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_八论语言的体验性_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新观_体验性概念化_十三论语言体验性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新观_体验性概念化_十三论语言体验性王寅
(二 ) 依据语义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可将其分为 : 外在论 、结构内在论 、心智内在论 。
根据这两条标准 , 大多数传统的语义观可被视 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 , 不管它们是将意义视为外在 的还是内在的 。总之 , 意义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 体 , 具有分离性 、独立性 、镜像性 、组合性 、非隐 喻性 、确定性等特征 。而与其相反的非客观主义语
与客观 主 义 语 义 观 相 对 的 是 非 客 观 主 义 语 义 观 , 即体验论语义观 。这一观点认为 , 语义是一种 心智现象 , 但不是天生的 、自治的 (这与乔姆斯基 TG语言理 论所坚 持的 天赋 说 、自 治说 、模块 说 、 形式观完全相反 ) ; 意义主要是在与现实世界互动 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 。归根结底 , 意义 来自于感知体验 , 不是先验的 , 是后天习得的 , 而 不是先天就有的 。
关键词 : 意义 ; 意义的定义 ; 体验哲学 ; 认知语言学 ; 体验性概念化 中图分类号 : H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722X (2008) 0420001206
Em bod ied Conceptua liza tion : A New Seman tic V iew of Cogn itive L ingu istics
收稿日期 : 2008 - 03 - 06 作者简介 : 王 寅 (1950 - ) , 男 , 江苏盐城人 ,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认 知语言学 、语义学 、英汉对比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意义既然是认知加工的结果 , 就会带有较大的 主观性 , 因为人们的心智加工方式有同有异 , 具体 反映在 Langacker所述 “识解 ”的 5 个方面 , 这就 必然要产生意义不确定的一面 , 即学术界常说的语 义模糊性 。但也不是模糊无边 , 可任意解释 。因具 有体验性 , 就要受制于感知体验和多元互动 , 具有 一定的客观性 。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王寅

认知语言学之我见--王寅

T urner、Sweester、R udzka2Ost yn、Givn、戴浩一、 ( 1998: 1)
Brugman 等, 他们主张运用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
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可大致归纳出以下 4 个
语言的形式和功能, 深入研究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 层次:
机制。这一阵营中还包括 研究语言共性和类型学、
笔者认为, 上述 3 个来源构成了狭义的认知语 和小写的 cognit ive linguist ics ( 相当于广义的认知语
言学的主要内容, 而广义 的认知语言学还可包括: 言学) 。( 2002: 5- 8)
Jackendoff 对认知语 义学的 论述, ¼Wierzbicka 的语
从语言学常规的研究层面来看, 认知语言学还
猛发展、至本世纪已渐成 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荣的一派大好景象, 并逐步走向深入。各高校和研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 ICLA) 于 1989 年春天在德 究机构纷纷立项, 研究格局呈现系统化、多元化的 国的 Duisburg 成立, ¹定期发行期刊, 出版丛书, 到 趋势, 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 从理性探索走向 目前已召开了 8 次国际性研讨会, 明年将在韩国汉 语言教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从单语分析走向汉外 城召开第九届大会。德国 Mouton de Gruyter 出版社 对比, 从理论基础 ( 哲学基础、心理基础、生理基
收稿日期: 2003- 12- 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02EYY001) 作者简介: 王 寅 ( 1950- ) , 男, 江苏盐城人,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 义 学、英汉语对比。
#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年

再论语篇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语篇的连贯性

再论语篇的连贯性——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语篇的连贯性
20 第 0 09年 9期 第2 5卷 ( 2 5期 ) 总 2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NS唧 I r . IE oF l J圳 PROVI NCE
No 0 2 0 . 9。 0 9 Vo. 5 12 To a r lNo 2 5 .2
语 篇连 贯性 研 究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两派 : 派 是 功 一 能语 言 学派 , 连 贯 看成 是 语 言 现 象 , 为 , 篇 连 把 认 语 贯主要是通过外在 的语篇形式体现 ; 另一派是认知 语 言学 派 , 把连 贯看 成是 心理 现象 , 为语 篇 连贯 是 认 能生成 、 能储存 和提 取 的 内在语 篇 的连 贯 。
关 键 词 : 念 隐喻 ; 篇 世 界 ; 贯 概 语 连 中图 分 类 号 : 0 H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l8 ( 09 0 — l7 0 1 7 一 50 2 0 )9 1— 2


