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作者:董园园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模糊是语言的内在属性。
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
这些模糊语言能够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语言;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3-01语言学家伍铁平曾说“文学作品是模糊信息的载体,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等来描述的。
这便形成了文学的模糊性。
”(伍铁平,1999:44)从他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同样,因为模糊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和翻译也就密切相关。
在翻译中,应当重视这些模糊语言,采取正确的方法把这种模糊完美地再现出来。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接受美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伊塞尔和姚斯。
接受美学着重研究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探索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强调作品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该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译介和接受具有宏观的的指导作用。
总之,接受美学的这种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文学翻译不是“词句的形式对应,而是语义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收与再造”(姜秋霞,2000: 27 )。
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必须强调译作的文学性以及美学价值,这样才能把一国的文学作品变成另一国的翻译文学。
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是能动的、可变的、多层次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中心不应该只是原文文本,而应当还有接受者、译文读者。
二、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表现为四个方面:语义模糊、语用模糊、意象模糊、意境模糊。
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
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的界定与分类作者:郭亚银路东平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模糊修辞来塑造意境、人物性格,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此类模糊修辞统称为语用模糊。
本文结合《围城》英译本中一些典型语用模糊译例分析,尝试对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进行全面的界定,旨在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原著与译著。
关键词:语用模糊界定分类《围城》一.引言一直以来,精确语言都倍受人们推崇。
很多场合下,人们会认为应该用精确语言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主义论者,他认为:“无论现在或将来的万物都必须要归到特定的类属中区,语言的精准性是优良写作风格的根本。
”[1]但伴随着模糊逻辑的出现,人们发现模糊性是难以避免的一种特性不管是在自然语言中还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
人们再也不能否认模糊性的功能了,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
文学作品中缺失了模糊性就失去了审美价值。
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同等重要。
或许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科技写作中更偏好使用精确表达,而人文学科写作中则青睐模糊表达。
”[2]232吴建新[3]认为使用模糊语言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或削弱对他人的批评,即遵循利奇的礼貌原则和格莱斯合作原则。
而何自然[4]则认为语用模糊是为了使话语更合适、更得体。
在查耐尔[5]的著作《模糊语言》中详细地阐述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包括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故意隐藏一部分信息、出于劝导目的、词义空白的填补、缺少具体的信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出权力关系或出于礼貌等十种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王宏[6]在文中概括了三种语用模糊的功能,即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体现出说话者的幽默和机智。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语用模糊在对话中是为了让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获益最大,而受损最小。
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管是由于信息源不够准确还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利用语用模糊可以让对方自己揣摩信息的质和量的可靠性,避免自己断言,以减轻自己为此将负的责任,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借音跳脱 你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2、语意模糊
形容词 多深(无标记)多浅(有标记) 多大 多小 远 近 高大 完美
数量词
落着点小雨 些许盐、简单些、快一些 一段电线、一捆草 一股泉水、一团棉花 万道霞光、万里长城 战死,壮士十年归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 我来说两句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原因
1、语言模糊性源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 笔-铅笔、眉笔 水果-含水分较多 圆 优、良、及格 高、矮;老、少
2、文学语言模糊性源于审美心理的模糊 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语音修辞的模糊(谐音,近 因,同音)
谐音模糊 持久战(吃酒战) 久经考验(酒精考验) 引以为荣(饮以为荣) 精益求精(精益求金) 喜出望外(洗出望外)
朵朵白云飘动着,一条龙拉着一张犁, 张牙舞爪地在云彩中翻腾。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哪里,螺声阵阵,渔歌声声,近近 远远,红旗飘飘,白帆点点,好一派动 人的渔乐图啊!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模糊语言是一种具有很强概括性、灵活性的弹性语言,其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在文学欣赏中,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十分宽广的联想空间。
在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极强的文学功能、描述功能、弹性功能,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感悟文学作品,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对此,下面就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标签:模糊语言;文学欣赏;应用前言在传统的认知中,模糊属于一个贬义词,被人们看做是含糊不清,随着模糊语言、模糊数学等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模糊蕴含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语言具有模糊、精确两种特性,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模糊语言的应用,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充分重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以此更加深入的把握文学作品。
