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二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二节
▪ “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 之好,好其道焉尔。”——韩 愈《答李秀才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 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 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 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 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 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宋、齐之末,盖憔悴矣。逶迤 陵颓,流靡忘返,至于徐、庾,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 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 扫地尽矣。”——卢藏用《右拾 遗陈子昂文集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陈子昂在批判建安以后文学日趋华丽、萎靡的基础上,提出 了“兴寄”和“风骨”两个重要概念。“兴寄”主要是对诗 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功利目的提出的要求,而“风骨”则是 标举一种富有力感的美学风格。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有为而作”所反对的是刻镂组绣、刻意为文的制作倾向, 这一命题还可以衍生、发挥到自然成文的层面上。苏轼父子 “有为而作”更有理论价值的,是突破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倡导者们偏于适用的主张,大量吸取了道家自然之道的思想 内核,强调“不能不为”“随物赋形”的自然表现程序,形 成了很有特色、深中肯綮的艺术创作理论。
▪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 知”。——白居易《寄唐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白居易继承的是毛诗、郑玄等 汉唐经学家解《诗》的传统, 与陈子昂的“兴寄”说一脉相 承,以美刺的社会政治内容来 理解“比兴”,要求诗有所寄 托,有所讽谕,他强调诗歌要 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幻灯片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主讲人:肇庆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康庄幻灯片2●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古人传道留其间。

●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骑龙攀天造天关。

●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女。

●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

●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

幻灯片3绪论●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它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东西,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幻灯片4●“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

“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幻灯片5●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幻灯片6●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

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创作。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幻灯片7●—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邯郸师有出新曲者,讬之李奇 (赵国精通音乐者),诸人皆争 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淮南 鸿烈·修务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知音说”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增强阅读、分析、鉴赏、 评价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文学批评建立确 然的追求,就是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旨保持一致。为了做 到这一点,知音者不止应当是有关学说、技能的专家,而 且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能够说真话,不媚附权贵, 不随波逐流,除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实际,没有其它私念和 目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无知音”与“有知音”
▪ “知音”一词作为譬喻,经常 被用来描述读者与作者、作品 之间这种理想化的关系,从而 成为阅读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 部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 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 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 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 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孟子提倡“以意逆志”说重在 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 正确索解作品的本旨和诗人写 作的意图,反对离开篇旨,刻 板拘泥于字句去揣摩、解说诗 意。
▪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 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戴 震《古经解钩沈序》中引起了 对解释者、接受者因素的重视,从而 使这一主张脱离孟子本意而成为我国 古代解释理论和接受文学批评的一个 重要的思想构成。
二、“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 古人赋诗分“造篇”和“诵古”,前者指作诗以抒志,后者
指吟咏他人诗章言自己之志。“赋诗言志”是指第二种情况。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

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 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

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阮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阮元着意强调文章与言语之别, 以为言“以口耳传事”,文 “以简策传事”,相比于言, 文则“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更 能“达意”,更能“行远”。 其抬高文章,贬低言语,目的 正在抬高骈文,打压古文,尤 其是当时桐城一派古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骈散合一”说
? 骈散固然有其区别,不同论者在这两者之间也往往会有自己 的立场与倾向,不过,骈与散并非只有区别,而骈散的阵容 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作为散体文代表的桐城派,在对待骈 文上保持着兼容并包的态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姚鼐弟子刘开更有《与阮芸台 宫保论文书》与《与王子卿太 守论骈体书》两文深入论述骈 散的同源一致关系。
方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言有物”与圣贤言行、与王法、 与古学、与达于世务有关。“言 有序”,指的是文章的写作、结 构、形式等当有规矩,守法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法”并非固定不变,“法” 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具体的 “方法”与“法例”则是变 动不居的,并没有可以完全 照搬的机械模式。“义法” 说的理论基础是“义”决定 “法”,“法”随“义”变, 最后达到“义在法中”“法 中有义”。
? “夫文辞一术,体虽百变,道本同源。经纬错以成文,元 黄合而为采,故骈之与散,并派而争流,殊途而合辙。千 枝竞秀,乃独木之荣;九子异形,本一龙之产。”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李兆洛站在骈文的立场上也强 调骈散同源。
?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 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 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 圆必相为用。” ——李兆洛 《骈体文钞序》
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缘境不尽曰情。(《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
音韵其声律,丽句增其文彩。如杨林积翠之 下,翘楚幽花,时时开发,乃知斯文,味益 深矣。(《诗议》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秋日遥和卢 使君游何山寺宿杨上人房论涅槃经义》) 为依炉峰在,境胜增道情。(《夏日与綦毋 居士昱上人纳凉》)
杜甫对前代文学遗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
在反对齐梁文风中,他顶住了全盘否定了 齐梁文学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坚持了正 确的原则,这是很不容易的。李白虽然并 不全盘否定六朝文学,但在理论上旗帜还 不够鲜明。而杜甫则明确提出了文学发展 中这一重要问题,并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这在《戏为六绝句》中论述得最为充分。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的特点