引言
同语 言 的现实 意 义 密 不 可 分 。语 言 哲 学 家 L Wi— . t t
本 文欲 从 两方 面来 进 一 步 论 述 这 一 理 论 。一 方 面 , 知 世 界 , 根 本 上 来说 , 自于 人 们 对 现 实世 界 的 感 知 和 认 识 , 认 从 源 而现 实世
界, 正是 语篇 的指 向意义 , 以, 所 只要语篇接 受 者对语篇 的 指 向意义有 一 个统一 的认 识 , 那么就可 以形 成一 个统一 的认知世 界, 同时 , 也可 以说这个语篇是连贯的 ; 另一方面, 从认 知世界 的本 源来看 , 体验 和认知 决定语篇 的连贯性 , 么, 以体验 哲 那 用 学为理论基础 的概念 隐喻理论来解释语篇 的连贯性是切 实可行 的。

认知翻译研究_王寅

认知翻译研究_王寅

因为翻译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兼作者的认知方式, 素,完全对等的翻译并不存在,完全不能翻译的东西
而 CL 意在揭示人类的基本认识能力和方式,这对于 解读翻译过程,无疑是一剂妙方,必将有助于深刻认
在理论上也是没有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 现实世界中,且人的感知器官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
识翻译的本质。因此,如下说法不会为过:对认知 我们的思维方式必有若干共通之处,否则我们就不
力倡导的语言的“体认观”,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互 忠实”,追求“人本主义”与“文本主义”之间的平衡,
动体验),又有主观因素(认知加工),且总结出十 当取“解构兼建构”的思路。现借用上文述及的 CL 数种基本认知方式,如:互动体验、意向图式、范畴 核心原则对其做出合理解释。
化、概念化、认知模型、心智整合、识解、隐转喻、关
认为,在翻译过程的研究中应当倡导“整体描写法” 实地传递原作者和原作品的原信息,将译出语的思
(Integrative/Holistic Description),将“经验科学(数 想用译入语“模仿”出来,即译界所说的“再现性”。
据调查)”与“文科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这与上文
说其具有创造性,是因为在翻译的模仿过程中不
能力和方式的研究将在认知翻译研究中最为重要。
能相互交际,翻译也就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玄幻之
物。据此,我们(2005)提出了“体验普遍性”,它
三、认知翻译研究之我见
是我们人类能够互相理解和翻译的大前提。当然,
Martin 虽提出了认知翻译学,但认为当前该学科 尚处于前范式阶段,还未建成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 且呼吁同仁们继续努力(2010: 169)。本文受其启发, 尝 试 在 笔 者(2005,2008) 以 往 论 述 的 基 础 上,再 次运用体验哲学和 CL 的基本观点论述认知翻译研 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免费下载】认知语言学 王寅 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1.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两代认知科学比较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

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

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

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

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

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

句法由语义决定。

语言非先天。

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

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

只能通过情景理解。

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一.范畴与范畴化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识解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识解

作者: 王龙贵
作者机构: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德州学院学报
页码: 106-10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S1期
主题词: 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心智
摘要:语篇的连贯性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各派必须讨论的问题,基于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对语篇的分析的独到见解又给这一门科学注入了新的知识。

本文在心智连贯性的本质上,从动态认知过程、认知语境下的双向体验和认知隐喻等方面阐述语篇连贯在认知方面的形成机制以及认知规律。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王寅(2005)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

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王 寅 提 要 雷可夫和约翰逊(1999)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客观主义。

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在西方哲学界、认知科学界和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对语言成因以及其他若干相关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客观主义 非客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 B08一、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当笔者于2000年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时,曾就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向其讨教。

他毫不犹豫地答曰“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 ophy),并对其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他坚决否认该理论是经验主义(em piricism)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中和,将其称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

他还赠送笔者一本他与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哲学教授约翰逊(Johns 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

