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要点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指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君子风范,强调官员应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态度服务于人民,并以廉政为美德标准。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奉公:古代官员强调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公正的态度为人民服务,不图私利,严守职责。
2. 廉洁清正:古代官员注重个人操守和廉洁自律,不接受贿赂和私利,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清正无私的形象示人。
3. 严惩贪污腐败:中国古代法律对贪污腐败行为有着严厉的惩治措施,如剥夺官职、处以极刑等,倡导公正执法和清明法治。
4. 公平正义: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推崇公正的官员和决策,保障人民的权益。
5. 公共利益优先:古代官员注重整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尊重和关心人民利益,以国家利益为先。
6. 君子风范:古代廉政文化倡导官员具备君子之风,体现在廉洁自律、公正忠诚、以身作则等方面,塑造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廉政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社会制度和法治体系进行创新和发展。
古代的廉洁文化
古代的廉洁文化1. 哎呀,说起古代的廉洁文化,那可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咱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可是玩出了花样,比现在的反腐片都精彩呢!2. 你们听说过包青天吗?那可是古代清官的代表,别看人家脸上画得黑黑的,可心可亮堂了!古人常说"心若洗衣服一样干净",这比喻可真是形象。
清官们不贪不占,活得比现在的明星还出名呢!3. 古代官员上任前,都得立下军令状似的誓言,叫"廉政誓词"。
就跟现在签合同似的,不过比合同严重多了。
要是违反了,那可不是赔点钱就完事,搞不好小命都得搭进去!4. 说到好玩的,你们知道古代官员的工资叫什么吗?叫"俸禄"!而且工资还特别少,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贪污。
这就跟咱妈管钱一样,就给那么一点零花钱,就怕你乱花!5. 古人还特别爱用一些小故事教育官员要廉洁。
比如"鱼不可脱于渊",说的是鱼儿离开水就活不了,官员要是贪污就会倒大霉。
这不比说教有意思多了?6. 还有那个"吃空饷"的故事,说的是有些官员在名单上写个假人名,把工资都自己拿了。
这不就跟现在有些人帮同学打卡签到一个道理嘛,结果最后都被抓住了!7. 古代的官员家里还得立块"廉政牌",上面写着各种警示的话。
就像咱们现在在书桌上贴"好好学习"一样,天天看着提醒自己别犯错。
8. 最逗的是那些贪官的下场,那可惨了!不光要坐牢,还要游街示众,脖子上挂个大牌子,写着自己干的坏事。
这比现在微博上被人骂还丢人呢!9. 古人还特别重视家风建设,常说"子不教,父之过"。
当官的要是自己孩子不老实,那爹也得跟着倒霉。
这就跟现在老师让家长配合教育学生一个道理!10. 有意思的是,古代还有专门的"廉政歌谣",朗朗上口,比现在的公益广告好记多了。
比如"贪他一文,失我万金",这押韵押得,比网络段子还顺口!11. 古人还特别注重"以史为鉴",把那些贪官的糗事都记在史书里。
历史古训 廉政从政
历史名句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意思是总结历代君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勤俭则长治久安,奢侈则将败亡。
——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2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恒念:经常想到。
维:是。
——明代学者·朱柏庐《治家格言》3 “常将有日思有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4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奢者心常贫,俭者心常富。
”奢者:暴富之人。
心:精神。
——《慎子·外篇》5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戒子书》6“以清俭自律,以思信待人。
”——唐代诗人·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7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为:成为。
——宋朝·欧阳修《答李诩书》8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过失。
食:即蚀,日蚀,月蚀。
更:改正。
仰:望,仰望得到。
——《论语·子张》9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
”——唐代学者·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10 “自古圣人不能无过。
”——宋·苏辙(苏东坡之父)《论开孙材河札子》。
11 “不贵与无过,而贵与能改过。
”——明代学者·王宗仁《教条示龙场诸生》12 “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13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论语·卫灵公》14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隋·王通15 “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
”患:害处。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与孙莘老书》1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正派。
令:号令。
——《论语子路》17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大任:重大使命。
斯人:这个人。
中国 古代廉政 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廉”,强调官员应具备清廉的品质,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历史进程及事件相传尧舜时期,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儿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老百姓把他列为四凶之一。
当时,辅佐尧的舜果断流放了。
夏商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在对殷亡周兴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中得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结论,认为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保持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鲁相公仪休喜爱吃鱼,人们争相买鱼送他,他却坚辞不受。
公仪休说,收了人家的鱼就要按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枉法,如果被免职了还能吃上鱼吗?不收人家的鱼就不会被免职,这样就能“长自给鱼”。
秦汉时期,一篇名为《为吏之道》的文书,教育为官者“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指出应当具备“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
”这其中的“洁”、“正”、“慎”、“敬”、“让”、“无私”、“忠信”、“清廉”、“善行”等,都是廉洁文化的重要内容。
隋唐时期,唐太宗教育臣下要珍惜生命,犹如不能用贵重的明珠“弹雀”一样,不能用珍贵的生命“博财物”。
