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传统相声流派之马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画龙点睛
• 马三立相声经常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塑造人物, 如《开粥厂》中“马善人”当听说捧哏演员没 到过“顺义县”立刻说“好”,开始无所顾忌 地吹嘘。它将传统相声技巧——三番四抖,了 无痕迹的化用到塑造人物当中,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达到了出神入化、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卖挂票》中的这个包袱: • 甲:嗬!我心里这痛快!扮戏呀,窦尔墩! 刚要打花脸儿啊! 乙:哎!那叫勾脸儿。 甲:我说勾脸儿怕你不懂!勾脸儿……勾 眼儿? 乙:勾脸儿! 这里的“勾脸儿”,是逗哏演员故意将京 剧术语说错之后,来突显“马喜藻”这个人物 不懂装懂的真实嘴脸。
• 这个时候的马三立,四十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 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 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 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 等杂役。 •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 北闸口村落户。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 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 1961年第一次下放结束后,马三立作为摘帽右派重新工作。上班第 一天,领导对他约法三章:按勤杂工使用,每天早来晚走,来去事先 报告,不许接电话,不许打电话,不许值夜班;上台不许逗哏;不许 压场演大轴;不许在海报上写名字;不许和演员们交谈;工作出色不 表扬,不奖励。马三立马上明白,自己虽然摘帽了,但还是右派,今 非昔比了。对此,马三立平静地接受了。 •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 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 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 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 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 • 2000年,马三立先生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 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 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
• 马氏最经典的自嘲的作用是:首先,让观众觉得 表演者谦虚可亲,而且嘲讽的不是我,安心地听 其言语。而后,转念一想,这些被嘲讽的缺点自 己身上也有,自己与演员都是有这样那样小缺点 的平凡人,然后,会心一笑,又发人深思。
(二)长段垫话
• 马三立在舞台风度上追求朴实、自然、本色。他没有舞台 腔,也从不怪声怪气,而是从生活中马三立本人的性格出 发,在聊天式的、耳语般的亲切谈心之中,逐渐地、不露 痕迹地进入所讽刺的人物角色,因此,他喜欢把“垫话” 搞得非常充分、细致,所以他的“垫话”的特点就是长, 而且占据很大比重。 马三立在讲述“垫话”时语气看似漫不经心,却在不知不 觉中步入主题,出其不意地抖落包袱儿。如他的单口相声 《摇煤球》中的“垫话”: “好,您提这意见对,当时,现在说啊,确实是不恰当。 实际上过去有卖黄土的,不是没有。我说因为你年轻,你 岁数儿小你没赶上,啊,你不知道。这些年啊没有卖黄土 的了。从前咱们北京啊,有卖黄土的。冬天烧煤啊,团煤 球儿,摇煤球儿用,啊。咱们北京烧煤跟天津不一样,啊。 咱北京的,那时候,要买煤,他是连末儿,带块儿,一块 儿。你买,买二十斤煤,买三十斤煤,又是煤末子又是块 儿,反正给你送来了。人有一车,往你院来了,往里一辙, 那时候也没有几层楼啊,都是小院儿,有大院子,有小院 子,有小竹院子,三两间的,四五间的,大杂院儿的,这 都很多。就给你往那儿一辙。这煤里头呢,也有块儿,也 有末儿。那块儿呢,当然挑出来,这末儿呢,怎么烧 呢,……” 整段相声耗时l0分30秒,这段“垫话”就占了4分钟,可见 其分量之重、作用之大。使观众对这摇煤球留下深刻印象。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对相声正文作了铺垫。
一、马三立的坎坷一生
马三立的家传深厚,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 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 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 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 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 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家庭环境 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 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 “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 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 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 声八德之一周德山为师。在马三立不断学习和 研究下形成了他相声的独特风格。
三、马三立相声的语言艺术
• • • • • • • • • • • • • • • • (一)经典的自嘲 马三立相声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嘲,其中最多的就是对 自己的外貌和名字的自嘲,引发观众他的自嘲语言的特色 是大幅度地运用夸张,使人感到不可信却可笑。 如在《起名字的艺术》中: 乙:……那你这马三立怎么讲? 马:马剩下三条腿,对付着还立得住。 这充满幽默感的“包袱儿”每次抖起来都大响,引得观众 哄堂大笑、掌声雷动。 再如他与王凤山合作的对口相声《对对子》,又拿自己的 姓名抓哏了: 王:你给你自己写副对子怎么样? 马:……我这上联是:弟兄十二我行七。 王:下联? 马:推倒四六二十一。 王: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马:……弟兄十二我行七:十二生肖,我是马,我排第七 个。 王:那什么叫“推倒四六二十一”呢? 马:四六不是二十四么?推倒二十一个,还剩仨立着—— “三立”。 王:嘿!