近两年来,这本书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评述不断。

《哲学界》杂志评价说,该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将会根本改变(radically change)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对人类本质的理解、智能的研究、感知的描写、思维模式的确定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认为,本书提出的挑战性论述会使我们澄清对人类心智机制的理解。

《纽约时报》也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作者的抱负是远大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在从事一项隐喻基因研究工程,力图勾画出人类思想的基因密码。

特纳(Turner)认为这本书将会成为学术界的最佳畅销书。

《话语分析中的基本概念》评介

《话语分析中的基本概念》评介

《话语分析中的基本概念》评介“话语分析”这一术语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首创。

1952年,他在美国《语言》杂志第 28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

从此,它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被广泛使用。

话语分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这就决定该学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英国、欧洲大陆等西方国家出版了很多关于“语篇分析”或“话语分析”的教材、专著和论文集。

从文献上看,我国对话语分析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在扩大,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加。

由 Robert A.Dooley&Stephen H.Levinsohn编著的Analyzing Discourse: A Mannual of Basic Concepts(《话语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是一本话语分析方面的入门书,也是一本实用手册。

它讨论的是话语分析中一些基本的、实用的概念。

书中的叙述比较清楚、易读,篇幅也比较小,以下简要介绍各章的基本内容。

二内容简介全书共由十八章组成,外加三个附录。

这十八章分为三部分:一至四章探讨“语篇类型“问题,第五至十五章考察“话语的共同特点”,最后三章讨论“参与者所指”问题。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不同的话语类型:(1)产生话语的手段,即从发话者的多少来考察话语;(2)内容的类型,即语篇体裁;(3)产生话语的方式,即风格和语域;(4)产生话语的方法,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这四方面分别是第一到四章所关注的内容。

第一章从话语产生的手段出发,从发话者的多少来考察话语。

接着介绍了“话轮”与“话步”的概念。

这一章还介绍了 Longacre(1996)关于话步的分类:“起始话步”、“结束话步”和“逆反话步”。

第二章讨论的是语篇体裁。

在一个特定的语言使用社团中,交际者所使用的话语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目的进行区分。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篇连贯研究作者:宋新克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语篇连贯作为一种多维概念,对语篇文本的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语言学领域的诸多学者始终在试图通过各种视角对语篇连贯的本质和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经由贯通语篇的线索,对语篇有精准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连贯语言学一、认知语言学及语篇连贯性概述(一)认知语言学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范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将认知学和体验哲学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背景。

从整体上来讲,认知语言学并非是一门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单独学科,而是一种研究的范式,特别是其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而且认知语言学区别于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将人类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联,认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而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去探索语篇连贯,是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语篇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

如果仅从理论角度上进行分析,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内的基础概念,可以说是与认知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极大的关联。

而且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语篇连贯性和读者的认知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篇阅读者通过对文本上下文的理解和对未知文本的关联性的探寻来获得对语篇连贯性的满足。

而当语篇阅读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达到对未知文本进行相关的内容匹配时,就是语篇连贯性出现缺失的时候。

此外,语篇创作者的语篇认知能力必须要能够使语篇本身形成连贯,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获得完整的阅读享受。

(二)语篇连贯性概述传统的语篇连贯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语篇的语义上,也就是将语篇视为静态的作品。

但是作为现代文学来讲,语篇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成品,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互动。

所以传统的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而在认知领域内对语篇连贯性进行解析就意味着要更遵循语篇阅读者的思维动态,特别是将语篇连贯性与语言隐喻相结合,达到为语篇阅读者提供一个思考分析的平台,同时也从新的领域内对语篇连贯性有了新的诠释。

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性_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

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性_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