他说:“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宋元明清时期,清代于成龙在“绝贿赂”部分写道:“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
清夜省此,不禁汗流。
是不可不戒。
”社会基础秦汉时期,秦以军功爵制代替传统的世卿世禄制,杀敌立功,报效国家,可以获得土地与官职。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兄弟两人写给家里的两封书信,信中除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还希望家里寄来钱和布,并询问自己所获得的爵位奖赏到家了没有。
他们知道,虽然背井离乡、战场残酷,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7个)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历代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过许多表述。
如《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西汉初期的贾谊指出:“民无不为本也。
”东汉时期的政论家王符说:“国以民为基。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尤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著名的廉吏包拯说:“民者,国之本也。
”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说:“国无民,岂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
”这些都说明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民本。
尚贤思想尚贤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中都有。
尚贤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任人唯亲,提倡重视才能。
墨子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商鞅主张“虽贵无所芬华”“有能则举之”;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二是宣扬求贤若渴。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晋国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燕昭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都是千古佳话。
三是辨别贤才的方法。
孔子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德先才后管子提出,君主考察人的第一点,就是要考察他的德,看他的德是否能够“当其位”;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陆贾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康熙皇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节俭、温良恭俭让、爱民、孝悌忠信,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德。
德不再是抽象的。
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将具有丰富内涵的德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在古代,清廉是指官吏在政务中不贪污懈怠,诚实忠厚,守法尽职的品质。
以下是古代关于清廉的内容:
1.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中,清廉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儒家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持正之心、廉洁自守、公正无私等。
2.法家思想:法家认为,官吏应该服从法律并严格执行职责,不应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若官员有贪污行为,法家主张严惩不贷。
3.历史典籍中的传世佳话:古代中国有许多与清廉有关的传世佳话。
例如,南宋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清廉官员的代表,他一生坚守廉洁的原则,总是拒绝行贿和任何不正之事。
4.历史事件中的清廉官员: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廉官员成为后世敬仰的榜样。
例如唐代的李林甫和宋代的包拯,都以其廉洁公正、爱民如子的为政作风享有盛誉。
5.清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古代,为了保障官吏的廉洁,设置了一些监督机构,如御史台、刺史等,他们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查处贪污腐败行为。
总之,古代中国对清廉的要求极为重视,儒家、法家思想对清廉的强调以及历史典籍和历史事件中的榜样都反映了这种价值
观的重要性。
清廉不仅是官员应具备的品质,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利益的一种重要方式。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廉政文化
尧舜禹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廉政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以民为本: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强调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2. 任人唯贤: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荐、选拔、试用等,选拔出了一批有才能、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官员。
3. 崇尚廉洁: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崇尚廉洁,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要求官员们保持廉洁,不得贪污受贿。
4. 公正执法: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注重公正执法,他们制定了一些法律和制度,要求官员们严格执行,不得偏私。
5. 重视教育:尧舜禹时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些廉政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地廉政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廉政不仅是一种政风,更是一种文化。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
它不因历代政治、制度的更迭而消失。
廉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华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廉政文化起源中国廉政文化萌芽于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那时,人类虽然没有后世严格意义上的廉政意识,却有了平均分配食物的概念,有了最早的廉政行为和措施,并给后世留下了民主议事、推举有德者居其位的廉政记忆。
一位叫皋陶的氏族首领首先提出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这里所提到的简而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文化的最早记载。
把廉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则是在西周初年。
