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总结整理篇 小学期末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 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 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 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 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 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 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 (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 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 (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 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 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
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
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 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 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 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 (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 喻。

小草儿悄悄地绿了整个山野,给故乡编织妆扮着春天的衣裳。
雨中的桃林,没有尘埃,没有鸣噪,幽静得像是仙境。 鸭梨的皮非常薄,薄得有时一碰就破;个大,大得叫你吃惊;汁多,咬一口像喝 了一碗用甘泉冲出来的甜水。 中秋时节,蜜桃成熟了,努着红扑扑的嘴巴,再配上一身小绒毛,显得那么好看,那 么可爱,像含羞的姑娘一样,低垂着头,涨红了脸。 那株碗口粗的桃树,长得枝繁叶茂,一个个的小毛桃,活像算盘珠子。 石榴的外表像一个球状的小口花瓶,它的皮是黄褐色的,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透 明的果实排得整整齐齐,一层接着一层。 这红鲜鲜、圆鼓鼓的荔枝,瓤肉饱满、晶莹,雪白如糯米汤圆。 满树结的荔枝密密麻麻的,像是夜晚天空中数不清的星星。 一串串葡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他采下了一大串紫水晶球似的葡萄,一颗颗饱满得甜汁都快流溢出来了。 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绒毯。
比喻
4、作用 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 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 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常用修辞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 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 语)。

比喻




3、分类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 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 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 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 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将什么与什么比较,突出了什么。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 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 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 比的。
拟人句鉴赏
1.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 裙摆。 4.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5.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6.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拟人句鉴赏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 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 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 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法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 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 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联想
也同想象。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 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 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 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 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 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 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 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 秋· 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 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 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 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 某情感。 例句: 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春》 朱自清 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1、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 点头微笑。 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 间。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 眼。 12、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3、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排比句鉴赏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排比句鉴赏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贫病交迫
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 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 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 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比喻句鉴赏




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 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 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田野里,谷穗深深地弯着腰,仿佛正在彬彬有礼地欢迎来访者的主人一样。 一粒粒谷子又硕大又饱满,像琥珀一样放着光彩。 几次渗地雨下过,玉米苗像气吹似的长起来,没多久,一年一度的青纱帐又 出现了。 肥大的绿宝剑似的玉米叶子上,还有湿漉漉的夜露,风一摇,露珠就顺着粗 壮的秸秆滚下来。 瓜园远看一片绿汪汪的,那西瓜一个个又大又圆,穿着绿条纹外衣,静静地 躺在瓜地里。 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挑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里摇荡,在蓝色天幕上闪烁。 红油油黄灿灿的苹果,把枝桠都压弯了,真像许多胖娃娃咧着大嘴冲着人们 笑。 菜园里,韭菜吐芽,菠菜努嘴,黄瓜秧分叶,豆角苗破土,畦畦朝气勃勃。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 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 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 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 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 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 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⑵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 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⒉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 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 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 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 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 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夸张
3.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 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 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 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 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 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 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 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