的评价 ,认为作者的抱负是远大的 ,观点是重要的 ……。Turner 认为这本书将会立即成为学术界的最
收稿时间 :2005203210 作者简介 :王寅 (1950 - ) ,男 ,汉族 ,江苏盐城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 、语义学 、英汉对比研究 。
3
佳畅销书 。 体验哲学是基于对西方哲学进行反思和重新分
(5)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接缘 性的社会现象 。(宋振华等 ,1984 :42 ,47)
感觉和知觉都是以存在当前事物为基础的 ,而 表象则指在没有客观事物的情况下留在人们头脑中 的印象 ,即在无具体事物存在现场时人们依旧能够 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它是感觉和知觉的抽 象性的心智表征 。图式是人们在感知的基础上把经 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 ,较为 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意 象图式就是指这种基于感知体验所形成的抽象的 、 概括的 、规则的心智图像 ,人们通过它就能以类推的 方式理解感知 ,掌握事件 。
转换 生 成 混合哲学 [ 笛卡儿哲学 (天 天赋观、心智观
学派
赋说 、二 元 论) + 形 式 主 智慧演绎型
义 ] ,心智主义
CL
体验 哲 学 , 心 智 - 建 构 主 互动体验观 认 知 教 学

认知归纳型 法 ②
笔者这几年基于体验哲学 、语言体验性的观点
分别从词汇 、词法 、句法 、语篇层面论述了语言的成
摘要 :自笔者 (2003 ;2004a) 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性 质之后 ,又进行了深入思考 ,本文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语言的体验性与体验哲学 、社 会性 、人文性 、劳动创造语言 、隐喻的体验性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应基于什么原则来分析语言的本质 特征 。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2643 (2005) 0220003206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_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_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2005年第4期总第125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5,N o.4Serial N o.125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Ξ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提 要:本文基于Lakoff 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提出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

认知世界指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可分为IC M 和背景知识。

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

从根本上说,认知世界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归根结底,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分析同样具有解释力,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认知语言学期望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统一模式的构思。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语篇连贯性;IC M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4-0016-08 1 引言认知语言学(C L )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笔者在《外语学刊》(2003)上论述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句法层面上的成果,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上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Langacker 如何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分析语篇。

这就是说,C L 已从词、句层面进入到语篇层面。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Lakoff 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 2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等),提出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尝试用C L 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分析语篇的连贯性,以期进一步完善C L ,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有效、合理、统一的模式。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学人观点丨王寅教授: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和体验哲学,在反思和批判索绪尔与乔姆斯基的客观主义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和浅显的语言,对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对于普及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同时两者之间亦有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认知科学既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为后者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汲取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成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者们一般将认知语言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研究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

但我们所说的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自Dirven于1989年春在德国的Duisburg(杜伊斯堡)组织了第一届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以来,已召开了九届大会。

这期间国内外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还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期刊。

基于体验哲学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接受了Chomsky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主张,但坚决反对他所主张的“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具有自治性。

据此,我们必须从人类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来源。

由于认知语言学尚未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各路学者对其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尚缺少一个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严密而又完整的定义。

笔者综合当前著名认知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狭义认知语言学权宜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结构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语篇翻译解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语篇翻译解析

2552020年45期总第537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语篇翻译解析文/徐翠波篇;胡壮麟(1994)认为,Text 和Disourse 两个术语基本同义。

Beaugrande(1978)认为,翻译是以语篇为翻译单位。

王寅(2007)指出,翻译的语篇性是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翻译活动展开的基准,理解语篇中的某些语句是基于语篇整体的认知分析、体会和思考语篇中的语句、段落和章节所反映的语义,最终译文反映出语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和原文保持风格的一致性。

认知语言学的语篇认知在于理解语篇所依存的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语篇翻译中译者对语篇的理解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认知理解原文语篇的过程,是译者用语言表达认知世界的语篇的过程。

译者以对原语语篇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体验感知为基础,在“现实—认知—语言”三者的互动中理解形成语篇。

三、 语篇翻译解析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语篇性,决定了语篇翻译是以语篇理解为基础的。

而语篇的连贯性应从认知角度,并依据背景知识和语篇内容进行分析。

而背景知识取决于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感知,是体验认知的结果。

语篇既是语言的交际单位,也是一个语义单位,语义的连贯性是语篇的基本属性。

王寅(2007)指出,语篇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激活机制在心智中建构起可被接受的统一的认知世界,再运用背景知识生成意义的整体性,语篇就具有连贯性。

从语篇翻译产生过程来看,译者需预设源语文本存在的连贯性,分析解码原文文本信息,再来构建目标语文本的连贯性。

只有当原文文本信息所传达的语义与译者和读者的认知世界中的一、 引言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之间、多文化、多学科的活动,也是译者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同时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所进行的复杂的语言分析和整合。

