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2ec333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2.png)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壶口风景区管委会,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27日临汾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122号)精神和《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6〕4号)要求,推进我市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和标准化战略实施,加快完善标准化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推动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新临汾提供技术支撑。
2017临汾市城市规划
![2017临汾市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72cc0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63.png)
2017临汾市城市规划临汾是晋南经济重镇,经济总量位居山西省第二。
2009年,临汾在中国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排名位居第29位,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17临汾市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17临汾市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一、市区概况1.天然环境(1)地理位置临汾市市区位于临汾市域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54′21″—36°19′48″,东经111°05′07″—111°49′04″,北距太原265km,西南距西安371km,东南距郑州345km,距近来的民航机场太原机场249km,距近来的出海口岸天津港820km。
(2)地形地貌市区东为太岳山脉,西为吕梁山余脉,市区位于中部断陷盆地,汾河两岸宽阔的冲洪积平原之上,地貌大体上为平坦的辽阔平原,中心为有名的汾河地堑。
(3)水文地质市区北有涝氵巨河,西有汾河,其中涝氵巨河为季节性河流。
市区地处贺兰山字形构造体系中祁连山、吕梁山弧形构造东翼和新中原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东西横跨临汾断陷盆地和吕梁山褶皱两个构造带。
临汾盆地是在早三迭纪末期复向斜的基础上,由东西两侧较大断裂带临时反复举止,相向正断下陷不断沉积而形成西侧陡、东侧缓的断陷盆地,沿汾河呈近南北方向展布。
盆地内有三组隐伏断裂。
(4)气候气象市区地处汾河谷地,具有明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降雨量为550—600mm,降雨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年平均气温12.2℃,其中,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6.3℃,一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25.6℃,最高气温41.8℃,全年无霜期180—20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向,其次为西南风。
2.市区形态演变过程传道尧都平阳,为尧、舜、禹时期的政治中心,全国各部落邦国首领常常聚会朝聘于此,西周唐国曾迁都于平阳。
秋秋至汉代年间,城池几经变迁,隋唐五代的临汾为重镇,该城的城垣基本上奠基于北魏,到隋唐时继续修整加固。
临汾城镇体系规划-文本101027
![临汾城镇体系规划-文本101027](https://img.taocdn.com/s3/m/1adb441fa300a6c30c229fb3.png)
第1条修编背景与目的
为落实国务院和山西省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新的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促进临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
(3)工业布局园区化。扭转工业(不含采掘业)布局分散的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三级园区体系。
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全部进入统一规划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采取远离城镇、“大分散小集中”的据点式布局模式;
新兴加工制造业应集聚在临汾、侯马两个省级开发区,或者安排在平川各县城的工业区内,采取依托大运发展轴的轴向节点式布局模式;
(3)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职能得到加强,承载新兴产业的能力显著提升。
(4)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市域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性改善;重点人居空间生态环境显著优化;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9条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分为引导型指标和控制型指标,其中控制型指标是考核规划实施的主要依据,详见附表1。
(3)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将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作为临汾接替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与山东半岛在纺织、家电、装备、食品等产业上的合作,利用产业链的整体移植,形成东部侧重创新研发、市场拓展,临汾侧重产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的跨界产业联盟。
第三节 市域主体功能分区
第14条主体功能分区
优化开发区以功能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兼顾人口与经济的集聚;重点开发区以人口或经济规模化扩张为主要目标,分为两类,Ⅰ类重点开发区侧重于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Ⅱ类重点开发区侧重于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鼓励人口向大县城集聚。限制开发区以总体上限制开发,局部地区适度发展,鼓励人口向大县城集聚为目标。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临汾人收藏了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临汾人收藏了](https://img.taocdn.com/s3/m/1cbabe0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8.png)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临汾人收藏了区位及范围规划所涉及的临汾市中心城区位于临汾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所规定的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带,也是临汾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
临汾中心城区地处汾河东部,所含面积约为14.17平方公里,其东部以横贯临汾南北的铁路为界,南侧边界为南外环路,西侧则以正在修建的中大街作为边界,北侧的边界稍微复杂一些,其边界道路由西向东依次为:向阳西路、鼓楼北大街、坂下路、建设路和北外环路。
功能定位根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要求,结合中心城区现状发展条件与区域发展需求,将临汾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为:依托中心城区综合功能集聚的优势,结合新城发展,适当疏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临汾市城市核心,以居住生活和商业服务为主导性功能,成为晋南区域级商业消费中心、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活动中心。
总体结构与功能布局1、空间结构规划总体布局结构为:“一金核、一绿环、四轴带、多组团”。
2、“一金核”一金核——指由鼓楼南北大街、解放路、平阳街和贡院路围合而形成的商业、休闲娱乐综合功能核。
规划通过改造,提升商业、休闲娱乐服务功能,成为临汾老城的核心;3、“一绿环”一绿环——指依托现存古城墙遗址规划绿色开敞空间带,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绿环。
通过绿化的建设构建老城独特的绿化景观构架;4、“四轴带”四轴带——指沿鼓楼南北大街和鼓楼东西大街形成的空间发展轴,引领整个老城片区的空间发展;沿信合路和平阳街形成的功能发展带;5、“多组团”多组团——指多个居住社区。
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的规划梳理和社区组织的重构,形成多个居住社区,每个社区通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居民提供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服务。
土地使用规划居住用地规划(1)居住社区划分居住用地共767.22公顷,占总用地的54.1%。
其中二类住宅用地492.08公顷,配套设施用地和中小学幼托用地为106.97公顷,商住混合用地168.17公顷。
临汾城市规划战略
![临汾城市规划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9e4ca40d0740be1e650e9a58.png)
2005年,临汾市域人口412万人,沿汾河城镇密 集带人口305万,占市域74% 。
沿汾河城镇密集带城镇化水平38%,城镇人口总 计115.7人,占市域城镇人口总量的81%。
2、人口预测
总人口:动态模拟
2005:412万人; 2020:450-460万人。
万人
500
450
不同方案下临汾人口规模预测
经过几年的发展,临汾房产市场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
国际通用衡量标准表明,宏观经济增长和人均GDP水平决定了一个 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