《周礼· 天官·小宰》日: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一日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评);二日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日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日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日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日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法、辨六件事。
这种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的做法,称为六廉。
沿着《周礼》的脉络,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无一不褒扬廉,其中法家更是把廉和政结合起来考察,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并制定了廉不蔽恶的原则。
墨家学派也同样强调廉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最早把廉作为重要德性提出来,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四行。
此后的各个朝代都设立了各种监察与反贪机构,出台了各种法典以奖廉罚贪。
如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明初颁布的一系列劝勉官吏的文书和诰谕,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等。
廉洁文化经典
廉洁文化经典
1.《论语》: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的廉洁文化观念体现在孔子的言行中。
他提倡廉洁自守、清廉正直的道德行为,强调君子应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利益的追逐要有分寸和节制。
2.《道德经》: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有关廉洁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反腐败、清廉自守等方面。
通过诸多比喻和寓言,强调心境的平和与内心的安宁是实现廉洁的关键。
3.《四书五经》:这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中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廉洁自守、忠诚奉公的价值观。
4.《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但在其中也体现了一些廉洁文化的思想。
其中的唐僧师徒一路上面临各种诱惑和考验,但他们始终坚持正道,守住了廉洁的底线。
5.《论演义式清廉政府的千古经验》:这是中国现代著名政治理论家黄宗羲的著作,他在书中论述了廉洁政府的重要性和达到廉洁的一些具体方法。
这部著作成为中国廉政建设的经典文献之一,对推动廉洁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廉洁文化观念对于社会建设和个人品质
的培养都有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廉洁文化经典,可以推动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廉洁意识。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中国古代廉政制度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官员选拔制度、财政制度、刑法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
这些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廉政制度的核心。
在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推荐和选拔官员的方式进行。
其中,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选拔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以避免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
此外,推荐和选拔官员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优点,如推荐官员时需要有人推荐并经皇帝批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二、财政制度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也是廉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皇室和官府的开支是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财政制度的建立对于国家治理和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古代财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和专卖制度等。
这些制度通过合理分配财政支出和加强财政监管,确保了国家财政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三、刑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也是廉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刑法不仅是惩罚犯罪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手段。
古代刑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刑罚种类、审判程序和司法机关等。
其中,刑罚种类包括死刑、流放、徒刑、杖刑和罚金等,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审理和判决等环节,司法机关包括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等。
这些制度和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四、监督制度中国古代的监督制度也是廉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监督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御史监察、行政监察和审计监察等。
其中,御史监察是指御史台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行政监察是指各级官府对下属官员的监察,审计监察是指专门机构对财政收支的监察。
这些监督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总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官员选拔制度、财政制度、刑法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指强调廉洁、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廉洁自律、清正廉明的追求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体现廉政文化的特点和元素:
1. 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
廉政文化强调这五常的实践,特别是强调仁和义,即要有仁爱之心,秉持正义之志。
2. 忠诚孝道:在儒家伦理观念中,忠诚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廉政文化要求官员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同时强调对父母的孝敬之道。
3. 清廉节俭:儒家强调清廉节俭的生活方式,要求官员不沉溺于奢侈享受,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行。
4. 道德经义: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的理念,对于反腐和廉洁有一定的启示。
