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但是承载了其教育思想的不朽经典,更是一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引导我们生活做人的指南。今天,科技稳步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我们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当这一部珍贵的教育宝典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有必要去回归传统,研究下这部教育巨作。

一.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这句话的解释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现代文解释,就是:只要有人自行送给我十条干肉,我就没有不教他的。孔子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二.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公西华问:“仲由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你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你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很困惑,大胆再问一问。”孔子回答:“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勇敢去做;仲由行事勇气超人,所以我限制他太过刚勇。”

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所以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以仲弓为人狂傲,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怒之道;司马牛话多而且急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

而从因材施教的定义来看,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所谓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很大程度上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已经屡见不鲜了,例如有许多学生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但他们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因为只差一分而与心爱的专业无缘;甚至有些因为外语成绩落选的优秀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了。可想而知,这是教育的羞辱。都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到处都是格。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要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在孔子的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深刻认识理解问题的本质。其中“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养成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接着,就是“习”和“行”了。在“学”和“思”中,孔子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在“习”和“行”则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躬行践履。《论语》的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特设了练习、实习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本领,将“习”纳入教学过程是孔子的一大创造。“学而时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猎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孔子是第一个将学以致用、知行一致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的人,这样就完成了他们学、思、习、行的教学过程。

孔子的这种“学、思、习、行”相统一的学以致用观点对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也不无启示。在学习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将学、思、习、行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做到“学思”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只会学,不会用”对现代社会是无所裨益的。

总结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除了以上教育理念之外有许多精华,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教育领域中再放异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