1.模糊语言的应用1.1模糊词语的应用在文学作品中,迷糊语言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渲染手法,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如在《三国演义》中,“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在这句话中,“倾国倾城”就属于一个模糊性的词语,对于“倾国倾城”其主要用于描述女子的美貌,但是没有人知道“倾国倾城”是这样的一个程度,其通过这样的模糊性利用,可以活灵活现的将人物美貌表现出来,并带给人强烈的遐想。
1.2文学诗句中的应用诗词是文学作品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一些诗词中,通过模糊性语言的利用,可以增强诗词的意境,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享受。
例如在李煜的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本是对亡国之恨进行描述,而“一江春水”则是一个模糊性的词语,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将自己亡国的愁苦情绪形象的表现出来,也描绘出其从君王变为布衣的确切情感。
2.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功效2.1 美学功能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字与语言相互结合的艺术,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就能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独特美感。
从美学的角度看,作品中的内涵越丰富,其涉及到的美学信息就越多,有很多人都知道“朦胧美”,如果在描述一个事物时,完全将这个事物描述出来,其蕴含的美学信息量相对会减少,而模糊语言的美学功能则可以很好的将事物美感展现出来,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学的表达需要一定模糊语言来提升其美学功能。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安徽宿州)什么是模糊语言?陈先生年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
”“没有数值,纯粹是模糊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言。
”而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5,《模糊语言新界说》)。
《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模糊不清语言具备朦胧美的美学特征。
王希杰先生《模糊不清理论和修辞学》一文中说:“模糊不清并不是绝对的糟的,不仅就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就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
”那么模糊不清语言的美学特征就是什么?王先生说道:“在精确和模糊不清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还应看见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精确就是没的,……第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本身就是相对的,……”这就是说,精确和模糊不清的关系就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说道其模糊不清从语言的定义角度说道的,即为定义的事物没明晰界线,就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说道其准确,从语言角度说道的,就是表情言之有物的一种最佳挑选。
而这“模糊不清”“准确”又都调集于模糊不清语言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模糊不清语言,则就是“模糊不清”“准确”的对立统一体。
从美学观点来说,这模糊不清语言就如同就是月色中群山峻岭。
我们说道这景色就是模糊不清的,但那高峰高岭却又能够看得出;说道就是准确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
通常辞职书表述“深邃”一词说道:“深邃,月色未明,比喻模糊不清。
”我们何不将其买来指代模糊不清语言的这种“模糊不清”“准确”的对立统一呢?我们与否也可以说道,这种“模糊不清”“准确”的对立统一就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作者:龚兴艳唐红芳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6期【摘要】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所用的语言,它具有模糊性,而它的模糊性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就是模糊美。
它是一种艺术性的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文学语言的模糊美,即用词、形式、意境、形象。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美;用词;形式;意境;形象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作者对描写对象在认识理解上的模糊,作者对自身心理活动诸如情绪、欲念等意识上的模糊,以及作者在具体创造实践中的模糊控制等,必然使得模糊语言渗透在作品中。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1]。
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作品,因而它表现出模糊性是理所当然的。
而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而它的模糊性又是通过模糊语言体现出来。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不同于其他模糊语,它是一种“艺术性模糊语言”,它是指语词既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又具有“由朦胧产生一时费解,由一时费解走向豁然”的阅读效应[2]。
它表现的是情感信息,而不是或很少是理性信息,因而它所发挥的是审美功能。
而文学语言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文学作品里所用的语言”[3]。
从而研究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主要是研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模糊美。
模糊美是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模糊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美学新学科,它的产生,避免了以往只追求确定不变的美的定义的偏颇,旨在探究隐藏在确定性、清晰性身后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的模糊美。
美,固然有它的形象性、鲜明性,但也有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4]。
文学语言所表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就体现了它的一种模糊美。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用词、形式、意境和形象。
1、模糊美之一——用词文学语言的经典之笔“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从逻辑的角度看,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的词要精确,它的内涵必须丰富,外延要小;从现代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词的能指与所指要固定。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模糊语的审美转向:接受美学视角
付晓丹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6)009
【摘要】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物质材料,是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物质手段,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中模糊语的审美差异,实现文学文本翻译的审美转向.