5. 赏罚分明: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赏罚分明,对有德之人予以奖赏,对有过之人予以惩罚。
这种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廉洁。
6. 文官武将并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官和武将被视为国家的两支支柱。
强调文官应当具备德才兼备,以清廉之德来治理国家。
7. 谏官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谏官制度,鼓励朝廷官员对君主进言忠告,是一种监督和制衡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廉洁文化
廉政是古今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无论制度规定得如何完美,必须要有一批廉洁奉公的行政人员去贯彻执行,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关于廉政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光辉的思想。
一中国古代廉政的基本思想是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就是说:礼仪,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节约。
奢侈浪费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简陋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春秋时鲁庄公要雕饰他父亲桓公宗庙上的椽子,大夫御孙就公开谏阻说:“臣闻之,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
”节俭是人们道德中的共同特点,奢侈则是罪恶中最大的一项。
为什么?宋代的司马光说:“俭则寡欲”,“侈则多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也。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奢,恶之大也。
”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节俭的诸多好处和奢侈的种种坏处。
要求人们不要有过多的不正当的物质追求。
节俭的作用就在于能够限制这种不正当的追求。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终年劳苦,才足以糊口,只有節俭的生活,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简单的社会再生产,官俸较薄。
若不节俭,奢侈浪费,薪俸不够花,自然就会想得到一些分外之财,贪污受贿。
历史实践证明,即使一个社会财富比较丰富,也经不起奢侈浪费的损耗。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山上的林木再多,也不能让野火去烧,江海的水再多,也不能灌注漏水的容器。
所以,中国古代一些贤明的君主,像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等,都把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国策。
汉文帝身穿粗厚的“皂绨”,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成为古今美谈。
我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出现,就是由于在开国之初实行了节俭政策,使人民休养生息,发展了生产,社会积累了财富,国力得以伸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
时间:地点:授课人:内容: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第一,廉政作为一种政治规则,孔子在《论语》中说:“政者,正也”,说明政治的本性就是公正、清正。
《礼记》进一步发挥道:“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指出若要老百姓服从政治,就需要统治者公正、清正。
这种观念,在中国一代代延续。
结果,一切好官都很自然地把政治上的廉贪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不错的民本主义政治标准。
例如宋代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明代于谦在《入京诗》中表白了做一个清官就不能留下把柄让民众议论:“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廉政作为一个政治原则,是官员必须承担的特殊责任,其要求,远远高过普通君子。
对普通君子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可以了;但对官员来说,“爱财”是一个污点。
对于这个问题,清代吴汝纶有过简明的解释,他说:“作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
故好官必不爱钱。
”也就是说,“爱财”可以是君子,却一定不是好官。
原因是,官员要“爱”的,只能是百姓之钱,百姓之财。
这种“爱”,必须斩断。
第二,廉政作为一种人格规则。
如果说,政治规则是一种被动的遵守,那么,人格规则就是一种主动的追求。
政治规则的最高惩罚是刑,而人格规则的最高惩罚是耻。
《左传?襄公十五年》有记,宋人向子罕献玉,说这是宝。
子罕说,玉是你的宝,“我以不贪为宝”,你给了我,我们两人的宝都丢失了。
这个记载说明,对子罕而言,他的拒绝不是不得已,而是一直在固守着一种人格珍宝。
他用“不贪”二字概括了这种人格珍宝的内涵,既简单又深刻。
不贪为廉,不廉为耻,廉而知耻,即为官中君子。
欧阳修在《廉耻说》中概括此意,曰“廉耻,士君子之大节”。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格底线”。
为了固守这条“人格底线”,中国学人制定了一系列摆脱诱惑的禁忌。
最典型的是晋代陆机《勐虎行》中的两句话:“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虽然我已经很渴了,但有的水还是不能喝;虽然我已经很热了,也不能在任何一个树阴下歇脚。
古代体现廉洁的政治制度
古代体现廉洁的政治制度
古代的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体现廉洁的特点。
1. 财政制度:古代财政制度注重节约,吏治严谨,官员不得随意浪费公款,并通过设立监察机构保证财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 官僚制度:古代官僚制度强调官员的职责与义务,官员必须具备廉洁公正的品德,不得贪污受贿,触犯法纪的将受到严厉惩罚。
3. 司法制度:古代司法制度注重公正、廉洁,法官必须依照法律判决,不得受到贿赂或逼迫,以保证司法公正性。
4. 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是实现廉政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规定监察岗位和监察程序等措施,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总之,古代政治制度中,廉洁是一种基本的政治理念,始终贯穿于政治制度及其实践中,对于确保政治权力的廉洁、公正、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廉政与道德价值观相互融合的社会。
从古代传世文献和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廉政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廉政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展开探讨,分为三个方面: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
廉洁自律是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员以廉洁自律为核心价值观,对自己要求严格,将廉洁作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他们坚守廉洁底线,不受贿赂、不侵占公共财产,不滥用职权。
以孟子为例,他曾说:“百官而邪为,酷刑疑狱而浮说者诛之。
” 孟子的这番话深刻阐释了官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只有官员始终坚守廉洁自律,才能保证政权的廉政和政府的公信力。