马三立的家学与师承





马德禄为人厚道,技艺精湛,活儿磁实,妻子恩萃卿也是门中人,唱京韵大 鼓,不幸的是她体弱多病,在1917年全家迁居天津后病逝。为了给妻子治病 和送终,马德禄变卖了家中所有财物,带着10岁的大儿子马桂元住到相声园 子的后台,把三岁半的马三立送到弟弟家寄养。 马三立在婶婶家长到六岁时,父亲又娶了丁氏,马三立也被父亲接了回来。 丁氏好吃懒做,与丈夫和已经长大的马桂元之间多有矛盾。马德禄原先和 “万人迷”搭档在燕乐戏院说相声,收入尚可;1929年,“万人迷”去世, 马德禄只好在到老天津的“三不管”地带南市露天“摞地”,收入锐减,家 中供不起马三立读书了。在同样求学不成的哥哥马桂元的说服下,马三立依 依不舍地离开了天津汇文中学,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绰号周蛤蟆) 为师。自此算是正式成为“穷作艺的”的一员,进入吃“开口饭”这一行当。 师父周德山温和敦厚,不打不骂,但是马三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父不是周德山, 而是父亲和哥哥,他要学的是马家的活儿。而马家的活儿从恩培和春长隆那 一脉过来,以文哏见长,讲究词准、尺寸准(语气、语调、音量等处理得 当)、包袱准,最为难学。偏偏哥哥马桂元又是脾气刚烈,规矩严,标准高, 马三立稍有差错,非打即骂。 1933年,父亲出面借了高利贷,马三立成了家。新婚之后,家庭中的重大变 故就接连发生。先是哥哥染上吸鸦片的恶习,接着哥嫂离异,父亲病故,继 母丁氏离家出走。一连串的打击,二十出头的马三立难以承受,大病三个月。 大哥要接济,刚会说话的侄子马敬伯(后成为著名相声演员)和刚出生的女 儿要抚养,结婚时欠下的高利贷要偿还,只在天津一地说相声已经无法养家 糊口,马三立只好外出流浪卖艺。大凡旧社会的艺人,四处流浪,卖艺为生, 不是家常便饭也是常有的事,只是马三立这样的潦倒至极连外出也困难的艺 人,委实不多见。
二、马三立对传统相声中人物的塑造
• (一)第一人称叙述
• 马三立表演相声,从不一般化地在舞台 上复述相声底本,也不是站在第三者的 角度去品评相声中的人物,而是采取第 一人称的形式,直接靠近角色。“我” 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作品讽刺嘲 弄的对象。通过“我”的活灵活现的表 演,把批判的武器交给观众,让人们在 笑声和思索中领会演员的意图,他把那 些吹牛撒谎、欺骗伪善、不懂装懂的市 井习气揭露的淋漓尽致。如《开粥厂》 马大善人;《卖挂票》 马喜藻;《黄 鹤楼》中的“马叫官儿” 。



(三)反复叙述
• 讲故事本该语言流畅、清晰简洁,不能拖泥带水、啰里啰嗦,但马三立在表 演相声时却总是慢慢悠悠、不慌不忙,在台上表演就像聊家常,甚至让观众 感到着急。而实际上这正是马三立在相声技巧“三番四抖”的基础上精心塑 造的风格,其中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废话,每一个停顿,每一个气口都有讲究, 那里面都隐藏着令人回味的笑料。这正是因为马三立独到地掌握了能使人期 待的叙述节奏。比如说那《祖传秘方》中“挠挠”的小段,马三立先讲他表 弟喜欢洗澡,再讲有个怎样的人来卖偏方,又讲偏方如何得到了使用的机会, 再慢悠悠描述那个小纸包:最外面一层是什么纸,里面第二层是什么纸,在 往里的第三、第四层又分别是什么纸。看似有点絮絮叨叨,就在众人寻思时, 马三立说道:“打开最后一个纸包,他翻开一看:上边俩字—— 挠挠!”