人均GDP与房地产发展关系
0-800美元 800-4000美元 4000-8000美元 8000-20000美元
启动期
生存需求
超速发展 单纯数量型
快速发展期
生存、改善需求兼有
(三)贾得铸造化工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冶金铸造、化工建材等行业,具体包括各类铸造产品、生铁冶炼、精细
化工(主要包括日化、涂料、染料、油墨、橡塑助剂、食品添加剂等)、电石乙炔化工、尿素、甲醇及下游产 品、焦油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标准化精细化工项目,到2010年入园企业 达到16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5亿元。
稳定发展期
改善需求为主
减缓发展期
改善需求为主
快速发展 以数量为主,数量与质 量并重
平稳发展,以质量为主, 数量与质量并重
缓慢发展 综合发展型
宏观经济增长与房地产发展关系
小于4%
4-5%
5-8%
萎缩
停滞
稳定发展
大于8% 高速发展
1
城西板块 新城炒作, 环境较佳
御景水 城
教授花 苑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ceccc3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f.png)
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22•【字号】临政办发[2008]14号•【施行日期】2008.0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OO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的通知(临政办发[2008]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汾、侯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市建设局、规划局、房产局根据省政府要求拟定的《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00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实施。
二00八年元月二十二日临汾市城市规划区二00八年度住房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精神,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挥好住房保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住房建设的背景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全面指导新时期住房建设工作。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市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也伴生出供求失衡、户型偏大、住房保障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2008年在住房建设上全市将继续贯彻中央政策,从投资规模、市场结构和供应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尤其要加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绩。
二、指导方针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临汾十二五规划
![临汾十二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3804d2611eb91a37f1115c51.png)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省被确定为“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区域中心城市、中西部经济强市,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相统一。
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通过传统产业的整合、提升、深化、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真正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在转型中实现跨越。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消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富裕临汾、和谐临汾、幸福临汾、绿色临汾取得重大成效,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转型跨越发展中再造一个新临汾。
“十二五”时期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海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
临汾市规划2001-2020
![临汾市规划200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6cb64fe8102de2bd96058882.png)
临汾市规划2001-2020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182ab2e8b8f67c1cfad6b8c7.png)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文本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732b4d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8.png)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临汾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本规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临汾市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凡在本规划区内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编制的各类专业规划及详细规划,也应符合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在原《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00年)的基础上修订编制的。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8年);4.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1995年);6.《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7.《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0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1.区域性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2.动态性原则规划放眼未来,充分考虑临汾市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尊重城市建设动态性的原则,使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保持规划的弹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坚持整体和综合的观念,注重节约土地资源,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力度,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色原则充分挖掘临汾市历史文化特色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形地貌特色,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5.有序健康发展原则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促进城市有序健康地发展。
6.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五条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1.促进市域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2.合理确定城市性质与职能,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5交通专题报告end-小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5交通专题报告end-小](https://img.taocdn.com/s3/m/7aade9dc852458fb760b560e.png)