【总页数】2页(P136,156)
【作者】付晓丹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 [J], 史倩
2.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柳林风声》两个汉译本为例 [J], 宋海粟;杨东英;
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以葛浩文译莫言《生死疲劳》为例 [J], 金莹
4.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儿童文学翻译探析 [J], 肖芬;冯惠慧
5.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讨——以《小王子》英汉译本为例 [J], 金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摘要】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多样性,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索。
本文从定义、应用、功能和效果、批评与争议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阐释作者的意图。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的总结了模糊语言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影响和价值,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定义、应用、功能、效果、批评、争议、影响、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为文学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度的韵味。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令人深思。
在英美文学中,模糊语言常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共鸣和震撼。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模糊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是一种让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手法。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创作的艺术之美,探讨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模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模糊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多重解读方式使得这种语言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深入研究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对模糊语言的功能和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拓展对作品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对模糊语言的批评与争议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误解,从而引起更多关于文学表达方式的讨论和思考。
最重要的是,研究模糊语言对读者的影响,可以揭示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解读模糊语言,以及模糊语言对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影响,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
从语言层面来看,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
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清朝陈廷焯亦提倡:“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
"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
”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杨宝盈【摘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4)002【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作者】杨宝盈【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引言: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
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
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
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
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
对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
对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作者:黄晓鑫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黄晓鑫(邵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邵阳 422000)摘要:模糊修辞学是模糊理论引入中国以后与修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运用模糊理论更好地表达文意。
本文解释了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并对文学语言与模糊修辞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言语策略、语用功能和美学效应,对模糊修辞的发展做出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修辞;心理机制;言语策略;语用功能;美学效应中图分类号:H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94-02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对模糊的概念有过了解和认识。
但是模糊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则是在1965年美国学者扎德提出的。
客观世界是复杂多样的,甚至连我们日常生活所认为的已经很清楚明了的事情都存在模糊之处,归根结底则是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的。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想表达的一项载体,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模糊的地方。
1976年,我国学者将“模糊理论”引入中国,标志着模糊理论和语言文学的相结合,并且,文学语言模糊理论的出现引起了一些新兴学科的产生,这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跨时代进步。
模糊理论对于文学语言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模糊理论与修辞学的结合,这对于传统修辞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创新,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修辞表达修辞,增强了修辞的表达能力。
这对于模糊语言学和修辞学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修辞的角度研究模糊语言和修辞,将会成为修辞学研究的一项新的方向——模糊修辞学。
一、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本文研究文学语言模糊修辞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模糊修辞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兴起的学科,目前我们对于模糊修辞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探讨,对于模糊修辞学我们可以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模糊理论进行解释,对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现象可以利用模糊修辞学理论进行特殊角度的阐述,有助于模糊修辞的逐步形成,拓宽模糊修辞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同时对于语言文学上面模糊修辞的更好应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作者:周晓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文学作品当中的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美学功能,模糊语言现象是有普遍意义的。