公正无私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应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无论是处理案件还是处理政务,都要做到公平合理。
公正无私要求官员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以亲友私情来决定事情的成败。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公正无私的典故,比如司马光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程颢的“查理知己仍知己”。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官员崇尚公正无私的精神和戒律。
只有官员心怀公正无私,才可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治理有方是古代中国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治理有方要求官员不仅要作为行政统治者,还要关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
在治理方面,官员需要善于控制腐败,管理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以及改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水平。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他致力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平反冤案、推行宽政、重用人才,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治理有方不仅要求官员具备管理能力和政治智慧,还要求他们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初心。
古代中国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
它为后人树立了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的榜样。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古代廉政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当代,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以古代廉政文化为基石,倡导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和治理有方的价值观,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公正、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起源、内涵、现代意义和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起源中华传统廉政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公正”、“廉洁”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
在古代,由于官场腐败和贪污现象的普遍存在,人们对于公正和廉洁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廉政”等理念逐渐形成了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包括公正、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
其中,公正是指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得到相应的待遇和尊重;廉洁是指官员和公职人员应该保持清正廉洁,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诚信是指人们应该遵守承诺和约定,不欺骗、不欺诈。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的官场和民间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播。
三、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种文化强调的是公正、廉洁、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一个公正、廉洁、诚信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
最后,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会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中华传统廉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这种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其次,教育部门应该将这种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中,让学生从小就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和弘扬这种文化。
中国古代和近代廉政思想和措施
明朝 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1)勤谨为政 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 (2)躬行节俭 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 (3 )安民为本 民者, 国之本也 (4)严整吏治 其一,立法严竣,法网严密 法外用刑 其二,治吏以惩戒教育为主 其三,鼓励民众赴京告奸
(5)进贤纳谏 其一,不拘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二,知人善任 其三,用人不疑 其四,老少参用 其五,赏罚公平 清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
孟子的廉政思想
行仁政,反对暴政 (1)明君在位,贤能者治国 (2)注重道德修养,做到清心寡欲 无恒产 (3)对不法官吏要罢免和诛杀
荀子的廉政思想
(1)君民舟水关系 (2)人性恶是官吏腐败 的根本原因 (3)克服性恶的措施: 一要立公心。二要隆礼防腐、重刑惩 腐。三既反对儒家的“象刑”,又反对 法家的“重刑”。
儒家重防腐重自律法家重治腐重他律墨家倾向于重防腐重自律二秦及其后历代的廉政思汉朝董仲舒的廉政思想1主张任贤德主刑辅2天人感应说三国曹操的廉政思想2重视治吏唐朝唐太宗的廉政思想2百姓是水君主是舟3勤于政事励精图治4立法宽简执法严格5广开才路任用贤能魏征贞观之治谏太宗十思疏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南宋朱熹元朝明朝朱元璋的廉政思想1勤谨为政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2躬行节俭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国之本也4严整吏治其一立法严竣法网严密法外用刑其二治吏以惩戒教育为主其三鼓励民众赴京告奸5进贤纳谏其一不拘出身其二知人善任其三用人不疑其四老少参用其五赏罚公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三中国近代的廉政思想康有为的廉政思想1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君权受到制孙中山的廉政思想1提出主民仆官思想2提倡以民主制度择优保廉政是众人之事人民掌有选举罢免创制复议四权3设计五权制衡以防政府腐败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检察权考4主张以法治腐二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廉政措一建立和健全有利于防腐的官制和监察制1建立旨在择优防腐的科举制度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宋科举制2严格对官吏的考课制度3建立官吏回避制度和轮换制度4建立禁止官吏经商的制度5建立廉俸制度6建立官吏致仕制度7建立和健全监察制度秦始皇设立三公随朝御史台唐朝三省制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与立志。