第一,主要是诗学批评,是诗歌的实际批评,是以 诗为主的专门化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诗话。 第二,与汉人的审美情趣一样,整个社会崇尚弘丽、 富艳。受其文化心态与审美风尚的影响,唐代的文 艺思潮与诗学理论大致分为两大流别: 一重兴寄,主风骨; 二重兴象,主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陈子昂、 殷璠、杜甫到元稹、白居易,一直到晚唐皮日休。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王昌龄 到释皎然,一直到晚唐司空图之辈。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 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 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 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 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 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本课程名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所讲授的内容是从先秦一直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与发展历史。

它既是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分阶段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是以诗歌为主轴包括散文、戏曲、小说等文体在内的文体批评史,更是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以“境界”为终端的包括对作品、作家、流派、风格等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规律深入探索、研究的理论批评史。

它博大精深,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理应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具体地说:(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对单一的人种血缘关系;2、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的社会制度;3、“天人合一”的社会自然统一观;4、“忠”、“孝”为标准的人生价值标准;5、具体的、形象的、情感为主的思维方式;(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六个阶段六章文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先秦文论:《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增补)、《荀子》、《老子》(增补)、《庄子》(增补)、《周易》(增补)。

第二章两汉文论:《毛诗序》、《楚辞章句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神思》、《诗品序》。

第四章唐宋文论:《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答李翊书》、《与李生论诗书》、《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洪驹父书》、《论词》、《沧浪诗话》。

第五章元明清文论:《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闲情偶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原诗》、《论文偶记》、《红楼梦·第一回》。

