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材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

《桃花源记》的教学《桃花源记》的教学《桃花源记》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言文都是“记”一类的散文,其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字词知识,疏通文意。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1、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初读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 )/还家,设酒/杀 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背景链接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 421年,当时陶渊明57岁,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他拒绝同刘裕 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因此作者借文抒怀,塑造了 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和美好情趣。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短 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 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 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1.找出本段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的美景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渔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看到了哪些
景物?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景色奇丽 幽深隐蔽
溪流 桃林 芳草 落花 高山
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花林,渔人 又有什么感受呢?从哪里能体现出来?
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 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 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文 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 乐,开创了“田园诗派”,后世称他为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八年上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上册语文的一篇文言文,选自《陶渊明集》。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领悟。

2.难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对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桃花源的美丽风光。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9 桃花源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材简析】《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之作,《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通过对桃源的描绘,人物行为的记叙,虚构的理想境界,强烈震撼着读者心灵,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因此,感知桃源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朗读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文字,提炼信息。

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桃源"魅力。

【教学难点】解读“桃源”意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创设法、联想感悟法、拓展延伸法。

一、导入课前知道,我们已经学过《桃花源记》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桃源"。

而对桃源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由此可见,桃源的魅力,可见这篇序文的魅力。

今天,我们作以进一步理解、赏析。

二、齐读课文思考:在文中,围绕着桃花源,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呢?明确:(板书)桃花源人渔人太守刘子骥师:在文中,作者侧重从言行方面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那么,在渔人离开桃源后还想再寻桃源时,有一个行为,是倍受争议的,什么行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明确:(板书)渔人——“说"1.(再次浏览文本)渔人将这次经历感受向太守娓娓道来,他会向太守一一“说”些什么呢?(择时鼓励: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合理的想象描述情境或者征引诗文丰富文本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就更好了。

)如:美丽神奇的桃花林——“行"(缘溪行)、“欲穷”(欲穷其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想象着:悠悠的蓝天,淡淡的云烟,浓浓的绿树,绚烂的桃花,花瓣娇柔而轻盈地落下,在碧绿的溪水中晕染着一抹抹粉红的梦。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1【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发现桃花源
1、第一段写了桃花林的景色,景色如何?本 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桃花林景色: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物描写作用: 为 渔 人 进 入 桃 源 渲 染 了 神 秘气氛,也为后文描写桃 源的美好景色作了铺垫。
尽头
隐隐约约 好像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进入桃花源
1、根据1、2段的内容,说说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林,……复前行,欲
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2、进入桃花源后渔人看到什么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 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 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 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 但他既无法改变现状,也 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 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 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 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 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 趣。《桃花源记》就是在 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 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 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 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 然自乐。

统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沿
动词,做标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计划前往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 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下,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 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屋舍俨然( 房屋 ) 3、捕鱼为业 ( 作为 )
便扶向路 ( 原路 ) 4、乃大惊 ( 就 )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乃不知有汉( 竟然 )
5、往来种作( 劳作 ) 6、阡陌交通( 相通连 )
设酒杀鸡作食中(准备 ) 才通人 ( 通过 )
7、寻向所志 ( 寻找 ) 8、既出( 出来

寻病终 ( 不久 )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 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 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今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间隔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间离断绝 今义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

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

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这同陶渊明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教材分析一、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词句知识1.“然”字的用法“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然”中的“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向往美好、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2)理解桃花源中所体现的和谐社会理念;(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2)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解读;(3)陶渊明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的理解;(3)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简介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层次结构;(2)探讨文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理解桃花源的意义;(3)总结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知识点掌握:(1)测试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2)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和主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关于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详细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层次,阐述寓意和象征手法;(3)解读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课件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6)无论魏晋 无论
今义: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课文详解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问讯
古义: 今义:
(8)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 今义:
询问消息。 询问 隔断,隔开。 距离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 今义:
邀是请。 延长,延伸。
(10)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
不值得 不满,不充分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播放 暂停 停止
丨丨
课文详解
学生自读
要求: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
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要读准。
课文详解
1.识记生字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课文详解
2.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走近作品
走近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别号五柳先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 不得伸,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人外道人也道。也”。”
播放 暂停 停止
丨丨
课文详解
桃花源记 “志”通“誌”:
陶渊明
做记号,做标记。
之有率志守不。此妻之即复见便人子既。遣得渔要,邑出及人路人还咸人,郡随。,家来来得下其乃,问此其,往大设讯绝船诣,惊酒。境,太寻,杀自,便守向问鸡云不扶, 所所作先复向说志从食世出路如,来。避焉,此遂。村秦,处。迷具中时遂处太,答闻乱与, 外无惋欣津人论。然者间魏余规。南隔晋人往阳。。各。刘问此复未子今人延果骥是一至,,何一其寻高世为家病尚,具,终士乃言皆。也不所出后,知闻酒遂闻有,食无之汉皆。问,,叹停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字词解释和句式结构;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和文章主题思想;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案内容请等待片刻,我将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讲解: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人物形象等。

5. 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观点。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2.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家园”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扩大阅读面。

2020新编教材八下《桃花源记》正规电子书(课文+注释+译文)

2020新编教材八下《桃花源记》正规电子书(课文+注释+译文)

新编教材八下《桃花源记》电子书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注释词句注释1.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2.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3. 缘:顺着、沿着。

4. 鲜美:新鲜美好。

5.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6. 缤纷:繁多的样子。

7. 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8.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9.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10.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

11.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12.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3.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14. 属:类。

15.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6.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7. 悉:全,都。

18.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9.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第九课 《桃花源记》部编教材八年级

第九课 《桃花源记》部编教材八年级
三、课文诵读
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后附)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材及课标分析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回忆思考
学生联想
学生思考
交流
学生积累
学生回忆
学生听讲批注识记有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积累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
备建议)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的能力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有关《桃花源记》教案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身体验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课前检测:5分钟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桃花源记教材内容和特点

桃花源记教材内容和特点

桃花源记教材内容和特点《桃花源记》教材内容: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 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和晋朝了。
•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有人探寻(桃
• 他出来,找到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 去拜访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 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 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 “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 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 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 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 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 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 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 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 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 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 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 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 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 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 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 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1.介绍作者 • 2.写作背景 • 3.熟读课文 • 4.翻译文意 • 5.重点语句翻译 • 6.分析问题 • 7.本文板书 • 8.总结全文(主旨思想) • 9.欣赏图片
•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
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 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 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 等。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 并怡然自乐 。
•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 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翻译:(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 。 • 翻译: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
相通,到处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 翻译: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
• (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 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 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 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 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 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 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 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 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 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 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 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 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 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 津者。
•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 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想 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