传统相声的流派之 ——马派
马派相声代表人物——马三立
• 马三立(1914----2003),原名马桂福,回族。马三立这个名字来历。 古书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这是马老生前告诉记者 的。“三立”二字始终贯彻在马老的一生。
马三立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 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 斗”。2003年2月11日去世, 享年八十九岁。从1929年15岁 第一次登台,到2001年底告别 舞台,马三立说了70多年相声。 其中,前20年是“摞地”卖艺, 尝尽江湖之险恶、艰辛甚至屈 辱;建国后自由了10年,正当 壮年时却被打成右派,自此岁 月蹉跎整整20年;待到七十年 代末复出时,他已经年近古稀。 难怪这位晚年终得“功成名就” 的老人会在回忆童年的文章中 感叹:“我这一生,逆境更多 于顺境。”

• •


1940年,在说了11年的相声后,马三立在素有“相声窝子”的天津卫渐渐自 成一派,崭露头角,北京、天津两地的相声园子和电台都约他前往演出。然 而,就在他稍觉快意之时,厄运再次降临。当时天津卫臭名昭著的汉奸袁文 会充当幕后老板,成立了兄弟剧团。为了霸占控制技艺出众的艺人,这个剧 团强拉马三立入伙,马三立推拖不掉,答应临时帮忙三个月,没想到甫一进 去,就落入虎口,此后的整整五年他再也无法动弹。此时正是他艺术上渐入 佳境、需要更上层楼的当口,而剧团给他的安排正是不准说相声,只能排演 京戏和话剧,反串其中的角色。更糟的是,剧团内帮派习气盛行,互相倾轧, 马三立备受欺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累受气不挣钱,家里生活困难至极。 自己想离开剧团,可是又不敢”。 对于这近乎白白浪费掉的五年时间,马三 立终生后悔。 1945年9月,袁文会刚刚不再掌管剧团,马三立就立即宣布“我不干 了!”——在闯荡江湖十六年后,他终于自由了。这之后,马三立很快声誉 鹊起。 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 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 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 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 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舒畅。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 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这全新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 已经“翻身”了,由“臭作艺的”变成一名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他参加赴 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他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他被定为市政协委 员,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他要求团里的同志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 他说,“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每月都 有工资领,还发给我们工作证。”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 “右派”。
(二)以小见大
• 马三立相声塑造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是些生活在市井中 的小人物。人物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是个个鲜活,而且有着“大” 的寓意。马三立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演出在社会底层,他接触最多 的人是下层群众。因而,他最熟悉他们的生活,最熟悉他们的举止言 行,更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马三立的“小人物”能反映出一种 “大精神”。这里的“大精神”是说人物所折射的精神世界的“大”, 也即从小人物身上透露出封建没落文化的精神糟粕,他运用高超的艺 术手段将这类人物身上的缺点——即小市民的劣根性,集中起来,达 到了鲁迅先生的“杂去种种,合成一个”的人物典型化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