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史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2、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编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态第一章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产生导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繁荣和发展。

在中国,比较文学于五四运动前开始发展,30年代有过兴旺趋势,随后沉寂。

70年代末重又复兴,并重新走向繁荣。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1.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也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马克斯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过这种情况: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里更加形象、精辟地描述了这种现代世界的变化。

其中第23节,在“比较的时代”的副标题下,尼采写道:这个时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其意义的:各种世界观、各种风俗文化在这个时代可以被人一个一个地加以比较,被人一个一个地经验到;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以前一切文化都只有地域性的支配地位,所有艺术风格都束缚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现在,各种形式都把自己摆在人们面前以供比较,而一种强化了的审美感受力将在这种种形式中做决定性的取舍:这其中的大部分,即所有被这种审美感受力所排斥的东西,人们将会任其湮灭。

……这是比较的时代!这短短一段话里包含了很多内容,尼采充分地意识和感觉到:传统的瓦解、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以及种种跨历史、跨地域实践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等问题。

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国际交流对于民族文学的巨大影响,觉悟到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确认民族文学的特点与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比较文学的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2.比较,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2020/4/18
11
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 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 经济 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 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 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 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 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
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 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 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一些作品,不仅人 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
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
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2020/4/18
12
1.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 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 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 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 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 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 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 规律 ,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 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 材处理、主题原型、 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王蒙的”中西合璧式“幽默)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考研资料推荐与解读

比较文学考研资料推荐与解读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资料的观 点和论据,找出异同点
批判思考:对资料中的观点和 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 己的见解和看法
提炼学术观点
阅读文献:广泛阅读相关 领域的文献,了解学术观
点和研究方法
归纳总结:对文献中的观 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
核心观点
批判性思考:对文献中的 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分
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选择最新的研究 成果和资料
关注学术界的最 新动态和趋势
避免使用过时或 已被淘汰的资料
注重资料的实用 性和可操作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料的可读性
选择通俗易懂的资 料,避免过于深奥 难懂的书籍
资料应具有清晰的 逻辑结构和流畅的 表述方式
选择资料时,注意 作者的背景和学术 声誉,选择权威性 较高的资料
避免使用过于陈旧或过于新 的资料
资料的系统性
选择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完 整性和系统性,避免遗漏重要 知识点。
资料应涵盖比较文学的主要流 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选择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权 威性和可靠性,避免使用过时 或不准确的资料。
资料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 清晰的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
资料的新颖性
阅读文献:广泛阅读,掌握研 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整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 行整理,分类存储
批判性思考:对文献中的观点 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目接受
创新思维:结合自己的研究领 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资料选择注意事项
第四章
资料的真实性
查阅相关资料的出版时间和 修订次数
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和资料
参考其他学者或专家的评价 和推荐
的理解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比较文学历史实用PPT文档