本文分析了模糊语言的现象,并且阐释了模糊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模糊语言并不模糊,主要是以理解为特征的动态范畴化认知。
关键词:模糊语言;文学作品;美学功能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75-01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要求做到精确,认为精确了就做到了语言表达的鲜明以及生动。
但是,模糊性是世界中的常规现象,能够反映自然现象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会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但是语言的模糊性有它自己的优势,它可以帮助人们适应交际方面的需要,在文学作品当中也有独特的美学功能。
模糊语言已经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必须研究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大量的模糊语言,比如大或者小,美或者丑等等界限不清楚的概念就属于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虽然模糊,但是却并没有影响人们的交际活动,有时还必须使用它。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主观的,很大程度上是有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必须使用模糊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千里马,我们知道马是不可能日行千里的,千里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而是模糊的数字,它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很丰富的。
本文从认知以及逻辑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范畴理论对模糊语言做了探讨。
一、对模糊语言的认识人们识别和定义某事物是根据事物的本质来进行的,各种事物的属性不同,相互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任何事物都具有某个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并没有如此简单。
文学是艺术的语言,是在语言当中的各种语言的结构运用了特殊的艺术调度,塑造生动的形象,能够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文学作品当中的模糊语言是带有艺术性的,它的词语很朦胧,有深意,刚开始阅读会有朦胧感,但是会最终走向豁然。
它经常和一些修辞等语言现象难分彼此,比如说歧义、比喻和借代等等手法。
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美学意蕴
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美学意蕴
王苏君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1
【摘要】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固有特点.“模糊”是一个科学概念,指的是语义外延界限的不确定性,不等于“滥用”或“误解”.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四个:生理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语言符号本身的原因.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义的多义性、语用的多义性、语境的多义性和人物形象的多义性.文学作品之所以广泛使用模糊语言,是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王苏君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美学功能 [J], 高晓琦
2.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审美再现 [J], 史倩
3.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J], 汤道兵
4.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翻译 [J], 丁继华
5.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美学功能 [J], 黄金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糊语言的交际性与文学性
模糊语言的交际性与文学性内容摘要:人类语言交际中到处充斥着模糊概念。
模糊语言在交际中会起积极作用,但有时也是语言陷阱,为欺骗和谎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模糊语言的交际性产生于逻辑错误、语义模糊、文化知识缺省、语用模糊等交际实际和策略中。
模糊语言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模糊性使文学艺术具有了想象的多维空间,以及交际者有意地追求一种言外言、话不尽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模糊语言交际文学性联想美学效果人类语言交际中到处充斥着模糊概念。
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所固有的特征之一,它在交际中会起积极作用。
在自然交际中,我们会详细介绍对方不知道的或者具有内容区别性特征的信息和知识,而对双方共知的信息往往不提及或一语带过。
如此,模糊语言有时却被交际另一方认为是假话、大话、空话,是打官腔、踢皮球式的推诿责任。
一.模糊语言的交际性模糊语言的交际源于其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在逻辑上犯了错误,有的是因为语言本身是不确定的,还有的是因为说话人故意不说清楚。
具体来说,模糊语言的产生和逻辑错误、语义模糊、文化知识缺省、语用模糊以及美学追求等原因有关。
(一)逻辑错误逻辑的基本规律要求人们的语言表达清晰而有条理,保持思维的确定性和无矛盾性,具体体现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规律中。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每一思想都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矛盾律要求一个思想及其相反或矛盾的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排中律要求对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加以否定,其中必有一个思想是真的。
在语言表达中,违反同一律或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较多,比如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否等。
逻辑思维是由概念、判断、推理,以及更为复杂的论证所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中思维的不确定,都会导致表达上的逻辑错误。
正是由于逻辑混乱、语言不规范,从而造成言语表达不顺畅,说话不知所云,行文辞不达意,理解上也就模糊含混。
一般说来,只要语言交际中逻辑有错误,就存在着表达及理解上的语言模糊。
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美学功能
象群 , 把那 天涯沦落人孤单 、 寂寥 、 凄惨和可悲的形象用模糊 语 言 刻 画 得淋 漓 尽 致 。如 果 作 者 直 陈游 子 如 何 孤单 、 寂寥 、 凄 惨和可悲 , 收 到 的效 果 将 大 打 折 扣 。 又如陶潜 诗《 归园田居》 : “ 误落尘 网中, 一 去三十年” 。 刚 这 里 的“ 三十” , 并 不是实指 , 用这个数字 。 只是为了说明 自己在 红尘中荒废时 日之 良久 。这虚指的数 字表示的模糊语义使作 者 悔 恨 和 感慨 之情 跃 然 纸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美学功能
黄 金 德
( 漳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 , 福 建 漳州 3 6 3 0 0 0 ) 摘 要: 模 糊语 言是 语 言 中的 普遍 现 象 。在 文 学作 品 中使 用模 糊语 言 , 其 结 果 不是 使 表 达的 意 思 模 糊 , 相了《 范畴 与模 糊语 义研究》 一文 , 对语言 的模 糊 现象 作 了较 为系 统 的 分 析 与 总结 ,并 阐述 了语 言模 糊
性 的 根本 原 因 。 他 们 认 为 。 “ 语 言 模 糊 性 产 生 于 人 的 认 识 过 程 。” 喂 三个 方 面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事 物 的 模 糊性 、 人类 认 识 的局 限 性 和语 言 符 号本 身 的 属 性 。
2 0 1 3年 3月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ou m
. . . . . . . . . . . . .
