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讲绪论

一、中医药文化界说

1.“文”:《说问解字》讲“文”,错画也,象交文;《周易·系辞下》讲“物相杂,故曰文”。可见,文即物象的纹彩、纹理。引申为规律、关系等,有:天文、地文、人文。

2.“化”:一物变成另一物,叫化,或者说质变叫化。如动则变,变则化;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3.“文化”:文治教化。“文” ,形象人,通过活动把规律、关系使人掌握,并发生变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4.文化的现代定义:人类参与认识、实践创建的一切成果及过程。

从客体看包括天文文化、地文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主体看有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汉文化、其他民族文化。

从内容看包括观念文化、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

从影响范围看有显文化、潜文化。

从影响时间看有先秦文化、魏晋文化、宋文化。

人们也从文化客体具体形态出发研究文化,如茶文化、药文化等。由此,有了我们本课程: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界说

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

中医药是一种产业、一门技术,也是一种学术。由此有:

中医药产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

中医药技术文化:临床技术、药物种植加工使用技术、技术哲学、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教育等。

中医药学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和教育传播等。

二、中医药文化特征

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用中医药理论治病的医生;以中和、平衡为养生、治疗原则的医生。中医药内涵:辨证论治、治辅养主、内服中药、内部调理、中和原则、复方配伍、君臣佐使。中医药文化特征:

1、中医药文化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过度早熟-----肯定捍卫-----继承胜于创新。

2、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实用理性文化。农业文明----经验实用至上----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

3、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文化。人与自然同构---天与人响应---顺应自然---延长生命。

4、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医学以人为对象,不是以病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探讨生命本质和过程---发现有限生命潜能。

5、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关于道的文化。行而上者谓之道(心肝脾肺肾阴阳寒热虚实理表是状态,不是实体)---认识道需要直觉、体悟---类比描述事物本质---治疗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

三、中医药文化诞生背景

1.中医药文化诞生存在的地理环境限制

北有蒙古戈壁、西有青藏高原、东南有浩瀚太平洋,相补偿有开阔腹地,有黄河长江,形成长城阻塞文化和运河贯通文化。内向探求、保守求稳、不思扩张、创新。

中医药著作成为经书---中医药技术非其人不传---注释、诠释中医药理论之风久存---中医药传授、经营手段不变。

2.中医药文化诞生存在的社会因素

与希腊、巴比伦不同,中国长期定居型农业推行自给自足农业自然经济,人与人关系成为文化关注热点,中医药学有浓重人文色彩。

人们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以地域宗法血亲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专制政治结构,压抑个性、提倡中庸,追求和谐。

中国人追求现世荣耀幸福,对宗教持实用主义态度,他们非信而好神,而信而好古,尊敬古人,崇拜先人,他们学医疗病的目的是为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和保养全身。

3.中医药文化诞生存在的人文因素

中国文化非科学型文化,是有整体思维人文特色混合型文化,它将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为一体,并以类比思维说明自然规律,使该文化朴实,易懂。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容,不象医学在西方是专有人的知识,而是人人都知其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生成土壤。

士阶层是历代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备双重人格:进而为政,形成政治文化;退而修身,形成养生文化。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第二讲儒家中医药文化

一、儒家阴阳、五行、中和、太极、运气学说提供了中医药理论建构的材料和原则

1.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中医药学素材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

这些经典中都记载有中医药多方面的材料。如

《周易》中大量谈及阴阳学说、天地人相应观念、宇宙生成观念、太极图

《尚书》中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清楚规范。

《诗经》中记载近1000种中草药和15种病名

《周礼》中记载有周代医政制度。

《春秋》中记载有医和的六邪致病思想和医和的医学活动。

《论语》提倡的“仁义”、“忠恕”思想促成中医伦理产生

《礼记》中对中庸思想的阐述“中,不偏不倚”,“指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到气与志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2.儒家学说在中医药学理论中的运用

★中庸之道是中医理论思维核心。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唐宋各儒认为从舜尧到孔子有一道得传,就是“中”与“和”。中和既是方法也是境界。

中医理论关于人的生理、病理、治法、养生的论述以中和为关键。

阴阳平衡是健康标志;阴阳失衡是疾病开端;阴阳平衡是治病原则;养生要顺应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说。

★儒家元气论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被视为宇宙基本存在。还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汉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气之名和天人感应之说,以后元气说得到王充、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等儒生发挥。元气之说在中医理论中得到运用。

元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天人一体而人赖养于天地;人体生理赖于元气;疾病发生在于气化不畅;辨证论治充分考虑气机变化;用药药考虑药性气味。

★宋儒太极图说深化了中医命门理论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推明天地万物之源。朱熹认为,天人相应,人人有太极。于是医家认为人身有一太极为人身大主,提出命门是人体之太极,开展对命门形态、部位和功能的研究。张景岳两肾就是命门;孙一奎命门为肾间动气;赵献可肾间命门说。他们都认为命门有位无形、命门主动,命门是一身之大主。命门学说的提出为后世温补命门真火学派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宋明理学复兴中医运气学说

在格物求理,寻求事物背后道理的理学思想指导下,宋代儒医在《素问》中寻到七篇论及运气的大论,由此结合临床进行研读发挥,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开始兴起,流传“不懂五运六气,遍检方书何济”。

五运六气学说以阴阳五行观点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变化节律和人体生命节律的某种一致性。如从病人生年干支和得病日干支推出所患何病、病属何经、当现何症,当用何方等。

二、儒家仁孝伦理塑造了中医药学特有体系

1、儒家仁孝观念促成中医老年医学的发达。孝首先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和瞻养。对父母的孝吸引医生从事对老年病的医疗。历史上出于对父母孝心从医者多多。老年医书很多如《老老余篇》、《老老恒言》等。所以,今天人们还认为中医学对慢性病、老年病很有效。

2、儒家仁孝观念促成中医养生理论早熟。孔子认为仁者寿,因为仁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成为仁者,寻找达到静方法成为医家之追求。各家各派有关养生的方法、理论著作汗牛充栋。

3、儒家仁孝观念促成儒家医学伦理形成

仁者爱人,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对病人行仁爱。医术成为儒生实现仁爱渠道。儒医在医患关系方面最早形成伦理原则。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要不失人情。以后,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更家完善了医学伦理。

4、儒家仁孝观念存在中医情志论形成

儒家仁学中也强调礼、乐的意义。礼记中说:乐者,音之所有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也。在内经中已有五行配五音、五志,以音乐调节疗人疾病理论。木火土金水、角3徵5宫1商2羽6、悲喜思忧恐。

5、儒家仁孝观念使生理解剖学发展受到抑制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会伤,孝之始也。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被视为不孝的例子。把死人尸体进行完好埋葬不但是死者的心愿,也是亲人对他的尊重。用于医学解剖的尸体,多为犯人枪决后得到皇帝许可。

6、儒家仁孝观念使中医学的发展更多是继承多于创新

儒家认为“孝”是继承、遵守祖先的遗志和事业。这种孝导致中医研究对前人的医学学说总是继承不敢违背。所以大量的中医著作是修编、整理、注释,经典文献研究较多。理论创新书籍极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