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_杨宝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2期VOL.24 NO.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3月Mar. 2013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杨宝盈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内容提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语言的局限性、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有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借助这些模糊手段能创造“艺术空白”和产生“完形压强”,留给读者审美再创作的广阔空间,并产生模糊艺术中意象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及修辞美等独特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语言;模糊性;模糊美;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2-0067-05

收稿日期:2013-01-24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语言

的模糊性与得体性”(项目号:11B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宝盈(198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模糊语言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Charles S. Peirce,他是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的哲学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把模糊语言研究推向高潮并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义学等。最早把模糊理论引入我国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发表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其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和著作,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和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与探讨。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国内徐章宏(2012)、何自然(1985,1997)、冉永平(1995,1996)等学者分别从语用和功能角度对模糊语言学作了积极的论述。然而,国内目前还鲜有学者从美学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产生的美学效应。本文以文学语言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美学依据,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美学效应及文体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根源及其美学依据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功能,这使作品本身也具有了模糊性。文学作品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首先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人的思维能力很发达,而表示概念的语言却相对有限,语言必须用最少的语言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因此,语言的某些词汇、符号和语法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此外,文学的语言特征决定模糊语言使用的必要性。文学语言以美学特征和美学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即它可以给读者带来美学欣赏和美感体验。其中,情感、风格、意象、意境等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都具有不可定量、难以捉摸的模糊性。另外,读者理解的差异性是造成文学语言模糊的另一原因。读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读者接受意识与作者创作意识共同创造了文本的价值。由于读者历时性、社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差异性及模糊性。

“接受美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从文艺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提供了美学依据。“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毛荣贵,2006)。它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性语言,包含了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多“意义空白”和“未定点”,这个特征使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含蓄性和模糊性。文本蕴涵的潜在信息量越大其美学信息就越丰富,表达如此丰富的内涵美只能使用模糊语言(董娜,2011)。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产生于20世纪初德国的一个现代心理学派别(樊宝英,2001)。它认为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完形压强”,当人们看到不完全的形状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迫使大脑皮层激烈活动的内在紧张力,去填充空缺,使之“完形”,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当读者面对不完全的形时,其审美张力必然会与这种未定性的领域产生对峙,迫使其调动原有的情感、思想和已有经验等审美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填补,最终消除这种张力走向完形,从而得出读者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三、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

模糊是不能清楚地描述或者确定的。因为模糊有许多不同的概念,而且不容易确定他们的共性( Burns,1991) 3 。尽管哲学家对语言持各种的态度,他们都同意这样一个事实:模糊存在于不同的语义和大量的语言使用中 (Williamson,1994)36- 39。虽然模糊语言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在语言结构的多个层面都存在有模糊语言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一)语音模糊

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这种语言使用现象。如在京剧剧本“宰相刘罗锅”中,众大臣在皇帝寿宴上都献上了贵重的金银财宝作为寿礼,只有穷酸的刘庸献上了“一桶姜”,众臣啼笑皆非,皇帝也倍感惊讶,不知刘庸的葫芦里卖什么药。后刘庸解释道:这是“一统江山”的谐音,保佑吾皇“一统天下”,众人恍悟。刘庸可谓用心良苦,后得到皇帝的奖赏。这个例子说明善用同音手段来模糊语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义模糊

所谓语义模糊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界限不分明、语义不明确、亦此亦彼的性质。这是人们认识中关于性态的不确定性和对象类属边界在语言中的反映。语义具有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

语义的模糊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1. 概念模糊词语

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某些词语不能转换成精确词语,其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如王勃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中“海内”、“天涯”均为概念模糊词语,无法说出具体的地方,精确地界定其边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里“ 群、毕、少、长、崇、峻、茂、修、清”皆是模糊词语,作者言简意赅地把竹林之盛和兰亭之美展现

在读者面前。又如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一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远山、长江、浩浩荡荡、际涯、朝、夕、万千”都是模糊词语,它们把岳阳楼的雄伟壮观描述得淋漓尽致。

2.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它是指“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G. Lakoff,1973)。主要对话语的范围、程度等起调节和限制作用。它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功能,可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或创造出一种意境。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其作品《社戏》中是怎样运用模糊限制语的:“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月光虽皎洁,但夜色毕竟模糊,难以用精确的言语描写这山水画一般的夜景。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仿佛、渐渐、似乎、几点、料想、或者、也许”等模糊限制语,把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月夜景色真实地再现眼前,将读者带入诗情画意般美妙的境界,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还可从鲁迅先生文章的题目看出其擅用模糊限制语,如《几乎无事的悲剧》、《此生或彼生》、《某笔两篇》等。

3.精确语义模糊化

语义精确向模糊转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数词和量词上,如:十、百、千、万、亩、斤等。与科技文章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数词通常不是表达精确的数值,而往往由精确表达转向模糊的使用,并发挥着特殊的文学功能。如英文诗歌《夜晚有千只眼睛》: 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day but one;/ Yet the light of the bright world dies, /With the dying sun. The mind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heart but one; / Yet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When love is done.此处“a thousand”已转化为模糊词,指“许多”的意思。同样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和“A cat has nine lives”中的“nine”也不是精确词。

4.缺省模糊

有时因语境的需要,话语半路急收,产生一种言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这些言语“多是‘不肯说尽而诎然辄止,使人得其意于语言之外’”(陈望道,1976)222。这种因缺省而形成的模糊“若能运用得符合实情实境,却是不完整而有完整以上的情韵,不连接而有连接以上的效力”(陈望道,1976) 221。在文学作品中缺省能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使作品更加含蓄精炼,内敛深沉。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被誉为是模糊语言现象研究的载体。在描写黛玉之死的第九十八回中,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与宝钗正在举行婚礼时突然失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说到“好”字,便直冒冷汗,浑身乏力,不作声了。这个为情耗尽生命的少女,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