Ma r . 2 0 1 3 Vo l _ 1 0 No . 3
第 l 0卷 第 3期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徐晓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模糊语言的应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美学功能、深化主题、修辞以及提供弹性空间的作用。
模糊语言的成功使用可以在塑造文学形象以及文学意境时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填补空间的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深刻体会到创造性审美的愉悦。
因此,对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多元化。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徐晓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研究
2.浅析诗意语言在文学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
3.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分析
4.模糊语言与直观尺度——模糊语言在一般交际中
5.论“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模糊语言
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模糊语言孙海芳;李国银
【期刊名称】《商丘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2(000)04X
【摘要】<正> 关于模糊语言有这样的解释:第一,认为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
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第二,模糊语是建立在模糊与清晰相对立的基础上的。
即语义的表达不分明、不清晰的语言便是模糊语言。
以上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模糊语言的语义不确定,内涵丰富,有较大的概括性。
这种语言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由都有运用。
模糊语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
【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孙海芳;李国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从文学语言的清晰与模糊谈文学作品中的具象美 [J], 刘来春
2.浅析英美文学语言审美性和艺术性 [J], 蔡静一
3.文学作品教学如何“玩味”文学语言——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块“大石头”说起 [J], 徐陟
4.浅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艺术 [J], 任晓娟
5.略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刘小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艺术
浅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艺术
任晓娟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自中国文学产生之时,也便有了文学中的模糊语言。
可以说,整个中国
文学的发展史,无论是先秦时的诸子散文,还是后来的诗、赋、词、曲等,皆被深深烙上了模糊语言所独具的朦胧与含蓄色彩,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岸观涛,美人蒙纱,在可见不可见、可近不可近、可解不可解之间造成了中国文学难以言说,自成一段风流的艺术魅力。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任晓娟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本土译者与汉学家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中国文学作品英译中模糊美感磨蚀 [J], 李跃
2.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J], 居勰
3.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J], 程凯
4.茶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J], 罗天霞;王文
5.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模糊语言 [J], 孙海芳;李国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糊”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
“模糊”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
马骁龙
【期刊名称】《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模糊”作为一种文学典型化的手段,为我们展示了典型的形象和环境,而这种“模糊”形象又以其在审美活动中的全景性和透视性,实现了作品主题对描写主体的两次超越.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马骁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习行之学”与“六艺之教”——颜元学术思想的时代文化意义与文学表现 [J], 李明军
2.灾难视野中的文学回响——先秦灾难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 [J], 王秀臣
3.论纽曼人像摄影的独特创意与类文学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J], 刘楠
4.模糊语言的文学表现功能 [J], 刘慧芬
5.济南“五三”惨案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 [J], 冷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2期VOL.24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3月Mar. 2013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杨宝盈(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内容提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
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67-05收稿日期:2013-01-2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号:11B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宝盈(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一、引言: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 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
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
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
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
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
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
然而,国内目前还鲜有学者从美学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产生的美学效应。
本文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美学依据,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美学效应及文体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根源及其美学依据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功能,这使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模糊性。
文学作品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
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
人的思维能力很发达,而表示概念的语言却相对有限,语言必须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
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符号和语法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
此外,文学的语言特征决定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
文学语言以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它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欣赏和美感体验。