第六章:近代文论《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

(三)、怎么学:(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参考文献)一、学习方法1、熟读原著;2、查找资料;3、写小论文;4、以班级为单位的自选原文实行课堂研讨;5、鼓励在自学原文及有关专题基础上的课堂发言;6、倡导“自主”、“互动”的学习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四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四节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诗谱序》) ▪ 《大序》论《风》:“下以风刺上。”郑玄解释“刺”:
“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诗谱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从宗法社会的伦理关系来看,“美”和“刺”都是自下而上 的,必当遵循宗法伦理中尊卑之別的规范。为此《序》对 “刺”提出了“主文而谲谏”的要求。也就是用配乐的诗规 劝君上,而不是直言君上的过失。
继承者。他们用了“发愤”这同一个语词来诠释他们如何以 同样不幸的人生创造出同样不朽的作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将郁结胸臆的悲愁与绝望, 化而为诗篇中反复回荡的旋 律。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 情”——屈原《惜诵》
屈原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司马迁看来,古来的大著 作,都是人生不幸的产物。
▪ “可以怨”,孔安国解释为“刺上政也”,是着眼于《诗》 的政治功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美刺”与“发愤抒情”
▪ “诗教”观念一直紧紧地维系着 诗歌与政治的关系,汉儒把这个 功能进一步具体化为“美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一)“美刺”说的基本内涵 ▪ 《诗大序》释《颂》:“美盛德之形容。”郑玄解释“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美刺”说的积极意义在于突出了文学的政治批判功能,增 强了文学家干预现实政治的意识。但是它过于强调文学的政 治性,并且用中和原则去约束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对古代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二)从《诗》的“刺”到屈原、司马迁的“发愤”说 ▪ 在《诗三百》之后,屈原和司马迁都是这种怨刺精神的伟大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 第二节 “诗言志” ▪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语言可以表述的是“物之粗”,即事物表面的现象;人的思维 可以达到的是“物之精”,即事物幽微的本质;至于“言之所 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那就是在“精粗”之外无迹可 寻的“道”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意义并不能在语言中得到真正 的表达。
▪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 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 传也。——《庄子·天道》
▪ 正如其“贵真”是对抗礼的 异化,推崇“朴素”则是对 抗文饰的泛滥,比如日益繁 多的教令和日趋繁缛的礼文, 在道家看来都是社会与人性 的过度文饰化的体现,其中 就包括对文辞修饰之美的讲 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道家的“朴素”哲学里,正 蕴含着一种辩证的美学:最高 的美是质朴无华,最大的技巧 是不求精巧。“自然”“朴 素”“平淡”“化工”等就是 后世不少文人所追求的一种最 高艺术境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虚静”与“物化”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大物芸芸,各复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 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 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庄子·齐 物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自然”即“无为”
▪ 天施地化,莫非自然,所以 “道常无为”。人的最高品 德是效法“道”的这种精神, 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老子》第三十八章)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及老子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庄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深化了 “无为”的哲学内涵,要保持 人与万物与生俱有的“自然” 本性,就必须消除人的主体性 行为。于是形成一种新的天人 关系,那就是“以天合天” , 即人的“自然”与对象的“自 然”彼此契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四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四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如何能以“活法”为诗,既能规矩备具又能出于规矩之外, 吕本中提出“悟入”之说:
▪ 楚词、杜、黄,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为吾用, 则姿态横出,不窘一律矣。如东坡、太白诗,虽规摹广大, 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 在工夫勤惰间耳。——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黄庭坚作诗力避尘是语言的俚俗, 而是人格的卑俗。
▪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不可不成 诵在心,相见其人。虽觉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 去面上三斗俗尘矣。……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 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 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人不俗也。” ——黄庭 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木夏》
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 一、“诗格”与“诗法” ▪ 二、“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 ▪ 三、“诗有别材”与“妙悟”
吕本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所谓“活法”,是以诗法的存在为前提的,它并非是对法的 抛弃,而是在自由地驾驭法的基础上超越于法。因而首先要 “规矩备”,要全面地、熟练地掌握诗歌创作的规矩法度。 然而,活法又力主一个“活”字,也就是不能死于法下,不 能拘泥于成法。只有非常纯熟地驾驭了法,才能从心所欲不 逾矩,进入一种艺术创造的自由境界。这是一种认识了必然 后的自由。
▪ 江西诗派是北宋最大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 道、陈与义等人。黄庭坚的诗法理论影响了一代诗人,成为 江西诗派的理论旗帜。他提出的最有名的主张便是“点铁成 金”和“夺胎换骨”,次之则是“布置”和“曲折致意”等。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四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章-第四节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 也。”——刘勰《文心雕 龙·总术》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 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 文。”——《南史·颜延之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 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 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 思乃无定方,特能济(艰)难,适轻重,所禀之分,犹当未 尽。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以此为恨……至于循吏 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赞自是 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 知所以称之。” ——《宋书·范晔传》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玄学思潮与文论新变 ▪ 第二节 文以气为主 ▪ 第三节 为文之用心 ▪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 第五节 通变与时序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第四节 诗缘情而绮靡 ▪ 一、“文学”“文章”与“文笔”之分 ▪ 二、“诗缘情” ▪ 三、从“诗赋欲丽”到骈偶说、声律论
