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

李贵明政治经济学200920324054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指出银行存款合同能够提供优于汇率市场的分配,而且解释了银行遭受挤兑怎样吸收存款。文章通过对能够阻止挤兑的合约的研究,得出结论:由政府提供存款保险,可以最优地克服银行系统的脆弱性。

关于银行挤兑的分析

银行挤兑是大危机中的共同特征,它在货币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突然的大量提款会迫使银行在亏本的基础上清算大部分资产,并最终导致破产伴随大量银行破产的恐慌,货币体系瓦解,社会生产急剧萎缩。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适当的制度成功地阻止了银行挤兑。但是,由最近一次失败的挤兑显示,放松管制与储贷协会可怕的财务状况,使银行挤兑和预防挤兑的制度成为当时讨论的焦点。国际上,欧洲的美元存款倾向于不保险,因此易于遭受挤兑,在美国,对超出保险金额的存款来说,也是一样。放松管制可以赋予银行业更富有竞争力,但是政策制定者必须保证银行不会因此易于遭受挤兑的攻击。

通过认真的描述和分析,Friedman and Schwartz提供了关于过去发生在美国的银行挤兑特征的实质性调查报告。已有的理论分析忽略了解释为什么银行合约不如其他形式的金融合约稳定,也忽略了调查存款者面临的战略决策。Patinkin和Tobin以及Niehans深入研究了资产流动性的特征。Diamond—Dybvis的模型清晰地表明了银行所履行的经济角色: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银行资产)向流动性资产(活期存款)转换。他们首次清晰地分析了存款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和银行所提供的转换服务。未保险的活期存款合约可以提供流动陛,但是使得银行容易遭受挤兑。这主要是因为存在建立在不同信心水平上的多重均衡。

Diamond—Dybvig的结论具有深远的政策内涵,他们认为银行挤兑导致的真实性损害,最初是由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生产被迫中断,从而带来直接损害发生。这也意味着在大萧条时期的大量经济损害是由银行挤兑直接引致的。Bemanke的研究支持了他们的结论,他认为银行挤兑的数量和货币供应相比,前者是一个更好的经济萧条指示器。

银行业的流动性保障功能

Diamond—Dybvig模型论证了三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银行可以通过吸收活期存款,为那些需要在不同随机时间消费的人们提供更好的风险分担职责,并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活期存款合约具备一种不受欢迎的均衡——银行挤兑:所有的存款人恐慌,快速提款,甚至包括那些如果未关注到银行破产就宁愿将存款留在银行的人们。第三,银行挤兑确实引发一些经济问题,因为即使是健康的银行也会破产,导致贷款的撤销和生产性投资的中断。除此以外,模型提供了传统上应用于停止或阻止银行挤兑方法的分析框架,即存款变现的暂停和活期存款的保险(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性质相似)。从第一个观点出发,Diamond—Dybvig首先分析了银行所具备的流动性保障功能。他们认为银行中介可以提供金融市场所无法提供的风险分担功能。长期投资虽然流动性弱,但收益比流动性强的短期投资大,可是投资者由于担心短期流动性不足,而不愿意接受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银行中介的优势在于将大量具有不确定的短期流动性需求的存款人集中起来,在满足其流动性需要的同时,提供长期投资带来的高收益。

模型假定条件:

(1) 只存在三个时期( T = 0 、1 、2) , 所有存款者均在T = 0 期存款。若在T = 1 期提款, 回报为1 ; 若在T = 2 期提款, 回报为R (R ≥1) 。

(2) 所有存款者分为两类, 类型1 和类型2 , 在T= 1 期提款消费的存款者为类型1 , 在T =

2 期提款消费的存款者为类型2 。

(3) 存款者只知道自己的类型, 银行不知道提款者的类型。

(4) 银行依据大数定律按一定的储备比例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那么如果所有属于类型1 的存款者恰好均在T = 1期提款, 所有属于类型2 的存款者恰好均在T = 2 期提款, 则银行保持稳健经营, 两类存款者均可获得最大效用, 达到帕累托最优。然而, 在T = 1 期,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使得属于类型2 的存款者处于下列报酬矩阵中

我们可以看出, 策略(提款, 提款) 和策略( 不提款, 不提款) 均是纳什均衡和优超策略均衡, 因为类型2 存款者独立于其他存款者的最优选择和其他存款者独立于类型2 存款者的最优选择在这里都是相同的。但是若他们都能不提款, 那么他们的境况就会比其他选择更好一些, 若他们都能确信另一方不提款,则报酬均为R , 所以策略(提款, 提款) 为次纳什均衡。由此看来, 策略(不提款, 不提款) 才是帕累托有效的策略。然而, 问题在于存款者只知道自己的类型而不知道其他人的类型, 进而类型 2 存款者与其他存款者无法协调它们的行动, 而且这种对策为一次性的对策而不是重复的对策。若类型2 预期其他人不会提款, 那么他就不会提款, 因为延期到T = 2 期, 可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类型2 对银行信心不足进而预期其他人提款时, 他就会提款, 从而形成挤兑均衡, 因为银行是依据依次服务约束(即银行不是简单地根据累积的提款总额进行支付的, 而是根据提款者在挤兑队伍中的位置依次支付的) 来满足提款要求的。

由上述模型知,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存款人挤兑均衡蔓延的主因。这里, 信息不对称包括存款人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一旦出现较多的存款人提款现象, 极易导致挤兑行为的产生, 此时, 即使拥有银行支付信息的人也会加入到挤兑队伍中来。当有关某个银行的挤兑均衡发生时, 信息不对称使得类型2 的存款者难以准确估价自己银行的支付能力, 对自己银行的清偿能力产生怀疑, 亦产生提款行为, 动摇银行业的总体信用。信息不对称使得某个银行的挤兑引发其他银行的流动性困难, 这被称为“传染效应”。单个银行或局部的存款人挤兑现象其传染效应可以扩大直至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 从而挤兑均衡可能会蔓延整个银行体系, 发生全面的银行危机。另一方面, 存款人挤兑现象也易导致银行的流动性争夺。当挤兑现象发生时, 恐慌气氛蔓延开来。其他银行要渡过难关, 理性行为是: 增加自身的超额储备, 使存款人相信本行有足够的资金满足提款要求, 保持本行的安全预期。然而, 银行的这种自保护愿望, 会增大整个银行体系陷入危机的可能性。银行为增加超额储备不得不变现在T = 2 期的资产, 其能够运用的手段主要是出售债务、收回贷款、同业拆借等。当一家银行机构流动性清偿能力不足或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时,必然会导致同业拆借市场的谨慎性行为。而由于所有提款均在T = 1 期发生, 银行被迫变现本该在T = 2期收回的资产, 银行间竞相出售债务和收回贷款的行为, 大量的资产同时涌入资产市场就会压低资产价格,导致银行蒙受损失, 当这种损失超过银行的资产净值时, 就会出现资不抵债缺口, 导致支付危机, 使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萎缩, 流动性分布结构恶化, 倒闭银行数增加。

Diamond—Dybvig强调了银行为存款人所提供的流动性保障功能。模型中假设存款人在t=0时期都是同一的,每个人都不知道其在t=1时期和t=2时期的流动性需要。类型1存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