专题五 交通专题研究目 录一、交通现状概述 (58)一). 区域交通现状 .......................................................................................................................... 58 1. 概况 ............................................................................................................................................................ 58 2. 公路交通 .................................................................................................................................................... 58 3. 铁路交通 .................................................................................................................................................... 58 4. 航空情况 .................................................................................................................................................... 58 二). 市区交通现状 .......................................................................................................................... 59 1. 城市道路概况 ............................................................................................................................................ 59 2. 城市广场 .................................................................................................................................................... 59 3. 城市车辆情况 ............................................................................................................................................ 59 4.城市停车现状 (60)二、现状交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0)一).现状交通问题 .......................................................................................................................... 60 1. 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不完善 ........................................................................................................................ 60 2. 道路系统不畅,拥堵现象严重................................................................................................................. 60 3. 跨线交通问题 ............................................................................................................................................ 61 4. 交叉口通行能力问题 ................................................................................................................................ 61 5. 城市停车问题 ............................................................................................................................................ 61 二). 交通问题成因分析 .................................................................................................................. 61 1. 城市干道网络不合理 ................................................................................................................................ 61 2. 城市支路分布不均,通行能力低下 ......................................................................................................... 62 3. 停车场地缺乏 ............................................................................................................................................ 62 4. 交通组织不够合理 .................................................................................................................................... 62 5.城市交通结构问题 (62)三、交通发展战略 (62)一). 指导思想 .................................................................................................................................. 62 二).战略目标 (62)三). 基本战略 .................................................................................................................................. 63 1.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 63 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 63 3. 重视交通需求管理 (63)四、区域交通改善策略 (63)1. 加快市域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632.铁路系统的建设 (63)3. 统筹密集带快速交通网络 ........................................................................................................................ 634.注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64)五、市区交通改善策略 (64)1. 整合建设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是对旧城区干道系统的拓宽改造 ......................................................... 642. 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 643.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城市交通结构的改善 ..................................................................... 654.火车站地区道路系统改造设想 (66)六、交通战略规划的实施途径 (66)1. 制定交通政策 ............................................................................................................................................ 662. 整合交通设施 ............................................................................................................................................ 663. 协调交通运行 ............................................................................................................................................ 674. 交通综合管理 ............................................................................................................................................ 675.组织综合实施 (67)专 题 五专题五 交通专题研究一、 交通现状概述一). 区域交通现状1. 概况临汾市濒临汾河,地处山西省西南部,是山西省经济实力仅次于太原的重要城市,从交通区位上来说,临汾市交通便利,南同蒲铁路贯穿南北,侯西线、侯月线横穿东西,成为我国东西方向的第二条大动脉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区间;洪洞至运城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霍(州)侯(马)一级公路(108国道)、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国道209线、309线以及晋(城)韩(城)公路纵横全境。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bff0bcd312b3169a451a4be.png)
目录第一章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1)一、内陆城市发展规律 (1)1.从“松散”走向“集聚” (1)2.从“封闭”走向“开放” (1)3.从“农”走向“非农” (1)4.城镇化“加速” (2)5.人口跨区域迁移 (3)6.结论 (3)二、区域比较 (3)1.区域地位比较 (3)2.区位分析 (4)三、核心竞争力 (5)1.煤、铁资源——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 (5)2.关联产业,蓄势待发 (5)3.尧文化,用不完的“文化金矿” (5)四、定位与特色 (5)1.总体定位 (5)2.城市特色 (6)五、发展目标 (6)1.总目标 (6)2.分解目标 (6)六、基于目标与定位的问题分析 (7)1.省内地级城市的综合实力分析——“找出短腿” (7)2.市域城镇体系问题——体系结构落后 (8)3.产业经济问题 (9)4.城镇化问题 (10)5.生态环境问题 (11)6.根本症结:结构滞后 (11)七、核心战略 (12)1.战略一:拓展新产业,创造新财富 (12)2.战略二:打造强中心,构建大临汾 (12)3.战略三:协作大区域,对接环渤海——从封闭的叶脉结构到开放的梳状结构134.战略四:新城对新村,巧妙城镇化 (13)5.战略五:建设大生态,保护大环境 (14)第二章城镇密集带规划 (15)一、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定位 (15)二、城镇密集带空间发展战略 (15)三、人口与城镇化 (15)1.人口与城镇化现状 (15)2.城镇化发展战略 (15)四、空间结构规划 (16)1.城镇密集带用地评价 (16)2.密集带城市发展潜力评价 (17)3.空间结构方案比较 (17)4.