比较文学历史实用PPT文档

1.2 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由多种
语言写成,介绍或提及欧洲主要国家及欧洲以外的许多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 1901年又创办了《比较文学史研究》。 ❖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步比较文学理论 专著《比较文学》,这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波斯奈特所给出的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文学进化的一般理 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很显 然,这个定义明显地带着进化论的痕迹,其实质只是一种文 学进化论。之所以这种进化论在比较文学诞生之初会产生很 大影响,这与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大部分法国比较文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些形而上学的或无益的工作。
之父。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步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为了纪念‘世界文学’这个词的发明者——歌德,人们还想撰写一部‘世界文学’……1951年时,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打算,对 大部分法国比较文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些形而上学的或无益的工作。
戴克斯特,维尔曼,安贝尔可以说是法国比较文学 ❖ 为了纪念‘世界文学’这个词的发明者——歌德,人们还想撰写一部‘世界文学’……1951年时,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打算,对
更重要的是随着欧洲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强,随着启蒙思想家们视域的不断扩大,他们已不再停留在欧洲文化体系内部寻求理论支持,
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2年,戴克斯特在 同时还将目光投射进了非欧洲文化体系的遥远的东方,特别是中国,中国艺术品地传入欧洲,中国古代典籍、文学作品由一些传教士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Step Two
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1
史前史
2
学科史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 1、“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 2、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比较文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a.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 b.必须具备通识的眼光,即国际角度从事文 学研究的立场。 往往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时,才产生比 较研究的兴趣和需要。 从中外关系史看,中外交流约有四次高潮。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 三大理论思潮: • • 1、 “理论化”大潮: • 代表人物:佛克玛 • 反方:韦勒克、维斯坦因 : • “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 “消解”?
•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 • a.“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 b.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 3、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热潮
港台:
• 1976年,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古添洪和 陈慧桦主编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 • “阐发研究” ; • 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达三发表了《比较文学研究之 新方向》一书; • 他还同古、陈等人先后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 设想。
大陆:
• 两件大事:
•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 学复苏的标志。 • •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 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3、趋向成熟期(发展期)—— “五四”前夜至1949年
• 代表人物:吴宓、朱光潜、钱钟书 • 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 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著作的确提出了一些包括 比较在内的新途径; • 2、从研究内容和范围看,出现了不少比较文学角 度理论的论文,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今天比较文学 所要探讨的领域。 •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第一章曹顺庆什么是比较文学

第一章曹顺庆什么是比较文学

小结: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示意图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 平行研究
比较诗学、主题学 文类学 、类型学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历史 文学与社会科学
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异质比较研究 文化探源研究 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异质文化融会研究 总体文学研究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形象学
二、 比较文学的定义
日本 : 原则上说,比较文学的目的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不待言, 这包括西方与东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与 现代的有价值的作品。比较文学如前面所 说,是—种过际文学的研究方法。它探究A 国文学与B国文学的关系。假如研究者是A 国人,当然他的论及的是本国文学与外国 文学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即存在政治的 国界也存在语言的国界。(野上丰一郎 )
• 英语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 1848年,英国批评家是马修· 阿诺德在一封私 人信件中从法语引进该术语,造出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
1886年,波斯奈特以此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 专著。
现在,这一名称已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成为通 用术语,不过,正如韦勒克所说:“这个词的英 语名称,不可能离开法语和德语中的类似名称而 孤立地进行讨论。”
曹顺庆教授提出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承(包括信仰 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 书中认为,世界上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 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 21种文明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用“跨文 明”替代“跨文化”更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 以及学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三 两个学派的大融合
• (二)
美国学派的重新反思
• 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 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 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还有,‚比较 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 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四 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一) 19世纪70年代,维谢洛夫斯基等已在 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并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观。这种方法旨在揭 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 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 还有形式主义学派,着重就语言形式、文体 流派,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在俄国 作品与西欧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外国人心目中的《西游记》
•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 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 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 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 • 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 李,听任摆布。 •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 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 •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 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 宠物猪了。
希腊《美狄亚》
狄多殉情自杀 法国《安德洛玛克》 德国《浮士德》 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奥地利:《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珍妮姑娘》、《嘉莉妹妹》
“弃妇”主 题
中国文学的 “弃妇”主 题是怎样的?
• 3、奥尔德里奇,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 法》,他把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 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并分为‚类同‛和‚对 比‛两个方面;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 中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

比较文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发展史

(5)施莱格尔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德和歌德的观念。奥 威 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把西欧 文学分成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部分,并进 行比较。弗 施莱格尔的《论印度人的语言 和智慧》是一本比较语言学的巨著。
(6)斯达尔夫人

《论文学》中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 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论德国》对德 法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和客观环境 作了比较。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 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 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 一种世界的文学”。



