
“把……怎么样” 况且 哪里 安放 jī běn
遂率子孙妻,有遗男,始龀,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注意以下语句的翻译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很远 杂然相许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的路 且焉置土石 况且哪里(来)放置(这些)土石呢 投诸渤海之尾 把这些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带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邻居中有个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PPT课件
对比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深入探究
2.本文写作特色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反衬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山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谋移山—愚公之妻献疑—遗男 助之—智叟笑止—愚公驳斥—山神害怕告知帝—帝感其诚移山 全文篇幅虽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
课文解读
面积。
形容极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黄河北岸。山南水北为“阳”,
冀州之南,山河北阳水南之为北“阴。”。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山的高度极高,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 北边。
课文解读
阻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将近。
苦于。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形险作峻名的,
通“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解读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 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 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 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课文解读
老头
聪明
凭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
重点虚词
跳往助之( 代词,指愚公 )
之
隐土之北(助词,的 )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无义 )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课件(共28张ppt)
字词注音
太行( háng ) 惩( chěng )
荷担( hè ) 垦壤( rǎng ) 孀妻(shuāng) 穷匮( kuì ) 雍南( yōng )
万仞( rèn ) 魁父( kuí ) 叩石( kòu ) 箕畚(jī běn) 始龀( chèn ) 厝东( cuò ) 陇断( lǒng )
朗读课文,翻译,感知文意
所无心面走望谈想凭面任任讲听 以路中对走望起起着对凭凭起起
新
后难祈着脚头来来是着那那来来 来啊愿满下上不不一王脚扁是是
课
人开 为路
堂一天是是身屋板担笑奇 儿马外笑奇肝与把把谈闻
导
你更 感难
孙平天谈闻胆太木脊
喔川
行 屐背
入
叹
了
磨压
却
穿弯
了
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 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好的烘托愚公的形象。
3·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对未知大自然 有所了解并能征服自然。
检
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是否是笑谈?为什么?
决心 山高——年老——移山 行动 聚—谋—率—叩—垦—运 影响 家人—邻居—智叟—山神—天帝 结果 神惧——帝感——负山——无垄断
在谁看来是笑谈? 智叟 理由?
年老——体衰
持
代指上面这件事
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背
通“措”,放置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
助词,的 助词,的
东,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优质课件(共52张PPT)
君:是尊称
以残年余力 残年:极端鄙视 如太行王屋何 “其”字加强 其如土石何 了反问语气
妻子的态度:关心
智叟的态度:轻视嘲讽
探究交流
1.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是哪一句?
——河曲智叟亡以应。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提出疑问 凭
连……都
削减 焉 哪里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土堆 把…怎么样 况且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
安放 纷纷 之于
尾,隐土
的
边上
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 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 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 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 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探究交流
3、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 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 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 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1)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2)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 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探究交流
对移山这件事,有几种态度?
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 度是否相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PPT课件(3篇)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思考与练习: 1、按要求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全家商讨(2)运石经过 (3)智.愚对话(4)移山之后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 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行业PPT模板:/hangy 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 P T课件下载:/ke j ia n/ 试卷下载:/shiti/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 看有哪些不同?
愚公之妻
“献疑 ” 关切 忧虑
智叟
“笑而止 ” 嘲笑 讥讽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对比
智叟: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
本文以神话结尾, 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 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 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 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 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 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 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 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 求愚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23课《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共41张PPT)
思考:其妻献疑所说的话与河曲智说叟的话意思 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 感情却很不相同。其目的也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 疑的角度说的:“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 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 疑问。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 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 置土石?”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无陇 断焉。
从此,冀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 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望实现。 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 神。
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 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 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 动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 愚公精神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 相反却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 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 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 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 叟无话可答。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这是 故事的高潮。
1.其妻献疑所说的话与河曲智说叟的话 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文章以“愚公”和“智叟”来给两个 人物命名,有什么深意?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
2.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
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 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下册语文《愚公移山》课件【三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六、教学设计与内容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3分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
)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爱读书。
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
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
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
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
)讲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
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许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假如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
)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万仞(rèn)惩(chěng)塞(sè)迂(yū)荷(hè)担者箕畚(jīběn)穷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孀(shuāng)妻龀(chèn)叟(sǒu)(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无”。
)四、朗读课文(2分钟)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五、疏通文意(8分钟)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
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依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
(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关心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依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
)(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且”、“曾”、“固”、“亡”等。
)六、总结(1分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
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
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
师板书课题。
喜爱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
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决不移地进行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
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三、拓展积累:在成语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和更多的成语交朋友。
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字成语朋友,请同学们选择喜爱的抄到本上,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四、总结延伸: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对待学习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好成绩。
2、课后再搜集五个带数字的成语,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篇三】教学目的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许多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同志以前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假如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依据文言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
如“切”可改为“丈”。
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