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知识点汇总

儿童保健

卡介苗生后2天~2月(?2月首次接种前需作结核菌素试验)

乙肝0、1、6月

脊髓灰质炎生后2、3、4月

白百破生后3、4、5月

麻疹生后8月

绪论

围生期:妊娠28周到产后1周。

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生长的时期。女(11、12~17、18),男(13、14~18、20)。

儿童用药剂量换算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按儿童体重计算

(1)按儿童体重计算:

儿童每次(日)剂量=儿童体重×每次(日)剂量/kg

(2)根据成人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70kg

对年幼儿剂量偏小,而对年长儿,特别是体重过重儿,剂

量偏大。因此计算剂量时应同时考虑年龄因素,年龄越小所需剂量应相对大些,故常以高限数值计算。例如:地高辛的口服的饱和量,2岁以下为0.06-0.08mg/kg,2岁以上为0.04-0.06 mg/kg。这是因为药物代谢与体表面积有关,年龄越小,体表面积相对越大,则用药量相对较多。较大儿童按体重计算,所得剂量超过成人剂量时,以成人剂量为限。

实际称量的儿童体重,结果准确;根据年龄估算时方法如下:

出生时平均体重3kg

1-6个月儿童体重(kg)=3(出生时体重)+月龄×0.6

7-12个月儿童体重(kg)=3(出生时体重)+月龄×0.5

1岁以上儿童体重(kg)=年龄×2+8

2.按儿童年龄计算

有时只知道成人剂量参数,而不知道每千克体重用量时,可如下:

(1)1岁以内的剂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岁以上的剂量=0.05×(月龄+2)×成人剂量

(2)Fried公式:婴儿剂量=月龄×成人量/150

(3)Young公式:儿童剂量=年龄×成人量/(年龄+12)

3.按体表面积计算

(1) 药品说明书按体表面积已推荐儿童用量

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每次(日)剂量/ m2

(2) 药品说明书未按体表面积推荐儿童用量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1.73 m2

由于很多生理过程(如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与体表面积的关系比与体重、年龄更为密切,因此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更为合理,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包括新生儿至成年人,即不论任何年龄,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剂量是相同的。适用于安全范围窄、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抗肿瘤药、激素等。

成人(按体重70kg计算)的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 BSA)为1.73 m2。儿童BSA的计算方法如下:

①根据体重计算BSA

体重低于30kg儿童的BSA(m2)=(年龄+5) ×0.07或BSA(m2)=0.035×体重+0.1。

体重大于30kg的儿童,在30kg体重的BSA=1.15 m2的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kg,BSA增加0.1 m2。

②根据儿童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折算,见附表-1。

儿童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折算表(附表-1)

年龄体重(kg)体表面

积(m2)年龄

体重

(kg)

体表面

积(m2)

出生 3.0 0.21 4岁16 0.66 1月龄 4.0 0.24 5岁18 0.73 2月龄 4.5 0.26 6岁20 0.80 3月龄 5.0 0.27 7岁22 0.89 4月龄 5.5 0.28 8岁24 0.94 5月龄 6.0 0.31 9岁26 1.00 6月龄 6.5 0.33 10岁28 1.08

7月龄7.0 0.35 11岁30 1.15

8月龄7.5 0.36 12岁33 1.19

9月龄8.0 0.38 13岁36 1.26

10月龄8.5 0.40 14岁40 1.33

11月龄9.0 0.42 15岁45 1.43

12月龄10.0 0.44 16岁50 1.50

2岁12.0 0.52 17岁55 1.55

3岁14.0 0.59 18岁60 1.60

感染性疾病

麻疹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接触麻疹后7天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红色斑丘疹开始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和上肢,第3天到达下肢和足部。预防:1、控制传染源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

2、被动免疫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

3、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

风疹

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典型临床表现: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月左右,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底。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预防:隔离期――出疹后5天。

幼儿急疹

发热3~5天,热退后出疹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颈部、上肢较多,皮疹间有正常皮肤

猩红热

病原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前驱期:发热,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出疹期: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细小丘疹,压之苍白,帕氏线。

恢复期: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治疗:首选青霉素。

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流行病学:人是唯一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传播。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

脊髓型特点:迟缓性、不对称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

下肢及大肌群比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

典型临床过程

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隔离期:至少40天。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原菌: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①个体反应性本病多见于营养状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②细菌毒素的作用:痢疾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高热可大于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无腹痛或腹泻。

结核病

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主要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结核是细胞免疫,属Ⅳ型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方法:PPD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48~72小时观测结果。直径5mm ,5~9mm +10~19mm++ 。20mm 以上或有水疱、坏死+++ 强阳性

临床意义:+――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受过结核感染

1岁以下提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