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 诞生,其标志是: (1)杂志出现 1877年匈牙利 梅茨 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 科赫 《比较文学杂志》 及《比较文学 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 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 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7年法国 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1895年完成法国第一部此 类专著。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主潮》。
一、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创建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其发展分 作两段:史前史、学科史。 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 零散的,肤浅的,他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 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的类似、差异和互相关 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自觉。学科建立 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的研究,就不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在 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系统的研究。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它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相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要观点与理论
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弘扬民族 精神。
倡导人民性
主张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
推崇现实主义
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弊端。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1 2
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俄罗斯学派注重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传承, 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02
03
比较方法论
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方法论,通过比较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 揭示其共性与差异。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推动学科发展
美国学派的兴起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促进了该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跨文化交流
美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
新批评学派
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包括语义、修辞、 象征等方面的分析。
文化研究学派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与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比较
形式主义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上,推 动了文学批评的精细化。
新批评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在于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促进了文本解读和 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
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 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 的文学关系的重要性,法国学派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主要观点与理论

比较文学学科史

比较文学学科史

比较文学:有自身历史的独立学科一、比较文学“史前史”比较文学“史前史”,是指比较文学学科形成之前的历史,尤其是指那些存在于古代中国和欧洲文学文化史上的比较研究渊源和方法。

它们都是先有文学文化中的比较,后有比较研究的萌芽;先有它的客观存在,后有它的专门术语;并都基于各国文学文化交流,随之发展而发展形成的。

然而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一直到清代,也仍然将有些哲学、伦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议论、杂感、札记等包括在文学之内。

清末学者章炳麟就说过,“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可见“文学”一词还没有被赋予今天这么清晰的含义。

西方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韦勒克与伊格尔顿等许多西方学者都论述过,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文学“仍然指的是‘博学’或‘一切诉诸于文字的知识’”,“用‘文学’一词来指所有的文学创作作品,在十八世纪得到迅速的民族化”。

可见无论中外,在古代浩瀚的文献中,文学常常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夹杂在一起。

明确这一点,对于探索比较文学的渊源来说,就不至于以今天对“文学”的理解和要求去苛求古人,从而对夹杂于古籍中的比较文学“因素”有所疏漏;同时,又启发了我们应以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真阅读古籍,辨认出确实存在的比较文学的渊源。

如今的比较文学是指跨越国界、语言界限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既然如此,其地理范围自应包括世界众多的国家与民族;其研究对象,也应包括彼此有影响联系的各国文学关系研究,还应包括彼此并无直接接触影响的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包括从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着手而进行的比较研究。

也就是说,对比较文学及其渊源的研究,不只囿于欧洲、也不只限于影响研究,而应拓展到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众多方面,这才能比较全面地钩沉其渊源与因素的史实。

第1讲比较文学的涵义与学科历史

第1讲比较文学的涵义与学科历史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比较文学起源于欧洲
• 第一个提出比较文学理念的是歌德。“世 界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到来(1827)。 • 第一个比较文学杂志是匈牙利人梅茨尔创 办的《总体比较文学学报》(1877)。 • 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是英国学者波斯 耐特的《比较文学》(1886)。
法国学派的形成及特点
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与历史
一、“比较文学” ——文学研究的崭新领域
• 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 (1)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 (3)文学史。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 另一层面上的划分 ,即国别文学、比较文 学和总体文学。
• • • • • •
3、解放前中国取得的研究成果: 影响学研究:陈寅恪的中印文学关系研究。 译介学研究:茅盾、林语堂、鲁迅等 平行研究:梁宗岱的《诗与真》。 跨学科研究:朱维之的“基督教和文学”。 阐发研究和比较诗学:朱光潜《诗论》和 钱锺书的《谈艺录》。
中国学派的提出及探索
• 美国学者李达三最先提出了“中国学派” 构想。 •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 1991 1991年国际比较文学年会在东京召开。 • 2004年国际比较文学年会在香港召开。 • 跨文化诗学研究,及阐发法、原点实证法、 三重证据法等方法论的实践。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区别
• 法国学派强调比较文学不是比较; • 美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比较,哪怕 没有实际的影响关系,同样可以比较。强 调平行研究,注重不同文本的审美性比较。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比较文学在亚洲
• 1、中国早期的比较文学批评:梁启超、王 国维、鲁迅、胡适、茅盾、严复等人。 •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的建立: • 吴宓第一个开设比较文学讲座(1924)。 • (英)瑞恰兹在清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 文学课程(1929) 。 • 吴康发表第一篇比较文学理论研究论文 《比较文学绪论》(1935)。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第3讲比较文学学科史