▪ “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刘勰《文心雕 龙·丽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文心雕龙》中对丽辞之体的划分: ▪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 心雕龙·丽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文笔说上代表南朝最高理论成就的,当推梁元帝萧绎。 ▪ “古人之学者有二,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
通圣人之经者,则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 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 其理者,总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 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谓之文。……笔退 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 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 今之文笔,其源又异。”——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尤其是在 中国新时期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取代了“典型”说而成 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 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非常相 近却又是有所区别的,也可视 为意象和境界的区别。“象外 之象”指玲珑透彻而又意蕴多 重的诗歌审美意象,“景外之 景”则是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 整体诗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与“兴象”
▪ 滋味和兴象,在唐代诗学中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性的范畴。 兴象之“兴”,缘于中国先秦诗学中的比兴,也成为后来的 “感兴”之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பைடு நூலகம்
▪ 兴是作家受到外物的触发,唤起 了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的 冲动。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 是要有外物的触发,也即“感 物”;二是这种感发的偶然性或 随机性,而非预先立意,刻意为 之;三是主体情感的唤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皎然所提出的“取境”是通过 诗人创作运思而得,主张苦思, 达到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的境界。
▪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 之极也。”——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 偕”命题。
▪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 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 推于其类,岂止神跃色扬 哉?——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思与境偕”是对诗歌意境创 造的要求,是说诗人的情思要 与诗境相偕,也即相融合。司 空图所论侧重于“思”,其实 是要求诗歌创作不停止于一般 性的情感抒发,而是要融入特 定的情思。这里面带有一定的 理性因素,但却不是那种逻辑 思维方式的理性思路,而是要 融入诗歌意境的审美状态之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中唐时期的诗论家皎然所著《诗式》一书,对诗歌意境理论 也有独特的贡献。《诗式》中专有“取境”一节:
▪ “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 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 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 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 精思,因神王而得乎!”——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 的意思相近,都是指诗歌佳作 应有的美感特征,韵与味指那 种超乎文字之外的含蓄蕴藉、 悠远绵长的审美情韵。伴随于 此的,还应该有深厚的情思。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司空图还提出了“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的诗学命题:
▪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 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 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司 空图《与极浦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兴象是意象的一种,就是按照 “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 意象。兴象是由感兴而得的意 象,“兴”是“象”的发生机 制,“象”是“兴”的产物。 由兴而生象,是意象的一种基 本类型,也是中国古代的意象 学说发展到唐代、由唐诗体现 出来的必然产物。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意境”与“思与境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意境”是“诗之三境”之一,与 “物境”“情境”并列。“物境” 更多的是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包 含着诗人的创造,具有颇为鲜明的 内在视像;“情境”更多的是将诗 人的情感伸张渗透于诗歌境界之中, 使读者受到情感上的强烈感染; “意境”则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之上 道出人生和宇宙的真谛,从而使读 者得到深刻的启迪和领悟。
▪ “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 体、野体、鄙体、俗体。编纪者能 审鉴诸体,安详所来,方可定其优 劣,论其取舍。至如曹、刘诗多直 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 字俱平,而逸驾终存。然挈瓶庸受 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 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端,妄为穿 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 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用 之?”——殷璠《河岳英灵集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滋味”与“味外之旨”
▪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 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 俗。”——锺嵘《诗品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到了唐代,“味”作为一个重 要的诗歌美学范畴呈现于诗论, 成为新的诗味说,其首倡者是 司空图。司空图主张,“辨于 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 可以言诗也。——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共中, 岂妨于遒举哉?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 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噫,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 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为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 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 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
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 一、“兴”与“兴象” ▪ 二、“意境”与“思与境偕” ▪ 三、“滋味”与“味外之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兴者,起也。起情,故兴 体以立。”——刘勰《文心 雕龙·比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兴象”由唐代诗论家殷璠最早提出,是唐代诗论中独特的 范畴,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兴象”揭示了意象的发生方式, 可以纳入审美意象的范畴序列,是中国文论的感兴美学传统 的必然产物。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