空间结构规划 (18)五、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18)六、职能结构规划 (18)七、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19)1.加快市域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19)2.铁路系统的建设 (19)3.统筹密集带快速交通网络 (19)4.注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19)第三章城乡统筹 (20)一、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0)1.“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战略 (20)2.“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密集带建设”双力合一战略 (20)二、城乡统筹基本内容 (20)1.人口、产业、土地统筹 (20)2.“新农村”、“城镇密集带”与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统筹 (20)3.水资源统筹 (21)4.生态环境保护统筹 (22)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23)一、现状问题分析 (23)1.人多城小 (23)2.功能混杂 (23)3.交通拥挤 (23)4.人口膨胀、设施不足 (24)5.结论 (24)二、用地评价与发展方向选择 (25)1.用地评价 (25)2.发展方向 (26)三、城市发展规模预测 (29)四、总体布局 (30)1.规划结构 (30)2.空间布局 (30)3.主城区产业布局 (31)4.公共中心布局 (31)5.用地置换 (32)五、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33)1.现状交通存在问题及成因 (33)2.解决交通问题的整体战略 (33)3.交通改善措施 (33)六、绿地、景观、旅游系统规划 (35)1.绿地系统规划 (35)2.景观系统规划 (35)3.旅游系统规划 (35)七、开发模式 (36)1.开发模式分类 (36)2.开发模式选择 (36)3.小结 (36)八、开发时序 (36)1.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半咬合”的先后时序 (36)2.新城建设——技术上的“先后时序”与功能上的“同步时序” (36)3.老城改造——先主后次,解决主要矛盾............................................................ 36九、城中村改造 (37)1.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 (37)2.临汾城中村改造 (38)第五章重大市政设施布局 (40)一、城镇密集带 (40)1.电力 (40)2.给水排水 (40)3.燃气供热 (40)二、中心城区 (41)1.电力电信 (41)2.给水排水 (41)3.燃气供热 (42)第六章生态保护与空间管制 (43)一、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大气环境质量 (43)2.水环境质量 (43)3.声环境质量 (43)4.固体废物污染情况 (43)5.生态环境状况 (43)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3)1.经济结构制约 (43)2.自然地理环境限制 (43)3.城市建设滞后 (43)4.产业布局不合理 (43)5.环保投入不足 (44)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研究 (44)1.划定生态环境分区,制定相应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标准 (44)2.制定积极产业政策 (44)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44)4.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45)5.加强污染防治 (45)6.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45)7.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保障措施 (45)四、沿汾河城镇密集带空间管制 (45)1.禁止建设区 (45)2.限制建设区 (45)3.适宜建设区 (45)4.建成区 (45)第七章城市特色塑造 (47)一、临汾城市特色分析 (47)1.自然地貌特征 (47)2.历史文化要素 (47)3.建成环境特征 (47)二、城市特色塑造的基本思路 (48)1.城市特色的提炼 (48)2.城市特色塑造基本思路 (48)三、城市特色塑造的具体建议 (49)1.保护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控制视线通廊 (49)2.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49)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 (49)4.新规划重要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域 (49)第八章政策措施与行动计划 (50)一、政策措施 (50)1.总原则 (50)2.政策抓手 (50)二、行动计划 (50)1.中心城区行动计划 (50)2.密集带及“临-洪-襄”核心区行动计划 (51)第一章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一、内陆城市发展规律1.从“松散”走向“集聚”我国城镇体系脱胎于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结构变迁,产生出新的大尺度集聚结构。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https://img.taocdn.com/s3/m/625ba65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b.png)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晋政函〔2023〕124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晋政函〔2023〕124号临汾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审批〈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晋自然资呈〔2023〕24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临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临汾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临汾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要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黄河中游绿色崛起转型样板城市、根祖文化魅力之都。
二、强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到2035年,临汾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10.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80.9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833.91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控制在450.84平方千米以内。
三、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实施差别化政策。
统筹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带两屏三区、一体双心三轴”的总体格局。
立足平川、东西两山差异化的农业地域特征,着力打造平川粮食主产片区、南部蔬菜副食农业片区、沿黄山地特色林果片区、西部丘陵复合农业片区、东部丘陵杂粮农业片区等五大片区,引导以耕地保护为核心,多类型农业空间规模化集聚;因地制宜分区分类优化村庄布局,推进乡村振兴。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6临汾市空间发展战略1108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6临汾市空间发展战略1108](https://img.taocdn.com/s3/m/4bc042a5f111f18582d05a0e.png)
专题六 临汾市空间发展与用地规划专题目 录1历览古今事,廓清临汾谜 (69)1.1汾河之畔,城起平阳 ..................................................................................................................... 69 1.1.1 五朝古都 ............................................................................................................................. 69 1.1.2 发展大事 ............................................................................................................................. 69 1.1.3 空间演变 ............................................................................................................................. 70 1.2 六绘蓝图,花果飘香 (70)1.2.1 1958,首开局面 ................................................................................................................. 70 1.1.1 1981,双翼齐飞 ................................................................................................................. 71 1.2.2 1985,三块一体 ................................................................................................................. 71 1.2.3 1992,四块一体 ................................................................................................................. 