不同语言转换之间的翻译活动是一种认知主体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

各民族对于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是语言形成的基础,而不同的认知体验使得翻译存在困难。

语言的认知维度主持人话语

语言的认知维度主持人话语

●语言学○语言的认知维度特约主持人:王寅 教授主持人简介: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英汉语对比研究。

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发表各类论文和文章130多篇。

近年来,分别访问Lakoff,Langacker,Tayl or 等世界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并出版相应专著6部,发表论文八十多篇,有十多篇论文分别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和教育部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在中西人文精神世界纵横驰骋,是其人生主旋律。

主持人话语:认知语言学主要指上世纪70年代末源于美国西部地区,80-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并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目前已经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响应。

他们从90年代初开始零散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90年代后期至现在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我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出版了十多部专著,国内各大语言研究刊物所发此类论文稳步增多,有的还设立专栏,许多高校和语言研究机构纷纷立项,开出课程,举办研讨会,使其渐成显学。

目前,已呈现出系统化、多元化、深入化的特点: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从理性探索走向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的应用,从单语分析走向汉外对比,从理论基础阐述走向对认知方式等的系统透视。

本期所发表的8篇论文就能反映出认知语言学的这一研究特点。

学术研究的灵魂在于发展和创新,这是实现语言研究新增长点的根本出路,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使我国学者在国际语言学舞台上进行学术对话有“出场”和“在场”的可能,很多学者为其倾注了大量心血。

本期8篇论文的作者不仅有引进介绍,而且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都能立足于“发展和创新”,将“实现新增长点”的理想付诸实践。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王寅)

实际场景
识解
主动态/被动态等 主动态 被动态等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CM + ICM
语篇、 语篇、连贯
突显
4.
主题
体验生活 时序与句序; 时序与句序;CDS CRP、概念隐喻、象似性 、概念隐喻、 组句成篇的顺序
语 互动体验、心智连贯 互动体验、
连贯语篇
替换、 替换、替代 篇
跨域认知
语篇隐喻、寓言、 语篇隐喻、寓言、比兴
Thank you for you attention!
祝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兴旺发达
衷心希望各位学者能在这一领域 有所超越,有所作为! 有所超越,有所作为!

施事、 施事、受事 事物的属权、 事物的属权、 记数
名词格的语法化 所有格、 所有格、可数性的语法化
名词的主格与宾格 名词的所有格和可数性
2. 词 汇 化
动作特征、 动作特征、 事件类型 动词语法化 动词: 动词:时体态式 数量 距离象似性 物记数; 物记数;动作 数量/距离象似性 有方向U 有方向 & S, , 基于体验的语法化 1996:260 有界/无界 有界 无界 认知域(概念、语义) 认知域(概念、语义)的 范围 词素分析两张表 词法 U/C;动作延续和终止;有界化 ;动作延续和终止;
认知教学法
正是CL 站在这些理论的前沿, 正是 CL站在这些理论的前沿 , 从中吸取了
合理的养分,才使得其语言理论更具解释力。 合理的养分,才使得其语言理论更具解释力。
是否前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违心吹捧, 是否前沿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在违心吹捧,而
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磨, 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磨,通过其对语言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与应用性

春晚主持人串语的语篇连贯功能

春晚主持人串语的语篇连贯功能

春晚主持人串语的语篇连贯功能作者:陈静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9期摘要本文选取新颖而典型的口语语言——2014马年春晚中主持人的串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外在观察和内在分析,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充分解释它们在语篇连贯中的体现和作用,在深刻体验汉语语言的魅力和魔力的同时还能扩展语篇连贯的研究领域,丰富完善语篇连贯理论。

关键词春晚串语语篇连贯性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1语篇的认识人类言语交际,几乎很少使用简单的单个词句而更多是在高于词句层面上进行的,是基于语篇的。

对于语篇的定义和认识,不同学者对“Discourse” 和“Text”这两个术语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用法,他们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对众多定义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对语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和解释:形式上和功能上。

(1)从形式上说,语篇常为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beyond sentence-level, larger than a sentence, sequence of well-formed sentenses),前者由后者构成。