第3讲比较文学学科史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60-70年代,港台 80年代至今 其一、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 培养的细琐,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 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 大潮逐渐合流。 其二、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其三、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 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的要求日趋强烈。
中国近现代的比较文学
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1、译介学(严复);2、 平行研究(梁启超与徐念慈的比优劣、苏曼殊的 比附研究;3、阐发研究(王国维) 五四至1949年:1、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49 1 吴宓,瑞恰慈,瞿孟生;2、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 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梁宗岱的《诗 与真》、《诗与真二集〉,朱光潜《诗论》,钱 钟书《谈艺录》
西方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是法国 学派时期: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美国学派时期:韦勒克 《比较文学的危机》。 “跨世纪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 对各种新理论的两种态度:肯定者如佛克马《比较文学与 新范式〉(1982);否定者如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 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1993)提出两个方向: 1、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文学学科发展史
李庆本
西方比较文学的萌芽
古罗马时代,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 中世纪后期和近代,但丁(1265-1321)《论俗语〉,把欧洲文学划 分为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比较了个俗语(即方言)文学之间的异 同。德国中世纪民间传说浮士德形象进入英国剧作家马洛(15641593)的作品。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使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莎士比亚。 英国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1747-48)影响了法国卢梭 的《新埃洛伊斯》(1762)和德国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774)。 伏尔泰(1694-1778)提出“文艺共和国”。《中国孤儿》。 德国莱辛《汉堡剧评》比较鬼魂在《哈姆雷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 斯》中的不同艺术效果,《拉奥孔》比较诗与画。 赫尔德(1744-1803)的《民歌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 胡 适(1891-1962) 右 陈独秀(1879-1942)
“严天演”严复(1854-1921)
“译界之王”林纾 (1852-1924)
左 鲁迅 右 王国维
翻译比较文学著作的名家—— 章锡琛(1889-1969)1920年翻译日本学者本 间久雄《新文学概论》(内有介绍波斯奈特《比 较文学》和法国洛里哀《比较文学史》的章节) 傅东华(1898-1971)1931年翻译洛里哀《比 较文学史》。 戴望舒(1905-1950) 1937年翻译梵· 第根《比 较文学论》。
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1、以阐发研究为最大特色。 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鹏翔) 《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序》(1976) 明确提出:“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 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 究”。后被大陆学者称为“单向阐发”。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1988) 提出“双向阐发”的主张。
季羡林(1911-2009); 右为哥廷根大学博士 学位照