在古代的家训中,修身、立志是一项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
”明代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也指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儿女们从小立志,这是父母的心愿。
所立之志,有的强调勤学成才,有的强调忠信笃敬,有的强调守身自律。
西晋时羊祜在《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宋朝时吕本中认为修身立志是未来做一名清廉官员的基础,他在《官箴》中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以省思慎独、克己自律,这是古代大多数人的共识,也是古代家训所强调的重要方面。
历代家训往往都提到勤俭持家、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
历代的家训往往都会提到勤俭持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明末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为开篇,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都体现出对子孙后代注重节俭、勤俭持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古人看来,节俭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美德,而且可以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去看待。
唐太宗李世民在亲自撰写的《帝范》中说:“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
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
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清朝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教谕子孙应当“清心寡欲”,认为这是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
对于各级官员来说,养成节俭的生活作风还有助于廉洁从政。
范仲淹以清廉为官著称,在他的教育下,儿子范纯仁也成为一名清廉的官员,范纯仁通过切身体会提出“惟俭可以助廉”。
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袁氏世范》提醒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因奢靡而不量财力,认为那些都是“妄费”。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历史渊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 秦时期就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如 儒家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 念。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 瑞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廉政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官德修养
中国廉政文化强调官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注重官德修养,以德服人。
创新现代廉政文化理念和方法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体系,为廉政建设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加强监督制约
强化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各方 面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科技反腐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效率和水平 。
创新传播方式
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 影视、网络等,创新廉 政文化的传播方式,提 高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提出加强当代廉政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完善法律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体系,加大对腐 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 、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 论监督等多元化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
清明。
考课制度
古代实行考课制度,对官员政绩 进行考核评估,奖优罚劣。
案例举隅
如包拯、海瑞等历史名臣,他们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事迹成为
古代廉政典范。
03
CATALOGUE
近现代廉政建设与改革
晚清时期廉政建设与改革
1 2 3
设立监察机构
清朝晚期,政府设立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对官 员进行监督和弹劾,以维护吏治清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一、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涵义和起源
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
在古籍中“廉政”一词很少同时出现,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中。
“廉”字可见的最初含义是堂屋的侧边,语出《仪礼•乡饮酒》“设席于堂廉东上”。
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汉代以后,“廉”成为了官吏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
而“政”在《释名》中的解释是“正也,下所取正也”,这就要求官员具有正直、正义、无私的优良品德。
廉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使政治廉洁,按照现代政治实践理解,廉政是与贪腐直接对立的一种行为,此外还应当包含勤政务实,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方面。
决定廉政文化形态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出现,贪与廉、勤与惰的对立观念,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就必然产生。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同样是随着公共权力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更为重要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为贪腐行为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贪腐行为出现后,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诉求。
在上古五帝时期先民们就有了朦胧的廉政意识,如部落联盟中的首领推举在五帝时期发展到了禅让制,使有德者居于首领之位,此时勤政、节俭、爱民、尚贤的公仆意识随之出现。
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外延——德治思想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认识。