当然可能一两个词或一句话就是一个语篇,如“啊”“快拨110”等。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超句子的。

不管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使用形式上的衔接手段对于语篇连贯性是有一定重要作用,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唯一条件。

(2)从认知功能上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必须具有语义上的连贯性。

所谓连贯性,是指语义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黄国文,2001:11)。

王寅教授拟从认知功能角度将其描写为:一组语句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即能从语篇中发现命题发展的线条,信息互有关联),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这样就能保证激活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世界,这个语篇就具有连贯性。

(王寅,2006:346)2语篇连贯两大研究视角2.1 (S)FL论语篇连贯(S)FL在语篇研究中更关心诸多宏观和微观的语境因素如何促成和制约语篇的进展,并通过语篇分析来深入剖析社会活动、交际策略、文化现象、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问题。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连贯性中的作用,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篇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认知参照点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构建和理解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运用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来构建连贯的、有意义的语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认知参照点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其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如何影响语篇的连贯性和理解。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语篇连贯性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

语篇分析也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验证和完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揭示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两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认知参照点原则概述认知参照点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理解和分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工具。

该原则主张,人们在理解和解读语言信息时,往往会依赖一个或多个认知参照点来组织和构建信息。

这些参照点可以是实体、事件、概念或者是更抽象的心理构造,它们作为信息处理的出发点,帮助人们有效地连接和理解语言中的各个元素。

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它能够帮助读者或听者识别出语言中的关键信息,这些关键信息通常作为认知参照点,引导读者或听者理解整个语篇的主题、结构和意义。

认知参照点原则还能够揭示出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已知信息来解读和预测未知信息,从而实现语言的连贯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语篇连贯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语篇连贯研究
2020年 4月 第 39卷第 4期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20.04.039
Apr.2020 Vol.39No.4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语篇连贯研究
收稿日期:20191125 作者简介:姜楠楠(198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 1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系。 (二)本体隐喻 对于本体隐喻来说,其是以某个人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
验及其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常识为参考,然后以社会中的某个 现象为对象,以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 于其在社会背景、性格、认知常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使得 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 有主观性,因 此 可 将 本 体 隐 喻 称 为 主 观 性 的 隐 喻 说 明。 例 如,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使我们吃不起猪肉,其英文语句翻译 为 Thesharpriseinthepriceofporkmakesusunabletoafford pork,该英文语句便 具 有 明 显 的 主 观 性,因 此 可 将 该 语 句 的 隐喻确定为本体隐喻。
向。隐喻是希腊语中转换的译音,其最早出现于 15世纪 30 年代,人们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关于隐喻的发展,人 们主要是对其理论及实践理论进行探索,其中理论探索主要 是对概念隐喻所具有的内在本质、人类所特有的隐喻思维以 及隐喻给人类认知能力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实践理论 探索则是在 20世纪末开始的,Cameron通过对关于隐喻的出 版及整合,使 隐 喻 的 应 用 研 究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依 据 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事情的本质是可以通过隐喻 来进行揭露的,其包含的概念领域则有两个,即源域和目标 域,当源域能够向目标域进行系统性的部分映射时,便会产 生隐喻[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6期总第100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6,№6Serial№100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摘 要:认知语言学(CL)尝试运用人类有限的认知方式对语言各层面做出统一解释,它们既适用于词汇、词法、句法,也适用于语篇。

本文首先简述CL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互补的基础,及这两学派在语篇连贯性分析方面的主要差异,然后重点论述突显、概念隐喻和象似性等认知方式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CL分析语篇连贯的主要方式可归纳成两条基本原则:互动体验性和心智连贯性,这是对SFL的补充和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连贯;互动体验;心智连贯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6)06-0006-061.CL与(S)FL互补的基础谈“互补”,严格来说不能笼统而言,而应分析互补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共性,这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互补。

近来学者们常争论CL与FL之间的包含关系,有人(Lakoff&Johnson,蓝纯)认为前者包含后者,有人(Langacker,Redeker&Janssen)认为后者包含前者,后来Langacker(2000:261;1999:14)指出两学派互补(王寅2003;2005),人们的认识逐步统一起来。

