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是***市统考命题有以下特点:
试卷难度增加明显,所在班级平均分下降近10分左右。选择题方面,选项的区分度小,不容易辨析,对学生历史表述的科学性要求增加;非选择题方面,设问的难度增大,如第26题科举制和财产等级制“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设问项过少,导致每一问的分值过大,其中有两个小问分值为7分(意味着要答7个点),四个小问分值为5分,三个小问分值为4分,进而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答案写不全。
题型变化:期中考试金坛命题,模仿小高考,选择题30题,判断题5题,材料解析题2题,简答题1题;期末考试***命题,兼顾选修课程,选择题20题,判断题5题,材料解析题2题,简答题2题。也就是说期末考试加大主观题的考察,由30分增加到50分;减少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的考察,由50分降为30分。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与期中考试相比,错误相对集中错在几个典型的题目上,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比期中考试更为扎实,更加适应高中考试的题型。典型错误的原因:(1)对知识点和历史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备课组在考试前做了预防措施,特地印发了《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点辨析》,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表述,易混的概
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时间,要求学生看到位,但部分学生并未及时消化,导致虽然《辨析》上有,考试中出现的表述或概念,错误率还是很高,典型的:如在《辨析》中辨别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但选择题第二题错误率还是很高;《辨析》中强调“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选择题第7题B选项“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对应题干中的“光荣革命”明显错误,结果不少学生在这里翻了跟头。(2)不注意表述的严谨性。有些历史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学生没有充分辨析。如选择题第20题考察不结盟运动的史实,A选项“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C选项“奉行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政策”,都错在表述上:不结盟运动不属于“区域合作”(经济的区域合作化是历史必修二的内容,此题略有超纲),也不是“争取实现”独立,而是已经独立后需要“维护”民族独立。
判断题:
相对于期中考试,判断题失误率明显降低,学生开始逐渐熟悉做判断题的技巧了。错误集中在23题和24题。
材料解析题:期末考试的非选择题难度大为提高,失分率也因此提高,这也是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抽样,26题的得分率为0.4左右,27题的得分率为0.7左右。从卷面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阅读材料、利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亟待提升。与期中考试相比,期末考试选取的材料阅读难度加大,考察
视角新颖,设问难度加大。如得分率最低的26题,许多学生不能从材料一中得出该制度为科举制,材料二中的“中产阶级”也不知道指向哪一阶级。这一方面与学生古文基础不扎实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如这里的科举制和梭伦改革时的财产等级制。(2)解题方法欠缺。本张试卷主观题设问少,分值大,学生看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答多少,往往是想到一点答一点,不能一个题目的赋分来设想应答的点数。如第26题第一问5分,制度与该制度的影响,从赋分上说,应该是制度1分,影响4分,学生不会这样去思考,答完制度后,不记得该制度有什么影响,或者空着,或者想到一点写一点,不知道去整合出四点,其实历史的答案主观性较强,学生只要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去会回答,只要能写出四个不同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以给分,教师阅卷时不完全依照标准答案。再如都27题第二问分值更大,7分,答案全在材料里,只要从材料里找出7个点,就可完全得分,但许多学生都没答出7个点。(3)历史表述不科学,典型的如27题出现不少“人民代表大会制定54宪法”的表述,漏掉“全国”两字,其他的非典型的表述错误更多,发映出历史知识的混淆、历史概念的模糊。
简答题:28题得分率为0.6左右,29题得分率为0.7左右。涉及的问题与材料解析题类似,即题目设问项少,分值大,如28题第(1)(2)问,29题第(2)问都是5分,29题第(1)问为7分,学生或是审题不到位,或是审题到位,不知道如何分配分值,导致得分点写不
全的现象严重。
应对措施
本次考试虽然学生得分率整体降低了,但与期中考试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已经有了进步,这是亮点。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历史表述不够严谨,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的辨析不够;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能力欠缺。因此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历史表述的严谨性,注重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辨析,同时鼓励学生多说,以发现并纠正学生历史表述上的错误。
2、考试前多做了预防措施,印发了易错易混点辨析,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表述,易混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时间,要求学生看到位。
3、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适当的练习在加强非主观题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培养学生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