其中,情感、风格、意象、意境等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都具有不可定量、难以捉摸的模糊性。
另外,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学语言模糊的另一原因。
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读者接受意识与作者创作意识共同创造了文本的价值。
由于读者历时性、社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及模糊性。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
“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毛荣贵,2006)。
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多“意义空白”和“未定点”,这个特征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模糊性。
文本蕴涵的潜在信息量越大其美学信息就越丰富,表达如此丰富的内涵美只能使用模糊语言(董娜,2011)。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产生于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派别(樊宝英,2001)。
它认为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当人们看到不完全的形状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迫使大脑皮层激烈活动的内在紧张力,去填充空缺,使之“完形”,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
当读者面对不完全的形时,其审美张力必然会与这种未定性的领域产生对峙,迫使其调动原有的情感、思想和已有经验等审美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填补,最终消除这种张力走向完形,从而得出读者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三、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模糊是不能清楚地描述或者确定的。
因为模糊有许多不同的概念,而且不容易确定他们的共性( Burns,1991) 3 。
尽管哲学家对语言持各种的态度,他们都同意这样一个事实:模糊存在于不同的语义和大量的语言使用中 (Williamson,1994)36- 39。
虽然模糊语言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在语言结构的多个层面都存在有模糊语言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一)语音模糊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这种语言使用现象。
如在京剧剧本“宰相刘罗锅”中,众大臣在皇帝寿宴上都献上了贵重的金银财宝作为寿礼,只有穷酸的刘庸献上了“一桶姜”,众臣啼笑皆非,皇帝也倍感惊讶,不知刘庸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后刘庸解释道:这是“一统江山”的谐音,保佑吾皇“一统天下”,众人恍悟。
刘庸可谓用心良苦,后得到皇帝的奖赏。
这个例子说明善用同音手段来模糊语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义模糊所谓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界限不分明、语义不明确、亦此亦彼的性质。
这是人们认识中关于性态的不确定性和对象类属边界在语言中的反映。
语义具有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
语义的模糊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1. 概念模糊词语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某些词语不能转换成精确词语,其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
如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中“海内”、“天涯”均为概念模糊词语,无法说出具体的地方,精确地界定其边界。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这里“ 群、毕、少、长、崇、峻、茂、修、清”皆是模糊词语,作者言简意赅地把竹林之盛和兰亭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一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其中“远山、长江、浩浩荡荡、际涯、朝、夕、万千”都是模糊词语,它们把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描述得淋漓尽致。
2.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
它是指“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G. Lakoff,1973)。
主要对话语的范围、程度等起调节和限制作用。
它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功能,可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或创造出一种意境。
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其作品《社戏》中是怎样运用模糊限制语的:“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月光虽皎洁,但夜色毕竟模糊,难以用精确的言语描写这山水画一般的夜景。
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仿佛、渐渐、似乎、几点、料想、或者、也许”等模糊限制语,把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月夜景色真实地再现眼前,将读者带入诗情画意般美妙的境界,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我们还可从鲁迅先生文章的题目看出其擅用模糊限制语,如《几乎无事的悲剧》、《此生或彼生》、《某笔两篇》等。
3.精确语义模糊化语义精确向模糊转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数词和量词上,如:十、百、千、万、亩、斤等。
与科技文章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数词通常不是表达精确的数值,而往往由精确表达转向模糊的使用,并发挥着特殊的文学功能。
如英文诗歌《夜晚有千只眼睛》: 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day but one;/ Yet the light of the bright world dies, /With the dying sun. The mind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heart but one; / Yet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When love is done.此处“a thousand”已转化为模糊词,指“许多”的意思。
同样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和“A cat has nine lives”中的“nine”也不是精确词。
4.缺省模糊有时因语境的需要,话语半路急收,产生一种言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这些言语“多是‘不肯说尽而诎然辄止,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陈望道,1976)222。
这种因缺省而形成的模糊“若能运用得符合实情实境,却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韵,不连接而有连接以上的效力”(陈望道,1976) 221。
在文学作品中缺省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作品更加含蓄精炼,内敛深沉。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被誉为是模糊语言现象研究的载体。
在描写黛玉之死的第九十八回中,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与宝钗正在举行婚礼时突然失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直冒冷汗,浑身乏力,不作声了。
这个为情耗尽生命的少女,在生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命即将终止时似有许多未尽之言。
“好……”什么呢?是好无情,好狠心,还是好傻呢?此处的语义模糊形成了很大的艺术空白,它为读者提供了数千种隐含在各自心中的回答。
由此可见,缺省模糊并不是一种索然无味之空,而是有待填补的新内容。
这种“语不接意接”的艺术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无限遐思的空间,通过“言意之表”进入到“无言无意之域”(王少娣,2006)。
5.叠词模糊语言的发音性使文学语言具有音乐美。
文学在使用语言时,要求语音的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讲究发音悦耳动听。
文学作品中叠词的使用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和形象美,这种“内在的韵律”能使情绪自然的流动,使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