(2)大学课程的恢复。 1978年,施蛰存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开设比较 文学讲座,随即北京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北 京大学1981成立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四 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于1998年设立比较文学系。 2001年,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被 定 为 国 家 级 重 点 学 科 ( 2007 年 增 加 上 海 师 范 大 学)。三校学术带头人分别是乐黛云、曹顺庆与 孙景尧。 大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是卢康华、孙景尧 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1984)。
叶维廉(1937-), 台大外文系毕业, 普林斯顿大学比 较文学博士,加 州大学比较文学 系主任
黄维梁 (1947-), 曾任香港 中文大学 教授
张隆溪,世界级华 裔学术大师。瑞典皇 家学院唯一健在的华 裔院士,美国哈佛大 学、耶鲁大学讲座教 授。1978年考入北京大 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师从杨周翰。 1983年赴 美,1989年获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博士,任加 州大学河滨校区比较 文学教授。1998年任香 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 与翻译系讲座教授。
影响研究成果——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 论 文 集 》 ( 1982 ) , 赵 毅 衡 《 远 游 的 诗 神 》 ( 1983 ) , 严 绍 璗 《 中 日 古 代 文 学 关 系 史 稿 》 (1987),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1987)等。 平行研究成果——杨周翰《攻玉集》 (1983),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1985)等。 张隆溪、温儒敏编选《比较文学论文集》 (1985)。1980年代末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北 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学术讲演丛 书》,影响巨大。
②大学课程的开设。清华大学最早 开设。三教授—— 瑞恰兹(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 1929年应邀到西洋文学系开设比较文学 课程,为国内大学最早以“比较文学” 命名的课程。 吴宓(1894-1977),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硕士,师从白璧德,1926年在东南 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课程,后加盟清 华,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陈寅恪(1890-1969),国学研究院 导师,研究中印文学文化关系。
梁宗岱(1903-1983),瓦雷里研究专家
陈铨 (1903-1969), 与钱钟书、张 荫麟、李长之 并称“清华四 才子”。战国 策派核心人物, 中国现代尼采 研究专家、中 德文学关系研 究专家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 艺理论家、翻译家
钱钟书(1910-1998)
周作人(1885-1967)
严绍璗(1940-),北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晓路(1955-),四川大学教授,亚利桑那大学客座教授
刘东(1955-),清华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四、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问题的提出 港台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比较文学垦拓在 台湾· 序》(1976)及其美籍导师李达三《比较文 学中国学派》(1977)最早提出。 季 羡 林《比 较文学 译文集 · 》 ( 1982) : 序 “只要我们肯努力学习,认真钻研,比较文学中 国学派必然能建立起来而且日益发扬光大。”孙 景尧《为中国学派一辩》(1991)。曹顺庆《比 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 探》(1995)。
甘阳(1952-),北大哲学硕士, 新时期中国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 物,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 委会包括刘小枫、陈来、阎步克、 陈平原、陈嘉映、李银河等
王元化(1920-2008), 文学理论家
(2)台港与海外华人研究成果的刺激。 1967年、1968年,淡江文理学院和台湾大学 开始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创办专业刊物 《淡江评论》(1970)和《中外文学》。台湾比 较文学学会成立于1973年,同年加入国际比较文 学学会。学术中心是台湾大学。奠基人是朱立民、 颜元叔以及李达三、叶维廉等。 香港学术中心是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 两校分别于1964年、1974年开设比较文学课程。 名家有黄维梁。200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7届 年会在香港召开。
杨周翰(1915-1989)ຫໍສະໝຸດ 杨 慧 林 ( ) 1954-