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思考认为,CL与(S)FL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互补性,是因为它们在很多关键观点上存在较为一致或接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对语言的解释,而不仅是描写。

两学派都认为,语言理论研究主要应解释这些事实背后的功能机制和认知策略。

(2)否定语言共性。

Halliday认为,主要应研究语言间差异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CL也持相同观点。

至于当前受到很多学者关注的激进构造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更是如此,Croft(2001:362)认为:语言是由语法构造组成的,而结构的所有方面都是因语言而异,因构造而异的(language2specific,construction2 specific)。

(3)否定语言和句法是自治的,这也是两学派与乔姆斯基所倡导的T G理论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之一。

(4)两学派都将语义和功能视为语言研究的中心。

FL主张将语义视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应诉诸语义来描写语法,将语言解释为一种可以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

CL与FL在这一观点上是一致的,也强调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应在语义系统,而且还将形式和意义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配对体(pairing)。

(5)FL认为语义系统由社会情景所决定,并支配和决定词汇语法系统,该观点与CL的基本观点“现实—认知—语言”接近。

同时两学派都认为语言能力是后天发展而成的,不是天赋的;人和语言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都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语言在各个层面的表达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人的主观因素。

Halliday&Hasan(1985:29,20)认为概念意义包括经验性意义和逻辑性意义,句子可被视为是真实世界的表征,这就与CL所倡导的“体验观”十分接近。

从上述第(1)点和第(4)点可见,FL认为语言的表达形式受限于功能-意义,而功能-意义又来自社会情景和交际需要,因此在语言表达和功能-意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胡壮麟2000:24),这与CL更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象似性有共通之处。

(6)两学派都反对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

FL主张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情景中考察和分析,应重点研究语言所担负的社会、交际、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功能,其研究思路更侧重从社会功能、交际情景、语境语用等角度来分析语言,将功能-语义置于中心,但也作出了有关心理方面的论述,Halliday本人也不否认心理学方法。

而CL更侧重语言的心理方面,强调人类心智中的认知方式(互动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型、隐喻、识解、激活、关联等)在概念和语义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注重社会文化和百科知识等对于语义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见两者研究的侧重点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主要观点、原则和方法上大致相通。

据此,我们才有理由将这两个学派视为互补。

2.(S)FL与CL论语篇连贯2.1对(S)FL语篇连贯理论的思考FL在语篇研究中更关心诸多宏观和微观的语境因素如何促成和制约语篇的进展,并通过语篇分析来深入剖析社会活动、交际策略、文化现象、意识形态等领域的问题。

以Halliday为代表的SFL对语篇研究进行了开拓性尝试,提出了一系列语篇分析的新观点,对篇章语言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强调对语言系统的论述,将语篇分析与情景语境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分析文内的衔接手段、篇章结构、信息排列与分布、主位推进模式等来论述语篇连贯,这种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可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Halliday也曾论述了语篇与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语境可以创造语篇,语篇也可以创造语境,也论及了分析连贯的两个条件:衔接和语域,但Halliday& Hasan(1985:94)在研究语篇连贯时主要还是从衔接手段(连接词和部分概念衔接)来分析语篇连贯的,并认为衔接是建造连贯大厦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这或许就是Widdowson,Enkvist,Beaugrande& Dressler,Brown&Yule等对Halliday&Hasan语篇衔接理论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CL在语篇连贯分析方面的研究方向。

王寅(2005:277)曾对原型性语篇连贯(除连接形式上的完整性外)还提出三个语义条件:(a)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b)命题发展上的索引性;(c)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一个语篇若具有这四个条件就能在心智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可被理解的认知世界,该语篇就具有最理想、原型性最高的连贯性,可被视为连贯语篇的IC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识模型)。

连接形式上的完整性主要是连接词的形式层面,后三者主要从语义角度考虑,它们又分别处于三个不同层次:(a)主要针对单个概念而言,分布在不同分句中的概念成分能否形成照应联系;(b)从概念成分上升到命题(肯定陈述一个事态,有真假值)层面,语句所谈论的概念不仅要关联且应构成命题的索引性,即一个语段中的命题内容应当具有相关性。

