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特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古文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字、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古文阅读技巧: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结合古文阅读技巧,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四章“战国时期”,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通过该故事,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难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深层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和秦王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探讨荆轲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战国时期背景荆轲刺秦王原因荆轲刺秦王过程荆轲刺秦王影响荆轲与秦王形象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影响。

(3)评价荆轲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荆轲为燕国人,受命刺杀秦王,最终失败。

(2)荆轲刺秦王的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王统一六国,燕国受到威胁;荆轲为报国仇家恨,挺身而出。

影响有三:一是加剧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二是展示了燕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三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

(3)荆轲:英勇、忠诚、有胆有识;秦王:雄才大略、多疑、残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能否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四、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A、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十五章“战国争雄”中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内容主要围绕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展开,详细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故事的基本经过。

2. 学习荆轲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重点: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的英勇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挂图。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十五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战国争雄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阐述其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讨论如何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荆轲刺秦王的思维导图。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的英勇精神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谈你对荆轲英勇精神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深入了解荆轲及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五章“战国烽烟”,详细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背景、经过和影响,让学生解这段历史故事,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荆轲刺秦王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感受古人英勇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背景分析,以及事件对历史影响。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经过,荆轲和秦王形象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背景,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经过,分析荆轲和秦王形象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秦王时会如何行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历史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荆轲刺秦王故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纷争。

(2)经过:荆轲刺杀秦王,事败被杀。

(3)影响:加速秦国统一六国,激发后世反抗暴政精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荆轲刺秦王背景是什?(2)荆轲刺秦王经过是怎样?(3)荆轲刺秦王历史意义是什?2. 答案:(1)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六国纷争。

(2)荆轲刺杀秦王,事败被杀。

(3)加速秦国统一六国,激发后世反抗暴政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刺秦王历史事件有更深入解,但部分学生对背景分析仍存在困难,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解荆轲刺秦王其他历史细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当代启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在讲解“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我深知背景分析是教学难点,荆轲和秦王形象特点是教学重点。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四章《战国争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荆轲与燕太子丹的结识、荆轲的准备、刺杀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理解当时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

2.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主要过程,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荆轲刺秦王》故事资料、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爱国精神。

4. 例题讲解: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介绍荆轲与燕太子丹的结识荆轲的准备刺杀过程失败原因历史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2)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正确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和答案。

一、教学目标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的时期。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等奖】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秘密而_。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解题《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1《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史记》中的一个传奇故事,很好地展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积淀,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艺术的卓越精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该故事设计多种形式的课程活动,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的教材中《荆轲刺秦王》这一章进行教案设计和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这一名著的内容、背景、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认知2.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文化内涵3. 《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语文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在理解整个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掌握。

2. 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的含义。

3. 意象的理解和语言的理解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古代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

2. 形式多样,活动丰富,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法、综合教学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3. 多学科交叉,加深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从而增进其对周围世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情境导入:先让学生看到荆轲这个人物的形象,引发他们对荆轲的好奇和兴趣。

第二步:教学过程1. 带领学生十分好故事的背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一个皇帝——秦始皇,他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了独立的中国帝国,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统治力。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强大的帝国中的。

2. 《荆轲刺秦王》的内容简介荆轲是一个为了民族大义而奋斗的志士,秦国也是变味的,而秦始皇正是这些不正之风的代表人物。

荆轲为了行刺秦始皇,展开了一系列曲折、惊心动魄的冒险,最终不幸身亡。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__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__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__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明确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4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4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4【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案【知识链接】1.《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派他到秦国行刺,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自测】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1)进兵北略地(2)旦暮渡易水(3)长侍(4)微太子言(5)谒(6)购之金千斤(7)秦王必说见臣(8)穷困(9)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北宋苏轼的名句。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很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
二.检查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给(jǐ),供应,供给。

职:贡赋,赋税。

三、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廷刺荆轲
四、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南宋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西晋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性格总结: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不过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问题分解:
(一)、荆轲的“勇”表现在哪些方面?
1、顾笑武阳年十二杀人——色变振恐
2、为己解围
3、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目眩良久
(二)荆轲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私见樊於期
2、荆轲有所待
3、厚遗蒙嘉
4、顾笑武阳
5、为自己解围不畏强秦,不怕牺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五、探究学习
怎样理解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个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
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六、训练固基
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