2、复兴的背景 (1)新时期再次出现西学东渐之 风。引进国外比较文学著作。 1984-1985年“新启蒙”思潮将西 学东渐之风推向高潮。出版“走向未来 丛书” ,创办《文化:中国与世界》 ( 1985 , 主 编 甘 阳 ) 、 《 新 启 蒙 》 (1988,主编王元化)。 国外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成果的译 介: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 颜保翻译基亚《比较文学》,干永昌等 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等。
左 利玛窦(15521610) 右 利玛窦与徐光启
二、学科复兴与背景 19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在大陆 成为“显学”。学术中心在北京大学。 1、复兴的标志 ①科研成果的诞生。 钱钟书《管锥编》(1979)的出版是复兴的 重要标志。初版4册,1986年第二版增订为5册。 围绕《周易》、《毛诗》等10种古籍,引用800多 位外国学者1000多种著作,涉及中外作家3000余 人,以诗话形式阐发读书心得;观点:“艺之为 术,理以一贯,艺之为事,分有万殊”,力求发 现“隐于针锋粟颗,放而成山河大地”的“造艺 之本原”。
左 古添洪 右 陈慧桦
陈 惇
刘象愚(1942-)
2、研究对象以中西文学、文论 比较为主,强调跨文化比较。 旨在推动中国文学为国际主流学 术界接轨。乐黛云等提倡“合而不同” 的文化多元主义。 3、研究成果以比较诗学最为突 出。 支持佛克玛的“理论化”主张; 中国古代文论为世界三大文论体系之 一。朱光潜、钱钟书、曹顺庆是中国 比较诗学的突出代表。
第二节 中国学科史
一、学科萌芽与背景 对中国学界而言,比较文学是舶来品。它萌芽 或兴起于1930-40年代,复兴或繁荣于1980年代。 萌芽期的学术中心是清华大学。 1、萌芽或兴起的标志 ①研究成果的问世。梁宗岱(留法)《诗与 真》(1934)、《诗与真二集》(1936);陈铨 (留美、德)《中德文学研究》(1936);朱光 潜(留法、英)《诗论》(1942);钱钟书(留 英)《谈艺录》(1948);周作人《圣书和中国 文学》(1922) 。
顾彬——“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不是我第一个 说的,是我多年前在汕头大学一次会议上听一位 中国学者说的……我只是第一个向公众提出来罢 了。” “中国当代散文、小说、话剧都比较困难, 余秋雨知道怎么写好散文,但还不够好。最好的 散文是北岛写的。小说呢?我觉得还是王蒙在 1980年代写得不错,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我还 没有去思考。那个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他的作品都是我翻译介绍给欧洲的,但把他和其 他伟大作家相提并论就太可笑了,他差太多。” “中国作家的外语不太好,无法读原著,就 无法吸收其他语言以丰富自身的表达。”
4、研究热点是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外汉学。 海外华文文学属流散文学。流散研究源于后 殖民批评,兴盛于全球化加剧的新移民潮。赛义 德论文集《流亡的反思及其他论文》。 暨南大学饶芃子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 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代表:美国的汤婷婷(《女勇 士》)、谭恩美(《喜福会》)、哈金(《等 待》、《南京安魂曲》)、严歌苓(《小姨多 鹤》、《陆犯焉识》) ;英国的潘翎(《炎黄子 孙》);加拿大的张翎(《金山》、《余震》), 等。
吴宓,与陈寅 恪、汤用彤并 称“哈佛三 杰”。清华国 学院主任,学 衡派成员
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 先后到柏林大学、苏黎世大 学、哈佛大学学习,精通梵、 英、法、德等8钟语言
清华国学院(1925年立)四大导师(右一为吴宓)
2、兴起的背景 ①西学东渐之风盛行。引进西方比较文学著 作。19世纪末知识界始行西学东渐之风,陈独秀、 胡适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推向颠峰。 出现严复、林纾等翻译名家,王国维(18771927) 、鲁迅(1881-1936)等比较文学先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为阐发研究 之始;鲁迅《摩罗诗力说》(1908)提倡比较意 识:“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宇文所安(1946-) 与妻子田晓菲
顾彬(1945-)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序 言》:“四十年来,我把自己全部的爱 奉献给了中国文学。”1967年首次接 触李白诗歌后感慨:“在第一位德国 诗人出现之前,中国的诗人们已经进 行了2000多年的诗歌创作,只在若干 世纪之后,一位德国诗人才终于能够 与一位中国诗人相提并论。”“如果 我放弃了,在德国也就没有第二个人 研究中国文学了”。
台港地区的科研成果:古添洪、陈慧桦(鹏 翔)合编《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1976), 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1977),郑 树森、周英雄、袁鹤翔合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 (1980),叶维廉《比较诗学》(1983),等。 海外华人学者的科研成果:斯坦福大学刘若 愚(1926-1986)《中国文学理论》(1973),张 隆溪(1947-)《道与逻各斯》(1992),等。
饶 芃 子 ( 19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