71 1.2.4 2001,一城五区一组团 ..................................................................................................... 72 1.3 世纪构想,河西新城 (72)2临汾,临汾,路在何方? (72)2.1一城四区,协同发展 (72)2.1.1 铁东区................................................................................................................................. 73 2.1.2 铁西区................................................................................................................................. 73 2.1.3 河西工业区 ......................................................................................................................... 73 2.1.4 尧庙、飞机场 ..................................................................................................................... 73 2.2 中等城市,大城市病 (74)2.2.1 单中心................................................................................................................................. 74 2.2.2 人多城小 ............................................................................................................................. 74 2.2.3 功能混杂 ............................................................................................................................. 74 2.2.4 交通拥挤 ............................................................................................................................. 74 2.2.5 人口膨胀、设施不足 ......................................................................................................... 75 2.2.6 圈层化................................................................................................................................. 75 2.2.7 轴向发展 ............................................................................................................................. 76 2.3 临汾,而不见汾............................................................................................................................. 76 2.4 跨河西进,先问鞭长? .. (77)3识时务,谋大局 (78)3.1天作九宫,突围何方? (78)3.1.1 规划范围概况 (78)3.1.2 用地评定 ............................................................................................................................ 78 3.2方案比选,大浪淘沙 .................................................................................................................... 79 3.2.1 重点向东方案——舍弃河西, ......................................................................................... 80 3.2.2 重点向南方案——机场搬迁,南部解放 ......................................................................... 80 3.2.3 重点向西方案——河西新城,战略跃进 ......................................................................... 80 3.2.4 重点向北方案——启动便利,快速上位,空间 ............................................................. 81 3.2.5 关注焦点,近期发展 ........................................................................................................ 81 3.2.6 以汾河为轴,多中心发展,稳步推进 ............................................................................. 82 3.3结构调整,时不我待 .................................................................................................................... 82 3.3.1 河口中心,近期拉动 ........................................................................................................ 82 3.3.2 依托交通,河西渐进 ........................................................................................................ 82 3.3.3 铁东重工,更进一步 ........................................................................................................ 82 3.3.4 中期向西,文化商务 ........................................................................................................ 82 3.3.5 远期向北,汾河会师 ........................................................................................................ 82 3.4空间布局 ........................................................................................................................................ 83 3.5 主城区产业布局 ............................................................................................................................ 83 3.6 公共中心布局 ................................................................................................................................ 83 3.7城市经营,巧于因借 .................................................................................................................... 84 3.7.1 用地置换 ............................................................................................................................ 84 3.7.2 空间开发 ............................................................................................................................ 84 3.8 开发模式,集约发展 .................................................................................................................... 84 3.9开发时序,稳妥推进 .................................................................................................................... 85 3.9.1 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半咬合”的先后时序 ......................................................... 85 3.9.2 新城建设——技术上的“先后时序”与功能上的“同步时序” ................................. 85 3.9.3 老城改造——先主后次,解决主要矛盾 ......................................................................... 85 3.9.4 小结 (85)专题六 临汾市空间发展与用地规划专题1 历览古今事,廓清临汾谜1.1 汾河之畔,城起平阳 1.1.1 五朝古都任何城市发展均有轨迹可寻,临汾市亦不例外。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451909274a7302768f99391d.png)
建 成 区 绿 地 覆 盖 率
人 均 公 共 绿 地 面 积
3 5 5 8 5
临汾环境发展指标在山西省地级城市中的位序
短腿指标: 人均GDP、三产比重、全年用电量 燃气普及率、万人拥有医生数、图 书馆藏书、人均道路面积、邮电业 务总量、绿地率
经济 城建
环保
短腿:环境保护
症结: 二产快、三产慢 初级多、高级少 城市小、设施紧
?
