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建史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
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
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
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
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由宇文恺规划)
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
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
14、规划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
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城市革命”
4)城市管理完善
15、宋代平江府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其特点之一是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
16、宋平江府城图价值: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应了但是中国城市的面貌,并未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17、中国城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宋朝
18、中国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宁波
19、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的集中居住地。
20、关厢: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21、元大都:平面布局: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4)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由刘秉忠负责)
元大都的道路系统:划线整齐,犹如棋盘。
22、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
23、明北京城:1)明代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2)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4)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5城37坊
24、清北京城规划特点: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2)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无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3)清代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清代宠信喇嘛教,北京除原由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5)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百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100万人6)明清北京城,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杰出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传统的集大成
25、明代防御城镇:镇、卫、千户所、城堡、城寨
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1)都城如长安,洛阳,北京等。
(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如成都,太原,武昌,长沙,南昌......
(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如松江,嘉兴,宁波,温州........
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
(1)手工业中心城市①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湖州。
②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
③制盐业中心——自贡。
(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①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如扬州,淮阴,临清,济宁,沧州,天津,宜宾。
②综合的商业中心,如汉口。物品集散中心,如大米集散中心:无锡,芜湖。陶瓷业输出的九江,盐业运输中心扬州。
③兼为地区的政治中心,如重庆,芜湖,扬州等。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宁波,扬州等。
(4)防卫城堡。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左云,右玉,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奉贤,南汇,蓬莱等。
(5)集镇如震泽,盛泽,平望,罗店,南翔等。
四大镇:朱仙,景德,汉口,佛山。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1)规则形:方形和圆形。(2)不规则形:1沿河城镇;2.山城;3.双重城;4.多重城。
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
古代城市是在农业居名点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最初的城市都是在当时农业发达的地区形成。农业生产及渔牧业都与水有密切关系,因而早期的城市均靠近河流。秦汉以后,城市的分布更广,大城市的数目也更多,文化经济中心也移向南方。
都城位置的选择完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有些朝代的都城选址,还与当时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朝代,随着其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有些都城按照军事统治的原因选定在该地区,但又不在这个地区原来的城市建都,而是在其近旁另建新都。有少数都城是在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是在原地改建扩建,而不是另建新城,如北宋的开封及南宋的临安。而宫城部分往往新建。也有个别城市,长期在原址发展,屡次受毁后又原址重建,如苏州。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往往是各条通向城门的道路。城门是古代封闭的严格管制的城墙的出入口,因而也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起点。城市主要干道与市际道路是合一的。而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结合点。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目有关。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为方格形的,有完全方正规则,垂直相交的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也有的城市道路基本上为方格形,也有部分道路并不规则。在地形较复杂的山丘地区道路系统比较自由。
四.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考工记》的城制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后市”意即谓市处宫后。
周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已较发达,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汉长安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是城市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这是商业,手工业发达的结果。
早期的市主要是商品交换功能,随着城的中心所在,除了集中的市和手工业作坊等还集中了一些酒楼饭馆,游艺杂耍剧场及妓馆等。宋代的瓦子一般就是靠近商业中心的。明清时一些大的商市和庙会也属于这种综合的城市生活中心的性质。
五.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汉代的长安城中有闾里,里内有一些排列得很整齐的住宅院落,书上记载为“门巷修直”严格管理的封闭的坊里制,完全是按封建统治者为便于管制居民的要求建造的,与城市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