古代廉政思想是德治思想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廉政思想的理论外延。
德治思想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廉政思想是古代廉政思想的主流,它包含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方面。
其中以民为本主要体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和安民保民。
西周时期先贤们提出了“敬天保民”、“民惟邦本”的思想观念,
之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和“君民同忧乐”思想,充分的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北宋时期,范仲淹将孟子这些思想进一步提炼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员思想道德追求。
儒家学派以“礼、义、廉、耻”为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成为了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这四项标准中“廉”又居于核心地位,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
三、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表现形式
无论哪一种思想都是为一个目标服务,廉政思想同样不例外,它是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的。
廉政思想在实际中不仅仅作用于官吏,对统治者同样适用,他们的廉政思想表现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一)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的表现
廉政思想在统治者自身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明法纪、秉公办事,倡行节俭,励精图治,勤政为国,以身作则。
统治者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人,他的治国之道直接决定了国家兴衰。
严明的法纪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统治者带头守法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及“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东汉马廖《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充分说明了统治者所起到的表率作用。
魏武帝曹操率兵出征,正逢麦熟时节,于是他下令凡有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死。
不料,他自己的马受惊闯入麦田,为严明法纪,曹操便割发代首,作为自罚。
勤政为国则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同样清代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二)廉政思想在官吏任用时的表现
官员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官员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要求,即官德。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要求为官之人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和个人品德的培养。
官德修养可以通过学习先进、自我反思、积极实践等方式提高。
官员是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在对官吏任用时具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在官吏选拔阶段注重官员道德教育,注重品德,任人唯贤。
古代官德的要求是公、善、慎、廉。
公,为政必须用心公,公以服人,公以治国。
公私分明,就不会嫉贤妒能。
善,“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
”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重,绝不能自持高贵。
慎,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廉,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则谋之。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尚书•咸有一德》提出“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在向晋平公推荐人才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做法是任人唯贤的一个典型事例。
四、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向既定的方向前行,实现既定目标,中国古代国家政权明确提出了加强廉政建设的原则,而且将这些原则细化为各种廉政规定。
总结各时期的廉政规定和事例,中国古代王朝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一是清洗运动,清洗运动是古代国家政权在廉政文化建设措施方面最为暴力、血腥的一种,通常具有涉及人数众多,株连广泛的特点。
二是设立专门人员、机构管理,历代王朝政权,为保证官吏的清正廉洁,在政治体制上还专门设置了察廉之官和常设机构。
秦汉时期作为朝廷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其副手的御史中丞及之下的侍御史等辅佐,专事“察举非法”,同时设立巡视地方的刺史监察地方。
秦汉以来一直到宋朝,监察机构都以御史台为主,其他机构还有汉代的司隶校尉及隋代的司隶台等机构,元朝时期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足鼎立,明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的都御史成为与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尚书并行的国家最高官员。
三是惩贪奖廉以加强道德建设,历代王朝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了官员腐败必然导致人民苦难,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国家败亡。
因此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以及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根据法律规定,官职用以任贤,爵位用以赏功,并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作为任贤的原则。
四是高薪养廉,以高薪保证官员生活使其达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出自于北宋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廉政方略“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即是为了达到廉政的目的,改革俸禄制度,以纪律加强对官员的约束,并用法律手段惩治贪官污吏。
五是完善考核制度,在中国历代廉政文化建设实施的措施
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在于完善相关官吏考核制度。
自上古商周时期就有了一些官吏考核方面的规定,《尚书》中就有了三年考绩的说法,《礼记•王制》也有“诸侯之于天下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的说法,其中“聘”即指诸侯派卿大夫去中央汇报工作,“朝”指诸侯要朝觐述职。
发展到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
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