5.人口跨区域迁移
1995-2000年各市迁入人口来源地构成情况
350 300 250
千 200 人
1996-2000年临汾迁入人口来源地构成
45 40 35 30 千 25 人 20 15 10 5 0
省外 山西省
省外 省内其他地市
150 100 50 0
太 大 阳 长 晋 朔 晋 运 忻 临 吕 原 同 泉 治 城 州 中 城 州 汾 梁
太原
第二梯队
临汾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 治 晋 城 朔 州 运 城 忻 州 晋 中 吕 梁
2. 区位分析 省内区位
“主脉+支脉”
叶脉型结构
2. 区位分析 国内区位
红其拉甫
临汾
交通
对接环渤海
洪洞-沁源
国内区位
环渤海: 国家战略
产业:协作大区域
北京
天津
烟台 黄骅
太原
长治 晋城 运城
临汾
邯郸
济南
青岛 日照 连云港
襟 山 带 水 帝 都 华 源
城市特色
以“襟山带水、帝都华源”为品牌特色的花果名城。
总体定位与发展战略
•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把临汾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
临汾可行性报告
![临汾可行性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ba176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7.png)
临汾可行性报告一、引言临汾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临汾市的经济潜力逐渐释放。
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经济,我们进行了临汾市的可行性报告。
二、背景临汾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拥有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多个产业的优势。
然而,目前临汾市的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城市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因此,制定一份临汾市的可行性报告,将有助于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三、目的本可行性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临汾市的分析和评估,为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具体而言,本报告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临汾市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估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2. 研究临汾市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分析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机会;3. 提出关于临汾市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和创新等方面。
四、方法为了完成本可行性报告,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 搜集临汾市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城市规划、统计数据、产业发展报告等;2. 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临汾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市场需求;3. 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对临汾市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4. 组织座谈会和专家讨论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五、分析和评估在对临汾市的分析和评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 临汾市的交通运输设施相对滞后,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2. 临汾市的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3. 市场对一些新兴行业的需求较低,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六、可行性建议基于我们对临汾市的分析和评估,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可行性建议:1. 加大对临汾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和物流效率;2.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3. 加强市场开拓和营销推广,提高对新兴产业的需求和支持。
七、结论通过本次可行性报告,我们对临汾市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
征集报名启事
为构筑新临汾的城市风采,加速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围绕“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发展目标。
市委市政府决心集全市之力,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十一五期间城市规模发展为人口80万人,用地120平方公里。
为指导城市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市政府决定在国内外公开进行“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方案征集,诚邀具有丰富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机构参加,由临汾市规划勘测局具体组织本次征集活动。
一、项目名称
临汾市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
二、规划范围:西至329国道、临大线,东至南高、东王、西张、孙乔、贾得一线,南至鹅舍、金井、神刘、刘庄一线,北至加泉北、北芦北、西高河、贾村、东张堡北、北永安一线120平方公里范围内。
三、规划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系统描述,突出区域功能布局、生态绿化、道路交通组织、市政设施规划等。
四、工作任务
通过概念规划,寻求临汾市城市总体发展的合理模式和发展思路,制定更有远见、更富弹性、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五、报名程序及安排
1.征集报名(递交报名材料)自本启事公布之日起,至2006年6月25日下午6:00截至。
2.2006年6月16日——6月25日,经专家评议报市政府审定,从报名单位中选择3家规划设计机构,作为正式设计单位,参加该概念规划方案征集。
3.2006年6月25日——2006年8月30日,3家设计机构编制概念规划方案
4.2006年8月31日——2006年9月15日,3家设计机构汇报方案成果,公开展示方案,经专家评审后,评选出最优方案。
5.报名方式:报名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或邮政特快专递形式送达。
报名材料应为一整套报名文件(一式三份),文件内容包括投标单位名称、工作业绩简介、负责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负责人情况、编制本规划的工作思路、意向、规划方案思路等文件(报名文件格式附后)。
6.欢迎国内具备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或在同类规划设计项目中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外规划设计机构踊跃报名应征。
六、方案征集费用
我们将委托3家设计机构进行方案设计,每家项目经费原则上不超过60万元人民币(包括方案成本补偿费、调查、编制和送达方案所需一切费用)。
优胜者取得综合汇总方案深化资格,另加费用50万元。
七、所有权
所有报送的规划方案归组织单位所有,均不予退还。
八、解释权
临汾市规划勘测局拥有本次征集活动的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