这两个条件主要是就逻辑学中的逻辑性而言的,但语篇仅有这种逻辑性还不够,还应考虑到语用因素。

现对其逐一分析如下:(1)内容不相关,用的连接形式(主要指连接词)再充分,再完整,也不能形成一个连贯语篇。

但反过来说,省略连接形式的语篇不一定就不连贯,这在英语中就可找到许多例句,更不用说汉语了。

汉语主要属“意合法”语言,连接词可有可无,更多情况下(特别是诗歌中)被省略,但依旧能形成一个连贯语篇,而且我们还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将被省略的连接词添加进去。

(2)仅在概念上具有照应性,而不符合下两个条件,语篇的连贯性还得不到充分保证,Enkvist(1978:110)曾举例对其作了说明,钱敏汝(2001:270)举例如下:[1]我母亲是北京人。

北京位于河北境内。

河北省人口不像江苏,浙江两省那样密集。

这两个沿海省份气候比较潮湿。

例[1]中句与句之间确实存在概念(如北京人与北京,河北境内与河北省等)之间的照应性,且后句开首概念与前句尾部概念还“咬”得很紧,概念之间确实具有一定的照应性,但却不能发现这些语句在命题上有什么索引性,在百思之后尚不能寻找到一个上义性命题来统辖其所述内容,形成不了一个具有统领性的认知参照点,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这段话思路散乱、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因此它缺乏连贯性。

这亦说明,连接词和概念衔接还不能算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

(3)命题索引性是指几个(或更多)命题意义之间具有相关性,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才是语篇取得连贯性的重要基础(但不是惟一)。

Enkvist和钱敏汝的例子都可说明这个问题,但这还不能保证语篇的最佳连贯。

(4)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传统逻辑学论述命题意义主要依据真值条件,据此A+B应全等于B+A,但从语用连贯的角度来说,语序(或语态)调整不仅涉及到语义重点的变化(王寅2001:361),还涉及到语篇连贯的问题:[2]He appeared on t 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 he audience.[3]David fried two apples.One of t hese he fed to his baby,and t he ot her he ate himself.例[2]的后半句如用t he audience作主语的主动态,句子就较费笔墨,显得不那么连贯。

例[3]将one of t hese提前,与上句结尾的apple形成紧密衔接,取得了很好的连贯效果。

又例汉语中“心”即“心脏”,“心脏”即“心”,它们逻辑上是相等的,但这仅是从概念和命题角度来说的,在很多语用场合下它们是不能互换使用的,因为“心脏不好”不等于“心不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交际中还有很多不合逻辑的语句也能从语用角度进行推理,建立关联,以我们过往体验性知识为基础建立起某种语用连贯关系。

例如:[4]A:昨天考试怎么样?B1:我女朋友来了。

B2:今天天气真冷。

B的两句答话都没有正面回答A的问题,B2比B1对于A命题的连贯性更远,更难从命题角度建立其间的有效关联,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借用认知世界(ICM+背景知识)才可建立它们之间的连贯性,如B2的答话更表明B想转换话题。

又如,云南十八怪、重庆十八怪中的各命题相差甚远,大多是些毫不相干现象的罗列,可它们却能形成一个连贯语篇,这只能从语用推理的顺应性上为其建立一个统一的上义性命题,见例[12]。

下例为2006年4月12日晚CCTV3滑稽剧《星梦影沉》第35集一段对话:[5]女甲:我演得怎么样? 女乙(由蔡明扮):今天天气不怎的。

女甲:我演得比张曼玉好吗?女乙:你长得比鳗鱼漂亮……女甲:我是说我比张曼玉……女乙:你比章鱼的脚少多了……仅从概念照应性和命题索引性来说,我们很难找到女乙的答话与女甲的问话之间有什么连贯关系,而只能说女乙的回答没有达到女甲所期盼的那种回答,背离了ICM的交际模式。

但却正是这种背离,才使得这段会话产生了幽默、出现了搞笑的效果,它完全符合滑稽剧的要求,或者说这种背离是滑稽剧常见的语言形式之一。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违背了概念照应性和命题索引性,实际语句依旧能按照另外一种ICM来建立语用连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